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

洋流這一節中關於洋流的內容包括三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我上的這節課主要是洋流的形成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回顧這堂課,我有以下一些感悟:

由於我參加了《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題的研究,平時我就比較注意這方面的實踐,在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了適合這堂課的課件,從多方位輔助了教學,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這節課的引入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剪接了一段電影“泰坦尼克號”沉船前的片斷,並圖示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位置,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他所熟悉的情景吸引,調動他們投入的激情,從而對學習內容產生興奮和期待,這時就會形成一種渴求掌握知識的內在需要和強大動力。

透過這堂課教學工作的實施,我還深刻感受到恰當的利用好多媒體就能很好的輔助我們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比如這節課中我利用實物投影展示用吹風機吹動水面的情景,當學生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顆粒隨風移動後,馬上就能體會到風海流的形成原因,當吹風機被關閉後水面就會慢慢平靜,學生進一步就感受到引起風海流的風應該是長期穩定的才行;又如 “洋流的形成——密度流”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資料,這時我又利用多媒體放映了一個油水與從兩側相遇後運動的演示實驗,並引導學生一方面回憶油與水的密度差異,一方面觀察二者相遇後各自的運動規律。有了這個鋪墊以後,我再給出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分佈的剖面圖。學生之間透過討論,利用知識的遷移,自然就得出了結論。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就是利用多媒體可以直觀、動態展示的這一特點,將文字與圖像,動態與靜態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瞭解了密度流的成因,使這一難點得到突破,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有效地整合多媒體技術和課堂教學,而不是簡單地替代板書和播放圖片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這幾點外,還有就是學案的設計,小組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使用,這一方面能使學生落實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實踐能力也得到鍛鍊,並能學會一些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間互相協作的精神。總之,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節課學生的體驗、探究比老師的傳授更爲重要,只有“導之有方”,才能“學之有法”,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實施,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這節課中出現這一問題我認爲主要是我在備學生這一環節上,對學生以往所學知識的落實情況,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而這時又沒能及時給學生搭建適度的臺階,使得學生的學習進度放慢。比如,在討論“德軍潛艇是怎樣在盟軍眼皮底下溜走”這一問題時,學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維發散甚至出現錯誤時,如果提示學生適時閱讀教材就能很快將學生引入正軌。再比如讓學生總結中低緯、中高緯環流及季風環流時能針對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弱的特點,先演示動畫再總結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針對我所教學生的特點重新調整教學環節可能更好,比如學生基礎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較薄弱,可以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散,第一節課完成海水運動形式及洋流的形成這兩部分內容,並複習大氣運動等相關知識爲學生下節課總結世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打下一定基礎,第二課時再講世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此外,這節課還是暴露出自己總怕學生不明白,總有自己要講的慾望,比如有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不能等學生把話說完就糾正,打斷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於一種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尷尬境地,這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引起注意。

透過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促動和啓發,要真正上好課還要不斷接受新的思想,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在今後的實踐中去不斷改進和完善。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2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結合上課時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調整學習思路、學習過程對提高教學效果很重要。同時,還要反思是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腰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這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新課程教學工作,收穫多,反思亦多。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利於指導自己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1、反思是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爲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等等。

3、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4、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教師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改變過去不合時宜的老的教學模式、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打下紮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3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該怎樣上課?需要冷靜、積極地思考,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經過這一學期的教學,並談談幾點體會。

1、多交流探討,備課要充分,優化課堂結構

多聽課有助於自己的成長,而備課充分也是上好課的基本條件。在上每一節課之前,先備課,然後在去請教探討並充分利用教研活動得以解決問題。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2、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

在教學過程中,可透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並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3、師生互動

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要是師生不互動的話,自己都很難把課上下去,感覺他們都沒有在聽,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吸收,我上課的時候非常怕學生太安靜了,你問什麼他們都沒有反應,這堂課就上得很不舒服,雖說這樣你就能把課時完成,但是這樣上課,不只學生沒有勁,老師也沒有勁了,好像在走過場似的。儘量讓學生動起來,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指導、引導他們。

4、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地圖冊以及地球儀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爲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爲教者,我想過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講到氣候類型時就要將幾種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進行比較。在講到氣溫時有冬季最冷月氣溫、年均溫的比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較。

5、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透過一定的物質媒介纔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爲: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4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有得有失,感觸頗多。在不斷的反思中深感多媒體技術給課堂帶來的實效,實惠。以下是自己的幾點的反思情況。

