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着文章的資料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說:農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後悔極了,他想(學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做,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想)”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啓迪引導下,學生紛紛開啟了思維的視窗,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教師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

在課的最後,教師還告訴學生像我們這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能夠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2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爲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透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最後到分解色讀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古文與白話文對照讀。正好我們班部分同學參加了小古文社團活動,學過這篇小古文,讓他們朗讀給全班同學聽,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趣,透過對照學習,學生更好理解了文字的意思。

三、爲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於急於求成而辦壞事的狀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搞笑的事。“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着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

四、學生與文字的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一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同時也設計了例如:“請同學發揮想象力,如果你是小苗,你被這個人拔起時,你會怎樣說呢?”續編故事環節,又使學生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第二年,這位農夫有去種禾苗,他會怎樣做呢?讓學生透過續說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長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要遵照事物發展的規律。透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簡單了。整節課最終在學生的分主角讀文和繪聲繪色的故事中結束了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3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後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註的學習方法。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4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寓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因此,我選擇了27課《寓言兩則》中的《揠苗助長》一課。課文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學生對《揠苗助長》中那個不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揠苗人行爲、心理的分析、對比、瞭解,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能透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爲什麼還要揠苗呢?帶着這些大問題,在圖片、錄象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字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透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做做動作,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說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則透過3次不同層次的朗讀——“着急地讀,急、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覺得真是度日如年啊”來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時間過的非常緩慢,層層遞進。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說說自己的感受,周圍人說說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子,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透過說話練習就可以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是不合適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爲什麼要揠苗?怎麼揠苗?結果怎麼樣?”這3個前後相關的問題,在充分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爲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這樣,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滲透在文字內容之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透過閱讀短小的文章故事,透過瞭解課文內容和語言的精練準確之美,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和諧、融會貫通。即根據寓言簡練清楚的內容學習,透過揠苗人可笑的行爲與學生自生生活經驗的比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這次教學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課前的寓言成語的積累,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過聽到過的寓言成語,板書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當的詞語,放到積累本中,這樣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三是課中對型近字的積累。具體表現在隨文識字的時候,引導學生積累二類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不是浮誇白顯的,而是樸實、紮實、真正有效的的語文課。綜合來說,本節課的教學要以文字爲主,緊緊抓住閱讀這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途徑和手段,重視語文的說話練習,語言的積累,透過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感受、體驗和理解,再在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讀。以及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在一起。

當然,教學下來,課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備課還可以更細緻一些。像“自言自語”不僅是自己說給自己聽,還包括輕聲地說;“巴望”不僅僅是希望、盼望,還有極度渴望的層度……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造成學生朗讀指導就不夠到位。另外,在對於揠苗人揠苗之後人的表情動作樣子的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的發言有些扯開去,說“揠苗人可能會累的昏倒了……”在這個環節時間浪費地有點多,造成後面教學的時間有點緊,教學環節有點趕。

另外,學生的課堂生成沒有及時抓住強調。當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的時候沒有強化肯定他,而是接着讓學生一起齊讀,比較遺憾。仔細想想,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文字出發,要將文字讀透,讀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學生出現預設以外的東西的時候,抓住閃光點,將這個化爲自己的課堂的東西。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即時生成的東西,抓住課堂上的閃光點來爲我所用,是今後所要努力奮鬥的方向。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5

培養學生獨立創造、主動求索的精神,這是閱讀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這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有較爲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爲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透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

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爲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提建議,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籌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求索,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6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揠苗助長》就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並概括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遊戲匯入,既複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於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定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後,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並依此複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說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後,仍不滿意,覺得這節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並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字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解讀,相信這節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臺,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故事通俗易懂,二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但由於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趨於形象思維爲主,因此要體會深層寓意,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並採用“創設情境“來突破重難點。預設與生成總是有距離的,執教完後,我對這堂課教學有滿意的也有遺憾的,下面把自己的感受反思如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由自己週末在家讀到的寓言小故事入手,說說你讀了什麼寓言故事懂得了什麼道理,練習說完整的話。孩子們爭先發言,進而也明白了寓言就是藉助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然後讀課題質疑,學生提出許多問題,老師總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問題,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然後帶着問題學習課文,由於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特別有興趣。

