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2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經轉變了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爲此,課改後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某某問題。”而課改前我們經常說:“這節課講授或今天上第幾章第幾節……”,讓人總感到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道,所以學生上課就是聽講,老師就是一個勁的滿堂灌。課改後上課期間,我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碰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也多說些:“你說呢?”“你認爲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嗎?” “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一次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剛剛講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比如:班級有個女同學,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着眉頭。有次我試着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後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後怎麼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製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着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後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誇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後,她主動舉手發言了,並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後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後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黃河”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真是“課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學生需要的不只是我們被動的輔導,他們還需要什麼?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

記得前些時上“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侷限於教材,而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爲什麼需要潔淨的空氣?現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能有什麼好的建議來改變這一現狀?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爲應該使用無鉛汽油,並大力提倡騎自行車,儘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標準,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標準,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11標準,假如超過這個標準就不準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準;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爲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這一課還有一個課堂活動題,內容是這樣的:有人想買新房子,有兩處地方可以選擇:一處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但是房價稍貴些;另一處雖然房價便宜些,但是離工廠區比較近,空氣質量差一些。選擇哪一處呢?不用說,教材的本意,是選價格稍貴但環境好的房子買。經過這課內容的學習、討論,大家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經提問,許多學生大聲嚷嚷,應該選價格貴但環境好的房子,並紛紛說出理由:如果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雖然一時省了錢,可環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響,以後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錢!說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會這樣考慮。這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學笑起來。我沒有馬上否定他的選擇,而是說:“談談你的想法,好嗎?”他說:“我選便宜點的房子,是因爲這樣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買一些樹苗,種在周圍,這樣樹木可以淨化空氣,就能夠改造這個地區的環境。“真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多有新意多有創意!”我當即豎起大拇指說:“太棒了!這位同學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個答案最好?我真爲自己唯書爲上的思維定勢汗顏。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爲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着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3

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定,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 “ 知識本位 ” 、 “ 學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透過使用新教材本人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 “ 讀圖思考 ”“ 活動 ”“ 閱讀 ” 和 “ 案例 ” 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二、 轉變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 心理 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三、 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 是新課程的核 心理 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 、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 、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 、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四、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人才的創造素質絕對不僅反映在知識和技能的佔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和創新上。基於這點,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透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透過提取有用的地理資訊,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透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透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透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內容以及學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第一章的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要求學生透過連續觀察、測量、記錄、六次(三週之內)某一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雖然該課題難度不大,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要很好的完成,科學步驟必須完整,要有觀測、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環環相扣,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做該課題的同時,還會拓展研究內容,研究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日出日落方位的影響,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這在學生學習方式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既合作完成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別的同學的優點,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瞭解,增進了友誼,增添了地理學習的樂趣。還有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有許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主動探究提出問題,確定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合作開展調查研究。在這種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中,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凡是積極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穫,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學習情感體驗等許多方面。地理教學反思初中地理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4

當前,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師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學行爲的完善在深層次地呼喚着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爲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其目的在於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步驟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每位老師都會根據教材對整節課的步驟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常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等,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透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的生成”。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爲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提到提升。

例如,在對“城市區位因素”這一內容教學實際時,我原先就按照書本的順序:把理論知識先“填”給學生,再枯燥的一個個城市的講解,學生學得被動,前後的知識點也不會靈活銜接起來,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

透過反思,我把書中的教學順序作了改動,先打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羣(有關一系列圖片打出,並設計一系列相應的思考題,從圖中讀出什麼有關的資訊?)→引導學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條件→有關長江三角洲的練習題→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國大城市的教學→整體的練習。這樣的實踐覺得預設是比較順利地“生成”了,但教學步驟凌亂。於是我再次重新設計步驟:長江三角洲城市→中國其它三個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導學生講出城市形成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區位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步驟條理清楚,城市條件學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學得主動而且影響深刻,在練習時效果很好。

所以,教學設計的步驟要做到條理清晰,對於知識點應該設計好怎樣讓學生主動獲得,而不是“被動接受”。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對“季風”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這樣設計問題引出季風的概念:我們這裏冬天和夏天分別吹什麼風?我認爲這是簡單的問題學生都知道,其實學生對怎麼判斷風都不知道,無法正確標出西北風和東南風。這樣的教學問題設計上顯得突兀,學生一開始學習就興趣全無。