反思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生活。。

例如在上《常見的天氣系統》時,藉助FLASH動畫,使學生能很輕鬆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內容,因爲新的知識被賦予

新的背景,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二;學生要成爲課堂的主角,多媒體技術搭平臺。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的內涵,適度擴展其外延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連結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藉助於網絡資訊技術,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誠然,百密一疏。要將這一環節做到縝密,完美,還需進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氣。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5

透過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教材連續性與統一性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是許多教師的困惑。

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6

經過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繫,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繫,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高一學生年齡在17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案例:地理學科“降水的分佈”的教學。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重要一步在“說”的基礎上透過合作討論從而“分析”、“歸納”,總結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高一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7

20xx——20xx學年的第一個學期結束了,下面把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這個學期的教材使用高一獨攬必修上冊,本冊書共四個單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和海洋、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都爲自然地理的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乃至整個中學地理最難的內容,尤其是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難理解,要求學生要有空間想象思維能力和很強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識點與物理、化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要求學生要有其它學科的基礎,而且要有聯繫實際遷移知識的能力。

學生分析:

這屆學生錄取時的中考成績可以說是全區最差的,一些學生根本不具備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概況起來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1)完全不學習型:4個班中每個班都有1——2個學生,有的班人數更多,幾乎完全不接受學習。他們上課或睡覺,或干與上課無關的事情,更甚者上課說話破壞課堂紀律。他們中又分爲幾種情況,有的學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沒有學習目標和學習習慣,所以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學生是因爲基礎太差,所學知識對他來說如同“天書”一般,久而久之,對學習沒有了興趣,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意識,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這些學生也想學習,也在學習,甚至是努力地學習,但是因爲智力水平有限,基礎太差,能力不夠,即使努力學習但是成績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這些學生屬於根本不具備高中階段學習能力的人。

(3)自我約束力差型:這樣的學生佔多數,他們只要努力刻苦學習還是能夠跟上進度,能夠達到相應成績的。但是他們自我約束力差,學習目標不很明確,學習時續時斷,需要老師經常提醒幫助。老師督促的緊一些成績就會上去,稍微鬆一鬆成績就會下滑。這樣的學生比例較大,如果老師精力有限成績就不能保證了。

教師自析:

本人年齡較大,精力有限,和學生的溝通有一定困難。剛剛送走的高三學生整體水平較高,潛意識中對本屆學生的要求也很高,總要與往屆的學生比較,而這屆學生恰恰是自己教過的學生中最差的,如此大的反差一時轉不過彎來,因此,對學生失去了耐心,工作起來比較急躁,而如此一來結果適得其反。後來,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語言和行爲,情況有一些好轉。

總之,在下個學期還要以調整自己爲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自己的教學更適應學生,更貼近學生實際。另外,要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分層輔導以提高成績,完成會考任務。<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8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期末考試成績以均分50分而告終。而八個班只有三個班均分超過50分。回顧這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頗有感慨。現對這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1)學生的基礎差

與往屆的學生相比,這屆學生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學生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生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類型:

①完全不學習型

佔有小部分比例,每班約爲2---3人,這些人上課除了打瞌睡,就是雙手抱在胸前,目光呆滯,一愣就是一節課。任你花言巧語還是天方夜譚,我則穩如泰山面不更色,心不跳。

②偶爾學習型

佔有相當大的部分比例,約爲三分之一。這部分人偶爾會對學習產生興趣,但稍縱即逝,且不求甚解,沒有追根求源的精神。即使有時會問老師題但問過拉倒,聽不懂也就算了。

③半夢半醒型

約佔三分之二的比例,這與初中沒有學過地理有直接的關係。但同時也暴露了中國教育的弊端: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乎視社會生活的恩賜;過分強調的終極目標的相同,而乎視他們起跑線的不同和學生的個性差異。我個人認爲,中考考600分的學生與考400分的學生學習同一套教材,面對的是同一張高考試卷,這對考400分的學生來講,這種競爭是不公平的。

同時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被圈在教室裏。每天有大量的作業。雙休日和假期又被沒完沒了的補習班所包圍。學生身體素質差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了,基本的生活常識也沒有了。如我們在講“天氣”的時候,上課時我說:“氣溫降低了,天氣會……”學生接下來說:“變暖。”再如我們講到風向的時候,學生理解爲向東邊刮的就是東風。

