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1

第一次走入三年級語文教學這個環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因爲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過程中成長與反思。

一、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纔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爲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依舊要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但如何將它們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卻是很難把握的。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科組組長的帶領下,首先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可以透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常常不能調控好;或是合作流於形式;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2

據新大綱、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大綱要求呢?我的經驗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說、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說、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二是講讀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富饒的西沙羣島》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寫魚的多。)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知道魚的數量多。)第四遍讀,概括段意。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二、說段

說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爲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說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說,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說。《美麗的小興安嶺》第2自然段,在指導說段時,先複習。“樹木”“積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詞,然後說說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小興安嶺春天景物的特點,反映了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在指導說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說和具體地說結合起來進行。

三、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爲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

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寫橋的堅固,但第三自然段寫橋的美觀,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文字較枯燥,而第三段總分關係明顯,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三段作爲抄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要力戒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說,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四、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爲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翠鳥》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翠鳥的外形(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3

口語交際

本次口語交際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繼續,話題是談談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學生透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親身體驗,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事例來談。交流內容可分爲兩部分:一是說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二是說說自己應該怎樣愛他們。

話題匯入的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選擇:可以從課文《可貴的沉默》或《媽媽的賬單》匯入;可以運用抒情性的語言激情匯入;也可以先講述關於父母之愛的動人小故事,然後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

交流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整理自己想說的內容,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注意引導學生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還可以提醒學生口語交際中應注意的問題,如,談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可以只談具體的事情,也可以結合感受來談。學生談的比較多的可能是生病時的照顧,節日買禮物帶來的快樂等,這是一個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對自己的愛。談應該怎樣愛自己的父母時,可以談談以前是怎樣做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做了哪些關愛父母的事情,有什麼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達愛時遇到問題或困難,可以提出來,互相交流,大家想辦法,出主意。

教師應注意關注情況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等,儘量使他們同所有的學生一樣感受到親情和愛。

如果有條件,請父母一起交流,可召開一次別開生面的家長會,以幫助學生和家長加強溝通。

習作

習作是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組成部分,有口語交際課上的交流作爲基礎,學生比較容易有話可寫。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口語交際課上的發言,再確定自己要寫的內容。可以寫自己在口語交際課上交流的內容,也可以重新選取素材。

爲幫助學生開啟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學過的課文或課外閱讀中接觸的相關文章,想一想這些文章在內容、形式上給自己的啓發;還可以嘗試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也可以回想一下口語交際課上其他同學的發言,以拓寬思路。

動筆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就自己的想法與同學交流交流;寫完後,根據學生習作情況,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讀給父母聽,並請父母提出修改意見。對習作的修改,可以在家長提出建議的基礎上,師生合作共同來完成。對本次習作,一要強調錶達真情實感,同時對有創意的表達要進行鼓勵;二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修改作文,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改和互改,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習作水平。

口語交際

這部分安排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漢字一字多義的現象,明確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的意義。在第一組的第一個句子裏,光是隻、單的意思;在第二個句子裏,是光線的意思;第三個句子裏,是一點兒不剩,全沒有了的意思;此外,光還有多個意思,(1)景物:如,風光;(2)光彩;榮譽:爲國增光;(3)比喻好處:沾光;(4)敬辭,表示光榮,用於對方來臨;(5)明亮;光明;(6)光滑;光溜:這種紙很光;(7)身體露着:光着頭。

在第二組的第一個句子裏,抽是把夾在中間的東西取出來的意思。在第二個句子裏,是(植物)長出的意思;在第三個句子裏,是打的意思。此外,抽還有(1)從中取出一部分:抽查;(2)吸:抽菸;(3)收縮:這件衣服剛洗了一次,就抽了不少。

教學時,可讓學生先讀讀這兩組句子,再讀讀學習夥伴的話,看自己能否發現這些特點。教師可以仿照例子說一些類似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試着說一說,如,第一組:媽媽不光爲我做飯洗衣服,還教我讀書。明亮的燈光,灑在我的作業本上。我很快就把飯吃光了。第二組:爸爸從書架上抽出了那本他最珍愛的書。小麥抽穗了。他把鞭子揮一揮,猛抽了一下。