二、情境創設點明主旨。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老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瞭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並不是透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設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田裏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麼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助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地抒發,一下子就闡明瞭禾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律,孩子們接受的又輕鬆又明瞭。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朗讀指導切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本節課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並在讀後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爲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爲。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讀到農夫一邊喘氣一邊說時,透過初讀、評價、比較、示範、再讀,學生們都能讀出自己感受到的又累又高興的情緒,張揚了個性又提高了朗讀興趣。

四、激發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着文章的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提問:故事的結果在意料中也在意料之外,種田人犯了一個錯誤,你知道是什麼錯誤嗎?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啓迪引導下,學生紛紛開啟了思維的視窗,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張津銘說:什麼東西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不能違背它。祁晉熹說:種田人如果嫌他兒子長得慢了,也來拔一下他兒子,那會怎麼樣呢?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我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爲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誇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後,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瞭解蘊含的道理。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在上完課後,我認爲還有幾個地方在處理上還欠到位:

1、整堂課中,教師說的似乎多了點,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還不夠。

2、朗讀指導最好再有層次性一點,體現一定的坡度。

3、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方面還可以再好一點。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8

今天,我設計並教學了《揠苗助長》一課,深感收穫頗豐。

1.設計思想。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植物生長的規律,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情時,我讓學生抓住詞語:巴望、轉來轉去、自言自語、急忙,透過朗讀來體會,然後出示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挑一個學生把轉來轉去和自言自語用動作表演出來,這樣學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詞語:筋疲力盡和喘氣時,我讓學生實際表演,彎腰模擬拔禾苗100棵,邊拔邊數,然後而後夥伴交流感受,這樣筋疲力盡和喘氣兩個詞語學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並且會用。

2、在領悟寓言所表達的道理時,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夥伴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植物生長的過程,自己發現的一些事物的規律說一說,並從本寓言中去領悟寓意。例如:有學生說,人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能把人吊起來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這樣人是長不高的。從而談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做任何事不要着急,要按事情的規律去做。

總之,“設景入境,對話生成”是這節課文教學成功的原因,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從而使師生達到共識、共享,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參與活動比較積極,興趣也很濃厚,但是在讓他們自己表達時,語言的連貫性還存在一些困難。另外,有些學生在角色朗讀上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完美。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9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透過讓學生回憶自己參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經驗體驗勞動的辛苦,再讓學生演"筋疲力盡"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生活場境在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對話。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也指出:"只有關注學生的潛在性,纔會促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在這裏我摒棄了以往教學寓言時,把隱含的寓意用語言向學生描述的做法,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演、去說、去感悟、去體驗,讓學生的思維盡情地拓展。在輕鬆、愉悅的表演中、笑聲中,他們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類似"拔苗助長"的現象,受到了深刻的啓發和教育,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這又彷彿是必然的,因爲我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翅膀,還給他們展翅騰飛的空間。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程改革的課堂中,"教教材"只會令課堂產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拋開一切雜念,做課改全心全意的擁護者,去追求教學合一的境界。

《揠苗助長》的教學反思10

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按事情的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學習時,抓住“巴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這一關鍵的句子展開閱讀,先找出描寫農夫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詞句,從“巴望”“天天”“焦急”等語句上感受農夫內心的焦急;再抓住“終於”“急忙跑到田裏”等詞句體會農夫想到辦法後急切、興奮的心情。然後邊讀邊想:“農夫幫助禾苗長高的結果?禾苗爲什麼沒有長高反而都枯死了?”從而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比如,在對每一段重點詞的處理上,因對課堂的時間把握的不太準確,害怕學生回答不上來,好幾個學生才能說對,這樣浪費時間。所以,直接把重點詞告訴了學生,這樣的問題設計的非常好,但是這樣的處理對學生課文的推敲訓練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要多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隨時進行改正,提高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