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海思教學反思

導語: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透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海思教學反思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海思教學反思

(一)《海思》教學反思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字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字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後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着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鑑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二)《海思》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2.理清文章結構,學習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品味大氣磅礴的語言,感受大散文的魅力。

知識點精講

作者簡介

樑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曾長期任新聞記者,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樑衡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歷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等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樑衡卷》。

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題解

由“海思”二字可以看出,本文重點是寫自己看到大海以後的聯想和思考,屬於學者型的範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讀文如睹其人,只有飽學之士才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章。

字詞

多音多義字

形近字

1.陡:dǒu陡坡

徙:xǐ遷移

2.曬:shài曬臺

哂:shěn哂笑

3.頃:qīng頃刻

傾:qīng傾聽

詞語積累

極目:用盡目力(遠望)。

穹廬:遊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做成。

呼嘯:發出高而長的聲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着落;結局。

休憩:休息。

蜿蜒:曲折延伸。

詞語辨析

悠閒 清閒

兩個詞語都是形容詞,雖然都含有“閒”字。但“悠閒”指閒適自得,“清閒”則指清靜、閒暇。

休憩 休息

兩個詞語都表示“休息”,但它們的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多用於書面語,後者既用於書面語,也用於口頭語。

課文結構

文章由“寫景——聯想——深思”三部分組成,結構很清楚。三部分之間又用了恰當的句子銜接,自然形成一個整體。

開篇寫景,作者極力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寫到了漫天漫地的水構成了海的博大廣闊,不斷涌動追逐的波浪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海面,與礁石搏鬥的驚濤駭浪激盪起人們的熱血。在這片海景中,人的涉無所遁形,海的深和闊無限放大,以至於作者覺得大海像一個神祕的夢。

這神祕自然引起了作者的聯想。作者由站在海邊的感覺——“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縹緲,一種思想的馳騁”——展開了思想的翅膀。神祕的百慕大、海嶺、海溝,、海底古城……這個藍色的神祕世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謎。海的包容力讓人驚歎,它聚集了世界上所有的水,它匯攏了億萬年的歷史、五大洲的文明。因着大海的古老,她見證着世間萬物的繁衍生息。“於是,我明淨的心頭又涌上一汪藍色的沉思。”

作者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他又產生了新的思考。大海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正因爲大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最終又成爲了人類心靈的歸宿。結尾句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深沉的愛,愛她的博大精深,愛它的包容一切,愛它給予人類心靈的慰藉。

寫作特色

1. 跨越時空的聯想

本文的成功首先體現在思想的魅力。課文取名爲“海思”,着重點應在“思”上。面對大海,多數人可能也會想到讚美海的壯美,可是誰會想到由海的博大聯想至海的包容力?從海底世界的神祕到海所融會的世間的水,從自然界的水循環到跨越時空的對歷史和文明的包容。從這裏,我們讀到了一個學者獨特的感受力,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呼吸到的卻是海魂。這種跨越時空的聯想使人感受到的是有生命力的海。更爲奇特的是感受着海浪對船的顛簸,竟使作者聯想到大海就像生命的搖籃,更像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們對大海的依戀正是一種心靈的迴歸,大海以自己獨特的魅力賜予人類新生與活力。作者的聯想與沉思使文章的主題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 大氣磅礴的語言

文章吸引人的還有它氣勢磅礴的語言,能讓人的精神爲之一爽。比如:“本來,地球上並沒有生命,是大海這個母親,她億萬年來哼着歌兒,不知疲倦的搖着,搖着,搖出了浮游生物,搖出了魚類,又搖出了兩棲動物,脊椎動物,直到有猴、有猿、有人。”“科學家說,物質是不滅的,那麼捧起一掬海水,這裏該有屬於大禹那個時代的氫,也該有哥倫布呼吸過的氧。”“那清風碧波,像是從天上、從地下,從四面八方,從我的五臟六腑間一起涌過。”無論是寫景,還是由景緻產生的聯想,都顯得特別的大氣。品讀這樣的語言,讓人的眼界變得開闊,胸襟變得恢宏。生活中的點滴不如意又算得了什麼?人的心靈在接受着洗禮。

3. 生機盎然的景物描寫

文章的第二段描寫了大海波瀾壯闊的場景。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大海雄壯的美。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大海里,我們看到了水構成的天與地,時起時伏的波、星星點點的雨、溼溼濛濛的霧,構成了這個龐大的世界。天邊垂下的波濤、地心裏泛起的浪花,像大軍、像野馬、像棉垛……作者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感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方面入手,將海的壯美濃墨潑灑,極盡描繪之能事。特別是描寫站在礁石上感受海風、海浪的洗禮這一段,作者已將心這一特殊感官與大海融爲一體。爲了將景緻表現得更爲真切,作者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如:“那從天邊垂下來的波濤,一排趕着一排,浩浩蕩蕩,如衝鋒陷陣的大軍”,“他們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雲朵,吞沒了岸邊的沙灘,狂呼疾走,歡騰飛躍”等,場面顯得格外壯觀,又特別真實可感。同時,作者又選用了恰當的動詞和形容詞,將場面的動感與恢宏傳達得淋漓盡致。

難點精講

作者面對大海,引起了哪些思考?

在海浪的搖動中,作者產生了新的思考。他想到,海是有生命的,大海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正因爲大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最終又成爲了人類心靈的歸宿。人們對大海的依戀正是一種心靈的迴歸。

習題詳解

第一題:略。

第二題:略。

第三題:寫閱讀提要,應注意強調內容要點。寫景、聯想、思考、情感等要素不可缺。

標籤:反思 海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