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精選5篇)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篇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這種多項互動合作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在“找果子”到“贈果子”的趣味教學環節中,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合作,體會學習的快樂,延伸學習的意義。

一、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主導性

作爲二年級的孩子,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起一年級來說是長一些,但是好動、無意注意佔主導仍然是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特徵。而老師從始至終都透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師的教學牢牢吸引住了。比如:開課時,用學生熟悉的猜謎語,就吸引了孩子們,使他們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了興趣。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看着孩子們對謎語的濃厚興趣,老師順勢就引出了課題。又如在鞏固生字新詞時,讓學生玩魔方,學生的勁頭十足,認識的小朋友搶到並迅速讀出來,帶動不熟練的小朋友跟着他念,使每位小朋友都積極參與並有所提高,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玩。

二、“認、讀、說”三者結合,追求學生個性自主發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的價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傳遞與積累上。今天,我們的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情境與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中瞭解相關的問題,滲透語文知識的同時瞭解簡單的科學知識。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並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本課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小小組裏自由讀課文,三件不同衣服這裏分組讀,指名讀等,小組擺水的變化這裏透過說,並用課文中的話說說水的變化。使每個學生對文字產生不同的感受,獲得發展。

三、把情感體驗融於課堂生活,提升人文內涵。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小學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裏,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理解白、黑、紅三件衣服時,學生在讀之後老師問你們有什麼問題要說?生1:“三件衣服什麼時候出現?”生2:“晴天的時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紅衣服。”生3:“爲什麼會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陽紅紅的所以天空中的雲紅紅的,中午這段時間太陽白白的所以雲是白的,下雷雨前則是烏雲。”學生在自問自答中解決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細心地呵護並努力滿足學生這種需求。巧妙地啓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臺。此文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本站僅爲收集收藏,若您不願意轉載,敬請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篇2

要想教好孩子,必須自己先成爲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語文課堂一定會是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現將今天的課記錄幾點如下,作反思之。

一、透過教師的示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看似平常的範讀,其實對於學生來講,至關重要,特別是面對低年級的孩子,範讀就更加重要。面對《我是什麼》這樣一篇富有科學性與文學性的課文,帶領學生讀好、背好,從而愛上語言文字與科學,是本課最佳的切入點。本節課,一開始便繪聲繪色地將課文讀給孩子們,他們很快就被課文內容深深的'陶醉了,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課文當中,有的還情不自禁地跟讀起來。語文教學一定要有變化,千篇一律的教法誰能不乏味呢?孩子們聽到老師讀得如此開心,也很想讀一讀。於是,在教師讀完之後,馬上安排孩子們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課堂馬上被點燃了。誰說低年級的語文課一定非得從單個的認字、讀詞開始呢?一篇好的課文,學生收穫的肯定是多元而豐富,而不是單純地爲識字而識字,識字的目的是爲了讀文,讀文的目的是爲了習得方法,感受語言之美,透過感受語言之美而感受生活之美,進而更積極、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

二、透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學習這一課時,出示了很多有關“雲”圖片。簡簡單單的圖片,在孩子們的眼裏卻是奇幻而五彩繽紛的。白雲好像棉花糖,烏雲好像黑地毯。有的好像是兩隻熊打架,有的又是虎在奔跑,還有的像獅子吐出紅寶石,瑰麗的童心將普通的作品披上了童話的色彩。

三、透過師生的動作背誦,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動作背誦,是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使用的一種背誦方法。《我是什麼》一文看起來很長,但在本節課中運用的”動作記憶法“,很多學生當場便背誦了下來。這樣的方式,既適合於教師,也適合於學生,簡單而實用,可經常使用之。

一節好課,帶給學生必定的豐富的、有趣的、特殊的精神盛宴,與深刻的、富有情感的心靈感觸。常態課,亦有不一樣的精彩!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什麼》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字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篇4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課我試圖透過指導觀看圖畫、動作演示朗讀等,使學生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把有趣的東西學得更有趣。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着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本節課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透過理解朗讀,動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並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麼。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透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來學生對文字理解更加透徹。

