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雪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雪教學反思

雪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晚自習上的,打算一個晚自習上完。結果任務完成了,效果非常好。

首先,學生欣賞視頻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精彩的塞北雪的畫面和動聽的歌曲。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個學生,歌曲快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你覺得這段tv美不美,美在哪兒?”學生有感而發,自然回答得非常好,就連平時語文成績不好的同學也能答上來,效果很好。

接着我便匯入本課,我覺的本課匯入非常成功,學生透過觀賞雪景和聆聽歌曲,有了真切感受,說起來也就簡單了,由此,我意識到,學生平時回答問題是有困難,說明他們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的緣由,缺乏真實的感受,回答起來就難了,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不着邊際,或離題萬里。

雪教學反思2

《江雪》一詩描繪了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千山”、“萬徑”對舉,鳥影人蹤都已“滅”、“絕”,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後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悽清、幽獨的落寞情調。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讀中想象。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穫,如讀準確,讀流利,熟讀或背,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一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學生在細讀古詩時質疑:“爲什麼老翁獨自一人在這樣寒冷的季節在江上垂釣呢?”“這個問題問得真有水平!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同學說:“他想這時釣到魚拿到菜市場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有的同學說:“他要抓緊時間釣到更多的魚,好掙更多的錢。”……都以爲老翁釣魚爲了賺錢。這時,我先稱讚這些同學想象力真豐富,再告訴他們,這兒並非如此,此時簡介詩人柳宗元生平,告訴同學們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又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於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情感,體會作者的孤傲高潔之情。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着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生的成長,對於他們對於這首的感悟將不斷髮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在大家弄清詩句描繪的景物後,再展開想象,要用自己的語言,把詩中描繪的畫面描寫下來,同學們有物可談,鍛鍊了習作能力。

雪教學反思3

教師是課堂教學程序的引導者。我在讓學生品味表現雪景的幾個詞語“一點、一痕、一芥、兩三粒”時,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讓學生討論,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去用心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當時的意境。在課堂中,這樣的情感體驗表面上看好像有點“虛”,並沒有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它爲學生理解文章,爲學生真正地與作者交流和共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言文教學不應該追求“畢其功於一役”,想在一篇課文教學中,窮盡其所有內涵,包括字詞、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實,學生是隨着其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來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靜夜思》,從幼兒園就開始讀,也許,一直到了五六十歲,當自己兩鬢斑白,仍漂泊異鄉,事業無成時,才真正讀懂這首詩。所有,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一點耐心,留一點餘地。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識,也可以留到後面的文章去掌握;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畢業以後,走上社會後去理解。

雪教學反思4

《雪》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二下學期語文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散文單元,所選的課文語言優美,哲理感強,,內涵豐富,很適合誦讀。《雪》是一首散文詩,既有散文的自由靈活的特點,又有詩歌的含蓄深邃,宜於朗讀,適於欣賞。所以,我在教學時採用了以讀爲主,以讀爲突破口,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的教學模式,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受到思想的薰陶、哲理的啓迪,讀出自然、社會、人生的真諦。

魯迅在自然景物描寫中寄託了自己的愛增感情,嚮往江南雪景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惡把朔方的雪花變得孤獨和冰冷的嚴酷的冬天。

魯迅以異常熱烈而深情的筆調來描寫江南落雪的景象,山花爛漫,生機昂然,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溫暖和生活懂得快樂,又繪聲繪色的再現了江南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歡樂情景,這一部分我指導學生用深情歡樂優美和緩的語調來讀,反覆讀,讀出童年的歡樂,讀出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

