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倍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倍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倍的教學反思

倍的教學反思1

我的設計

在教材解讀那天,我知道本課的知識點是:認識“倍”的含義和學會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我利用例題情景圖中的藍花2朵,黃花6朵兩個數量,然後進行創設“七仔送禮物”的情境,要求學生自己提問,即複習學會的“相差”問題、“總數”問題,也引出今天的知識“倍數”問題。即使學生提早說到了倍數問題,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接着然讓學生圈一圈:黃花裏有幾個2朵(藍花朵數),教學“藍花有2多,黃花有3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採用多種形式的說一說這句話,從而建立“倍”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練習,鞏固對倍的含義的認識。

在學生擺小棒時,我做了一些變化,目的是要學生明白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也可以透過計算來解決,因爲第一環節圈了、擺了,所以學生就會聯繫除法的含義來思考,很容易就能想到用除法來計算,從而很順利地把這個知識點掌握了。再加上一些練習鞏固一下,我想應該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我的失誤

可是因爲我的目標意識的不強烈和對學生的現實基礎不夠了解,考慮的也不夠周到,導致這節課上得很失敗。

第一處:在告訴學生“把2朵藍花看成一份,黃花是3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後,因爲板書沒有全部在內,所以導致學生在說含義時,經常說地不完整,多次糾正還是這樣。所以我想寫全板書的話,因爲比較直觀學生肯定能說得較好的。在練習時也是的,由於前面沒有說好,交流時學生總也說不完整,再加上後來時間比較緊,許多時候都變成了我說了。哎!這也是由於平時上課時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已經習慣講話不完整了,以後要注意學生能說的,絕對要他們自己說出來。

第二處:對於爲什麼用除法計算的,本來是想好應該要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但是因爲時間的問題,也是因爲之前就有學生用到了除法算式,所以根本沒有探索,就已經同意除法是正確的,變成了我“灌輸”給學生的。這就與“新基礎”教育實驗的理念相違背了,學生是被老師牽着走的。

第三處:後面的練習,我設計得沒有什麼梯度性,都是看圖說一說,都是從直觀入手的,其實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純文字性的題目,提高一些難度。本來我在黑板上寫了“1、2、3、4”是想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一些獎勵的:比如遵守紀律、回答精彩、動作迅速……,但是看學生都聽遵守紀律的,所以沒有用,其實這個用了以後,在課的最後就能用今天的知識來說說各組的情況那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些。所以上課前一定得方方面面都考慮仔細了。

我的想法

對 於吳曉亮老師的意見,我也挺贊同,但是因爲平時課上這方面的訓練較少,我沒有經驗,所以更怕在公開課上來用,到時如果控制不了那怎麼辦,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可怎麼好,所以還是按照一般教學過程一步步來了。

從這節課看來,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不足,需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可以網上多聽聽別人的錄像課,當然加強理論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每節課都要認真思考,學生的各種常規也要課課抓,那樣就能減少在公開課上犯一些低級錯誤。

倍的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透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透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題開始,透過課件展示兩種蝴蝶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係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透過畫一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後,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透過說一說、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爲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透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豔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後,還創設帶小朋友遊動物園的故事情節,透過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說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爲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倍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倍的概念。先利用“幾個幾”引出倍的含義後,再從除法的角度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倍的本質。

成功之處:

1.從兩個數量的關係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我透過創設小

兔子吃蘿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胡蘿蔔、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從而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能夠比較輕鬆地說出紅蘿蔔比胡蘿蔔多4個,胡蘿蔔比紅蘿蔔少4個,也就是紅蘿蔔和胡蘿蔔之間的相差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關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到紅蘿蔔的個數是胡蘿蔔的3倍,此時板書課題初步認識倍。

2.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多層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先透過對蘿蔔的計數、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識倍與幾個幾建立聯繫,即胡蘿蔔有2根,紅蘿蔔裏面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其次透過提問學生,老師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紅蘿蔔和胡蘿蔔的倍數關係呢?再一次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後透過不斷增加紅蘿蔔的根數,胡蘿蔔的根數不變,讓學生髮現倍數和幾個幾之間的規律,即有幾個2根就是幾倍;最後透過有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倍的概念的理解,並透過學生學習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漢語詞典上關於數學上倍表示的含義來強化倍的概念。