高一地理是高考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最難點,在高考中佔到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初學地理的人學習起來肯定會有難度。我們這類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績在400分這一檔次的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更難。上課學生聽不懂,而教學內容又是高中三年中最爲繁重的。因而對這部分的學習,學生基本處於懵懂狀態,收穫百分之五十也就不足爲怪了。

(2)學生的整體素質低

洞察這屆學生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好玩樂,怕吃苦,凡事我行我素,享受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該怎麼過。我也曾與幾個學生交流過。我問他們:“你們將來打算幹什麼?”回答:“不知道”驚人的相似,可怕的驚人,難道這就是目前高考制度下塑造出來的國家棟梁?試想我們的國家沒有高素質的人材嗎?當然不是,但畢竟是少數人。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這一批學生將來纔是社會的主流,是生力軍。難以想象一旦他們掌管了我們的國度,我們的社會將會向哪個方向發展。

在這學期的教學方法上,我沿襲了以往的教學方法,但綜合前邊的因素,再加上這學期教學任務重,課時比往屆又少了一課時,這些教學方法用在這屆學生身上並不適用。放慢教學進度,完不成教學任務,因而調整教學方法也有很大的難度。下學期我們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以讓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更好。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9

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是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這一學期的高一地理新課程教學工作,收穫多,反思亦多。現將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利於指導自己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教師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學會欣賞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3。反思是否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爲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要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打下紮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零XX年XX月XX日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0

心得體會:

1.深入、細緻、全面、系統地解讀課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依據,教材是教學的參考,教材不限於課本,還包括各種其它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習慣,在深入鑽研課本文字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2.認真落實教材系統中的閱讀、讀圖思考、活動、案例分析、問題研究,是達成課標的核心和關鍵;

新課程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價值取向,要求廣大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角色,大膽創新和不斷探索,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爲學生創設一種主動學習的環境,教會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自我建構學習過程,努力成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協作者。

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求多種方式和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爲學生提供探究和實踐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驗、調查、考察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困惑與反思:

1.作爲教師,我們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很難不去考慮高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設備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衆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有些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教學中我們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還有,學生學習的功利價值取向、學科慣性等非智力因素,嚴重影響學生缺乏時間、精力,對地理進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學習,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兩類要素之間應當做到相輔相成。高中地理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要求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運用地理規律性知識基礎上的。隨着地理方法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地理能力的發展纔有基礎和機會,無知絕對談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養及智力開發的要求,又是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必要條件。在知識仍是高中地理教學重點的同時,應強調和重視知識掌握與智力開發、能力培養的相互滲透。新編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識要求應當體現基礎性、先進性和貫徹少而精、學以致用的原則,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學能力上打基礎。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創新,勇於突破傳統的習慣勢力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好奇心強、善於聯想、富於想象、敢於懷疑是創造性思維必備的前提。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核心,無論正文、閱讀或選學材料都要自始自終爲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提供知識基礎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透過角度新穎、思考性強的設疑、質疑,或介紹思維獨特、別具一格的地理觀點、有待解決或有爭議的地理問題,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求的精神;還可專門開闢“小欄目”、“小天地”等,讓學生以知情者、參與者身份對現實地理問題作出分析評價、預測和決策,爲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廣闊的新天地,也有益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志趣及研究社會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

理論與實際的關係

理論聯繫實際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和進行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高中地理課程一向注意這一點。新編高中地理教材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體現高中階段應有的教學要求,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地理理論來源於實踐,又運用於實踐,深化他們的地理認識過程;同時也有助於開闊地理視野,擴展地理思路,培養地理應用意識,提高應用知識於實際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編寫教材中密切聯繫實際,突出學以致用,一是可以聯繫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實際,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天氣預報、旅遊、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聯繫生產發展、經濟建設的實際,突出地理科學促進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功用。例如,資源評價、對外交易、經濟發展規劃等。三是可以聯繫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深化學生對聯繫實際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例如,調查市場經濟狀況、研究鄉土發展規劃、開展鄉土建設諮詢等。四是可以聯繫地理學對於人類文明、社會進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學家解決重大社會問題取得重大發現及貢獻的事例,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熱愛地理科學、樹立遠大志向。五是可以聯繫與地理科學有關的重大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能源、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加強地理實驗操作與實踐活動。六是可以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文化知識的聯繫。促進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地理學的重要作用,擴展聯繫實際的內涵。

