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圓的認識》是關於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透過教學本課,我收穫頗多,現將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課文《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透過談話的方式,提出問題:車輪、井蓋呈什麼形狀?(圓形)爲什麼設計成圓形而不是別的什麼形狀?在這裏若是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出示車輪和井蓋,讓學生在感知圓的表象上初步認識圓效果會更好。

由於六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相對要好,所以接下來安排學生直接嘗試用圓規畫圓,並且大多數學生能夠用圓規畫出圓。關鍵是學生用語言表述如何用圓規畫圓,學生說教師板書,在這一過程中就能知道圓規的構成、畫圓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這一環節的實施效果良好。在畫好圓後,提出:這個圓把黑板分成了幾個區域?目的是讓學生說出圓內、圓外和圓上,由於過早地出示了課題,刺激了學生視覺效果,沒能說出。

二、探究本節課重點、難點。

這部分分三個教學內容: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會畫圓。

3、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第一部分時,直接提問:關於圓,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已預習過,說出圓心、半徑和直徑是比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沒有總結和出示準確的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作爲概念教學課,這是大的失誤。由於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雖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語言總結。在這裏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之後完成“做一做”第一題,學生會很容易找出圓的半徑和直徑,然後讓學生總結半徑和直徑的概念,效果應該會比較理想,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連接、透過、線段”這些關鍵詞。在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中,沒有過多地強調“在同一圓中”,使教學內容不夠完整。而由於課堂節奏緩慢,時間緊張,之後的判斷練習也沒能讓學生鞏固這一知識點。

教學第二部分時,放手讓學生去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用圓規畫圓必須清楚:圓心在哪裏,半徑有多長。從交回來的作業看,學生能夠理解,但由於用圓規畫圓不夠熟練,完成的完整性相對較差。

教學第三部分時,圓的概念學生在徒手畫圓、閉上眼睛畫圓的多種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但在教學圓的第二個特徵時需要和橢圓區分開來,需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學生容易理解但感覺語言比較拗口。

三、教學反饋。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良好。在動手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道題上遇到了困難,原因是學生要弄清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是半徑而不是直徑。這一設計顯然給學生造成了學習障礙,可以讓學生先畫一半徑是1cm的圓,再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樣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

執教這節課,我認爲合理的地方是:整個教學設計能體現“主體、互動、生成、發展”的教學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內容並加以創新;能讓學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發現。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

1、課堂教學節奏緩慢,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教師教態的調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表情感染學生,激活課堂。

3、重難點內容要精講精練,其餘則點到爲止。

4、課堂要有評價,要注意和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