日積月累

讀讀認認目的是歸類識字。要求認識的字基本上是帶木字的形聲字,可根據形聲字的特點進行指導。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要求認識的字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再借助拼音,自己讀準字音,同桌互相檢查,然後教師抽查本班學生認讀情況。桐、桑、棕、橡是後鼻音,桑、棕是平舌音,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可以讓學生在讀韻文的過程中瞭解一些關於樹木的常識。

讀讀背背欄目中配合本單元專題,選編了樂府詩《遊子吟》,詩的大意是,孩子要離開母親遠行,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爲他縫製衣衫,針腳縫得密密的,擔心他不能早日歸來。母親的關懷就像春天的陽光,哺育了小草,這樣無私的母愛,做子女的如何能報答得盡?可讓學生大致瞭解詩意,然後把全詩背下來。也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詩詞名句讓學生積累。

展示臺

教材提供了幾種展示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果的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必受示例限制。應根據本班教學實踐,靈活選擇展示的方法和方式。每個活動小組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教師可在瞭解學生活動情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選擇。可以讓學生在全班彙報之前進行組內演練,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其中,相機進行指導,讓成果展示的同時展現學生的自我風采,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在展示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啓發,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還可以跟口語交際和習作結合起來進行,如,可以請學生朗讀優秀習作。建議把成果展示與對綜合性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反思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回顧本次活動的過程,把活動成果與參與程度、態度、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結合起來,進行適當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的評價以鼓勵爲主,同時巧妙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鼓勵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爭取做得更好。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4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情感。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5

一、匯入新課,感受心情。

1、師:孩子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給予樹》,把題目齊讀一遍。(生讀)

2、師:聖誕節快到了,媽媽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分頭去採購。兩個小時過去了,聖誕禮物買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樣?請開啟書,輕聲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標出最能表現大家心情的詞語。(生動筆)

3、師:誰找到了?

興高采烈。

4、師:興高采烈什麼意思呢?能換個詞嗎?

生:是非常高興。

5、師:那你爲什麼這麼高興?

生:因爲我用媽媽給的二十美元買了很多禮物,所以很高興。

6、師:那快把高興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沉默不語。

7、師:什麼是沉默不語?

生:是心裏很難受不說話。

8、師:是呀,那你爲什麼不說話呢?

生1:因爲我用二十美元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裏害怕媽媽捱罵。

生2:因爲我覺得很慚愧,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生氣。

9、師:可媽媽爲什麼生氣呢?

生1:因爲金吉婭亂花錢。

生2:因爲金吉婭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沒爲家人買像樣的禮物。

10、師:是呀,透過塑料口袋,媽媽發現了金吉婭用二十美元只買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氣:(生接讀)

11、師:可後來母親的心情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媽媽變得很高興。

12、師:你是從文中哪個句子體會到的?

生:我緊緊地擁抱着金吉婭。(動筆劃出)

13、師:是呀,又是什麼原因讓母親的心情有了這樣的變化呢?

二、以讀促思,感悟給予。

1、師:請孩子們默讀課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婭爲什麼要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的句子。(生默讀並動筆找。)

2、師:你們找到了哪些句子,讀給大家聽聽。(生讀。)

3、師:陳老師發現不少孩子都說到了這句話:

出示句子: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4、師:請孩子們反覆地讀,細細地讀,不放過一個字,你覺得哪個詞很難理解或你能從這個詞中讀懂什麼,你抓住它,做個重點符號。(生動筆。)

援助中心。

5、師:孩子們援是這課的生字,把這個詞讀兩遍。(生讀)

6、師:什麼是援助?

生:援助是幫助的意思。

7、師:援助中心就是一個給別人提供幫助的地方。

8、師:孩子們,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學的孩子;沒有父母的孤兒;貧困山區的人

9、師:再想想看,課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

生:也許她是一個沒有夥伴的人;也許她是一個沒有父母疼愛的孤兒;也許她是一個沒有童年回憶的女孩

10、師:你看,她多麼需要人們的幫助呀!而有時誰援助了她?