倍的教學反思4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透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透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透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爲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爲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爲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透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爲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倍的教學反思5

倍,對於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說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爲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資訊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教學反思6

1、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爲此我藉助情境圖中的蘿蔔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悟到水蘿蔔裏有幾個胡蘿蔔,白蘿蔔裏有幾個胡蘿蔔,讓他們感受到“幾個幾”與“倍”之間的聯繫,進而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是什麼內容。在自主、開放的活動中讓生經歷、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設計的數學練習題也是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使學生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爲學生設計了自主探究、主動獲新知識的教學活動,充分讓學生自學課本例1,透過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單,透過說一說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由小組講解展示,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教師稍加點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建構新知。

3、 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注重了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識的拓展,改變比較量或改變標準量(胡蘿蔔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

4、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在教學中,透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係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係。在例1教學後,設計動畫情境,改變胡蘿蔔的根數,如,小兔又了1根胡蘿蔔,比較水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找到標準量,說出他們的倍數關係; 小兔又拔了3根胡蘿蔔,再讓學生比較水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找標準量,說倍數關係,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後,引導學生說出藍色圓片的個數是黃色圓片的2倍,與之前的黃色圓片個數是綠色的2倍對比,都是2倍,爲什麼?明白標準量的重要,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主要是:針對低年段學生的個性,老師如果能在課堂中設計更多有激勵性的合理客觀的評價語,會使課堂更親近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逐漸改變爲師生平等的圓桌會議。教學時教師的數學語言表述應該更加嚴謹、規範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正確的敘述中深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教師講的還是有點多,應該在課堂上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完成 .

倍的教學反思7

《倍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透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透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透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爲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爲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透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倍的教學反思8

【摘 要】“倍”的概念該如何用具體

語言提出呢?經過探討一致認爲讓學生透過觀察和動手,自己試着說出理解就可。在探討中自己的授課思路逐漸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知識點 觀察 動手 思路

“倍”是三年級上冊中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何把這個抽象的知識上的生動,在孩子的腦海裏建立形象深刻的“倍”概念,s是課前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爲此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聯繫了高低年級知識的關係,對知識點的重難點做到了心中有數。並和同組的幾個老師進行探討:“倍”的概念該如何用具體語言提出呢?經過探討一致認爲讓學生透過觀察和動手,自己試着說出理解就可。在探討中自己的授課思路逐漸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巧設計,數形結合易突破重難點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抽象思維較困難,在教學數形結合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本屆課中用課件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蘭花有兩朵,紅花6朵。如果把兩朵蘭花看成一組,紅花有這樣的幾組?學生透過動手圈一圈圈出三個兩朵。我說,這樣在數學上可以說紅花是蘭花的3倍。板書:蘭花兩朵紅花6朵,6是2的3倍。再出示蘭花3多,紅花6朵,讓學生試着用剛纔的方法圈一圈,找一找並試着說一說倍數的關係。學生照貓畫虎都能說出正確的關係,但這隻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所以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兩組圖形之間的關係,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倍是什幺?生1:只能說大數是小數的倍數,不能說小數是大數的倍數;生2:大的數裏面有幾個小的數就是幾倍。生3:可以用除法找倍數,例如6÷2等於3倍。生4:用圈的方法可以找倍。孩子們七嘴八舌說出自己對倍的理解,也在一點一滴的補充中的概念清晰具體,易於理解。

2、遊戲穿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知探討後,設計的拍手遊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及時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我拍手兩下,讓學生集體拍出我的2倍,3倍。學生拍出2倍,我提出:同學們拍的不容易聽出來是幾倍,怎樣辦?這時立即有學生說我們在心裏圈一圈,我問怎樣聽出圈呢?又有學生補充說,一倍停頓下,再拍下一倍。我伸出5個手指,問5個學生的手指是我的幾倍?我伸出10個手指,問5個學生的手指是的我的幾倍?在遊戲中學生的情緒高漲,興趣濃厚,感受到了倍在生活中處處存在,也內化了概念。

3、設計多種感官的練習,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的練習是課堂學習效果最直接的檢測,設計有效,典型,靈活多樣的練習題能讓學生更積極投入的練習中。本節課的練習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儘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本節課中我主要設計圈一圈:第一行4顆星,第二行12顆星,請圈一圈,並說一說誰是誰的幾倍?擺一擺:左邊3根小棒,請擺出它的3倍。說一說:12有可能是哪些數的倍數等說多種練習題等。猜一猜:有小黑貓10只,小黑貓是小花貓的2倍,小花貓有幾隻?

