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是什麼》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匯入,謎底分別是雲,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匯入了新課。

2,對於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說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說的比較形象,便於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 學習課文的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透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說說誰還能做什麼事 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 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於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5,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6,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爲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 “急躁”時,爲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透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30課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一、成功之處

1. 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紮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着桃子,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4.細讀文字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板書設計獨特新穎。我的板書設計圖文並茂,不但用貼圖展示了水的六種變化後形態,還用四個字卡展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起到畫龍點睛之用。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總之,作爲一名教研人員長期與教師對話,能夠有這麼珍貴的與學生近距離的課堂接觸,將平時積累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難能可貴,一節課下來,我爲之感到收穫頗豐之餘,體會到教學研究任重道遠!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3

我根據課文的特點、課標的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時展示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效果。我認爲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是比較成功的:

1.重視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

透過反覆讀書,從課文語言深入到內容。初讀課文課文,要求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不丟字,不加字。再讀課文,要求做到語句通順、讀流利,並說說“你認爲他是什麼”,這時學生對課文還只是直覺的印象、淺層的瞭解。然後,自己再邊讀課文邊思考:從什麼地方看出是“水”,這就需要學生抓住詞句去理解,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語言,並在理解基礎上再有語氣地朗讀。這樣由讀正確到流利再到有語氣,逐步提高要求。隨之對課文的理解也就由膚淺逐步深入。

而且教師根據需要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指名讀、齊讀、師生配合讀等,以保持學生讀的興趣。

2.教學設計新穎有創意。

教師根據本文特點,匯入以透過看動畫、猜謎語的形式猜猜“我是什麼”激發學生好奇心,主動學習的願望;接着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和理解,並在讀中找到答案,積累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起到了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

3.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和積累課文中精彩的詞句。

起到了語文課豐富學生語言,感受漢語語言美的作用。如:理解課文透過“有時候”連接雲在空中的三種變化,讓學生在生活實際和分角色朗讀中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對“打、落、飄"三個動詞讓學生在黑板上搭配詞語,聯繫生活經驗體會用詞之準確。鼓勵學生當堂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詞句。

4.重視識字寫字的教學。

課堂教學中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尤其是對書寫的指導,保持了一貫細緻認真的風格。指導到位讓學生在自己分析生字結構的基礎上,按照範字描一描,寫一寫,評一評。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達到了課標寫字的要求。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4

《我是什麼》是一篇知識性課文,文章的特點鮮明,是用擬人的寫法,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介紹了水在自然界的變化,以及和人類的關係。

鄭文紅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課標的理念,設計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肯定的是重視讓學生認真讀書。透過反覆讀書,從課丈語言深入到內容。第一次接觸課文,要求讀正確。再讀課文,要求讀流利,這時學生對課文還只是直覺的印象、淺層的瞭解。然後,自己再邊讀課文邊思考:從什麼地方看出是“水”,這就需要學生抓住詞句去理解,接着在小組中交流,在全班交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語言,並在理解基礎上再有語氣地朗讀。最後由讀正確到流利再到有語氣,逐步提高要求。隨之對課文的理解也就由膚淺逐步深入。

第二,教學設計新穎有創意。教師根據本文特點以自主、合作、探究做爲線索,貫穿教學全過程。匯入以猜猜“他是什麼”激發學生好奇心,主動學習的願望;繼而提出“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去自學探究、合作探究,教師也參與其中,並在這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起到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

第三,重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起到了語文課豐富學生語言,感受漢語語言美的作用。如:對“打、落、飄"三個動詞讓學生連線來鞏固所學,聯繫生活經驗體會用詞之準確。

第四,針對二年級兒童的特點,恰當地使用直觀形象手段,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語言。板書設計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用示意圖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

以上幾點希望對大家研討低段的閱讀教學有所啓示。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5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在沒來xx小學之前,就聽說我們學校的課改是走在各個學校的前列,來到xx小學短短的兩個月,讓我見識到了真正的課改,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本週我也參與到我們xx小學與步路中心小學、雲健小學、西溪小學教學聯誼課堂展示活動中,本次活動的目的是透過調整課堂時間、嘗試一課多師等方式優化課堂結構,追求課堂效率最大化。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週六晚上張老師電話告訴我,本週五的教學研討活動,我們想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由雲健小學的蘇老師和我合作演繹《我是什麼》,頓時感到壓力超大。雖然有點懵,不知道這課該怎樣接着上,但還是馬上行動起來,我想先把課文熟悉起來總是沒有錯的,週日我就在家忙得不亦樂乎,找教科書朗讀課文,看教參,備課。《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短文,如何把這類的課文上出語文味,而不是上成常識課,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標。

