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詠懷古蹟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精選5篇)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1

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首先用古代對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引出王昭君,匯入新課。

然後介紹《詠懷古蹟》五首,內容所涉及的五個人物,表明作者借古人古蹟抒發自己的情懷。

接着朗誦詩歌,重點點撥六個詞語:尚有村、一去、省、空、春風面、環佩,讓學生結合註釋感知全詩,思考點明主旨的詞語是什麼。

接着賞析全詩:

首聯:點明昭君村的位置,羣山奔赴、三峽壯麗----------鍾靈毓秀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遠嫁大漠、葬身異域------悲涼蕭瑟

頸聯:揭示昭君悲劇的根源,埋沒宮中、葬身塞外------懷才不遇

尾聯:寫王昭君的怨恨,昭君雖死、其怨難平---點明主旨

最後把杜甫和王昭君的命運進行對照:

昭君絕代佳人入宮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身死異國環佩空歸------千載之怨

詩人才華橫溢入朝見妒不分忠奸無辜遭貶漂泊西南有家難歸-------深沉怨恨

教師總結:詩人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對比鮮明借古諷今。而且我應當先了學生需要什麼,知道什麼,能夠接受什麼。根據學生來準備適當難度的教學方案,而非想當然地脫離實際地閉門造車,這是我在教學上存在的誤區。另外,在上完一節課後,我應當多與學生交流,聽聽他們對課程的反饋意見,從而做出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更快。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2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所以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總體來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課堂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但在引導方面稍顯不足。我認爲學生以前學過此類詩歌,理解起來應該難度不大,因此備課時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比如詩歌中非正常語序的詩句,沒能及時點撥到位,使得學生理解起來不那麼輕鬆。

2、課堂提問與點撥學生回答方面有明顯欠缺。提問缺乏藝術性,有點簡單直接,導致學生回答的質量也不高。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比較積極,但是有些同學的回答質量不高,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幫助學生能力提升的好時機,或者追問,或者引導他查找自己回答的漏洞,進而完善答案。顯然在這方面我所做的不到位,拘泥於課堂預設,對學生引導不足,以至於同一個問題,接連幾個學生的回答都只打擦邊球,甚至是答非所問。

3、課堂語言不精練,有些拖泥帶水。有的同學回答的已經比較精彩、到位了,這時候不需要再重複,但我總怕有學生不明白,還要反覆說上一兩遍,使得課堂容量不大,有時候還會讓學生有一種依賴心理,不認真聽同學的回答,單等着老師再作總結。

4、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高一(1)班一向課堂上比較積極活躍,且常常發言會帶給我一些驚喜,所以我對他們的期望值有些高,忽略了詩歌理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當這節課上出現有些同學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我就缺乏耐心了,表現有些急躁。

從一節課中看出我平常上課時遺留下來的缺點,這再次提醒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3

一、上課背景

1.《詠懷古蹟》(其三)是典型的詠史詩。我查閱了初中教材,僅僅《潼關懷古》這一詠史詩歌選編人教材。仔細比較,《潼關懷古》和《詠懷古蹟》(其三)的閱讀方法還是有差異的。所以,真正對於詠史詩的認識瞭解,是從本節課開始。

2.高一學生學習詩歌的歷史悠久,但真正獨立地閱讀詩歌的時間並不長。因爲初中的詩歌較淺易,以老師解析爲主。中考考的是課內詩歌,學生自主閱讀賞析詩歌的意識較薄弱,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

3.詩歌語言的跳躍性等特徵,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加之學習必修三時學生剛進入唐詩的學習,他們對詩歌閱讀的方法、詩歌的常識掌握瞭解不多,諸多原因,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困惑。

二、我的設計前提

考慮到《詠懷古蹟》(其三)理解難度不大,詩歌蘊含的情感也並不高深,所以,我在課堂嘗試着讓學生自主閱讀,把握詩人的情感。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

我設計的依據是:

①此前,我們學過《過秦論》,我曾給學生說過“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雖然對象是“國”而不是個體的“人”,但其道理是想通的。我們還曾做過“用典”的練習,王寂的《日暮倚杖水邊》,其中“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是詩人借屈原、白居易自況,表達對自我品性高潔卻不幸被貶逐黜放的命運的憤憤憤不平。

②課前,學生已經學過《秋興八首》(其一)、《登高》等詩歌,我對詩歌的閱讀方法做了講解。如詩歌“五讀”法,即要注意讀標題、讀作者、讀情詞、讀意象、讀註釋。我還情調詩歌是濃縮的藝術,要細品,還要藉助於想象,進入詩境。

③錄像課前一晚,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困難,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註釋梳理詩意。

三、教學存在的問題

1.還需要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由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

我所教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學生大多來自郊區或農村,自信不足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他們大多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用“詞”而不是“句”。有些學生內心有想法,可是不敢表達。

2.對學生的認識不足

雖然老師傳授了相關知識,可是,它是否真正內化爲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本節課,我對學生估計不足,他們對於如何去賞析詩歌還很茫然,在學習詩歌的初級階段,還需要老師的幫扶。

4.老師操之過急

課堂教學中,雖然有預設,但是,這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達成的。我對學生的評估過高,帶來了學生思維的困惑。

