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

首先透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透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資訊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2

如何引導學生從複雜的物理現象中發現並找出產生現象的原因和規律,保持並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探究物理現象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愛上物理課,是我始終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本節課以透過溼衣服變幹、灑到地上的水變幹,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以及演示試驗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熱水中,塑料袋漲起來,引入汽化現象。把生活中的東西搬到課堂裏來,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汽化和液化兩個概念的引出順其自然。

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動,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理解其他科學實驗以及自己從事科學活動都是很有意義的。在研究“水沸騰實驗”中,讓學生複習海波熔化實驗,討論水沸騰實驗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親自實驗,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

《汽化和液化》這節課的教學使我在這方面有了一些啓示;由各種看得見摸得着的現象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現象到實質,從生活到物理。透過“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從物理走向社會。學生自己得出規律,培養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發表見解,既體驗成功,也增強了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本節的授課的密度較大,主要是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剛剛學習物理的興趣而定的。

透過對自己設計的這堂課的思考,聯繫我的教學經驗,這堂課可能會在這兩方面存在問題:學生對汽化的兩種方式理解了但因練習量不夠會存在暫時無法解解釋生活中相應現象的的問題,這需要在後面的課中進一步鞏固。學探究實驗課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就意味着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絕非偶然。另外,作爲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實在是十分必要。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3

在《凸透鏡》一課的“凸透鏡的應用”這一活動中,我首先啓發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應用凸透鏡的器材,並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照相機,提出“照相機什麼地方安裝了凸透鏡”這個問題。學生聯繫剛剛學到的知識輕鬆解答出來。接着出示一張人物非常小而景物卻非常大的照片,找一名學生做小攝影師,並用實物照相機爲道具,進行現場表演,讓其它學生對他的方法進行判斷對錯,使每一名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如何選取適當的距離進行人物攝影。這處設計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爲學生的未來生活打下基礎。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4

本節課表面上看沒有多少東西,實際上內容較多,分兩個課時應該是可以的。本節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後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基於此考慮,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律,然後過度到稍微複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並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着馬上練習,並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課後作業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於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透過本節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應用,透過比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進而推匯出小車下落的運動情況,考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思路設計與實現。

成功之處:

(一)實驗探究、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於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並透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透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時有三個地方推動學生知識的前進步伐。引入部分,提問學生兩部小車分別做怎樣的運動,提醒學生因爲平均速度的不一樣,小車出現兩種運動狀況,暗示學生,小車的運動特點可以觀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並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小車下落時運動的特點猜想,學生可能是無法想象的,此時引入一幅圖片“小的時候玩滑梯有什麼感覺?”推動課程進一步深入猜想。最後課堂中,讓學生測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學生學習的視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處:

上完整節課後感覺有些地方可能讓學生思考地不夠,可以再慢一些。習題方面找不到多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更緊密聯繫生活。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6

第一節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力學的第一節課,與下一章章《力與運動》以及下學期的壓強和浮力等內容構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課的內容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透過本節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容後,對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有所瞭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後總結規律---最後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課力求能使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有新的發現。

第二節彈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透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透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着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爲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爲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爲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第三節重力教學反思: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透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透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爲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透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透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透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第八章教學反思:

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爲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加強實物演示,豐富感性認識,有利於消除錯誤前概念,確立正確概念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援.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透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第二節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爲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透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並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爲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複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走下講臺,聽到同行們的讚揚:“好”,學生的心聲:“這節課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時空,使學習不僅是一堂課所學內容,它開啟了學生的視野,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採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瞭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着,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讚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趣ζ遊戲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拔河比賽遊戲,讓學生在動感情趣中進入物理世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這也是注重過程,注重體驗的表現。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抽象問題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勞逸結合,始終保持旺盛的情趣,並結合圖文,充分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不能比擬的,對學生理解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心裏特徵,學生非常積極

地參與和投入。

然而,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滿足新課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着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

第三節摩擦力教學反思: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摩擦力這一節,摩擦力是我們初中階段也是這一章要學習的彈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種,下面我對這節課進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備課時我們東、南兩校幾位位老師認真研究教材,查找與摩擦力相關的教學資料,確定了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