生:金吉婭。

一直盼望。

11、師:一直盼望又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時每刻都在想。

12、師:那你爲什麼一直盼望呢?

生1:因爲沒有一個人陪我玩,我很孤獨,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2:因爲我一人躺在醫院裏很痛苦,沒有一個人願意來陪我,我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如果有一個洋娃娃來陪我就好了。

13、師:我們看看她有時怎樣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晚上,她盼望──;夢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14、師:誰能讀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生悟讀。)

卡片。

15、師:(看課文插圖)孩子們,你們看在商場中有一棵給予樹,樹上掛着──,其中一張就是一個──,(生接讀)卡片上還有她的一個小小的心願,你們快看看卡片上寫了什麼?

生1:我是一個失學的孩子,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個洋娃娃,能陪我度過每一天。

生2:聖誕老人,您好!我是一個殘疾人,別人都笑我,不願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嗎?

16、師:是呀,金吉婭彷彿真的看到了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願感動了。(師生齊讀。)

17、師:於是,金吉婭取下____(生接讀。)

18、師: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書: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現在的心裏一定充滿了____。(生說)

19、師:我們再聽聽金吉婭又對媽媽說了什麼?(生讀)

出示句子: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沒有。

20、師:發現了什麼?

生:少了什麼都這三個字。

出示句子:可是媽媽,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21、師:這兩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

22、師:什麼都沒有是什麼意思?

生:一樣東西都沒有;一點一絲一毫都沒有。

23、師:那她沒有什麼?

生:沒有父母;沒有夥伴;沒有食物;沒有房子

24、師: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個別讀)

25、師:聖誕節快到了,卻沒有一個人對她說聖誕快樂,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個別讀)

26、師:你聽,孩子們唱起了歌,開啟了禮物,而那個小女孩卻孤零零的,一想到這呀,金吉婭的心裏就──(生齊讀)。

27、師:孩子們,現在這個八歲的金吉婭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我覺得她是一個善良的孩子;我覺得她是一個善良、仁愛、同情、體貼的女孩;我覺得她有一顆天使般的心靈

板書: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三、總結給予,昇華情感。

1、師:金吉婭的行動也深深地打動了母親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我緊緊地擁抱着金吉婭。這個聖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2、師:孩子們,償是我們這課的生字,把這個詞讀兩遍。

3、師:什麼是如願以償?課文中將誰的什麼如願以償了?(生說)

4、師:是的,母親她知道了,她是怎樣誇金吉婭的?(角色體驗)

生1:金吉婭,我爲你感到驕傲!(生讀)

生2:金吉婭,我的女兒,媽媽覺得你做得對,之前媽媽還錯怪你,對不起!(生讀)

生3:金吉婭,你的行動感動了我!(生讀)

5、師:孩子們,我們一起讚揚金吉婭!(師生齊讀)

6、師:現在呀,陳老師知道孩子們對給予樹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們能給給予樹再起個名字嗎?

生:幸福樹、愛心樹、天使樹、快樂樹

7、師:是呀,一個洋娃娃,一棵給予樹,卻寄託了許多人的愛。(板書:愛)願這樣的一棵樹永遠種在每個人的心中!

8、師:孩子們,再讀最後一段。(師生有感情地讀。)

四、課後延伸,感恩給予。

1、師:孩子們,陳老師知道這個陌生女孩收到禮物後特別高興,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好,請同桌互相交流。(同桌交流。)

生1:我很激動,現在有了這個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覺,我很快樂,我想對金吉婭說我很感謝你。

生2:我想對金吉婭說,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願,你使我感到很溫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着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2、師:可孩子們,這個小女孩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幫她一個忙,就是幫她寫幾句話感謝金吉婭,你們願意嗎?

生:願意。

3、師:不過你們寫的時候要把自己當作誰?

