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

江南的冬景創作於郁達夫中年時期,是偶成的一篇散文。當時郁達夫生活舒心,工作順利,便在這樣的環境下, 創作出了本文。下面請欣賞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1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養學生對寫景散文的鑑賞能力,總結一些寫景方法,從而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課堂的結構安排爲:找出江南冬景的總特點——鑑賞三幅冬景畫面——總結寫景方法——學生寫作實踐。把課堂分解爲塊狀結構,這也是新課程理念的導向。課堂的內容由淺入深,從閱讀到寫作,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把學到的知識指導寫作,就有了針對性。

我在上這堂課時,進程還是比較順利,學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對時間的安排,要儘可能留多的時間給學生寫作、交流。我留給學生十五分鐘,但是因爲部分學生操作比較慢,所以完成情況不一,導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閱讀鑑賞部分花的時間還是多了一些。根據評課人的意見,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還是欠缺不少。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書聲,學生透過閱讀來加強對課本的感悟,特別是一些優美的散文。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畫面感的寫景散文。在課堂上欣賞了三幅畫面,我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而沒有實現美讀,這是一種遺憾。

2、對文字整體把握不夠。這堂課我選取了三幅圖景,簡單地鑑賞了一下,然後就讓學生寫作。對文字缺少整體把握。一篇美文字來就是一座美麗的房子,需要我們整體感知,而對作文的指導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課,專門用來寫作。也就是把閱讀和寫作分開,閱讀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而寫作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而這堂課過於注重手法的運用,忽視了對美文的品味。一開始,讓學生歸納了江南冬景的特點:可愛和明朗。這兩個中心詞是全文的綱,是貫穿全文的,然後把它貫穿所有的圖景進行鑑賞,最後還是歸結到這個特點上來,那麼學生對郁達夫描寫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能從美文中獲得美的感受。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思考,如何在整體把握與重點架起橋樑。

3、對情景創設不夠重視。也就是組織學生活動,要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我在平時備課中忽略的,調動學生比較僵硬。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什麼時候用到探究,什麼時候用到合作,並且要考慮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創設情境時,應該具有操作性,要讓學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選擇一幅圖,我自己示範從景物、景物特徵、作者感受、寫景手法這些方面鑑賞,然後讓學生按同樣的方式鑑賞下面兩幅;或者可以讓學生用四個字給這幾幅畫命名;或者可以把寫景的句子打亂,讓學生來排列,因爲作者安排景物描寫的時候有內在的順序,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4、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不夠。高一學生其實內心還是比較稚嫩,希望受到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評價,給學生成功感,有自信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回答問題,可以表揚他,“他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學生還能談自己的感受,可以評價,“他不僅能找出關鍵詞,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5、小結要讓學生有所收穫。到課的最後,往往是匆匆忙忙,會忽略對課的總結。這堂課我也嘗試者進行總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總結部分,往往就變成了教師自己的事情,學生就在傾聽。我應該要換一種小結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評價和小結,這也是新課程的理念。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且也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用新理念武裝的教師。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2

這個星期四早上第一節課,我懷着忐忑的心情,走進高一(4)班,爲他們上《江南的冬景》這篇課文。雖然之前已經上過幾次課了,但是還是感覺很緊張,因爲之前指導老師一直都在忙月考的事情,沒有幫我修改教案,而我又認爲我的教案寫的很差勁,所以很沒有底氣。再加上這次是在我不是很熟悉的(4)班上課,所以就更加不知所措了。不過緊張是沒用的,我只能硬着頭皮上。

課前歐老師已經告訴我,這個班級不是很活躍,如果有問題拋下去他們回答不出的話可以直接講,不必等待,否則教學任務肯定會完不成。不過今天課堂氣氛非常好,學生都很放的開,回答問題很積極。

今天的這堂課,我首先花15分鐘介紹作者,講解課文當中的4個對比段落,然後將重點放在課文的5幅圖畫的講解。課文一共描繪了冬晨談天圖,冬郊植被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和旱冬閒步圖這樣5幅畫面,這5幅畫面當中描繪了很多景物,而且每段中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悟,很值得學生去分析和感悟。而且這篇散文的語言也十分優美,尤其是7,8兩個小節,意境很優美,畫面感也很強,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還注重讓學生去朗讀,體悟其中的意境。

4班的學生在這堂課當中表現的非常好,這也自然讓我放鬆了很多,所以在課堂上我也開始嘗試着和學生開玩笑,說點笑話之類的,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就輕鬆了很多,互動性也增強了,我也覺得很滿意。

下午第二節課在14班上課。早就聽說14班非常活躍,在14班上課是不會有緊張的感覺的。果然,剛走進14班,就有學生和我打招呼,讓我頓時鎮定了很多。下午的上課內容稍微做了下修改,歐蘭老師讓我加大對對比小節的分析,並且讓學生概括出每個小節的關鍵詞,也就是江南冬景的特點。所以在這堂課上,我加大了對前面小節的分析,當然,重點還是放在5幅畫面上。

雖然說14班非常活躍,但是總體的課堂氣氛不如4班好,顯得有些亂,而且對問題的敏感程度也不高,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以至於最後拖了兩分鐘的課。