二、將抽象知識生活化,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摩擦力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並不瞭解,所以我們定位於要把這節課的內容拉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參加一個用筷子夾玻璃球比賽,並不像學生夾菜那樣得心應手,引出摩擦,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和我們的生活聯繫的很緊密。在認識摩擦的現象產生的條件時,教師在教學中儘量引導學生從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在課堂上學生說出了搓澡巾與身體的摩擦,黑板擦與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現象。教師還透過三個對比試驗:1、把兩手合在一起;2、兩手離開移動;3、兩手合在一起搓動,來逐漸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時候必須有兩個物體,並且這兩個物體要接觸到一起,在接觸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運動。學生是在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摩擦現象,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將手放在桌面上拖動,手離開桌面拖動兩個體會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從課堂上呈現的學生學習狀態,我覺得在今後的備課當中要將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現象緊密相連,讓孩子覺得生活總處處有科學,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的教學理念”。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難點時,老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來做,同學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很不穩定,並且很難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設計了一個讓彈簧測力計靜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實驗,讓學生討論並透過改變木塊對木板的壓力來研究摩擦力跟壓力的關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孩子們透過自己設計試驗、相互談論、合作交流、解決了知識的重難點。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踊躍性,試驗的專注性來看,學生的興趣始終在課堂上,學生在這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課堂中,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以發展,潛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識掌握更爲牢固,讓孩子真正動了起來,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說一下這節課缺憾的地方,在講解摩擦力這個概念時,應該先讓學生分析總結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摩擦產生摩擦力,然後教師再出示課件,這樣學生感受會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應再引深一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說一說。如學生說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時,教師可以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區別,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意識。

在講靜摩擦力的時候學生對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受摩擦力很難理解,如果能夠先讓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即兩物體接觸並有壓力,接觸面粗糙,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這樣結合起來更容易理解了。另外還應該大量列舉生活中的摩擦實例,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識以幫助學生理解摩擦力。從而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7

成功之處:

1、課前的複習

複習光是怎樣傳播的和光的反射定律爲光的折射規律做好了鋪墊。

2、新課的引入

由學生分組實驗先看看碗底深度,再倒入水觀察碗底,及插入水中筷子水中部分向上彎折和筷子豎直插入水中錯位現象,創設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並且很自然引入新課。

3、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

由於有了激光器,學生在前面演示光由空氣進入玻璃,發生折射及當入射光線逐漸靠近法線、遠離法線及垂直射向玻璃效果極佳,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4、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有些學生去過電廠游泳館游泳,提問:對游泳池,當你從池邊雙腳進入水中,向水底踩去的時候,你的腳有什麼感覺?學生會說腳有踩空的感覺,眼睛受騙了。進而畫圖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現象,密切聯繫實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5、整節課的思路清晰,課堂教學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6、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由於尊重了學生的猜想,尊重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尊重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使探究教學真正達到了使學生從學習中收穫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目的。

7、在本節習題中,安排了圓透明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水,放入五角硬幣,由上至下看到2個或3個硬幣。以前的教學中,由於用的杯底比較薄,看到了2個硬幣而現在用的杯底比較厚,看到了3個硬幣,是我在今年這節課教學的最大收穫。

不足之處:

1、對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由於器材有限沒能做到分組實驗。

2、對光的折射規律的的應用,畫圖說明學生理解的不好,上課時一定要強調人能看見物體是有光進入眼睛,並且讓學生分辨出光由什麼介質進入什麼介質。

3、課堂上有個別學生沒做實驗時亂動器材。

光的折射在生活實際中很常見,是光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透過學習,除了使學生獲得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新問題的方法,爲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8

本週在匆忙和緊張中度過,課堂教學中遇到了好多困惑,寫出來,供自己研究。

關於星期五的壓軸課,即第七節,這是一節可憐的課,本身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就不高,因爲這是一週的最後一節課,學生們盼着回家,上課容易不專心,有時班主任有事還佔去幾分鐘。在短短的8周內就被各種原因佔去了三節,一次是學校組織學生拔草,一次是學校組織唱歌,一次是學校組織學校組織召開家長會。教四個班的老師多有這個體會,只有一個班缺課,心裏還得用心記着。上課不成輪。誰來爲這流失的課負責?每一週有每一週的教學任務,哪有時間給學生補課,即使利用飯空給學生補課,這樣的教學效果也是很差的。只能希望學校組織活動考慮周全,至少別光用星期五的時間,讓別人也體會這種感覺。