課文、圖象與練習的關係

課文、圖象和練習三系統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課文系統主要以文字形式傳遞知識內容,新教材除應保留以往教材科學性強,語言簡潔等優點外,應提高可讀性、生動性,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具體問題抽象化,力求突出重點、要點,設定難點、疑點,探求關鍵、特徵,從多方面強化這一系統的功能作用。例如,課文系統可以設正文、提示註釋、閱讀材料、選學內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預習提示、自學預習和課後提示等,注重啓發,培養學習能力。圖象系統側重以圖示形成傳遞知識資訊,新教材要注意借鑑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國外優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處,在圖象比重、圖象內容選擇、圖象類型、圖象組合、圖文配合、圖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發揮以圖釋文,以圖引文,以圖析文,以圖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設組合圖,增強其表現力,插圖內容的難度也應逐步加大。練習系統是供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部分,設計上一要容量適當,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二要題型多樣化,增加探究性、開放性、應用性題目,給實驗以應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層次差異;四要注意學生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能力等的培養;五要編排位置靈活,各種練習可穿插於教材結構的各個環節中。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1

高一上學期的必修一(天然地理)教學只完成爲了四章內部實質意義。第五章因爲時間不足留在本學期完成。本學期一開學,簡略與學生寒暄之後,就直奔正題,第五章第一節《天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一課時完成,第二節《天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2課時完成,配套《同步作業》習題講述一課時完成。必修一終於在本學期開學的第三週結束了。現擬從講堂新課教學、作業與反饋、問題研究實施、文理分科意圖等四大方面系統反思,與春節前發佈的《地理課前三分鐘演講篇》構成《淮南一中20xx級高一地理教學反思系列》。

必修一課時施用與分配

必修一各章節教學現實課時與教參建議課時對比表(因格式限制,省略表格)

表格分析:

上學期教學周次很長,達23周,教學用時21周,國慶、元旦、運動會等放假2周,章節習題評講5課時,期中考試、月考2周,現實用來新課教學時間只有28—29課時。依據以上表格,上學期只能完成四章教學。

教學難度把握和控制

上學期必修一的配套資料有全省統一的《地理同步作業》,這本同步作業試題難度以基礎題爲主,有部分拓展延長難題,每課時題量約30分鐘以內能夠做完(中等水平學生,按照我親自做題的時間和詢問學生用時的估測),試題比較新穎,選編了部分高考真題,還配有單元測試卷。學校又統一徵訂了第二本教輔《贏在講堂》,這本資料,編輯的還算較好,但題量多,難度大,尤其是地球運動和大氣等部分試題,書中也配套了一套單元測試卷。這本資料可以用做作高三一輪複習資料。兩樣資料,加上配套單元卷,我們的高一地理資料算是有4本。課時少,內部實質意義多,徵訂如此之多的資料,既苦了教師,又誤導了學生。組內青年教師常常抱怨上課不講深、不拓展學生做不好習題,課下被學生問患上無可奈何,筋疲力盡,倒不如上所述課多講、講透,省的學生老問。這樣勢必導致問題產生:我們的地理教學高一新課是否要按高三複習課那樣子挖掘?我們教學的目標是高考照舊學業水平考試?我們的教學預設是依據課程尺度照舊依據手中習題?其實這些問題一提出來,答案就很明確了,然而現實教學中依然很難解決。高一要開設九門文化課,兩套資料,學生不堪其累,作業很難獨立完成,學生爲應付差事,必須患上抄襲答案。思量到種種情況之後,上學期期中考試之後,我對於第二本教輔提出了要求,學有餘力,自己獨立完成,有問題課下來找我探討。學生到底需要做多少習題?做什麼樣的習題?不同層次的學生習題應該有如何的差異?教師如何處置懲罰這些習題?這些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最常識的問題現在卻圍困並攪擾了我。

新課程新方法的施用

掀開我校的《教學預設專用簿冊》(教案本),檢視28節新課教學的教學方法一欄,看到這些我寫出來的方法:講授法、實驗法、分組探究法、自立學習法、讀圖法、圖解法、練習法、角色飾演法、會商法、案例教學法、腦筋風暴法、首尾呼應法、對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等,尋覓硬盤中保留的部分課時的多媒體課件,追念起講堂上的各種各樣的情景,總覺有些苦澀。自我總結,教學方法中講授法施用最多,最頻繁,最順手。分組合作少,自立學習少,活動探究少,角色飾演少,甚或連提問也少了不少,課外的查詢拜訪根本沒有,新課程是否就意味着方法一定要創新呢?很多方法的施用,除了教師的精心準備外,尚需學生們提前做些準備工作,我們的學生有時間嗎?