週一教材解讀時,我才真正明白,本次課堂展示是由台州雲健小學的蘇老師和我共同演繹的二年級課文《我是什麼》。一節課蘇老師上前三十分鐘,我在蘇老師前三十分鐘課堂上去尋找生長點,接着上十分鐘對蘇老師的課進行補充,讓整節課更高效。拿到蘇老師的初稿教案,與龐老師、教研組長張老師及我們二年級的備課組成員們研究到五點多,發現蘇老師的這篇教案可以說是面面俱到,非常的完整。基本上不需要知識上的補充,但是要在三十分鐘完成這麼多的教學環節,那老師的每一個環節估計都是“粗枝大葉”的。

於是我就決定從老師忽略掉的細節上下點功夫。但老師的課堂上哪兒會出現問題,哪些細節會被忽略,光從這粗稿教案上是看不出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拿着蘇老師的教案實際演練一遍,尋找突破口。晚上我在家把蘇老師的教案研究來研究去,教案背了又背,力求找到生長點。週二上午第二節課,我在209班拿着蘇老師的教案上課,我們研課團隊的所有成員都參與聽課,邊聽邊研究。最後在龐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確定爲兩個點:透過學生的朗讀指導和板書的梳理讓學生更明白水的變化過程,同時用“有時候……有時候……”說水的變化,進行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有了目標,接下來的兩天我就拿了兩個不同的班級,進行預設試教。在一遍又一遍的試教過程中,我也發現這課堂上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只能到時根據蘇老師的課堂教學隨時調整自己的補充內容了。

週五的第一節課是8:05分開始的,課堂的前30分鐘,蘇盛老師以“孫悟空七十二變”爲切入口,快速地將學生們帶入了有趣的語文學習中,在教學中,蘇老師緊緊抓住“落、打、飄”三個字,讓學生去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從課堂中也能發現蘇老師也是一名教學能力特別強的老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在後10分鐘,我在前面蘇老師的基礎上,透過師生合作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讓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有更系統的瞭解,再透過板書的梳理讓學生們很清楚的知道,水不是直接就變成雨、雪、雹子的,他是透過一系列的變化得來的,水(被太陽一曬)→汽→雲(遇到冷空氣)→雨→雪→雹,幫助學生們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知識。還帶領學生們去發現:雨、雪、雹、霜、霧、露、霾這幾個字的結構,讓學生們知道這些都是與水有關的字,都是水變化而來的,“我是什麼,我就是水”。

整個一週自己忙着研究這堂課,有時感覺很累,但是從這堂課上也發現自己許多不足的地方,課堂教學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更快更準的反應,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再者,提問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短短的十分還是有一次無效提問,學生認讀完雨、雪、雹、霜、霧、露、霾這幾個字後,我的提問是,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都說他們是跟天氣有關的,跟雨有關的等等,沒有從結構上去觀察去發現。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上,我要對自己的每一次的提問都要斟酌再斟酌,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總的來說,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我們在各個方面得到鍛鍊和提升,過程中雖然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收穫了快樂,因爲我們進步了。非常感謝陪我一起研課的龐老師和教研組長張老師及我們二年級的備課組成員們。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6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它與《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我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進行設計。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爲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透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瞭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瞭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樹立環保意識。

一、多種形式展讀,質疑問難。

1.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有幾個謎語,請你猜一猜,聽仔細了:我在天空變魔術,變貓變狗變花朵,太陽出來我不怕,大風一吹我就走(雲);千條線,萬條線,落進水裏都不見(雨);

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朵朵都是天上來(雪)

我們今天來學習的課文也是一個謎語,看老師寫課題“我是什麼”。誰來讀一讀,讀準“什麼”;讀出問的語氣),想猜嗎?