我建議這一節課,給班主任做班會,因爲星期一的班會時間學校教師開會,班主任正好利用這節課總結一週的工作,安排週末的任務。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9

時間過得真快,一個學期又過去了。以下是我經過了該學期教學後得到較深刻的反思與總結:

一、課前:就備課方面來說說

1、要提前幾天備課。物理不同於語文、歷史等學科,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物理有不少的實驗要做。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都要提前準備好實驗儀器,而且要預先做過,確保實驗能成功且效果較好才能在課堂上做。

2、在備課時要從多個渠道獲取相關資料。透過看相關的資料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或下載相關課件等方式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

3、要精心設計好教學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等來設計好教學環節。比如,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注意涉及所講的知識點,最好題目有創新,不枯燥,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就會高,使學生鞏固知識達到最佳效果;而且要有梯度,這樣纔可以達到培優撫差的目的,儘量顧及每位同學。

4、備課時可考慮利用多媒體資源。透過多媒體播放聲音、圖片、動畫、相關視頻等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形象生動,使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爲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爲“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在課堂上

1、要控制好課堂氣氛。太沉悶固然不好,但太活躍也不好,因爲學生過於活躍,就會影響部分同學的聽課效果。

2、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透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爲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爲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3、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4、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課堂上要注意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着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渡自然。其次,語言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課後

1、要注意及時反饋,這樣纔好及時調整自己下一步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做的檢測試卷要精心設計,題型和題量要恰當,並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有質量。

2、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所以,課後應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和物,並利用身邊的物品動手做小實驗和小製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以上是我這學期教學過程中感觸較深的。其實,很多東西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學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反思與總結。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0

1、一節課能做些什麼?課後有老師提出我在和學生設計實驗時怎麼不考慮誤差,我說:“如果我再考慮誤差,這節課做得到嗎?”很多老師在講課時,總會發現講的課中還很知識點沒有講到,主要是和某個教輔書上題目對應的方法或知識應該講到。我想,每一節課題,讓我們物理老師來說,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識內容題目出來,但這個課題的知識目標挖掘得那麼充分,要一一實現,只有灌輸,我們還哪有機會達成三維目標?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教學,有時是該有取捨的,什麼都想抓住到後來什麼也抓不住。

2、基於學生的教學還是基於知識的教學?我們提倡把學生當作有血肉個性的個體,不是知識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備課時很多人心裏裝的都是知識,唯獨沒有學生。如果老師每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起點出發來促進學生成長,一定比把什麼知識都講精細強。如何把知識準確而通俗地教給學生,每節課學生能學習到多少?他們有多大的成長空間。這是我們備課時特別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學任務,一定要讓每節課學生有實在的收穫。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你什麼都按部就班地講了,學生沒有學到東西,表面上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還是等於零,不如學一點是一點,這樣效率其實更高。

3、學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聽到老師們說:我們的學生太差了。學生從初二開始學習物理,一開始就差了,這問題是不是都在學生呢?我們的物理教學是生動活潑的還是枯燥乏味的?我們有沒有關注孩子們學習時的感受。如果老師有心瞭解學生,瞭解每個教學內容中他們會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如果他們數學知識在這節課中是障礙,我們可以花時間先把這個障礙幫學生掃清再進行教學,注意並讚賞學生的一丁點進步,讓學生每節課都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他們一定會用成長進步來回報老師。乾脆不學習的學生也有,但那些人開始是少數,如果讓其他人感到學習沒趣、沒法、沒希望,這個隊伍就會擴大,老師有責任讓這個不學習的隊伍變小,儘可能的小。

4、下面是溫洲甌海區第二進階中學校長陳漢初的話,與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風逐潮,不需要不斷的花樣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貴的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堅持做精就是不平凡,從預防做起,講究教育教學管理的樸實精緻,讓每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圍繞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話: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是零缺陷;要求每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藥是事先預防,而不是事後檢驗。