教學與檢測、評估的不對等

上學期教學檢測,含期中考試(本校教師自己正題)、月考與期末考試(教育局統一出題目)三次。期中考試分科考試,地理有90分鐘時間,試題部分來自選用資料的原題,月考是政治、歷史、地理三科單獨組題合場考試,我們謂之“文綜”,共150分鐘,地理題量偏少,難度略大於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題量很多,難度中等,三次考試結果每每出乎意料,不知道是我們高估了學生的水平照舊自己的水平。我們現在的教學到底是爲測試而教學照舊爲教學而測試?我是特別阻擋考試出平時作業中的原題來考查的,但是如果不如此,則一些學生不願意複習備考,而即便原題搬來考查學生,學生的錯誤率依舊不低,這說明教與學出現了問題,可能的情況是這些問題早已產生,終於到高中階段顯現了。美國彼患上·W·艾瑞遜《講堂評估》一書中提到這樣一段話:(抄錄於此)

(第97頁第4章正式評估相關)本章一直在強調兩點:1)成就測試應該公正地、有代表性地顯示學生對所教內部實質意義的掌握程度;2)爲了做到第一點兒,測試問題必須讓學生往返覆和所教內部實質意義近似的試題,一定要“近似”。

爲測試而教學和爲教學而測試存在着很大的道德方面的區分。若是爲測試而教學,教師教給學生更多的是回覆測試題的技能。不是說這樣的做法不克不及有,但只將測試中出現的詳細問題的答案教給學生的做法既不符,也不合乎道德。這樣的測試反映的成績也是扭曲的、無效的。這樣的測試測的只是學生背答案的風能力,說明沒完將來學生面對不是一模一樣,而是近似問題時會有的表現。教師在教育和道德層面上都有責任維護成就測試的真正意義,而不是讓學生背答案來應付測試。

參考這段文字,我們的地理教學測試題目很難與教學對等。我們所教與所考差異明顯。高一學生的初中地理學習和考試經歷可以概括爲兩個字:背(平時考試之前背書)和抄(初三畢業考試時很多學生都是抄的,自己抄和教師提供答案抄)。可能因爲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所致,我們的試題很少有完全屬於某一階段、某一區域、某一純粹知識點的考查內部實質意義。初中地理基礎薄弱表現的不單單是考試成績的好壞而更涉及了地理基本方法的缺失和地理學科常識的陌生。四川葉老師在“究竟應該如何複習《世界地理》?”一文中提到的複習備考的思路沒有疑難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對於初中地理基礎薄弱的高一學生來說,教學困境較多。

文理分科意圖影響地理教學

我校高一的分班措施:第一層次:理科意圖重點班,四個年級,囊括了我校進校中考高分段的多數學生;第二層次:文科意圖重點班,兩個年級,囊括了餘下的大多中考高分段的學生;第三層次:理科意圖平行班,1四個年級,年級正取生學生數目較多;第四層次:文科意圖平行班,8個年級,進校中考平均分最低,藝術生多數集中在此類年級。

從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開始算起到本學期開學之初的寒假作業四次測試各類年級成績分析來看,我校的高一分班管理措施,導致一定程度上地理學科教學的困境和教學效果的弱化。批閱試卷和梳理地理考試成績,透過同組教師的交流,發現以下現象:(1)從首屆教學檢測基本沒有發現文理意圖對於考試成績的影響,但隨後考試的影響就開始出現,上學期期末考試表現就較爲明顯了,理科意圖重點班的一些學生,尤其是數理化排名靠前的學生,地理竟考不合格,甚或出現罕見的低分段。(2)月考、期末考試和本學期的寒假作業檢測,理科意圖年級的學生交卷時間明顯提早。寒假作業檢測理科意圖年級的學生重視程度明顯不如文科意圖年級。(3)理科意圖年級的作業難以收起,作業質量抄襲面較廣。