透過反思,我改進了設計:“季風”這節內容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內容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關判斷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並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匯入,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上海怎麼是河湖密佈,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於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衆不同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馬上知道個究竟。我公佈答案:這是歸功於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着找謎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本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透過把知識進行本土化處理,拉近理論與實際知識的距離。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區佈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佈局各個分區,但對於具體的理由,怎樣纔算合理佈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於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佈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並講出佈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區的集中地,看分佈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爲工業區佈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污染。我問:那你認爲怎麼佈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麼工業區污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再探究。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後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於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紮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把知識點傳授。

在後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並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透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所以,對於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該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5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隨着新基礎課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幫助學生髮展提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課堂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髮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意識培養,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各要素之間的聯繫,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綜合思維角度,展現地理知識的網絡結構,讓學生辨證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影響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現問題,透過綜合思維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規律,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學“城市環境問題”時,教師向學生列舉煤煙、粉塵、城市工業廢水、二氧化硫、電磁輻射等關於城市環境問題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讓學生綜合分析各個污染要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從意識層面爲學生樹立綜合思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習慣和體驗,讓學生透過自主分析總結得出,污染對城市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大氣污染造成城市空氣污濁和酸雨,工業廢水污染會破壞地下水質等知識本質的理解,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綜合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繫,來思考探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進而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透過啓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性和實用行,透過問題情境羅列地理要素,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統性和聯繫性規律,有效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包含差異與聯繫、空間、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點,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必備素養,可以讓學生全面科學合理的內化,對地理區域人地關係的理性的認識,並深度理解和認知地理事物和現象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區域的發展聯繫與綜合特徵,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教學“人口遷移”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從經濟因素與自然環境生態因素入手,思考人口遷移的因素,激發學生區域認知的內在需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深圳特區城市與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和整體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探究,在討論分析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全面區域認知的培養,讓學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在區域背景下去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形成深度認知,還能讓學生站在區域角度,自覺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和創新精神發展,促使學生在分析、解釋、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通主觀體驗讓學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識實踐過程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爲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規律以及地理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爲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提前準備好小地球儀,課堂中教師首先利用三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過程,並讓學生思考和觀察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透過觀察總結得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式,當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後,教師要爲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分組親自操作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透過小組合作觀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必備條件,爲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氛圍的創設,爲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展示機會,在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爲本的科學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識問題,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中逐步形成所具備的地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6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技巧

一、在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技巧性提問和設問的必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相關知識,由於地理科目的特性,要求學生必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進而將知識點吃透,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對知識的瞭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也是這樣,學生基於老師的講解對知識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但這部分認識並不能完全保證其正確性,因此,教師要透過課堂設問等方式及時糾正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地理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問題,進一步深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和提問技巧。並且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地掌握好同學們的理解程度,及時地糾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理解,在確保同學們對已學知識正確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開始進一步的教學工作,而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提問和設問,從同學們的課堂反應來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是一種比較迅速且高效的方法策略,這樣做對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有目標的進行教學有非常巨大的積極意義,對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少走冤路也很有幫助。

二、關於做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工作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一般帶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的目的性,因此,爲了能夠更高效的及時的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提問和設問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設問內容儘量與教學難點和考點相關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夠激發同學們進行思考的慾望,能過夠讓同學們投入到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並踊躍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中去,因此,提問的內容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難而打擊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思考的慾望,因此,教師的設問和提問必須帶有一定的啓發意義,與教學難點相結合,這樣不但能讓老師及時地瞭解到學生們對於教學難點的掌握程度,還能同時讓同學們反思和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常考點相結合的提問和設問能夠讓同學們深化對考試考點的認識,也能提前適應和進入考場般的思考模式,對其將來在考試過程中正常和超常發揮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爲例,要求同學們對千里之外的美國的河流特點等在短時間做到很好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們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就可以將其與我國長江流域的治理開發進行比較,引導同學們進行思考,透過發現其異同,從我們熟悉的知識出發,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點,既及時掌握了新的內容又加深了對已學內容的印象,鞏固了知識點。