(課開始設定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功,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爲呼應。)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後,想一想:學習夥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老師出示課件教給學生巧記:一隻小黑狗,長着四個口(器)。水大好發電(淹)。禾苗的家(稼)。家裏玩火(災)。闖了大禍一隻腳踢三球,一腳踢到樹上頭(躁)。學生猜字謎,並自編字謎。如:學生說:“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陽在西邊(曬)……透過這個環節增加識字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後,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麼意思?“汽”爲什麼會變成“雲”?爲什麼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麼?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師問:透過讀文,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質疑。b師梳理、歸類,自學完後,小組內交換意見,再推薦彙報。”)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閱讀心理過程外化,學生經歷:提出問——分析問——解決問的完整訓練,主體地位凸現。

5.以讀悟情。首先教學中我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形狀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透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接着繼續引導“我還有什麼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爲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透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透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透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二、多種媒體展示,整合嘗試

1.利用全文動畫來突破難點,激發興趣。

(1)學生討論雲變成雨、雹子、雪的過程後。透過動畫演示雨、雹子、雪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適當點撥向學生解釋“雹子”是空中降下來的冰塊,多數出現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後伴隨雷陣雨出現。冰雹給農作物帶來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對人、畜、建築物也會造成危害。)

(2)揭示謎底: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雲,雲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雲、雨、雹子、雪都是由什麼變成的?(水)

(3)小結: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其實,我們剛纔所認識的雲、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2.認識水乃命之源,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1)聯繫實際討論:你們還能想出哪些辦法,讓水多做好事,少做壞事?水還有哪些變化?

(2)學生交流。(重在引導學生提到如何保護水資源:如節約用水;植樹造林,預防水土流失;處理污水;不傾倒垃圾......比如說還有冰、霧、汽、露珠等)面對現在人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越來越貧乏,面對現在水資源污染越來越嚴重的現實,我們更應該重視如何保護它,這樣才能讓它多做好事,不做壞事。

(教學中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透過專題網站,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既能一邊學課文,又能一邊瞭解到平時生活中不能看見,或不能理解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接觸到更多的資訊,從而獲得新知識,豐富形象思維。)

三、多種情境展現,發散思維

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雲,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爲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要完全降伏它,還需要人們爲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呢?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7

1.認識“曬、極”等14個生字和多音字“沒”,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雲、雨、冰雹、雪等自然現象都是由水變化形成的,感受水與人類密切的關係。

3.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四字短語: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理解文中的動詞“落、打、飄”,並能說句子。

4.初步感受科普童話,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科普童話的興趣。

重點

1.認識1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難點

1.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四字短語: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淹沒莊稼、沖毀房屋。

2.理解文中的動詞“落、打、飄”,並能說句子。

1.識寫生字

認讀生字“滴”和“溪”,宜採用部首歸類法認讀。透過觀察字形,明確部首中帶有“氵”的字都是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認讀“極”和“越”,宜藉助比較的方式認讀。認讀“曬、傍、壞、屋”時,宜用組詞法認讀。認讀“毀、奔、猜”這類與動作有關的生字時,宜結合生活,引導學生在具體表達中識字。

對漢字間架結構進行簡單歸納是二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在10個會寫字中,“極、傍、海、洋、作、壞、給”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應注意左窄右寬。“變、帶”是上下結構的字,書寫時應關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佔位,重心要穩。“片”是獨體字,應寫好關鍵筆畫“豎撇”。

2.朗讀課文

本文的朗讀重點主要有兩個。第一,長句朗讀的重音把握。學生透過辨析的方式,發現句子中需要讀重音的詞語,並透過模仿讀等方式學習把握重音的朗讀。第二,短句連綴時朗讀語氣和語調的把握。例如,第3自然段中:“平常我在池子裏睡覺,在小溪裏散步,在江河裏奔跑,在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這句話由4個短句連綴而成,在朗讀時語調由慢到快,要注意到音調輕與重的變化,讀出句子的節奏。

3.遷移運用

《我是什麼》用擬人的手法,以“我會變”爲話題,用“有時候……有時候……”的句式表述了水的形態變化以及水與人的關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聯繫生活,發現身邊人或事物的變化,學會借用“有時候……有時候……”的句式表達。