文章的後半部分寫朔方旋轉飛騰的雪,孤獨而倔強,包含了對寒冷環境的反抗,對不屈的鬥爭的品格的讚頌,語言含蓄,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我採用結合背景朗讀的方法,先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引導學生揣摩課文。作者用粗獷的筆調,磅礴的語言抒發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感情熾烈,氣勢雄渾,因此我先示範朗讀,調動學生激情,然後指導學生反覆讀,讀出氣勢,在讀中領會作者壓抑不住的戰鬥激情。學生個個興奮異常,慷慨激昂,小臉漲的通紅,眼睛裏射出勇士的戰鬥豪情。

我覺得這節課上的既輕鬆,又有力的調動了學生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象以前學魯迅的文章枯燥難懂,學生興味寡然,教師筋疲力盡,學生無動於衷。

雪教學反思5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後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後,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託於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裏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文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爲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彙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透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據這一原則,我把本文的教學過程分爲“白文斷句——整體感知”和“賞讀文章——體會情感”兩部分。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讀讀背背和積累文言詞彙爲主要目標。在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所用課時、師生所花時間都逐漸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詞語的記憶上。在文言字詞教學中,我們大多采用藉助課下注釋和參考書、工具書理解課文意思,然後透過各種方式進行反覆記憶鞏固。這種方法對文言文初學者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但隨着文言詞彙積累的增加,學生對詞彙的遺忘率也逐漸增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沒有提高。這主要是因爲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思考,對文言詞語沒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達不到要求。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彙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透過給白文斷句這一訓練,我們希望能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能有所進步。這一教學方法也得到市區教研員和聽課教師的肯定。

賞讀環節注重透過品讀來理解文字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讀爲主,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爲切入點,透過找“癡行”、賞“癡景”、 說“癡人”三個步驟悟“癡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的多媒體運用也力求簡單有效。課前的有關西湖的詩詞欣賞營造了良好氛圍。應該注意的是:重點字詞解釋的那張幻燈片應該給重點字詞加點,否則就會造成歧義。 下次注意的問題: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而且課前的預設要充分。

2、教學目標一定要明確,這樣教學重點纔會突出。

3、課堂上要把握住教學契機,尤其是對學生的講評一定要到位。

雪教學反思6

透過本次教學活動,受益匪淺。我覺得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真正做到以生爲本,教學設計要契合學生特點,課堂生成要爲學生新的知識技能獲得服務。

一、轉變教學觀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強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着的認識的主體。一個教師無論學識如何廣博,都必須始終站在學生這個主體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員這個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學生要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培養不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節失敗的課。首先備課時需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我在實際操作中重視鑽研所教文字的重難點,卻忽略了所教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重視教法的設計,卻忽略了對學生學法的考慮。其次,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轉換角色,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爲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爲學習的主人。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明確目標後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去做題,自己總結知識規律等。豐富教學形式,以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二、落實精講精練,增強訓練實效性。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講得過多、過細,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這樣的課堂教學就顯得低效了。針對這種實際,我們從教學實際出發,紮實落實講的內容是: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透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對於“三講”中的“講重點”我們的落實措施是(1)講清知識的'含義、結構、層次。(2)講清知識運用的方法步驟。(3)強調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如本課中關於兩岸關係,學生如果感興趣會透過各種途徑去學習去了解,就不必在課堂上進行拓展和延伸,而且這也不屬於語文課的範疇,講了反而浪費了學習語文的寶貴時間。總之,落實精講精練的原則和自學性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同時教師也纔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反饋和矯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三、精簡教學過程,減少低效無效環節。一堂課分幾個大的步驟,每個步驟有分那幾個環節,哪些環節比較重要,哪些環節屬低效無效環節,一定做到心中有數,靈活增刪,精心設計。必須突出知識重點和中心環節,解決重點的措施,必須省時、有力、有效;必須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啓發性的思考題或討論題;必須精心設計課堂訓練題,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難易適中;必須保證學生的訓練時間,做到重點問題堂堂清。