不足之處:寫字指導倉促,個別學生對生字掌握不是特別熟練。自習課上需要進一步指導,以便學生徹底掌握,不留教學死角。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篇5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在沒來xx小學之前,就聽說我們學校的課改是走在各個學校的前列,來到xx小學短短的兩個月,讓我見識到了真正的課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本週我也參與到我們xx小學與步路中心小學、雲健小學、西溪小學教學聯誼課堂展示活動中,本次活動的目的是透過調整課堂時間、嘗試一課多師等方式優化課堂結構,追求課堂效率最大化。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週六晚上張老師電話告訴我,本週五的教學研討活動,我們想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由雲健小學的蘇老師和我合作演繹《我是什麼》,頓時感到壓力超大。雖然有點懵,不知道這課該怎樣接着上,但還是馬上行動起來,我想先把課文熟悉起來總是沒有錯的,週日我就在家忙得不亦樂乎,找教科書朗讀課文,看教參,備課。《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短文,如何把這類的課文上出語文味,而不是上成常識課,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標。

週一教材解讀時,我才真正明白,本次課堂展示是由台州雲健小學的蘇老師和我共同演繹的二年級課文《我是什麼》。一節課蘇老師上前三十分鐘,我在蘇老師前三十分鐘課堂上去尋找生長點,接着上十分鐘對蘇老師的課進行補充,讓整節課更高效。拿到蘇老師的初稿教案,與龐老師、教研組長張老師及我們二年級的備課組成員們研究到五點多,發現蘇老師的這篇教案可以說是面面俱到,非常的完整。基本上不需要知識上的補充,但是要在三十分鐘完成這麼多的教學環節,那老師的每一個環節估計都是“粗枝大葉”的。

於是我就決定從老師忽略掉的細節上下點功夫。但老師的課堂上哪兒會出現問題,哪些細節會被忽略,光從這粗稿教案上是看不出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拿着蘇老師的教案實際演練一遍,尋找突破口。晚上我在家把蘇老師的教案研究來研究去,教案背了又背,力求找到生長點。週二上午第二節課,我在209班拿着蘇老師的教案上課,我們研課團隊的所有成員都參與聽課,邊聽邊研究。最後在龐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確定爲兩個點:透過學生的朗讀指導和板書的梳理讓學生更明白水的變化過程,同時用“有時候……有時候……”說水的變化,進行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有了目標,接下來的兩天我就拿了兩個不同的班級,進行預設試教。在一遍又一遍的試教過程中,我也發現這課堂上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只能到時根據蘇老師的課堂教學隨時調整自己的補充內容了。

週五的第一節課是8:05分開始的,課堂的前30分鐘,蘇盛老師以“孫悟空七十二變”爲切入口,快速地將學生們帶入了有趣的語文學習中,在教學中,蘇老師緊緊抓住“落、打、飄”三個字,讓學生去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從課堂中也能發現蘇老師也是一名教學能力特別強的老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在後10分鐘,我在前面蘇老師的基礎上,透過師生合作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讓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有更系統的瞭解,再透過板書的梳理讓學生們很清楚的知道,水不是直接就變成雨、雪、雹子的,他是透過一系列的變化得來的,水(被太陽一曬)→汽→雲(遇到冷空氣)→雨→雪→雹,幫助學生們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知識。還帶領學生們去發現:雨、雪、雹、霜、霧、露、霾這幾個字的結構,讓學生們知道這些都是與水有關的字,都是水變化而來的,“我是什麼,我就是水”。

整個一週自己忙着研究這堂課,有時感覺很累,但是從這堂課上也發現自己許多不足的地方,課堂教學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更快更準的反應,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再者,提問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短短的十分還是有一次無效提問,學生認讀完雨、雪、雹、霜、霧、露、霾這幾個字後,我的提問是,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都說他們是跟天氣有關的,跟雨有關的等等,沒有從結構上去觀察去發現。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上,我要對自己的每一次的提問都要斟酌再斟酌,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總的來說,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我們在各個方面得到鍛鍊和提升,過程中雖然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收穫了快樂,因爲我們進步了。非常感謝陪我一起研課的龐老師和教研組長張老師及我們二年級的備課組成員們。

標籤:精選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