準確運用動詞。教師可引導學生透過對“落、打、飄”的比較,體會文章用詞的豐富性和準確性;設定語境,讓學生學習運用“落、打、飄”;設定語境,引導學生拓展運用其他表示下落的動詞。例如,一陣大風吹來,把一件衣服颳了下來。

1.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

(2)圈出文中難讀與難理解的詞語。

(3)思考:“我”是誰?“我”會變成些什麼?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曬、極、傍”等14個生字和多音字“沒”。

2.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四字短語: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理解文中的動詞“落、打、飄”,並能說句子。

一、猜謎匯入,激趣入文。

1.同學們,你們會猜謎語嗎?說說你平時是怎樣猜謎語的。

2.聊天引出謎語,說說猜謎的方法。

總結:猜謎要看完整的謎面。如果看到一半便猜到答案,可以從下文去尋找證據,不急着說。

3.我們一起來猜猜下面兩則謎語。

重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答案,隨着謎面的逐行出示,排除錯誤答案,直到得到正確的謎底。最後把答案代入到謎語中念一念。

課件出示:

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風遍地開,

無根無枝無花葉,朵朵都從天上來。

我是一顆小硬球,握在手裏冷颼颼,

有大有小從天降,動物莊稼都害怕。

4.師生分別將“雪花”“冰雹”這兩個答案代入到兩則謎語中,逐行驗證。

設計意圖:

用猜謎語匯入,可以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本課既是科普童話,同時也是一則謎語。從兩則簡短的謎語入手,讓孩子學會簡單的猜謎方法,遷移到課文學習中,爲學習課文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今天學習的《我是什麼》也是一則謎語,只不過它的謎面比較長。看到長謎面不用害怕,剛纔我們是逐行猜,現在我們可以逐段猜測。

2.課件逐段出示課文,學生初讀課文,逐步排除錯誤答案,最終得出謎底“水”。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前學生雖然讀過課文,但不一定能猜對答案,所以教師和學生一起逐段排除,那就好比教師牽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掌握方法,而這種猜謎方法無疑會遷移到孩子以後的猜謎活動中。

三、連結預習單,檢測字詞。

預習單

1.朗讀課文,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

2.圈出文中難讀與難理解的詞語。

1.請大家開啟課本第5頁,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連結預習單,檢測字詞。

(1)預習單反饋:朗讀課文、圈畫生字、標自然段序號的情況。

①可愛的水寶寶出生在池子裏,它很想去小溪裏散步(出示小溪的畫面),你們能幫幫它嗎?

②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連結預習單,解決難點。出示孩子們圈的難讀與難理解的詞語。(預設:“灌溉田地”“淹沒莊稼”)

灌溉田地、淹沒莊稼

(3)尋找規律,猜猜詞意。找一找:加點的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三點水)

(4)偏旁歸類識字:出示文中帶有三點水的詞語:水滴、小溪、池子、海洋。(正音)

水滴、小溪、池子、海洋

二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自己預習課文的能力,利用“課前預習單”及時瞭解預習情況,基於學習起點進行字詞教學,精抓難點,提高效率。

四、指導朗讀,感悟水之變化。

1.朗讀體驗,感受水變化之豐富。

(1)學習第1自然段,瞭解水的變化。

水娃娃會變,它變成了什麼呢?請你讀一讀第1自然段,讀完後把變化後的名字圈出來。

①生朗讀並圈畫。

②交流反饋。(師在黑板上簡筆畫“汽”“雲”)

(2)結合板書,瞭解水變成“汽”“雲”的過程。

①師隨機教學生字“曬”。(師出示“曬”生字卡,正音——組詞——想辦法記住)

②生結合板書,說說水變成“雲”的過程。

③師隨機出示詞卡“極小極小”,教學生字“極”。(讀準字音;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詞意;並透過“小、極小、極小極小”的大小排列識記“極”字;還有哪些極小極小的東西;讀出小的感覺。)

(3)結合生活經驗,積累詞語。

①讀句子,提取資訊。(瞭解水變成雲的過程)

②隨機教學生字“傍”。(讀準字音——結合字理識字——理解“傍晚”詞意)

③聯繫生活,積累詞語。(穿上白衣服的“我”叫——“白雲”,穿上黑衣服的“我”叫——“烏雲”,早晨披紅袍的“我”叫——“朝霞”,傍晚披紅袍的“我”叫——“晚霞”。)