2、設問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的時候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不僅體現在對知識點的針對性上,也體現在對學生的針對性上;對於知識點,比如在講到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類型的時候,可以帶有針對性的對該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佈區域進行提問和設問,也可以提問其他重點河流區域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徵;而針對學生,老師一般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大致的掌握,有的學生自然地理較好,人文地理欠佳,有的反之,教師在課堂提問和設問的過程中就可以帶有一定的針對性,在講到自然地理的時候對這部分內容欠佳的學生進行“特別關照”,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儘量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高中地理知識的部分內容偏於抽象,如果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比如在講到地震帶、地震成因、地震預防等問題時,可以以日本爲例,爲什麼日本地震頻發?爲什麼同樣震級的地震在日本要比發生在我國所帶來的損失要小等?讓同學們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講述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積累的時候可以以新疆爲例:爲什麼新疆地區的瓜果更甜?爲什麼西北地區的人們會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的俗語等,儘量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更能在設問的過程中吸引同學們去思考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恰當的課堂設問技巧能夠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堂上同學們的具體表現和反應選擇合適的設問技巧,從而幫助同學們加深課堂印象,達到牢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交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的技巧所在。”其實這裏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老師要善於“點化”舊知識,從而啓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在講到歐洲西部的時候,我就問了我們上一節西亞講到的一個知識點-----被西方人稱爲海上生命線是哪個海峽?這時我發現好多學生都在那裏翻書,這時我就稍微的給大家做了一點提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霍爾木茲海峽”。透過這一個問題我發現下面的學生的聽課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

中午吃過飯在休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情趣一定不是太高,我能用什麼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呢?這時我就想起了上午我用的一方法-----提問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學生上黑板上寫我們上一節學的西亞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不會寫的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機會,這時下面的好多學生都舉手了,沒有記住的也馬上翻書去看。這時我隨意的叫了三個學生上黑板寫,由於石油運輸路線是一個難點,都是一些海洋、海峽,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來的這幾個學生沒寫幾個就不會寫了,這時我就說你可以求助下面的學生,這時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把手舉起來了,有的甚至都站來起來,還大聲的喊:“老師我去”。

這時我看見下面學生已經完全被我調動起來了,也該到收場的時候了。

“同學們來我們共同看一下,看這三個同學寫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最後我又對這幾個學生進行了表揚。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但是卻把整個班級參與課堂的興趣完全的調動起來了,這節課上下來使我感覺到無比的輕鬆。點化舊知識,容易勾引起學生回憶的思考,啓動了他們的大腦,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十分的興奮,這種興奮又調動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中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8

轉瞬間高二上期已經過去一半時間,靜下心來回想起這半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自己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穫,但同時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

首先,談一下自己的收穫。常說教學相長,在這半學期的教學中,特別是文科小班教學中,透過教學和學生的各種反饋,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地理主幹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地理知識可以說紛繁複雜,但是地理主幹知識是教學的重點,雖然高二側重基礎,教學內容要全面,但是仍然要突出主幹知識,如氣候、地形、農業、工業等。哪些是主幹知識不僅要自己清楚,更要讓學生清楚,讓學生特別注意主幹知識的掌握。

其次,教學中更加註意知識的趣味性。因爲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知識的趣味性和語言的幽默性。另外,我更加註重了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學法指導。讓學生知道地理主要從哪個側面研究問題,地理應該怎麼學。

最後,地理教學中更加註重知識的歸納與總結,注意了對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如講世界分區之前,先把每個分區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歸納,都歸納爲八大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城市和交通、旅遊。最後世界地理講完又對主幹知識進行了總結。

雖然教學內容比較充實,也注重了主幹知識的教學,但透過期中我發現學生出錯的地方往往也就是這些主幹知識。究其原因我感覺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學生上課雖然聽的很好,但是下課複習鞏固不夠。大多數學生都是等到考前才匆忙複習,沒有注重平時課下及時的複習鞏固知識。二是學生雖然記住了一些主幹知識,但還只是停留在記憶層面,很多學生不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針對這些問題我給三個文科班的學生提出了三點地理學習的基本要求,一是上課認真聽講,二是下課及時複習鞏固,三是要從知識的死記硬揹走向知識的靈活運用。