高一學生的興趣、志向、學習潛力、未來規劃等諸方面都很難確定。多數高一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十分薄弱,農村初中畢業的學生更加明顯,過早確定文科意圖,導致一批學生放棄了認真學習高中地理的機會,從而錯過了思維訓練、能力提升、情感造就和薰陶的重要階段。更爲深遠的影響可能是:理科意圖年級的學生到了高二正式文理分科時畢竟有部分學生轉入文科年級,這些學生因爲所處年級的羣體氛圍影響,很可能地理學習不夠重視。文科意圖年級的學生因爲女生扎堆,理科思維好些的男生偏少,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同學互助的地理學習氛圍。任教理科意圖年級的地理教師因爲文理意圖的確定,講堂教學、講堂管理、作業批閱、考試反饋等多方面都遭遇到了與完全平行分班不同的情況,我想表達的是上課沒有以前那麼舒心,講堂調控和管理難度加大,教學效果遭到了一定的影響。

問題研究篇

與上一屆相比,問題研究不少我上課都提示講解了,並且佈置了研究任務等。但整理學生的電子稿和紙質研究成果來看,本屆學生的研究成果作品數量偏少、質量較差、漫衍不均,理科意圖的年級收上來的作品很少。究其原因:

1、分班造成的年級類型的差異。上一屆僥倖帶了一個理科意圖重點班,上課非常有感覺,教學興奮度高,學生非常喜歡地理,地理作業和研究作品上交的數量多,質量較高。蒐集整理了不少經驗,本屆一律是平行班,多數是理科意圖平行班,文科意圖平行班只有兩個。生源素質對於教學的互動影響是明顯的。

2、工作負擔原因。上屆任教6各平行班,到了高二文理正式分科好像又剪掉一個年級。本屆任教8各年級,的確要命,這裏不僅只是課時的問題,而是重複的次數太多,有時候有些煩。鑑於這個原因,所以問題研究課下對於學生的督促和指導偏少,沒有強有力地督促,作品收上來是有困難的。

3、文理意圖的影響,這點前文所述原因同樣適用於問題研究部分。

四、懷疑某些問題探究的價值和意義,故沒有高度重視某些問題研究,必修一本來課時就很緊張,故部分問題研究沒有佈置,甚或講堂也沒有講解和分析,沒完了之了。

5、時間瓜葛,多數年級沒有及時反饋問題研究成果和作品。缺失展示的平臺,學生探究的熱情和意志力遭遇冰凍。

出路和對策:

(1)精簡數量

(2)加強指導

(3)定期總結,搭建平臺,及時展示。

(4)鼓勵、表揚,必要時予以事物獎勵。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2

回顧本學期: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複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複習效果並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在頭腦裏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係。爲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並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鑽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係,能運用自如。對於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儘自己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侷限於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溼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複習初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係。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複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以板圖爲主,以教具——經緯儀爲輔的教學方法,爲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並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儘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過程。複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類型的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透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後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並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並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裏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後除了加強做高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並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並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複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爲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3

一學年又過去了,回顧高一一學年的個人地理教學,有得有失。得的突出方面是地理尖子生的培養較好;失的方面突出的是沒有大面積地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還不到位。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興趣培養歷來爲中外有影響的教育家們作爲對教學藝術的高層次追求而倡導。學生不能只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工作、生活一生,他們必須終身學習,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培養他們"愛學"、"會學",使他們在畢業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不斷豐富和深化所學知識。涉及面很廣的地理知識學習更須如此。如果學生靠死記硬背暫時獲得的知識考出較好的分數,但他厭倦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這不能認爲是地理教學的成功。如果地理教學在教會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學業結束,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意向猶存,地理知識的大門則永遠向他敞開。從這個角度講,興趣培養應是現代地理教學的目的之一。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爲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狀態則是地理教學是否成功的可靠標誌之一。狀態就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感興趣,教學過程是成功的;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的反映平平,說明教學過程存在着較大的問題;如果學生普遍厭倦地理課的學習,說明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失敗的,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全面徹底的反思。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爲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爲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一、地理課興趣培養的特點

前蘇聯一位學者曾透過《少先隊員》雜誌號召了1700名學生就他們"最不喜歡的課程"參加他的興趣培養實驗,其中最不喜歡地理的有385人,在15門課程中居首位,其次是俄語215人,數學212人。對此,作者議論道:"課程基本上是按難易程度排列的。的確學生遇到困難最多的是俄語和數學,這也合乎規律。但是,爲什麼最有趣的地理卻突然在不受喜歡的課程中佔了第一位——這是個謎。"