四、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知識規律性。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指導下得以充分發揮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我們除了對教法的研究外,還更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1)教師必須具體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如發揮範讀的作用讓學生感悟朗讀的技巧,分析句、段的構成讓學生更快把握句段的意思等(2)具體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如每一次讀的要求及目標分別是什麼,如何做到一次比一次讀得深入,層層遞進,教師都要心中有數(3)透過典型訓練題的典型示範作用,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雪教學反思7

1、在朗讀上,希望學生能夠透過想象進入文章描繪的雪景,感受其中的柔美和壯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想象了,但並沒有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應該嘗試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自己感受到的美,可以畫一幅畫,也可以寫一段話,還可以寫幾句詩,這樣可以使學生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在讀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2、在課文內容和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學生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點把握上較好一些,費時沒有過多,是比較到位的,但沒有注意把這類問題交給能力不強的學生,沒有讓這些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對於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是寄寓的內含和感情這一難點,主要是採用啓發講解的方法實施教學,還教給學生要結合作者的思想以及當時的背景來理解。

3、在本文的寫法和語言賞析方面,採用了讓學生先自己邊讀邊品味,然後小組交流的辦法實施教學,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學生還不會賞析,對於文章的寫法把握也不夠到位,最後不少內容都是透過講解讓學生了解的,不過也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瞭如何賞析的相關知識,學習瞭如何從文章中汲取一些好的寫法。

另外,在練筆方面也沒有嘗試着讓學生展示一下,現在想來可以讓學生仿照江南雪的寫法或北方的雪的寫法來寫一寫自己所熟悉的雪景,這樣學生就會對本文的寫法以及語言的運用有更深的理解。

雪教學反思8

反思一:在學生自由閱讀時,教師是否應該做相應的指導,如何指導?我的做法是做讀書筆記,摘抄。目前學生的閱讀水平只能達到小學生的水平,而馬上就要升入初三了,多麼可怕呀,當然個別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能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這幾到我就老想一個問題:這兩班學生是我一手帶上來的,從初一到初二,我怎麼就沒有指導過她們的閱讀呢?語文課標要求初中三年的閱讀量達到260萬字,而我的學生的閱讀量差得遠呢。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語文教師。

反思二、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我的責任,從接上這兩個班,我就沒有培養過她們的閱讀習慣。以至於她們不能進入閱讀狀態,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地閱讀。不知道怎樣做讀書筆記。一切都得從頭做起。我在看了吳軍的大語文觀,現在的語文教育缺失了什麼的統計數據,在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課文,分析課文中,浪費了學生大好的閱讀時間,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7個字,看到我裏,我的心真的很震撼,我第一次感到了什麼是心靈的震撼。這個數據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要改變我的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把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閱讀。

反思三: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教師只是一幫助者,幫助學生,指導學生自學。如何發揮這個例子的作用,目前對我來說還沒有很好地研究過。

反思四:學案的問題。我們現在使用的導學案。質量如何?沒有一個檢測標準。什麼樣的學案就是高質量的學案?再者,學生一拿到學案,先不看書,而是急於在參考書上找答案,這並沒有錯,問題是學案完成了,是不是就等於這篇課文學懂了?學好了?學案成了脫離文字的課堂教學。脫離學生主體感悟的教學。學案做完了,課文都沒有看一遍,學生與文字根本就沒有接觸,這不能算是語文教學,這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案需要改革,怎樣改呢?

雪教學反思9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節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鑑賞文學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另外,俄國作家契訶夫在談論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鑑於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爲: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覆誦讀,並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並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環節: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裏包括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藉助註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裏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裏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本課的亮點在於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來韻味,讀出來精神,讀出來靈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賞讀環節注重透過品讀來理解文字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爲主,以“癡”爲切入點,透過找“癡行”、賞“癡景”、說“癡心”三個步驟深入感悟。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的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使得課堂的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並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氣氛。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爲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字,蜻蜓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於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後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麼是白描。講完定義後老師應該結合文字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4、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這節課如果能夠藉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雪教學反思10