(4)指導朗讀,感受水變化之豐富。

有時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時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

(5)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說說雲的名字。

有時候我穿着白衣服,人們叫我(白雲);有時候我穿着黑衣服,人們叫我(烏雲);早晨我把紅袍披在身上,人們叫我(朝霞);傍晚我又披上紅袍,人們叫我(晚霞)。

①師生合作讀。

②男女生配樂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等方面的影響。這一板塊設計了隨文識字,“曬”結合太陽圖片識字;“極”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傍”結合字理識字,字理採用微課形式呈現,多種方法識字,有趣且有效。

2.朗讀體驗,感受水變化之奇妙。

學習第2自然段,圈畫關鍵詞,提取資訊。

(1)創設情境,出示動畫:“我”越升越高,體溫越來越低。你聽,風伯伯來了,“我”越來越冷,“我”又要變啦!

學生練習用“越____越____”說話。師相機出示“變”字,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2)淘氣可愛的水娃娃又變成了什麼呢?(讀課文並圈畫)

(3)交流反饋。(師板書:“雨、冰雹、雪”)

水珠,水珠,你叫什麼名字?

小硬球,小硬球,你叫什麼名字?

小花朵,小花朵,你叫什麼名字?

作者用這種寫法,把冰雹、雪花的樣子寫得多生動呀!

(4)播放微課,瞭解“冰雹”。

(5)指導朗讀,感受“落、打、飄”用詞的準確。

1.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來,人們叫我“雨”。

2.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球打下來,人們就叫我“冰雹”。

3.到了冬天,我變成小花朵飄下來,人們又叫我“雪”。

(6)想象畫面,體會“落、打、飄”用詞的精妙。

師:老師讀到第1句的時候彷彿看到小水珠撐着降落傘從天而降。你們讀讀第2、3句話,說說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體會“打”的速度最快,“飄”的速度最慢)

雨點寶寶、冰雹大哥、雪花妹妹是怎樣落下來的呢?請把“落、打、飄”對號入座。

飄落打

1.小水滴聚在一起()下來,人們叫我“雨”。

2.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球()下來,人們就叫我“冰雹”。

3.到了冬天,我變成小花朵()下來,人們又叫我“雪”。

①口頭填空,說說理由。

②多種形式地讀,體會水變化之奇妙。(指名讀——加動作表演讀——配圖朗讀)

藉助情境體驗、趣味填空、表演朗讀等環節,引導學生重點感受水變化中的不同形態,在交流、遊戲中體會動詞使用的準確,達到積累語言的目標。

五、小結鞏固,趣味延伸。

1.同桌合作朗讀第1、2自然段。

2.誰能完整地說說“我”的變化?

3.用“我是水,我會變……有時候,我……有時候,我……”連起來說一說。

4.其實,“我”還有很多本領呢!“我”還會變成什麼呢?

5.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交流。

水娃娃真神奇,真是千變萬化!

(音樂律動起)師生在律動操的趣味問答中,體會水變化之奇妙。

小水滴,落下來,人們叫我雨;小硬球,打下來,人們叫我冰雹;

小花朵,飄下來,人們叫我雪;小薄紗,罩下來,人們叫我霧;

小鹽花,灑下來,人們叫我霜;小彩橋,架起來,人們叫我彩虹。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只有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學習和探究新知,才能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此環節既是對第1、2自然段的回顧梳理,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延伸。

第2課時

1.會寫“變、極”等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會給人們帶來災害。

一、隨文識字,品讀課文。

1.正確朗讀長句子。

水娃娃就這樣循環變化着,多麼有趣呀!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3自然段,想想“我”的家在哪裏。

(1)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

(2)師生交流。

平常我在池子裏睡覺,在小溪裏散步,在江河裏奔跑,在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

2.讀出長句子的節奏。

(1)指導讀出節奏、輕重。

提示:詞組和詞組之間要注意停頓;“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這些詞語重讀;“平常我在池子裏睡覺,在小溪裏散步”語速放慢;“在江河裏奔跑”語調激昂;“在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語調輕快。

(2)學生自己試讀、點讀、個別展示讀、全班齊讀。

3.讀出長句子的畫面。

平常我

在池子裏睡覺,

在小溪裏散步,

在江河裏奔跑,

在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

(1)觀察句子,水有什麼變化?