四、我感覺滿意的地方

這是一堂真實的課。從最初瞭解詩意到最後悟讀入情,學生在思維和活動方面,呈現出“進步”的趨勢。我沒有刻意追求課堂外在的“流暢”“美”,把注意力放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4

每一次讀杜甫的詩,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又有一種被感動的.感覺。特別是杜甫晚年的詩,充滿了漂泊之苦、家國之思。以前,在讀杜甫的《詠懷古蹟》之時,就覺得這首詩非常美。現在做了老師,教完這一首詩後。我的感覺又不一樣了。以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現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在教學之時,我是逐句進行引導分析的。第一句,羣山沿河赴荊門,寫出來一種磅礴的氣勢。教學之時,我問學生,王昭君是一個女子,而次句寫的是如此的氣勢磅礴,好像與王昭君女子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果王昭君是一個男子,是一個大英雄,那麼,格調就相吻合了。我也不急於解釋,而是讓學生討論。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做了講析,昭君出塞,給漢朝和匈奴帶來了四十年的和平。在杜甫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個英雄,而且是一個大英雄。所以這句詩的格調與王昭君的身份絕對吻合。所以,這一句詩足以看出杜甫對王昭君的崇拜之情。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紫臺”是皇宮,“朔漠”是塞外大漠,“紫臺”是漢元帝居住的地方,“朔漠”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紫臺”是歌舞昇平的地方,“朔漠”是苦寒之地。教學中,我問學生:爲什麼把“紫臺”與“朔漠”放在同一句來寫?學生經過思考之後,有學生回答出來,是爲了對比。我接着追問,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有何目的,學生們經過思考之後,有學生回答:是爲了把漢元帝與王昭君進行對比。我接着追問:把漢元帝與王昭君進行對比又有何目的,學生中有人回答到:是爲了說明漢元帝是把自己的平安幸福建立在王昭君痛苦的基礎上。表達了對漢元帝的諷刺之情,對王昭君的同情之情。我對這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對這一段的問題的設定和提問我比較滿意。

獨留輕重向黃昏,我問學生,“獨”字傳達出怎樣的資訊,有學生回答,獨字寫出了昭君的孤獨。我對於學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問:“青冢”傳達出了怎樣的資訊,學生經過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來,此時,我做了講析,青冢就是埋葬王昭君的墳墓,王昭君生前孤獨,有家有國不能回,死後,埋入孤墳青冢之中,依然孤獨。此情此景,讓我們這些有感情的人對我那個昭君豈能不心生同情。次句依然表達出詩人對昭君的同情之情。

畫圖省識春風面,次句是對漢元帝在選妃之時只看圖畫,不看真人的荒唐做法進行諷刺。講析起來學生很感興趣,也容易接受。環佩空歸月下魂,在分析這一句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在一個明月之夜,王昭君的孤魂回到故鄉秭歸,來看望她的故鄉,她的親人。我讓學生談一談此時此刻王昭君的感受,並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踊躍發言,有的同學說得非常動情。我感覺,效果的確不錯。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在講析這兩句詩,我提問學生,其中的“怨恨”僅僅是王昭君的怨恨嗎?如果不是,那麼還包括誰的怨恨,經過大家的討論,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怨恨”二字不只是王昭君的怨恨,還包括作者自己的怨恨,還包括王昭君同情者的怨恨。他們怨恨以漢元帝爲代表的那些當權者的有眼無珠。使才貌雙全的王昭君淪落胡塵。

最後,我對全詩作了總結。我們常說“郎才女貌”,王昭君的懷貌遇和杜甫的懷才不遇實質是一樣的。杜甫實際上是透過寫昭君的不幸遭遇來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杜甫寫這一首詩時同情昭君,後人在看這首詩時不僅同情昭君,同時也同情杜甫。

透過這首詩的教學,我深有感觸,語文老師在教學之時絕對不可象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一樣一言堂,無論如何要啓發和引導學生。一定要讓學生的心動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形成深刻印象,才能夠全身心投入,才能夠感興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詠懷古蹟教學反思5

整節課比較失敗,時間把握不到位,還需要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古詩的教學,更多的是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而不是老師的展示。在這一節課中,我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一、課堂時間的掌握

在這一節課中,我需要掌握到每一個點運用的時間,不要心急,也不要怕上不完,要學會靈活運用。這一節課是失敗的,整節課我就運用了30分鐘,速度比較快,因爲怕上不完的緣故,所以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導致剩餘時間太多。

二、學生的參與力不夠

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就是自己的教學,我應該清楚,“一堂好的課不在於老師上得多好,而在於學生學了多少”,所以這一節課,我是失敗的,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沒有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就是自己帶着他們走,這是不可取的,需要多給他們時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的在學習中成長。

三、語言表達的失誤

在王昭君和杜甫的相似點上,我表達成了他們之間的對比,這是不對的,他們之間沒有對比,更多的是一種同病相憐,在這一點上,我表達失誤。以後還需要改進和加強。

四、內容安排上的問題

這堂教學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抓住一點會比較好,應該着重在學生對詩歌的鑑賞方面,讓更多的學生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所以在鑑賞方面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回答,或者書寫會更好,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鑑賞詩歌的能力,又可以規範他們的答題思路。

所以,這一次的教學是失敗的,還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改進,因該以學生的學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