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1

1、寓數學學習活動於生動有趣的遊戲情境中。

在課中充分發揮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在遊戲中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地學習,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開放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學習“自己的數學”。

探索事物中的隱含的數量規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利用數學標出方塊不斷增多的數量變化,幫助學生找出方片遞增變化中的規律,爲學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規律方法。

《標準》指出:動於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纔是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所以,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規律,不如讓學生動於擺一擺體會得深刻,前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想,而後者卻主動的探索!所以在呈現例題時,讓整個找規律的過程開放而富有挑戰性,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對數學的興趣都在悄然地成長。

3、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體驗。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並放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教學中對學生出現和各種合理化推測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充分相信自己,樹立信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品嚐成功的喜悅,讓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意義,愉快而有價值。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2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上了一節示範課—《找規律》。在這門“遺憾的藝術”獲得了一點點成功。高興之餘,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環節如下:

一、找規律,感受規律的美

這節課重點要學生去“找”規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更不是做競賽題。我設了這樣的匯入,我先以有節奏的拍手歡迎聽課的老師,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有節奏的拍手。在遊戲中滲入找規律,初步感受和體會規律,並說出自己的發現及時的匯入新課。出示有規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圖,讓學生找規律,小組內交流,感受這樣有規律的排列顯得整齊漂亮。

二、找策略

圖中的盆花的顏色依次是紅、藍、紅、藍、紅、藍學生找出規律,我及時提出問題,按這樣有規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小組內合作,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交流。

三、優化策略

學生解決盆花的問題出現三種策略,一種畫圖方法;一種是列舉法;一種是計算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彩燈依次是紅、紫、綠、紅、紫、綠、紅、紫照這樣排列第17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比賽誰完成的快,交流時學生髮現計算方法還是比較快。

四、發現生活中規律

數學是解決生活的問題,用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如:“每四年一閏,每7天一個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規律設計圖案

我用今天這樣規律設計一幅圖案,向學生展示,再一次喚起學生對規律美的認識,讓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同樣體會到數學的美。以上五個環節,其中“一,二,三”個環節是重點,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獲得好評。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節奏的拍手來歡迎老師,一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二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發現拍手的規律,爲下文找規律做了鋪墊。

2、充分體現課改的新理念。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之中,讓他們帶着問題展開小組合作交流,避免課堂中提問,以個別學生回答代替大多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規律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獲得成功的體驗。

我的遺憾

課堂中對意料之外的回答,處理不恰當。當提出“彩旗的顏色依次是紅、紅、黃、黃、紅、紅的順序,第23面是什麼?”時,因爲有前面兩種問題的鋪墊,學生基本認可先找出每幾個一組,再列算式,正當總結時,於沂渭舉手說:“我還有一種方法,把紅旗當奇數,黃旗當偶數”我馬上想到每2個一組,奇數是紅旗,偶數是黃旗,欣喜打斷他的話“噢,把紅旗看成一組,黃旗一組,也就是每2個一組,再計算。這種想法很好,大家給於沂渭鼓掌。”但是於沂渭臉上卻沒有喜悅之情。當時害怕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沒有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聽課的老師對這種方法也有異議,表揚也顯得蒼白無力。

課後我叫來於沂渭讓他講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把2面旗當成一組,紅旗是單數,黃旗是雙數,第23面旗應是23÷2=11(組)1(面)第11組是單數應是紅旗,剩下一面按順序應是黃旗。說的多啊!難得學生有這樣的奇思,可惜課堂上,我卻讓這精彩的一幕浪費掉。還得聽老師留下懸念,給自己留下深深的遺憾。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一、課初,以遊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遊戲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讓孩子們猜測老師變出的花的顏色,隨着變出的花的數量地增多,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準確地說出下一朵花的顏色,他們爲自己的成功而歡呼,並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大家。我根據學生的發現很自然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新授內容時,我沒有馬上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因爲資訊窗中給出的資訊比較多,對於剛接觸規律的孩子來說有點難,我自己設計了了兩組比較簡單的找規律的內容。利用這兩組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爲了加深學生對規律的感性認識,我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三、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規律之後,我利用課件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此資訊窗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從中找到規律,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隨後,我又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不錯,但仔細想想,在課的最後如能讓學生根據這節課的所學,利用學具袋中的圖片自己獨立擺一個有規律的圖形,效果會更好。

《找規律》的課後教學反思4

《找規律》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新編入的內容,安排的是週期問題。週期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表現爲一種周而復始的結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透過部分把握整體,透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畫圖、擺圖、計算等不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將多種方法逐步優化爲計算這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規律計算出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我的意外,讓我大失所望。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透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字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爲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爲靈活、更爲深刻呢?我認爲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字敘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字敘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爲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小學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爲“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爲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找規律》這個內容聽過很多人上公開課,對這個內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積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規律的排列是說不斷重複三次及以上,對於第一課時的找規律就是要分組,分組很重要,其實就是找出不斷重複的。這裏以前我沒太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不斷的問學生,把什麼作爲一組,這組中第一個是什麼這次再上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就不斷的問什麼在不斷重複,把什麼作爲一組。

上完第一課時,在上第二課時,就是數量的規律,這個也是不斷重複出現,只是從圖案到數了,學生掌握起來不難。第三課時就是數有規律了,所以我總覺得前面強調重複,到這裏沒有了,學生就很迷茫,所以在這裏我跟學生強調了:不斷重複出現是有規律的,還有些是不會不斷重複出現,但是也有規律。有些規律的核心是重複,有些規律的核心是發展。要孩子創造有規律的圖案,很多是不斷重複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還是要多展示一些數量不斷變化的規律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