(2)說說“我”在不同的家裏,都會做些什麼。

(3)聯想畫面,語言表達。

(池子)(小溪)

(江河)(海洋)

同學們,觀察這四幅圖,說說你似乎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4)指導讀出不同的場景,男生讀、女生讀、男女合作讀。

指導讀連綴式語句是本課朗讀教學的重點,透過正確朗讀長句子——讀出長句子的節奏——讀出長句子的畫面,層層深入,便於學生深入文字。將長句轉化爲詩歌,便於學生掌握朗讀節奏。

二、品讀課文,積累運用。

1.出示第4自然段,水寶寶到底有什麼脾氣?

溫和灌溉田地發動機器

暴躁淹沒莊稼沖毀房屋

2.檢查學生能否將整個詞連起來讀。

3.聯繫上下文理解“溫和”“暴躁”。

(1)看“灌溉田地”的圖片,說說莊稼會對水寶寶說些什麼。

預設:莊稼會對水寶寶說:“水寶寶,謝謝你讓我喝飽了水,讓我快快長大。”

(2)課件出示水發電的情景,說說水發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便。

(3)“我”脾氣溫和時還會做哪些事情?

(4)“我”脾氣暴躁時會怎樣?指名讀句子。

(5)課件出示洪水暴發的情景。看了視頻後你有什麼想說的?

(6)師生合作讀。

有時候我很溫和,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做過許多好事。

有時候我很暴躁,淹沒莊稼,沖毀房屋,做過許多壞事。

4.句子訓練,進一步感受水的“溫和”和“暴躁”。

水寶寶脾氣溫和的時候,它會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

水寶寶脾氣暴躁的時候,它會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

因爲水寶寶會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所以人們說它脾氣很溫和。

因爲水寶寶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人們說它脾氣很暴躁。

5.指導朗讀,感悟水的雙面性。

(1)男女生合作讀第4自然段。

有時候我很溫和,有時候我卻很暴躁。我做過許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人們想出種種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

(2)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3)師生合作讀:學生讀水溫和的部分,教師讀水暴躁的部分。

(4)教師小結:朗讀的時候,如果能把事物的變化以及事物完全不同的特點,用聲音表現出來,你就是出色的朗讀家啦!

6.爲了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了哪些辦法管住“我”?

提示:教師可先自己列舉出一個人們管住水的辦法,引導學生回答。同時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只有管住水,保護好水,才能好好地利用水,讓水光做好事,不做壞事,成爲人類的好朋友。

預設一:修築水電站大壩,既可以蓄水、防洪,還可以利用水力發電。

預設二:修河道、河堤,可以用於防洪,也可以用於運輸。

水電站

讀是學生與文字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了學生對文字的興趣,教師藉助圖片、視頻讓學生對水的雙面性格更加了解,增強了朗讀的效果。在讀中積累句子,在積累語言中內化文字,鍛鍊表達,凸顯語言訓練的梯度。

三、引導觀察,指導書寫。

1.比較結構,發現相同點。

(1)生自主觀察生字“極”“傍”,說說這兩個字的相同點。(歸納: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教師範寫“極”字,學生當小老師評價。

(3)歸納書寫要點。

一看寬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

(4)學生在書上田字格中描紅,練習寫字,師巡迴指導。

2.展示評價,二次修改。

(1)師選取典型作業進行展示。出示“寫字評價卡”,生對照進行評價。

(2)生生互評,二次修改。

3.呈現兒歌,生字復現。

水娃娃

水娃娃,變戲法,變成蒸汽上天耍。

春天變細雨,染綠小春芽;

夏天變露水,荷葉珍珠掛;

秋天變白霜,地上撒鹽花;

冬天變飛雪,小樹穿白褂。

變來又變去,還是水娃娃。

讀兒歌,鞏固生字“變”,再次瞭解水的變化。

二年級的寫字更應關注字的間架結構。讓學生自主觀察、學會比較,歸納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三要點”。注重二次修改,關注書寫態度。最後出示兒歌《水娃娃》,既讓學生複習了本課的生字,又讓學生複習了水的部分變化。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基於以上考慮,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感受科普童話語言的優美、準確的特點上,着力構建“關注語言特點,感受學習樂趣”的語文課。

