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1

整式的加減是第一節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學習了單項式、多項式的有關概念,這節課學習整式的加減,它是整式運算的基礎。我在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在教學中嘗試了“創造情景,提出問題;層層推進,提出猜測;相互交流,歸納提升”的教學策略,學生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中捕捉到學習的知識。

1、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再讓全班合作交流。

在匯入新課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課前去觀察家裏的衣櫥和碗櫃,去看看餐具的擺放、衣服的擺放,課上引導學生想一想東西這樣擺放的好處。這些事情看似與數學學習毫不相干,但適當的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卻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分類思想,爲“合併同類項”(把具有某種相同特徵的歸爲一類)概念及方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同時使學生明白現實生活中蘊藏着大量的數學資訊,而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裏有着廣泛的應用,從而引起學生進行數學探索活動的熱情。

爲了讓學生建立起同類項的概念,我首先讓學生把很多的單項式進行區分,讓學生把這些單項式進行分類,並觀察其特點,找出其相同點:含有相同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我告訴學生這樣的項叫做同類項,然後讓學生舉出一些同類項的例子,再讓學生對一些項進行區分,明確幾個項要成爲同類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不僅要所含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必須相同,所以在舉同類項的例子的時候,只要讓學生把係數改變,字母部分不變就可以了,這樣透過學生的體驗,很快的明白了同類項的意義並且能夠準確地舉出同類項的例子。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對“合併同類項”已經有了初步的體驗,在這樣的學習情景中,提出問題“多項式3x2y-4xy2-3+5x2y+2xy2+5中。①這個多項式中有那些項?②各項的係數又是多少?③哪些項可以合併在一起?爲什麼?”然後安排了小組活動。這樣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再全班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增強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並從中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探索和創造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同類項的概念,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抽象思維、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2、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對學困生的關注

由於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多了,機械模仿的時間少了。因爲自主探究需要一定的基礎,由於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同,探索實際上給知識基礎好的學生創造了思維空間,但對於學困生原本就差的知識基礎卻成爲他們參與課堂探索的障礙,探索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實際收效並不大。因此,在教學中我就採用你問我答的遊戲爲他們創造了切實參與學習的機會。有意地讓他們與其他同學組對,先讓他們提問,然後傾聽他人的回答,從中讓他們能逐步學會識別同類項,然後再把回答的次序倒過來。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多激勵,排除他們學習中的障礙,增強學習的信心,調動他們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果他們的學習每天都能得到及時的輔導,將減少學生的兩極分化。這種做法體現了人人獲得數學知識的思想。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活動時間的掌控上,活動的時間過長,以致後面的教學實踐不足,進行得有些倉卒;評價的方式有些單一,不能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

因此,今後應注意:

1.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2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認識到學生的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有很有限,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很差,抽象思維能力比較薄弱。於是我根據學生和中小學教材銜接的特點設計了這節課。爲了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我的設計效果,我採用引導、探究法爲主的教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設計以下主要教學流程:

1)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啓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同時爲本課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知識的探究: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瞭解數學分類的思想;獲得合併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同時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穫。感受成功的喜悅。

3)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同類項的認識,加強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理解。

4)例題講解與鞏固練習: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併同類項運算的技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5)課堂小結:透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6)拓展延伸與挑戰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爲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在重難點突破的問題上透過實際問題引出同類項和合並同類項概念的探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與交流的活動,自主得到同類項的概念,並利用實際問題和學生一起觀察並歸納出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在課堂上運用實際例子,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探討出知識的規律性,找到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找到學數學的樂趣。利用投影片,給出的例子、習題節約了書寫時間,把多餘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

本節課雖採用了合作教學,但還有些傳統教學的模式,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課堂時間沒有把握好,致使爲學生設計的知識延伸的題目。習題及課堂小結沒有進行,我覺的是一大遺憾也是不成功的地方。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但要很好的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把握課堂駕御課堂。在教學設計上要給與足夠的重視,重點放在學生的活動的層面上,教師活動主要是組織,讓不同的學生由不同的思維方式,最大力度發展學習潛能,突出合作交流,實現自主學習,纔是一節成功的課。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上完整式加減之後進行的',對用字母代替數進行運算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對字母代替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還是認識不足,同時對整式的加減還不夠熟練,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字母代替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2、鞏固整式的列式與運算

3、培養學生對規律性問題的探索能力

4、數形結合能力的培養

在對整式加減還不夠熟練的情況下開設這一節課,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老師在分析問題時,儘可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課前小測]部分的第二題,先讓學生代入具體的數字去計算,讓學生品嚐“上當”的滋味,然後再引導學生引入字母,問題就簡潔多了,讓學生在本節課一開始就有了強烈的字母代替數的意識。再如[自學輔導]和[活動1],本人都是透過列表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得出答案的,既減輕了學生思考的難度,又能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爲學生在日後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思考的方法。[活動2]要求學生具備不等式的相關知識,屬一種綜合應用。本人採取的是具體運算的方法,避開了不等式的生硬套用,讓學生不知不覺中解決了問題。[活動3]難點在第3個小問題,如何適時地引入字母,而且如何去表示相關式子,都有一定的難度,本人在講第1個小問題時就刻意引導學生注意中間數,所以到第3個問題時用字母代替“中間數”就水到渠成了。

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本人還安排了[鞏固練習]和[當堂測試]兩個配套練習藉以檢測學生所學,效果良好。

在上完本節課後,本人深以爲,若是把這一課時折成兩節課來完成,效果會更好一點,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會有更強的鍛鍊。再者,由於是按排在整式的加減之後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解整式的加減之相關知識點時要非常到位,否則會影響本節課的效果。

初一數學整式的加減教學反思4

對於《整式的加減》這一章,教材的安排是在學習有理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數。繼而介紹了整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及其相關概念,以及多項式的升(降)冪排列,並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逐步展開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以及去括號的法則,最後將這些法則應用於本章的重點——整式的加減,全章知識體系井然有序,層層深入。

我們認爲這樣安排也有欠佳的地方。首先,重點內容是整式的加減,其本質是合併同類項,而合併同類項是以有理數的加減爲基礎,把它放在全章書的最後來學習,這樣會讓知識體系與第二章相關內容分開較久,學生容易忘記。其次,把單項式的係數與次數一起講,易混淆,對理解知識體系並沒有幫助。

具體的安排如下:

(一)同類項:

透過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示方法,如□+□+□=3□,讓學生模仿例子做練習,然後推出同類項的定義。課前練習要有模仿性及代表性,能讓學生易於觀察推出結論。因爲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同類的東西”是容易理解的,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是學會辨認同類項就不難了。

(二)合併同類項:

先講係數這個概念,既避免了與單項式的次數一起講所帶來的易混淆性,又是合併同類項所必須掌握的基石。然後,重點是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三)去括號:

運用乘法分配律引入及進行去括號的運算。

(四)整式的加減:

可用兩個課時把重點知識鞏固好。

主幹知識掌握之後,對概念和純文字的敘述,不追求精確的形式而注重其實質的理解與領悟。接下來,第二單元將整式的相關概念用兩至三個課時逐一學習。如單項式、單項式的次數、多項式、項、常數項、多項式的次數等等。

透過實踐,突出了重點,加強了練習,讓學生在主幹知識的循環學習中不斷充實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