生:金吉婭。

4、師:好,動筆。(生動筆,師巡視。)

五、反思。

《給予樹》是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1、抓住文字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文字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麼?你是怎樣一直盼望呢?,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透過體驗告訴孩子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當媽媽被金吉婭的行動所感到時,我問孩子,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讚揚金吉婭呢?爲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字、感悟文字,同時又超越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成爲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爲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2、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爲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透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想對金吉婭說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有的孩子說: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願,你使我感到很溫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着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3、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於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爲什麼不同,透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着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1、詞語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興高采烈我先讓孩子們說說什麼是興高采烈,還可以透過換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等來體會孩子心情的愉快。

2、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於捕捉意外之處。如,我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有位孩子說到我很慚愧,如果我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3、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纔會成長。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6

【教學案例】

這學期學校開展了診斷式聽課活動,由“學科委員”組織與實施以“關注課題、提高效率”爲主線的常態下的學科教研活動。5月27日,此次活動吸引來了省教科所姜老師與4名訪問學者,在學校小會議室裏,我們的12位學科委員與專家又一次面對面了。姜老師攤開筆記本,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請老師們先談談自己參加課堂診斷活動的感受,對活動開展的想法,再說說教學中的困惑與問題。經過激烈的討論,有幾位教師都談到了關於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問題,認爲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那麼怎樣讓“讀”成爲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呢?6月6日我帶着這個問題執教了《一面五星紅旗》一課。

《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旅遊遇到危險時寧願忍受寒冷和飢餓,也不肯用國旗換麪包,最後暈倒在地,贏得外國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課文思想性比較強,不好把握。我在這節課上,嘗試運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昇華”。本堂課教學中我使用了默讀、自由讀、小組讀、品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在課後學科委員與我進行了交流,認爲我較爲成功地在“讀文”與“悟道”中搭起一座橋,整體效果比較好。特別是有一點值得肯定:創設情景讓學生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互相評價,促進理解環節自然輕鬆,學生在朗讀過程的參與和評價表明學生感悟到位。

現在我對本課的教學中關於朗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課堂上,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才能成爲學生自己的一種需要。

我在教《一面五星紅旗》一文時,先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短片(播放學校升旗儀式和奧運會奪金牌的頒獎場面)說:“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

望着徐徐升起的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說“看到國旗,想到革命烈士的鮮血;看到旗面左上方墜着五顆黃色五角星,一星較大,四顆小五角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和人民對黨的衷心擁護;五星紅旗代表我們偉大祖國的主權與尊嚴。”緊接着我說:“是呀,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個中國人都尊重和愛護它,那麼一位身處異國他鄉的中國留學生對五星紅旗又有着怎樣的感情呢?今天,我們學習26課《一面五星紅旗》。請翻開書108面,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透過默讀,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他們自己朗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彷彿也溶進了朗讀之中,感覺到出現文中一個漆黑、幽深的處境。這樣的朗讀扣動了同學們情感的心絃,讓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的真情,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慾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

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於促使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創造性地理解課文。如《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中兩個角色:麪包店老闆,中國留學生。指導朗讀時,首先是分角色朗讀前的鋪墊,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歸納瞭解麪包店老闆,中國留學生的個性,麪包店老闆由一位冷漠的商人,變成一位樂於幫助人的人;另一位有着深深愛國之情的中國留學生,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了兩個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後創設情景進行分角色朗讀,先揣摩出兩者的語氣、語調,並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而心領神會地讀出了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備。

興趣是逐漸養成的,學生有了朗讀興趣,便會樂於朗讀積累,便會“孜孜以求之”,從而逐漸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總之,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情發於心間,又能溢於言表。

二、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1、巧使學生讀中見情:

學生不愛朗讀,固然有不重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們朗讀能力差,特別是把握不好朗讀的姿態、情感、意境等。因此,教師要加強朗讀技巧指導,在朗讀實踐中引導學生揣摩、領悟,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時,讓學生透過“讀”去感覺、去聯想、去領悟、去汲取文章營養。在學習《一面五星紅旗》匯入時,我就對學生說:“許多同學有出國留學的願望,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自己的祖國,今天你們就是那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讀書的第一個假日去漂流吧,好嗎?還等什麼,出發吧!引出齊讀第一自然段;在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我問學生:“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說:“需要吃的。”我充當麪包店老闆的角色說:“現在我就是那位麪包店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在拒換五星紅旗這一環節,我扮演麪包店老闆拍拍一學生的肩膀對這位同學說:“我們可以用這面旗子換麪包。”……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誦讀時始終把自己當成是那位中國留學生,而我就是麪包店老闆,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生與文字對話的平臺,起到很好的朗讀效果。

