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繫鞋帶幼師教學反思

平時我們總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他們到底會不會做呢? 繫鞋帶是一項幼兒較難掌握的技能,在教學中要做到什麼呢?下面是繫鞋帶幼師教學反思,爲大家提供參考。

繫鞋帶幼師教學反思

繫鞋帶幼師教學反思1

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本活動。活動中,我們循序漸進,巧妙過渡。繫鞋帶是一項幼兒較難掌握的技能,練習時幼兒往往會因爲枯燥難學而失去興趣,扎漂亮的蝴蝶結卻是幼兒樂於學習的。該活動從讓幼兒聽故事開始,先學主人公扎蝴蝶結,再遷移至學系鞋帶。我爲幼兒示範繫鞋帶時,還編了一首兒歌一邊念一邊示範:小小鞋帶手中拿,先請左邊彎彎腰,再請右邊繞它走,鑽進一個小洞洞,一、二、三,用力拉,小小鞋帶繫好了。如此循序漸進,巧妙過渡,幼兒願意學,有興趣學。同時,我們以語言指導行動,且貫穿整個學習活動。故事中的短句實際上把繫鞋帶的方法具體詳細地表達出來,而且念起來象兒歌般朗朗上口,很有韻味,幼兒樂於接受。在整個活動進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了這一指導語的作用,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們還做到教育、保教並重。整個活動,教育是爲保教服務,保育中又有教育的成分。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促進。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我們還延伸到了區域,因爲幼兒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絕非一兩次學習,活動所能達到的,必須在平時多次練習、鞏固。

繫鞋帶幼師教學反思2

其實我僅僅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只是對錶面的內容進行了“對症下藥”,如用生動形象的兒歌來激發孩子外在的興趣,沒有激發孩子內在的動機,更沒有了解孩子是怎麼學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水平,也就僅僅關注了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孩子的學,因此導致這活動本質上的“有教無學”。雖然這只是一個生活活動,可孩子怎樣學系鞋帶才更有價值?孩子怎樣學才能更主動?作爲教師要提供怎樣的支架才能促進孩子生活能力發展?我經過反思得出以下幾點想法:

第一步:激發興趣,主動探索。設計爲小辮子,衣物等繫上裝飾性蝴蝶結的操作材料,投放到活動區中,透過觀察每個孩子系蝴蝶結的不同表現,瞭解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以及需要的何種不同幫助,由於是在活動區中進行,人數少,老師指導性強,並能及時給予點撥,使孩子不至於因難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積極性,這也是教師用適宜材料給孩子提供主動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觀察,交流討論。在孩子一週的充分探索後,老師透過觀察孩子系蝴蝶結的細節,讓不同系法的幾名孩子來演示,大家觀察討論哪種方法又容易又牢固,哪種最省時?這是讓孩子在與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互相同化和接納外界資訊的過程。同時這裏也採用了自然後果法(在系的過程繩子只“打叉沒鑽洞”就不會成功),這樣孩子就體驗到難點是什麼,具體方法怎樣了,而且是孩子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經歷。

第三步:梳理總結,圖文展示。這是幫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經驗的過程,也是促進孩子的無意行爲的過程。然後用圖文的形式把系法步驟展示在牆上,發揮了環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這樣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老師,同時也誘發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第四步:遷移運用。在積累系蝴蝶的經驗基礎上,讓幼兒學習自己穿鞋並繫鞋帶,使活動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因爲穿鞋繫鞋帶對孩子來說是經常重複的勞動,養成習慣需要孩子的一貫堅持。

第五步:組織比賽,再度激勵。透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興趣的同時,由於是比賽,在速度、技巧、能力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爭取“第一”成了孩子們積極嘗試和練習的內在動力,幼兒都積極參與。比賽不是活動的結束,更不是目的所在,在孩子們積極探索過程中,建立對自己能力的充分認識――“我能行!”,這種自信的建立將幫助孩子擺脫依賴,走向獨立,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實現“學會生活”、“學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