這位學者的統計並非偶然。我國1982年全國10省市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研究協作組向近萬名中學生調查他們最喜歡的學科和最不喜歡的學科,結果是最喜歡地理課的人次百分數爲2%,在12個學科中列第十位;最不喜歡地理課的人次百分數爲10%,在12個學科中列第2位。 上列兩項資料反映了地理課興趣培養的特點:地理學科本身高度的趣味性與地理課進行興趣培養的困難性。這是由地理學科特點所決定的。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的時空廣大性、組成複雜性、區域差異性、多要素綜合性、人地相關性是地理學科最基本的特徵。宏觀的地理事物豐富多采令人神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多要素的交叉聯繫引人入勝,人地關係的緊張狀態動人心絃。人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與地理環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全面瞭解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每個學生都容易體驗到的需要。保護地理環境、合理地利用改造地理環境關係着祖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必然要引起學生的普遍關注。因此,地理課的內容是最令人感興趣的。但是宏觀廣大而複雜的地理環境使學生難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其成爲一門較難教難學的課程,形成了地理課培養學生興趣的困難性特點。由此可知,地理課在學生興趣培養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又註定要克服更多的困難。我們只有充分發掘地理知識本身的高度趣味性,並從實際出發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才能實現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着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爲其特點,蘊藏着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透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着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爲用力跳夠得着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着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着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1984年北京教育學院地理組曾對北京市12個區縣的18個初中班、2個高中班共84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近90%的學生喜歡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繫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繫在一起。

⑺對成功的學習進行恰如其分的鼓勵、表揚,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

4.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資訊的提供者。教學內容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進步、發展靠教師去啓發、誘導,教師掌握着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⑴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能力素質包括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

⑵教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興奮。

⑶教師進行指導的生動性。生動、幽默的講課使學習的緊張寓於活潑之中,使學生易於學懂、學會、記牢。

⑷教師的教學激情。興趣靠興趣來培養,激情靠激情來感染。教師帶着對學科、對事業、對祖國、對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融匯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不僅能即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長期的感染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鼓勵反映着對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學生興趣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這有助於學習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學生把學習與對教師的感情聯繫在一起,產生相應的興奮狀態。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進行地理興趣培養的根據。四個方面互相聯繫、互相制約,是統一的整體,發揮着教學系統進行興趣培養的功能。綜合四個方面因素,地理興趣培養的途徑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掘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進行成功的學習。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4

期末考試已經結束,在不斷的反思中深感新課改給課堂帶來的實效,實惠,但同時也發現其存在一些瑕疵。以下是自己的幾點觀察和教學反思情況:

一、在新課程中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

在新課程的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構建的方向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從理性知識上升到感性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學生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在新課程中多媒體技術成爲學習的平臺。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因爲新的知識被賦予新的背景,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三、在新課程中教材成爲教學的輔助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連結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認識到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在新課程中探究式學習的不足

探究式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原理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精神。但它也有耗時長效率低的缺點。在45分鐘內,不可能組織太多的探究活動。一學期36個學時,更不可能堂堂課去探究,否則完不成教學任務。地理教師感覺課時緊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堂活動太多,課時沒辦法按時完成。接受式學習雖有弊端,但效率高,尤其就;;實際而言,我們基本上是大班教學,需要接受式學習來使更多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受益。因此高中課改不應排斥接受式學習。據瞭解,實驗區課堂教學接受式教學多於探究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在課後更有用武之地,如地理必修1(人教版)中的問題研究:月球基地、市區與郊區氣溫的對比、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等,可以採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同時,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動素材有限,而且有的操作性不強,很多時候需要教師自己設計探究問題,增加了備課的時間和難度。於是出現了“探究”在公開課、“接受學習”在平時的現象。要改變這種局面,既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習提升業務水平,同時,也應有配套的探究素材庫供老師們選擇參考。這樣才能確保探究式學習的真正落實,學生纔有更多的動手動腦和學以致用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目前一線教師最需要的是有實際指導意義、可操作性強、適於大班制的地理活動素材及輔導資料。

五、在新課程中自身的要求

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透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

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高一地理教學反思15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年級4個班的地理課。由於我是產假後才接手這些班級,所以對班級的認識還比較有限,僅管帶着小孩上課很辛苦,但我還是儘量擠出時間多方面瞭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爲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瞭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爲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爲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爲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