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學習《一面五星紅旗》一文重點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我對學生說:“現在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這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毫不猶豫地說:“恐懼、害怕、着急。”我連忙指名學生讀出恐懼、害怕、着急的語氣。然後讓其他同學評議,學生再讀,效果很好。我又問學生:“此時處境這麼困難,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需要吃的。”我說:“現在我就是麪包店的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學生又一次投入地朗讀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當汪紫薇讀完後,尹正怡說:“我覺得汪紫薇讀得不好,因爲留學生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而且身上撞傷了好幾處,應該說得有氣無力,但是她卻笑了。”學生儼然把自己就當作了那位迷了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裏轉來轉去的身處險境的中國留學生。

文學作品是無聲的語言,朗讀則是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的橋樑。若佐以音樂更置人於一種特殊的氛圍之中,有“潤物細無聲”之妙。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薰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與之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學《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時,當課文學習到尾聲時,學生被文中的留學生的愛國熱情所感染,我說“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無論飛得多麼遙遠,當你看到了國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請聽三0五班同學的配樂詩朗誦《我願變成一陣微風》,飽含深情地表達我們熱愛五星紅旗,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播放配樂歌曲《五星紅旗》,展示課件。

齊:我願變成一陣微風

男:我願變成一陣微風,在黎明的時候飛向天安門廣場.

女:在那兒,我們的國旗正冉冉升起.

男:我張開風的手臂,輕輕地拂動國旗,讓她在晴空中高高飄揚.

女;我願變成一陣微風,去招呼遠方的白鴿,請它們飛上藍藍的天空.

男:我吹響鴿哨,讓天空響徹動聽的音樂.

女:我給白鴿當嚮導,帶着它們圍着國旗飛翔.

師:我告訴每一隻鴿子:

齊:無論飛得多麼遙遠,當你看到了國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家.

配樂朗讀,讓和諧的音律伴隨着文中那清、靜、悲涼之情在教室裏迴盪,學生身臨其境,爲情韻所動,便很快進入角色,提高朗讀水平。

在朗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透過朗讀接觸並體會各種情感經驗,以豐富他們的內心感情世界,啓迪他們的心智,使他們形成良好個性、健全人格,掌握朗讀技巧。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透過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思想感情的線索,對分析課文內容是重要環節。

2、激勵學生讀中見義: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麼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爲何“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後,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裏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爲基礎,透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我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一文的麪包店老闆要求用五星紅旗交換麪包時,引導學生讀上下文有關句子,理解“看着五星紅旗猶豫了一下、凝視着五星紅旗中的猶豫、凝視、趔趔趄趄”等詞,讓學生體會中國留學生此時內心的想法寧願捱餓,也不能失去祖國的尊嚴,也不能失去五星紅旗的尊嚴,從而表達了這位中國留學生濃濃的愛國情意。讀後學生恍然大悟,體會也更深了。可結合學生初讀時候的直覺,抓住一些典型詞語,引導仔細揣摩,品味其中的妙處,力圖使優美的文字,傳神的標點,變換組合的句式、句型訴諸學生的聽覺、視覺,使之賞心、激趣、動情。這一層面的朗讀要以理解爲基礎,讀悟相融,包括玩味詞語的質感。讀中穿插體驗、討論,透過閱讀、理解和朗讀感悟,使學生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盡在其中,並落實語感積澱,得到情感提升。

【課後反思】

一篇文學作品,自有其整體的內在美,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只將其進行乾巴巴的理性分析,把一篇好文章講得支離破碎,那學生只會興味索然,透過本課教學,我又有了以下思考:

1、注意情感體驗逐層提升:

