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網上教學反思

網上教學反思1

20xx年2月1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學校通知開學延期,但爲了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要開展線上教學。

網上教學反思

我們透過電視,電腦上能進行新課程的學習,講課的幾位老師板書很規範,講課聲情並茂,教學設計環節很棒,貼合學生的年齡和生活。

我班共32人,本週透過優教信使共發送5次作業:24日作業提交優教信使24人,都已批改。25日作業提交優教信使23人,都已批改。26日作業提交優教信使29人,都已批改。27日作業提交優教信使31人,都已批改。28日作業提交優教信使30人,都已批改。

從作業完成情況,可以看出一些家長,還是對學生學習不太重視,有不能及時提交作業的情況。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交作業。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和家長及時進行了溝通。儘量確保每個孩子每天都學習,都有所收穫。

當然,在網絡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有很多問題等待着我們去摸索和改進。不過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網上教學反思2

在上每一節課後,我都會就這節課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和探討。在上完《網上真精彩》這節課後,我透過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從理論知識上讓學生對互聯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節課是三年級下學期開設的第一節網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麼是 internet,認識IE瀏覽器,怎樣開啟IE瀏覽器。由於這節課關於網絡的術語比較多,而學生對於這些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只想上網瀏覽。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應該先讓學生瀏覽一些好的網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跟他們說,瞭解一些上網術語,對他們更好的認識網絡有幫助。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自然就可以集中精力聽課了。所以在講授過程當中,我爲學生演示了教學課件,把這些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做到了課件當中。透過課件生動的演示,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它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同時,還知道了上網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網上資訊知道怎樣取捨。

2、學生自學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達到小組協作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先透過自學掌握 80%,剩下的老師講解。可是效果並不好,有的學生只是照着書讀,沒有進行思索,離開書本讓他用自己的話說根本說不出來。顯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

由於我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我設計的自學這一部分並不成功。當然,在教學活動當中,一節課的設計難免不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反思。我覺得應該提倡 “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網上教學反思3

在上完一節課後,我都會就這節課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和探討。在上完《網上衝浪顯身手》這節課後,我透過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從理論知識上讓學生對互聯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節課是三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第七課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熟練使用瀏覽器,並利用搜尋引擎查找所需資料。由於這節課運用網絡學生對於這些內容感興趣,想自己上網瀏覽。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應該指導學生瀏覽快速瀏覽與問題相關的網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

再跟他們說明關鍵詞、分類目錄搜尋的類別,對他們更好的認識網絡有幫助。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在講授過程當中,我爲學生演示了教學課件,從學生感興趣的“米老鼠”開始帶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它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同時,還知道了上網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網上資訊知道怎樣取捨。

二、學生自學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達到小組協作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是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剩下的老師講解。可是效果並不好,有的學生只是對查找的圖片感興趣,沒有進行思索可與問題有關,查找結果不是很明確。顯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

由於我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我設計的操作這一部分並不成功。

當然,在教學活動當中,一節課的設計難免不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反思。我覺得應該提倡"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透過反思,初步培養了我的反思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反思態度,敢於質疑、提出不同見解、善於探究的良好的反思品質。學校的研究氛圍越來越濃厚,教育觀念不斷得到更新,素質教育不斷得到深化。也使我可以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自我完善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紮實的基本功

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緒,是組織好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基本功紮實,能準確地解答學生所提的各種問題,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較好地進入最佳思維狀態。

2、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

計算機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寓教於樂、上機實踐的活動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只是一個起點。如何保持學生的興趣,是個漫長的過程。針對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充分考慮各個教學環節,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

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筆雖然在教學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師尤其是計算機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計算機這一現代化教學設備,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透過自制一些教學課件,把有些學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來,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4、不斷加強學習,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

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對計算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充電,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以自己過硬的素質,寬廣的知識面去感染每一位學生,從而使計算機學習成爲一個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

網上教學反思4

教學大綱中指出本課的教學目的在於帶領孩子們複習前面學習過的因特網有關知識,如網址、搜尋引擎、關鍵詞等基本概念。但由於我校是建設不久的新學校,當時機房還未真正規劃好導致四年級的孩子們還未真正接觸過因特網的學習,因此此次教學內容不光要達到教學目標,還要帶領孩子們將之前所丟失的“遨遊因特網”的知識重新拾起來,教學任務還是比較重的!