☆讓學生學會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決在先;標準在先,執行在先;估計在先,處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預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尋求解決的辦法。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後續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慾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後,透過聲帶振動發聲、音叉振動發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於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並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聲時確實在振動,並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說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透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着,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後,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節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節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2

把家庭電路的課堂參與定爲學習本課的指導思想,讓學生積極主動發言、討論、思考、觀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變成了策劃者。一言堂變成百家鳴。整齊劃一變爲靈活多變,任務分配到小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學生參與體驗。此外,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主動的調查和參與,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

如何認識、對待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直接關係到新課程的實施質量。綜合實踐活動並不着眼於使學生獲取系統知識,不是追求嚴密的知識體系,它立足於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事有益的活動、研究和解決問題。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以一個平等的參與者、交流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引導。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學生透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熟悉並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同時合作意識加強了。學生能充分參與到課堂上來,學習興趣較濃。教師透過事先準備的各種資料及課堂實驗,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指導和引申的作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相互交流,暢所欲言,氣氛融洽。恰當的視頻引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3

我認爲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檢驗的標準。

《樂音的特徵》一節中,教材力圖透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爲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爲充分的準備,透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活動爲主線。

1、透過女子十二樂坊視頻播放,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箏演奏)等音頻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徵。

2、我還讓有聲樂方面特長的學生分別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3、在本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遊戲:聲高“大戰”、聞其聲知其人、耳朵“辨”樂器。聲高“大戰”的遊戲中我一改往日教學中老師敲鼓學生聽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轉轉”、“換換”更是起了關鍵作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而且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會更容易理解“響度與振幅的關係”同時掌握了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4、探究音調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活動中,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師提供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並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麼不同?之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不僅體現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體現出他們富有創新意識,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師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與總結是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平臺。既給學生自我展示創造了機會,也讓教師能和學生一起交流總結結論,還能對學生能及時進行鼓勵讚美。

5、“聞其聲知其人”播放音頻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學生很喜歡周杰倫,所以一聽就興趣盎然。

6、透過骨傳導知識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學習他好學上進、身殘志堅的精神。讓大家下去多閱讀有關他的書籍並向他學習。這些是本節課的亮點。

第二,以有效問題爲另一條主線,透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定上堅持面向全體,設定有效問題,設定的問題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識轉化爲問題,又將問題融合於情境之中,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聲音的特徵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爲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採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三,以生活爲背景,透過給水壺灌水視頻,引導學生透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裏、深化思維、突破難點,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繫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四,以媒體爲依託,透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係,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平時學生展示機會少,所以展示過程語言表達不是太清楚,有時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達出來,需要平時多鍛鍊。我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鼓勵不夠,還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繫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4

由於本節知識感性的東西較多,單純靠講解是不可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探究,透過探究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聲音特性的理解。比如,由於音調與頻率的關係,由於大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的齒輪實驗可讓學生在課後用自行車後輪轉動來實驗,我在課堂中補充了用硬紙片劃疏密不同木梳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同時對頻率概念的引入和理解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當然還可以增加讓剛尺振動發聲,探究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係、響度跟振幅的關係等。

教學中,我認爲聲音的分散程度對響度的影響有必要讓學生知道。透過探究知道在實際生活中,也常常透過減少聲音的分散,來增大聲音的響度,使知識與實際生活真正聯繫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由於音色是聲音的三要素中較爲複雜的概念,教材中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性,我們在課堂上只要讓學生知道音色由聲源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因而也就沒有必要深入探討了。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示波器將不同物體發出聲音的波形圖記錄下來,從另一角度區別聲音的三要素,而且還能透過波形圖進一步掌握振幅、頻率的概念,也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另外,本節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讓學生知道物理術語的嚴謹性、科學性。

八年級物理教學反思15

質量及其測量八年級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用了2個課時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第1課時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和托盤天平的結構;師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師示範操作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第2課時學生分組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第1課時顯得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講臺上放着一臺托盤天平,師邊操作邊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見度小且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效率低。

所以,在第二課時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1、每一小組的課桌上放一臺托盤天平,先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托盤天平並討論學習托盤天平的結構。2、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托盤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項。3、學生分組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4、學生交流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5、師引導點撥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6、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我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學生的動手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因爲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說明書,學生要透過閱讀說明書學會使用,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我採用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