我在上《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時,首先創設情景,我請同學們看短片(播放學校升旗儀式和奧運會奪金牌的頒獎場面),讓學生說出自己看到國旗時,想到了什麼,以此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其次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感悟。如:如學習《一面五星紅旗》一文重點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我對學生說:“現在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這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毫不猶豫地說:“恐懼、害怕、着急。”我連忙指名學生讀出恐懼、害怕、着急的語氣。然後讓其他同學評議,學生再讀,效果很好。我又問學生:“此時處境這麼困難,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需要吃的。”我說:“現在我就是麪包店的老闆,誰能來向我述說你的處境?”學生又一次投入地朗讀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當汪紫薇讀完後,尹正怡說:“我覺得汪紫薇讀得不好,因爲留學生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而且身上撞傷了好幾處,應該說得有氣無力,但是她卻笑了。”學生儼然把自己就當作了那位迷了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裏轉來轉去的身處險境的中國留學生。最後擴展延伸。這一步是一種創造性的外顯表現。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朗讀。這時候的語言不僅僅是文字的語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態度的,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理解語言。再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便能把規範語言模組整體儲存在頭腦中,積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意張揚個性:

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寫到:突然老闆眼裏閃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紅旗,驚奇地問:“那是什麼?”李念說:“麪包店老闆沒見過五星紅旗,覺得稀罕,應該讀出驚奇的語氣。”胡詩悅說:“麪包店老闆是高興,發現五星紅旗那麼鮮豔,可以掛在店裏招攬生意,應該讀出高興的語氣。”黃振東說:“麪包店老闆是在考驗那位中國留學生,看他會不會用五星紅旗交換麪包,應該讀出疑問的語氣。”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於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啓發,共同提高。

3、注意評價的多元化:

“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

“他讀得不好!”

“他讀得還可以,如果能……就更好了。”

“你能比他讀得好嗎?”

(學生讀書。)

這是在我的語文課上經常見到的情景。在《一面五星紅旗》這一課中我叫左天浩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左天浩一讀完,曹嘯航馬上站起來說:“左天浩,你讀得不錯,基本上把中國留學生在遇到危險時焦急心情讀出來了,但我覺得把“筏子和揹包都無影無蹤了”“無影無蹤”應讀得輕些、慢些是否更好一些,“荒無人煙”讀得重一點,更能體現當時處境是多麼困難,他是多麼需要別人的幫助。”左天浩點點頭,兩個同學一同坐下。

望着左天浩若有所悟的神情,我滿意地點點頭。“這樣讀是否更好一些”不僅體現了一種商量的態度,更是學生合作精神的體現。“是否更好”不是學生不敢肯定,不是學生缺乏自信,而是充分地尊重對方,“尊重”應該是合作的前提吧!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複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4、教學中發現的問題:

在表演讀環節,我設計的“留學生如何向老闆求救”、“記者採訪”等環節十分有效。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學生“表演讀留學生拒換紅旗後暈倒”一節,學生沒有能進入情景,雖然熱鬧,但很多學生成爲看客。這種表演讀流於形式,反而沖淡了課文描敘的意境。“教師扮演記者採訪”一環節沒有做足文章,可以讓學生再讀文章提出自己要採訪的問題。

根據大家的反饋意見,我第二次進行設計,主要做了兩點改動,一是刪掉了部分表演讀環節,二是落實“記者訪問環節”,教師示範後,以“學生來當記者訪問”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進行小組讀和提問,不着痕跡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愛國情意以及這種愛國情給外國友人的帶來的震動。一週後換了一個班級上課,那個班級的語文老師也是學科委員,她回班後對學生進行朗讀評議訓練,她說,如果沒有平時訓練,這樣的設計很難落實。

朗讀,是我們語文課的主旋律,只有在課堂上教師以聲傳情的範讀,指導學生誦讀涵詠,創造出最佳教學情境,教師、學生和作者三者產生感情共鳴,有如物理學講到的“共振”現象,才能激發起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積極性,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豈不美哉!讓“讀”成爲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語文課就應書聲琅琅,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