本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演示法,課前準備兩個文字文檔,一個文字文檔存放相關搜尋引擎的網址,一個文檔存放生僻字以供教學使用。在教授“搜尋漢語字典”時,我屏幕廣播百度引擎的登入,帶領孩子們瞭解視窗。雖然他們之前沒有上過網,但是因爲對此門課程的興趣,聽起課來非常認真,幾乎所有同學都能夠在我演示過後快速的登入該網站。我幽默的利用最近比較流行的網絡語言:重要的事情做三遍。完成第一遍後,在來兩遍,看看你的速度是不是越來越快!在這樣的反覆操作中,孩子們很快掌握了這項技能。緊接着我佈置任務,讓孩子們用同樣的方法開啟“網址”文檔中的其他兩個網址,已檢查是否都能夠掌握。

學生對於使用漢語字典查找生字的內容很感興趣。於是,我採用課標中提倡的任務驅動法佈置了兩個小任務:

1、查一查你名字中的某個字,看一看爸爸媽媽給你起的這個字有什麼意義。結合生活,讓孩子們興致盎然。

2、請你開啟“生僻字”文檔查一查這些字。(茆 芶 旌 忡 抔 抮)任務一很簡單,很多同學都能夠自主完成。

任務二需要孩子們仔細觀察、敢於探索。當看到有同學已經完成任務二時,我立即讓這位同學上臺演示給大家看,並讓他說說是怎麼知道的。這位同學的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平時我們對於不認識的生字,首先肯定是查部首,我想往上查生字肯定也是這樣的,然後我就看到了頁面上的“部首檢字”點進去看發現和新華字典的查字步驟是一樣的,我就找到了這些字。是啊,留心觀察是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必要條件,相信這樣的孩子會在我們學校的文化薰陶中越來越多!

本節課中,唯一的遺憾是,時間太緊湊,導致最後的總結部分以我爲主,下次在備課中,我要結合學生現有水平進行微調整,爭取上出一節完美精彩的課。

網上教學反思5

小學階段資訊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各方面成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資訊技術學科中的各種技術的使用和應用之外,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潛在素養和情感,比如:管理、組織、協調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資訊技術課上,學生的水平差異是比較大的。如何讓學生均衡發展,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挖掘他們的潛能,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網上搜尋》這節課中,爲了讓學生均衡發展,小組合作,早完成的同學,老師檢查合格後可以幫助本組內沒完成的同學,這種幫助只是讓他當小老師,進行指導,而不是讓他動手幫別的同學完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了從組長中發現統籌安排、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在課中練習部分做了一次“智力小測驗”,有目的地安排了四個問題讓大家填寫回答(因爲每個小組四臺電腦),並提醒大家,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確地完成,將被評本節課的優勝小組。果然,優勝小組組長彙報情況與我的教學預設吻合,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但是,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到位,有點生硬,這也許是我以後將會面臨的一個更大的思考問題。

課後,經過學校聽課的相關領導點評之後,我又開啓了另一扇思考的大門,在資訊技術課教學中,如何更大力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讓學生從“想學”轉變爲“求學”,我想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學模式

提出教學目標——學生自主嘗試完成(根據自學的要求)——評價彙報——教師規範演示(或問題解答)——學生再操作——評價——拓展練習(小組合作完成)——課堂總結——作業,在課堂上的講練比例大至是3:7。

 2、處理好興趣與技能的關係

只要讓學生產生興趣就好了嗎?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因爲,學生的興趣是需要靠技能來昇華的。

 3、培養學生良好的看書自學習慣

教材的利用,非常重要,你的學生會不會用教材,就是會不會自學,所以,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學,“教育的目的是爲了不教育”。

網上教學反思6

《網上呼救》這篇課文有許多語言的知識技能訓練內容,如表示時間的詞語、並列句式“一邊……一邊……”、對話語言的掌握等。孤立於文字的語言知識技能訓練是機械的操練,對學生的語言掌握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這些知識技能學習應當與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領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作者運用這樣的語言技巧進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爲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繫,不僅讓學生學會怎麼用,還要知道作者爲什麼要這樣用,以後自己在作文時也可以這樣用。

本文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了整個救援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出了各時間的節點,從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時間只有短短半個小時,然而在半個小時中許多人爲了挽救蘇珊都積極地行動起來。時間的一再出現,救援行動的積極展開,最終蘇珊在三十分鐘內成功得就了。透過師生相互呼應的朗讀,學生不僅瞭解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同時也體會到了時間與救援行動之間的相互關係。

最常見的句式訓練莫過於給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沒有語言環境,句子的表達是毫無意義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邊……一邊……”,工作人員爲什麼要同時做兩件事情,因爲時間緊迫,所以他這樣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這樣描寫他,是環境所迫。那麼同樣的麥克也因爲時間緊迫同時做着許多事,可課文略寫了,於是教師把這個情景創設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句式的同時,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用意。包括教學中讓同桌用對話的形式演一演美國緊急救援中心是如何與芬蘭有關方面聯繫的,也離不開原有文字的情景,時間緊迫對話語言的設計就必須簡短、清晰、準確。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的實現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網上教學反思7