在教學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猜謎匯入,整體感知。

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爲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猜謎語的方法,先教會學生猜謎語的方法,把學生的心緊緊抓住,急切想知道“我”是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形式多樣,主動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學得快、忘得快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特點,識字教學要增強復現鞏固的意識,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識字認詞,開小火車,找朋友,隨文識字等,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主動識字,不亦樂乎,讓識字靈動起來。

3.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是一個“變”字。全文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第3自然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爲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透過擬人化的手法,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經驗,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湍急;而海洋是洶涌澎湃。透過指導朗讀,學生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透過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4.多媒體輔助,提高課堂效益。

本文是一篇知識性的科普短文,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十分缺乏,因此我將課件、微課、視頻應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一目瞭然,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8

《我是什麼》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三方面內容:

1、水的不同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匯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匯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

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爲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裏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爲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那你們知道雲是怎麼形成的麼?配合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對雲的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爲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爲,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纔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裏: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這裏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破解這樣的難題。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爲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侷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氾濫,江河污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啓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爲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啓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9

《我是什麼》是一篇常識性課文,課文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樸素而生動。本導學案設計根據兒童觀察生活、感知生活的特點,以孩子普遍喜歡的謎語匯入,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總結、體驗、感悟。力求做到少講多讀,用不同語速、語氣朗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從二年級孩子喜歡猜謎語、做遊戲的特點入手,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學生帶到課文的猜謎情境中,爲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依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在識字環節,我重點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透過參與自主識字、創造性識字、賽讀識字等,真正成爲識字學習的主人,提高識字的效率。教學中,在學生仔細觀察、發現規律的基礎上強調練字,發揮教師示範引領作用,抓住重點對學生進行書寫指導。

本課設計是讓學生得到充分信任,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自主學習,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的作用,進而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合作學習及主動探究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還讓學生聯繫生活,更進一步瞭解了水的用途。同時透過直觀課件的幫助和教師情感語言的渲染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在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個性化的朗讀和表演,課堂效果好。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0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字“對話”,我採取了一些教學手段以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術激趣,整體感知

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一個過程。爲了突出這個“變”,在匯入時,我特意說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

 二、緊扣主線,朗讀感悟

學習課件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透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透過朗讀感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不同形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朝霞與晚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1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

爲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透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瞭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瞭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樹立環保意識。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匯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夥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裏,它是誰呢?(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課開始設定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功,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爲呼應。)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後,想一想:學習夥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老師出示課件:我巧記:一隻小黑狗,長着四個口(器)。水大好發電(淹)。禾苗的家(稼)。家裏玩火(災)。闖了大禍一隻腳踢三球,一腳踢到樹上頭(躁)。學生猜字謎,並自編字謎。如:學生說:“下雨天吃包(雹),太陽在西邊(曬)……透過這個環節增加識字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後,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麼意思?“汽”爲什麼會變成“雲”?爲什麼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麼?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師問:透過讀文,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質疑。師梳理、歸類,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學網站:“現在進入‘小讀者’網頁,根據提示來學習,‘我的變化,我的脾氣,我在哪裏’,自學完後,小組內交換意見,再推薦彙報。”)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閱讀心理過程外化,學生經歷:提出問──分析問──解決問的完整訓練,主體地位凸現。

二、資訊技術與語文整合嘗試

1、利用全文動畫來突破難點,激發興趣:

⑴學生討論雲變成雨、雹子、雪的過程後。透過動畫演示雨、雹子、雪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適當點撥向學生解釋“雹子”是空中降下來的冰塊,多數出現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後伴隨雷陣雨出現。冰雹給農作物帶來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對人、畜、建築物也會造成危害。)

⑵揭示謎底: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雲,雲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雲、雨、雹子、雪都是由什麼變成的?(水汽)

⑶小節:其實,我們剛纔所認識的雲、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2、進入專題網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⑴學生進入專題網站,選擇感興趣的知識讀,引導學生把興趣點和課文內容聯繫起來。

⑵聯繫實際討論: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學中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透過專題網站,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既能一邊學課文,又能一邊瞭解到平時生活中不能看見,或不能理解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接觸到更多的資訊,從而獲得新知識,豐富形象思維。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導啓發: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雲,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爲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要完全降伏它,還需要人們爲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呢?