《雪》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首先師生自由交流,談談各自對雪的印象和喜愛的原因,學生們有的說喜歡雪的顏色,有的說喜歡雪的形狀,有的說喜歡雪中的遊戲。有一個學生說她不喜歡雪,我很驚訝,追問。她說下雪時候很寒冷,行動不方便。我肯定了她的說法,讚揚她有自己的思考,隨即告訴學生們,雪確實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有利有敝。然後請其它的同學談談看法,有的學生說雪與雨一樣滋潤萬物,有的學生說雪能消失害蟲,“瑞雪兆豐年”。繼續由學生自由發言,或講述自己在雪中玩過的遊戲,或自選寫雪的詩句朗誦,學生表現積極,發言踊躍。我用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板書)讚美學生的表現。

“我們喜歡雪,古代文人們喜歡雪,魯迅也是喜歡雪的”,匯入課文後,師生共同進行全文和自選段的朗讀,我向學生強調這類的散文要讀出感情來,與錄音比較,師生間互相評述,特別要求學生對老師朗讀的評價。由於欣賞課對學生的影響,由於我作爲一個平等的對象加入朗讀活動,學生們情緒高漲。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問答的形式分析第一個問題:文章寫了哪兩處雪景,具體寫了什麼景物,寫景有什麼不同?學生閱讀課前提示,很快回答出“江南的雪”“北國的雪”,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是輕柔的,北國的雪“隨着旋風蓬勃奮飛”,是猛烈的。我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以物襯物和比喻的方法,寫江南雪的美麗輕柔,令人喜愛,雪中“血紅的山茶”“深黃的臘梅”“冷綠的雜草”,這豐富的色彩襯托了雪的美麗,“處子的面板”(解釋“處子”:少女)又恰到好處的比喻了南國雪的輕柔,正因爲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點春意,所以作者說“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這些都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江南雪的喜愛。由幾位同學再分別朗誦這段文字,相互比較,誰讀出了江南雪的輕柔美麗。

“作者寫北國的雪就不同了”(過渡),由學生朗誦寫北國雪的段落,點劃寫雪的關鍵詞句:如粉如沙(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如毛如羽?),園蓬勃的奮飛(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飄飄揚揚?),燦燦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霧(此外提問,雪是白的,火是紅的,色調上諧調嗎?)旋轉而且升騰(此處提問,此詞用了兩次,爲什麼不同嗎?),瀰漫太空(此處提問,爲什麼不是“天空”?)然後讓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討論,明確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用激情的筆調描寫北國雪的猛烈狂放,振奮着人的精神。如果說作者寫江南的雪,表達了對江南雪“美豔之至”的喜歡,那麼寫北國的雪,就是對北國雪“旋轉而且升騰”之雄偉姿態的讚美了。

“雪不僅是美的,雪中還有豐富的遊戲,我們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過,這篇文章中也寫到。”(過渡)讓一學生讀文章的第二三段,再讓學生口述文中“塑雪羅漢”的情節,提問,作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寫雪中的遊戲重點寫了捕鳥,這篇文章中重點寫了“塑雪羅漢”,作者爲什麼這麼喜歡寫兒時的遊戲呢?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不難理解,學生很快就回答了出來:懷念兒時的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我隨即聯繫《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兩文講述:兒時的生活不管是怎樣的,但是很讓人懷念,兒時的生活往往也影響着一個人的成長,希望大家珍惜,給將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參考課後附文,理解文章深刻的含義,同時讓學生們明白學習要善於利用資料。首先問學生魯迅是哪裏人,學生一致回答“紹興”,我強調紹興在江南,然後追問,二五年的冬天,魯迅在北平(北京)看到北方的雪,爲什麼想到江南的雪呢?讓學生看附文中相關的解釋。學生回答,魯迅身在北方,看到北方的雪,觸情生情,引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我加以肯定,隨即追問,那麼魯迅寫北方的雪,僅僅也是喜歡雪嗎?讓學生們繼續默讀附文,找出相關的解釋語言。(此處關乎文章深層的含義,是本文的難點,所以讓學生參看附文理解)在學生找出的語句中,我特別提出文中三句話:(魯迅)“曲折的對於使‘暖國的雨’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的北方凜冽的嚴冬,表示自己的內心的不滿”“魯迅憎惡這使雪花永遠‘如粉,如沙’地旋轉飛騰的朔方的冬天。