上網搜尋應用資源,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個強項,但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尋找,大部分同學並不能很快地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同學只知道網上有遊戲,對於網上可以有許多教學資源,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這個單元主要是透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有的放矢得找到需要的內容。

《網上購物行》是小學資訊技術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透過網上購物,培養學生參與網絡學習、提高應用能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本課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體會網絡在實際購物時所發揮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的網絡應用能力,能用客觀的態度對待網上購物。在任務設計中,以生活中常用的本課的內容偏重於實踐,透過這個活動,可以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網絡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上課時,學生普遍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但學生對移動電源的品牌、電池容量、轉換率等並不瞭解。因此,在第一課中,學生的'購物過程顯得有些混亂。從第二節課開始,我在學生購物之前,先爲學生簡單地講解移動電源的相關資訊,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進行選購。在課堂中,我儘量讓學生自主探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老師只在關鍵的時候提示,並予以及時的引導,才能很好的將資訊技術課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與實際生活中去,爲學生建造發揮潛力的課堂教學環境。此外,課後找一些同學交流,聽取同學們的意見,看看大家在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再結合自己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講解,找出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在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小學資訊技術的根本目標是以資訊素養的形成爲主線,全面提高所有學生的資訊素養。在本節課中,以體驗網上購物的項目活動爲引領,在活動中利用已掌握的網上搜尋資訊等資訊技術手段,合理選用資訊技術進行資訊收集、處理、傳輸和表達,學生能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針對六年級小學生這個特殊社會羣體,無經濟能力,卻愛遨遊網絡,探尋網絡上新奇特的東西,學生在體驗網上購物的過程中,體會現代資訊化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培養自身網上購物的安全意識。

網上教學反思8

《網上呼救》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互聯網的速度之快與神奇美麗,同時感受到人間的真情。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由生活中的電腦使用說起,引出奇妙的互聯網不僅可以傳遞文字、圖像、聲音,有時還能挽救人的生命,由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產生閱讀期待。接着問學生課文中講了誰救了誰?麥克是哪個國家的?蘇珊呢?老師馬上透過互聯網查詢世界地圖。老師請大家看一下這就是:“世界地圖”,美國和芬蘭中間隔着太平洋、北冰洋,如果乘坐飛機將要花費好多個小時。透過網絡搜尋世界地圖,指出兩國的地理位置,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網絡之神奇以及它帶給人們的快速和便利。

隨後,我又設計:那麼遠的路,麥克是怎樣成功地救助了蘇珊呢?課文從蘇珊得病到得救經歷了多少時間?請小朋友默讀課文,用筆劃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邊讀邊思考,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說明了什麼?學生透過圈劃得出半個小時左右,教師馬上小節:這麼短的時間,又是這麼遠的路,就成功救助了一個危急病人,簡直不可思議,只有網絡才能辦得到,它使遠隔重洋的人好像近在咫尺一樣。抓住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請學生自讀課文,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這些表示時間的詞,既寫出了時間的緊迫性,又寫了互聯網的速度之快;雖然大家素昧平生,互不相識,又遠隔重洋,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友愛、互助卻不受時空的限制。

整堂課就是這樣讓學生由興趣着手,最後有感而發,提升情感。

網上教學反思9

《網上呼救》這個故事顯現了互聯網的方便、快捷。課文人物事件錯綜複雜,富有情感,並蘊涵着深刻的人文內涵。我在教學時,抓住時間線索,幫助學生既感受了網絡快速、便捷,又領悟了網絡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輝。

事先(第一課時)讓學生了解時差現象,知道芬蘭已是凌晨兩點,就是美國傍晚七點多鐘,在這“漫長”的一個多小時裏,面對死亡的威脅,蘇珊強忍疼痛,不僅不斷藉助互聯網發出求助資訊,還經受住了疾病的折磨與痛苦的煎熬,一直堅持下來了。同時,桑恩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裏,抓緊分分秒秒,透過互聯網爲蘇珊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讓孩子們瞭解到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樂於助人的、勇敢的小男孩。

不僅如此,孩子們透過學習還感受到,正是網絡的快捷,才爲蘇珊戰勝病魔,才爲人們的愛心救助贏得了時間,自然爲互聯網創造的生命奇蹟驚歎不已。

正因爲以時間這條線索貫穿始終,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芬蘭和美國雖時差相隔七小時,相距一萬五千米,路途遙遠,但人們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不分國度、不分人種、不分膚色、部分言語,緊密團結在一起,世界像個大家庭,從而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感染,並且對互聯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後面的拓展練習順利實施,使整個教學過程酣暢淋漓,如行雲流水。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