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四年級上冊《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教學反思

對照兩次教學,第一次教學中,教師直接使用教材例題,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計算,學生接觸的資訊是靜止的,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學生對例題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不感興趣,學習也就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是被動的。而第二次教學中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密、具體形象的素材,引導學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議一議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發現平面圖形周長和麪積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同時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第一次教學中,教學內容都是由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學生經歷不到對比的過程,對比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只是根據教師的指令進行機械的操作,教師注重的只是學生的計算結果,缺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考慮。而在第二次教學中,學生主動經歷了對比的過程,整個活動都是師生、生生合作,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注重的是怎樣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透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數學四年級上冊《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教學反思

1、數學源於生活,又實踐於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數學都來源於生活。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溝通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情境。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生活化。教學中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實物(獎狀),藉助“做鏡框”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對比、辨析中理解周長與面積的不同,從而建立概念。如:課本、桌子、黑板、窗戶等。讓學生指指周長、摸摸面,親身體會面積與周長的不同,使他們感到:哦!我們的身邊還有這麼多的數學問題,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1)正反辯論

在實踐應用這一環節,我先出一道判斷題,讓學生當小辯論家,引起學生的辯論,在辯論中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周長與面積的不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辯論意識。

(2)體驗對比

在教學面積和軸承的對比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親身體驗周長和麪積的不同,透過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比一比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總結概括能力。

(3)實踐運用

在深化理解面積和周長的過程中,以實踐探究爲重心,實踐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道實踐題目:

(1)當小小辯論家,判斷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一定相等。

(2)做小小規劃師,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的差越小它的面積越大。

(3)做小小設計師。三道題目都是透過操作實踐,共同探究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創新的能力。

3、突出了以對比爲主線的思維方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採用對比的方法積極參與學習,在對比中梳理知識,加強對周長、面積的概念計算方法、計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不斷拓展深化知識。

另外,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透過“對比”、“探究”,自主地發現規律,由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達到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然而這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兩節課能實現的,當遇到學生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示出來的問題時,就顯得無所適從了。因而造成本節課在規定的時間內(40分鐘)未能全部完成教學任務,拖堂了幾分鐘。因而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學生思維和方法的指導。

新課程,新概念,新課堂,要求我們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改變習以爲常的教學行爲,讓我們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