雪教學反思11

《沁園春.雪》這一課我安排了一個課時,雖然上課的整個過程比較緊張,但學生的學習情緒是比較高漲的,反思整個教學過程,還是發現了較多問題。一、對課件把握不熟練,當那些該提的問題都分析完了以後,繼續往下展示課件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問題都可以有條理地展示出來的,問題主要是牽涉到四個方面:第一,詞的上片是如何展現雪景的?第二,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種態度?第三,“俱往矣,數風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第四,本文是如何進行寫景、抒情和議論的?第五,本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何特點?你看,這四個問題就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目瞭然地展現出來了。中間再穿插着講一講靜景與動景交替,實景與虛景搭配的表達技巧,以及那個承上啓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脈絡就明晰透徹了。看來,備課的時候,對這個最基本的框架還沒有把握好。

二、 應該稍微留點空間對課文的詞句理解和把握,如“惟餘莽莽”、“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晴日”、“紅裝素裹”、“風騷”等詞句。雖然他們手頭有書,但我還是應該着重提示一下的。我想,肯定有很多的同學還沒有能夠充分地理解這首詞吧!

三、 讀得不夠。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他們齊讀的時候,甚至沒有指導一下,讀本課應該飽含怎樣的語氣來讀。其實,我可以也讓學生感悟這首詞的情懷,然後讓他們對比着兩種不同的語氣,讓他們在對文字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用飽含着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革命必勝的決心,對自己滿懷的信心來讀。可以採用個別讀、分男女生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

四、課堂上應該安排學生互動的環節。我今天的課顯然太過於平淡了,沒有高潮,這樣的課是不能吸引人的。是什麼導致了這樣一個錯誤呢?是對課件不熟悉的原因。其實,我可以讓學生在描述詞的上片所寫的景色的問題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專門留五分鐘的時間給他們,這樣一來,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經過一個小小的高潮,對於下面的內容的學習和把握也會更有興趣。

當然也不能說我這一節課就上得一無是處。背景講解部分對學生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把握詞的主旨還是挺有幫助的。課堂條理基本清晰。問題的分析也基本到位。 以後,我會注意,先把課堂的環節銘記於心:課件中要展示哪些教學步驟,牽涉哪些問題,哪些內容必須老師講透,哪些問題必須學生合作探究,哪些問題可以一帶而過……

雪教學反思12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

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涌呢?

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纔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雪教學反思13

上完課,勞苦和疲憊九霄雲外,驚訝和欣喜讓我激動不已。我真佩服這些小朋友,他們會讀書,會考慮,會發現,會表達。而作爲老師,關注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學會欣賞他們的言行,學會領悟他們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同學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規範》指出:“各地區都蘊藏着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而語文課程是隨“具體的兒童”來的,它將“具體的兒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關注“具體的兒童”的人才會有真正的課程意識。那就應該以同學爲動身點,在開發的過程中充沛相信同學的能力,因爲同學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假如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每一個同學的學習情緒,學會傾聽,學會發現,學會激勵,學會鼓舞,學會組織,學會引導,讓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身獨特的體驗方式建構知識,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麼,他們的求知慾望、表達熱情讓你驚訝,他們發揮出的巨大的潛能令你震驚。