下一步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讓學生落實我的要求。一個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督導檢查力度,上半學期由於教學內容較多對學生督導檢查力度不夠,導致一些學生忽視了地理知識課下的複習鞏固。另外,有針對性的選取更合

適的練習題幫助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針對小班可以有針對性的選取標高稍高的練習題,同時加大練習量,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及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是永無止境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加出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9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爲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爲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爲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着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爲其特點,蘊藏着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透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着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爲用力跳夠得着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着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着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繫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繫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

進入高三以後,學生的心情開始變得急躁,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複習方法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或者儘量靠近既定目標?作爲高三教師都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學會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適應高考,適應社會。

1.認真分析學情

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纔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複習方向

每年高三複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並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後,學生纔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高考說明》

首先要讀懂《高考說明》。《高考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範圍。作爲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高考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高考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範圍。《高考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範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範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爲老師要留心《高考說明》對知識範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範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範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複習中也纔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文科綜合的題型有兩大類,即“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單項選擇題的'1至11題,非選擇題的36題和39的綜合題中的部分題是地理題。高考題中雖然只有兩種題型,但是它們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高考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後學生可以透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於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於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高考的分析、講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動態

從各種報刊、雜誌、互聯網、參加省市的高考研討會等渠道是獲取當年的高考最新動態,最新資訊的重要途徑。

高考研討會和大家交談是獲取高考的最新動態,最新資訊,也是提高自己師德的重要途徑。參加高考研討會,除了聽取有關專家講解外,還可以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交談,那樣收穫會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討會我都會盡可能和主講人單獨交談。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極盛探討了二十多分鐘的“怎樣把體育鍛煉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以及關於中學生腦神精衰弱的一些解決方法”。這對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作用是巨大的。

3.教給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迴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註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複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複習計劃中,高一年級地理上下冊是重點,因爲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爲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選修課本是把高一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儘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學習方法

(1)預習

高三的複習備考階段,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比平時大得多,如不預習,學生可能會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師,一堂課稀裏糊塗的,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據調查,的學生會預習的不足六分之一,這應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

(2)聽講

到了高三複習階段,有部分學生認爲大部分知識是老師過去講過的,不必再跟着老師複習了。其實地理老師都只專門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學,對地理高考怎樣考、考些什麼是比較清楚的,老師在講課之前還要精心的備課,認真組織複習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等,而且複習時,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高考資訊,所以不但要引導學生聽好課,老師更要講好課。

(3)複習

複習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課堂內容真正拿到手的過程,是透徹理解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尤其是地圖,只有反覆看,把地理知識拿入圖中才可能記住。

爲了能夠較好的進行復習,我的做法是除每節課都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複習。同時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複習每個章節的間隔時間,並且過一段時間,又透過練習、提問等方式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

(4)作業(練習、做題)

做地理作業時,一定要訓練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儘快搜尋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庫,找出本題是應用課本中的哪部分知識。

做題要有足夠的量,但是也要精選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做“以一當十”的題。歷年的高考題目、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每個單元后的“練習篇”都應該作爲典型題來處理。歷年高考題既反映了高考的範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複習的“無形指揮棒”,所以,應作爲經典題來處理。最近幾年高考地理題目,有許多題是從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的每個單元的“練習篇”中的題演變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透課本後面的“練習篇”,而且應該把它們作爲每類題的典型題來對待。<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給高中地理教學以較大的觸動,認爲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得到學科教學內容,體驗課程,感悟課程,即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體驗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更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給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地理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爲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以問題情境爲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慾望。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可能產生的疑難,或是學生原有的認識與新授知識衝突,或由於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產生障礙,從而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建一座橋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啓發學生提問。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顯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課堂上也可以採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實例時學習、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完《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以後,就讓學生運用本章知識來對自己家鄉所在的地級市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理論聯繫實際,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又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創設情境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以後,讓學生寫一篇科幻文章,主題是“假如黃赤交角突然變得很大或很小,我們會怎樣”,學生就必須充分思考黃赤交角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了,這樣學生對黃赤交角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二、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提問設計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提問

這種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結合某節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出爲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這種提問的設計,由於是藉助學生已知的知識範疇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所以它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關於“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內六區,面積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擴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後,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爲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

(二)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提問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複雜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後再取消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後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於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於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係較複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繫,同時也爲學生將來立足於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高一《地理》,內容是對較複雜的地理現象的研究,我設計了以下提問,較輕鬆地解決了這一知識難點和重點。

(1)假設地球不自轉,表面是一個物質均一的球面(即沒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那麼,全球性大氣環流怎樣運動呢?