2、學生在校園BBS中就上述話題留言:

資訊技術適時、適度、有效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亮點,利用網絡提供資源,豐富了學習的內涵,提高了學習效益。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2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匯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匯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爲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裏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

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爲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於是,我及時引導: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爲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

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爲,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纔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裏: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

這裏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po解這樣的難題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啓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爲清晰而深刻。

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啓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3

《我是什麼》這篇課文是一片充滿童趣的科普文章,很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閱讀學習。文章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水的變化,水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這篇文章很易於孩子理解,全篇雖然不着一個水字,但學生還是很容易判斷這是“水”。

融教與讀是我在講這一課時最多的考慮。課文的內容學生們在讀的過程中大多能夠理解。嘗試不同的方法的朗讀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基本方式。本節教學中設計了3處重點句子的品讀。一處使寫雲的色彩的句子。朗讀加想象,把雲彩想象成那愛美的小姑娘。時而白衣飄飄,時而一身肅穆,時而紅衫耀眼迷人。另一處是第二段,雲遇到冷風落下時,三個不同的動作:“落”、“打”、“飄”特別是“打”字,先讓學生了解了何爲“雹子”,再加一生活體會,小硬球砸下來,力量可是很大的。,所以用“打”.做着動作讀這一段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第三段的讀是讓學生表演讀。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動態:在池子裏睡覺、小溪裏散步、江河裏奔跑海洋裏跳舞、唱歌、開大會。讓小學生分別表演不同姿態的水,表演加朗讀,學生的興趣很高。

設計這節課的第二個考慮是想借這篇課文對學生進行愛護水資源、珍惜水資源的思想教育。這一想法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特別設計一個拓展環節,讓學生觀看大自然中的水被污染的觸目驚心的畫面,大地因爲缺水乾涸,禾苗因爲缺水枯死的畫面。這些畫面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他們紛紛發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一幅宣傳標語。學生們用他們稚嫩的筆,寫出了發自內心的呼喊。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淺顯的反思,所謂學無止境,教育也永無止境,僅作爲一點小小的心得吧。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擬人的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透過水的形態變化和人類關係的描寫,讓讀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在識字教學時,我採取的是集中隨文識字和分散隨文識字,把生字最多的第四自然段作爲重點來教,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和同桌一起讀,然後在去掉拼音試讀,在學生覺得讀好了的時候,再指名讀詞語、男女生賽讀,孩子們很順利的掌握了字音。對字義和字形的理解是放在讀文中進行的,如“溫和”和“暴躁”,學生回憶家庭中爸爸媽媽的情況,藉以讀出這兩個詞的不同感情,再透過自由識記和對比識記來記住生字“躁”。“浮”“雹”字的教學是隨課文學習的,在識記時運用了換偏旁、編兒歌等識字方法。識字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藉助圖片、動畫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水可以變成汽、雲、雨、雹子、雪,抓住“落、打、飄”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瞭解雲的不同變化。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麼。

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有所欠缺,學生泛泛而讀,沒有深入文字,老師也沒有及時的進行範讀引導。

對寫字的指導也不到位,雖然抓住了“衝、池、黑”,指出了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的不同寫法,卻只是重點指導了一個“黑”字,指導面窄了,點評如蜻蜓點水。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二年級上冊《我是什麼》的第一課時。

課程標準強調,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學詞和朗讀。基於此,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會正確、規範地書寫“衝、曬、池、浮、”四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本節課上完,我覺的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可取之處:

首先,以謎語的形式匯入新課,謎面緊扣課文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對於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了邊學文,邊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將識字任務貫穿於課文的學習中,並將讀書、識字、寫字、學詞融爲一體。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

第三,給每個學生機會,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儘量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對於難度較小的問題,我先讓學習較差的學生回答,給多數學生以發言的機會。所以,這節課上孩子們都積極地表現自己。

但是,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當之處,比如在鞏固識字環節上應再靈活多樣些,若是再加一個拓展閱讀環節,把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編成一個小短文,呈現給學生,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本課生字。另外,指導寫字時,應該教師指導一個就讓學生練寫一個,更有利於學生的書寫記憶。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