放開手,同學會走得更好。以前,我們對同學不敢放手,更不會放手。教師“前怕狼,後怕虎”,結果同學膽小怕事,不敢躍雷池半步。如今,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凌駕於同學之上的保守師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從保守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已經成爲教師可以充沛發揮的無形資產,然而教師不可能完全理解同學的思維,甚至不可能覆蓋他們的知識面。這種角色的變化,的確對教師在教學的組織、引導有着更專業化的要求,但絕對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這個時候,就請所有的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吧!”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聲音。

請你堅信,你的同學就是最可利用的課堂資源,請充沛利用來自課堂的、來自同學的資源吧!真正實現由“老師教我學語文”轉變爲“我們一起學語文”。

雪教學反思14

在設計《湖心亭看雪》這篇的教學中,我想透過遞進式的朗讀,來不斷加深學生對語言的品味,來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體悟。“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爲了避免一味朗讀帶來的枯燥乏味,我設計了不同的朗讀方式,並且將朗讀穿插在的討論理解之間。對的理解,結合學生自身的體會,避免過度拔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學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一種趨勢,那就是淡化教師的角色,認爲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等等。我認爲這樣的觀念是偏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佔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幾個問題的設計。一是提出“作者爲什麼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癡,還是別人覺得他癡?”這兩個問題,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講出了很多頗具見解的想法,讓老師也感到新鮮。

雪教學反思15

因爲這是首篇不注拼音的課文,上這節課之前,已經和學生一起把生字用習慣的方法識記掌握了,課文也透過多種方式讀得比較通順,流利了。這篇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我在課件的製作上努力呈現得像一本圖畫書,力求課件的演示能像繪本一樣展現,如大量的簡單的黑色背景上僅僅出現一句話或一個字,一個詞,以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或是白色的背景上呈現一幅生動的圖畫再配上簡單的一兩句話,按照故事的發展一頁一頁地往後翻。

另外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入了三段動畫片,其實沒有動畫片的引入學生也能從課文的朗讀中感悟到雪孩子的美好品質,但權衡再三沒捨得去掉。現在的許多動畫片色彩過於豔麗讓很多孩子審美疲勞,情節過於浮誇缺少教育意義,音效等動靜過於嘈雜容易讓孩子浮躁,許多動物失去原型,搞得"四不像"弄得很多孩子"指鹿爲馬"等,總之現在的許多動畫片堆砌了些文化垃圾。而《雪孩子》這個動畫片帶給大人和孩子的是無限的美感和啓迪,畫面是那種老美術電影製片廠精心繪畫製作的,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看到,學生在看動畫片時精心欣賞並沉浸其中,而且學生有時歡喜有時憂的表情告訴我,雖然浪費了一點讀書的時間,但也有很重要的收穫。

關於教學設計,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如:課件出示課文的第一句話"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後,我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想象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能透過自己的朗讀反映出雪的資訊。接着出示第一幅插圖,透過語言渲染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圖中的小白兔,分別用"咦","哦!","啊!"續說句子,學生如臨其境般的面帶一種或疑惑或興奮或頓悟或詠歎的表情和語氣,使語言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學生盡情地描述中也使雪後的場景更加開闊,更有感染力。又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三段時,出示雪孩子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雪孩子,如果你擁有了這樣一個小夥伴,你喜歡嗎,你高興嗎順勢引導學生歡歡喜喜地,高高興興地讀這一段,感覺學生讀得也比較有氣氛。

對同一篇課文,對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讀出了難過,因爲雪孩子捨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學生讀得高興,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是一件好事。學生不同的見解代表了個性化的審美價值,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本課教學的不足有下面幾點:

1、整段整篇的朗讀少,最後缺少全文的朗讀展示環節。

2、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推敲錘鍊,如在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讀後感受到危險了沒有,有的學生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明白,問題缺少實效性。

3、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缺少評價,導致後面學生的朗讀缺少提升。

4、課文中有些詞句挖掘不夠,如"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飛"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點明瞭由"雪"到"水"又到"汽"的變化,但課堂上沒有進行引導。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