對於這兩節《江南的冬景》,我不是十分滿意。首先是教案有點雜亂,本身課文的結構有點散亂,對比的小節是穿插在5幅圖畫中間的,因此我分析的時候有點難度,雖然最後有一個梳理文章的過程,但是學生可能還是不太明白。第二,忽視現代文閱讀的技巧。我過分的注重圖畫的解析,而忽視了現代文閱讀的解讀技巧。比如對比突出了什麼,展現了江南的冬景的審美特點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沒能讓學生得到鍛鍊。第三,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自己添加了一些比較搞笑的話語,有些話語不說很妥當。在課堂上,學生都比較活躍,所以我自己也放的比較開,其中穿插了一些笑話,和學生開開玩笑,活躍下課堂氣氛,但是這些笑話有些並不妥當,我課上沒有意識到,課後想想還是不應該的。

下個星期一我還要在12班和13班兩個班上《江南的冬景》,我必須注意到這些問題,更加努力的區完善我的授課思路,授課語言和授課技巧,爭取能完成完美的一課。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3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寫景散文,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欣賞江南的冬景中幾幅圖畫的意境美,二是學習對比的技巧和避實就虛的寫法,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按照這個目標,我設想的教學過程是:匯入新課-作者簡介-讀準字詞-具體研讀,在具體研讀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來講,1-4段主要講對比,透過把江南的冬景與北國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閩粵的冬天、德國的冬天的比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愛、明朗的情調兩個特徵。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寫、江南冬景的特點及給這幾幅畫面命名。在講第八段景物時,分析此段寫作的特點、這樣寫的好處和所引用詩句的特點。第九段,簡單講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閒步逍遙的機會多-快活”這個思路講,最後一段,集體朗讀,“現在”天朗氣清,作者“擱下紙筆”,閒步逍遙去了。這節課,我講得是口乾舌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再加上主任和組長對我這節課的點評,我發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自己的設想與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有差距

在匯入新課部分,我問“提到江南,大家會想到什麼?”在我看來,學生會想到很多江南的東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學脫口而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水”,說其他的很少,當時我一愣,然後馬上問“還有呢?”,有幾個學生張張嘴,說了什麼我也沒聽清,我忍不住說出我的臺詞,“說到江南,我會想到‘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想到‘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的雨巷’、還想到那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到這,學生纔跟我一起背起這首詩。

二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在講5-9段幾個畫面時,我遇到了問題。備課時我就想,直接讓學生給畫面命名有困難,還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於是給學生5到8分鐘的時間讀5-9段,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並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我以爲給的時間較爲充足,學生在回答第五段寫到的景物及特點時還能回答的出,對但第七段寫到的景物則回答的太亂,要麼說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麼回答的不全面,總是不能完整的找出來。我急了,讓學生集體朗讀,從“你試想想”到“燈光的月暈”,再回答,結果勉強使我滿意。

講第八段“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寫法好處時,看着學生茫然的的樣子,我就直接把答案告知了,還是這個問題,點撥不到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

三是問題太多,自己講的太多,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一下課我就說,自己講得口乾舌燥,可學生怎麼沒什麼反應,組長的一句話就讓我明白,原來是我講得太多了,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是自己沒設計好,而非學生問題。我把5-9段三幅畫面都講了,其實不必這樣,只需細講其中一幅,給學生一個範例,其他兩幅讓他們自己填寫即可。這樣既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老師也不會覺得累。

反思自己課堂存在的問題,發現還是經驗不足所致,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還是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反思,促進自己的成長。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4

《江南的冬景》是“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下“諦聽天籟”板塊的第一篇文章。本專題意在引導學生透過研習作品,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保護 意識;能夠掌握散文的結構特點,學會觀察發現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的形式描寫出來。“諦聽天籟”,主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自然之美。

根 據專題的主要學習目標,我將《江南的冬景》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定位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閱讀文字時的審美感知、發現和鑑賞的能力;二是學習文字對比修辭和 避實就虛的寫法。教學過程分爲三個環節:整體感知——透過篩選資訊,找到文章中運用對比修辭表現江南冬景的總體特點:明朗;發現美——透過尋找文章中直接 描寫江南冬景的段落,爲每一段落加一個小標題;欣賞美——重點賞析植被圖、微雨圖和雪景圖,在賞析過程中學習作者所用的避實就虛的寫法。

由於經驗不足,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值得自己深刻反思。

1、 語文課上要有琅琅的讀書聲,學生透過誦讀來加強對課本的感悟,特別是一些優美的散文。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畫面感的寫景散文。在課堂上重點欣賞 了三幅畫面,我只是讓學生齊讀了一次,沒有讓學生個別讀和自由朗讀,導致課堂上學生不能充分體會文章所表現的美。這是我今後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

2、 發現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寫的段落,但在概括方面卻顯得吃力。我想這可能是由於自己所設定的問題不太恰當。我要求學生給每個段落加個小標題, 學生概括的不太好,如果我能將問題設定爲“爲每一個段落所構成的畫面起個名字”,學生就能夠根據畫面這個詞加以概括,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