(2)實際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它會使全球性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3)實際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它又影響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

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三、開展課堂討論,提供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

目前,課堂討論依然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因爲課堂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經常有討論這種活動的出現,這就說明新課標是很強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但是課堂討論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如在學習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往往不能達到效果,還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相反,在學習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側重於人地關係,而學生長期親身經歷這些人地關係,所以用討論的形式能夠集思廣益,把課堂知識擴展出去。比如在講“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變化,這樣就不至於使課堂太過沉悶,而且又能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透過課堂討論,教師就能把探究性學習下放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提取和運用知識,從而落實理論聯繫實際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地理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課型等的不同,選擇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操作,既注重整體化又兼顧個體化的教學模式,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着素質教育爲主轉變,但由於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於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爲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製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資訊資源和資訊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資訊,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資訊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着許多教師。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爲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爲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爲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爲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爲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爲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後。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資訊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資訊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爲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爲,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熱衷於某項事業,纔會主動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們講應該努力培養對學科的興趣。至於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我想可以從這些事情上着手:蒐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趣聞趣事,播放相關優秀紀錄片,組織野外實地學習等等,總之,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們。

二、掌握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着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繫,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

三、勤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資訊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透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資訊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在複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於示意圖,很多時候十分簡單的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四、地理複習的一般過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後瞭解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最後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本學科之間的知識有機聯繫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可以將這一過程概括爲五個字:憶,記,翻,做,究。

(1)憶:就是對已學過的課本內容 過電影,也就是重新回憶一遍,憶的內容主要是教材知識網絡,可以對已掌握的內容瞭然於胸。

(2)記:是對一些主幹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進行必要的瞭解和掌握,這些地理事實是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基礎,很重要的準備。有了這些地理事實還不夠,還必須瞭解地理事實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地理事實之間的聯繫。

(3)翻:就是翻看平時做過的習題、考試題。平時做過的題目要儲存好、整理成冊,以供複習階段使用。在複習課本同時,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題目,回憶一下當時做題時的情景,溫習一下題目訓練和考查的教材基礎知識。

(4)做:是選擇少部分以前做過的題目。儘可能少做、精做題目。可以選擇以前做過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或者以前做錯的題目,主要目的是溫習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以前做題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細究錯題。主要是找一下錯在何處,是知識記憶還是知識理解有欠缺,是審題不準還是思路有偏差?透過細究以前的錯題,可以明瞭自己以前在做題中的薄弱之處,以使備考訓練更有針對性。當然地理複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注,。注意閱讀一些報刊,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4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

新課程非常重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的教學策略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但是,我覺得案例教學無論是採取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一條原則必須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因爲案例只是結論提取的材料,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獲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結論纔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學生能力的很重要的體現。

2、注重案例的驗證

近年來,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反思,這其中包括對媒體、對學生、對老師本身的反思,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更爲重要。如何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對於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的案例教學來講,我覺得教師在提取了結論和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後,要選取相類似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推導。

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儘量能讓大多數的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結論。而驗證案例的選取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進行驗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案例進行分析。

3、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教學貴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能儘量去解決,也希望能夠再實踐中能夠撥開雲霧。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準確把握課標要求?

(2)課標與教材的矛盾如何解決?

(3)知識點的難度該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差異該如何解決?

(5)課標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廣泛的適用性嗎?

(6)怎樣面對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生事物的產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完善的過程。我想,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就是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新課程走向成熟。只要這樣,我們中國的教育才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爲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繫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爲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組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爲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爲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爲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爲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組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爲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纔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爲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爲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透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爲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透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透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爲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爲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說明原因。

4。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透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資訊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組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透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透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透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