不足反思:

一、課堂時控是這學期我努力改進的一個方面,讓課堂張弛有度,讓學生在一節課最黃金的時間探究新知,積極動腦,在容易疲乏分心時間及時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前半節課緊湊高效,在後半節練習過程中指明多名學困生重複說,不僅浪費了時間,也看出我對有些學生的學習沒有信心。

二、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出現了幾次口誤,這和自己個性不夠從容,易性急有關,雖然及時改正過來,但自己很清楚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述一定要嚴謹、精煉、簡潔,不能讓學生產生歧義,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鍛鍊自己的教學語言,概念的表述準確無誤。

倍的教學反思9

《倍的認識》是《7的乘法口訣》中第4課時的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認識“倍”的概念的過程;

2、初步體會“倍”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求倍數的問題;

3、在用已有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間的聯繫。透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總結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環境,學生才能把學習新知識的壓力變爲探求新知識的動力。這節課我透過“1頭小象和2頭大象”、“小兔子拔蘿蔔”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初步體會“倍”的意義。這樣,把枯燥死板的數學知識放在學生比較喜歡的情境中,避免了乾乾巴巴的講述,然後,我又和同學們進行了擊掌遊戲,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加強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具體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所以,在練習中我安排了讓學生擺花片的題目,透過他們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倍”這個概念的理解。

倍的教學反思10

講完了“倍的認識”這節課,感覺效果還不錯,在這節課中,我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從操作中強化概念的理解,透過擺一擺,說一說,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學習過程,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透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倍數”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環節設計如下:

1、從擺中認知,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數學模型。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請學生在第二行擺3個2根(學生聽老師指令擺),3個2根也可以說是2的3倍。擺第二行換成4個2,引導說是2的4倍。

2、從擺中理解,從直觀形象概括出抽象的文字表述。牢固建立起“求幾的幾倍就是求幾個幾”的印象。

請同學們動手擺學具,要求先想出擺的根數,再有順序地一組組擺出來。

1)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2倍 引導說:3的2倍是(2個3),有6根

(2)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4倍 2的4倍是(4個2),有8根

(3)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 是第一行的5倍 3的5倍是(5個3),有15根

3、從說中強化,理解意義。6的3倍,以6作標準,是( 3)個(6 );4的2倍,以4作標準,是(2)個(4)。

小組討論: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爲什麼?

當學生認識了倍數的意義,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倍的教學反思11

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科學分割,進行分層教學,力求實現“追求真實的課堂,體現課堂的有效性”這一目標。

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對《倍的認識》一課,學生的數學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何教學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樣的數量關係”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將課本中主題圖的蘿蔔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學生說蘿蔔弄混,但是換成水果之後水果的單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於學生在說的時候比較拗口。也說明老師沒有深刻認真研讀教材不能夠把握教材中教學內容的用意。

2.對於課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時抓住課堂生成並將其利用起來服務於課堂。

3.授課過程中學生小組討論的環節較少,教師不能夠及時地進行指導。

倍的教學反思12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資訊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透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教學時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提煉自己的教學用語。還有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一部分同學不跟着老師,心思不在課堂上,還是花點時間提醒同學。

倍的教學反思13

我所教的這節課是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的第一課時。“倍”是在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也爲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比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反思我的這堂課有以下幾點:

1、創編例題效果好。書上的例一是小兔子拔蘿蔔,有胡蘿蔔2根,紅蘿蔔6根,白蘿蔔10根。我在備課時發現“胡蘿蔔”和“紅蘿蔔”在表述時容易混淆,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障礙。這裏我創編了小猴摘水果的情境,把蘿蔔變成了“香蕉、桃子和蘋果”。課上學生透過例題的學習,很快掌握了“倍”和“幾個幾”之間的關係。

2、對“倍”概念的理解紮實。在我校教研組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就像專家說的那樣,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這節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於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香蕉是1個2,桃子有3個2,所以桃子是香蕉的3倍”這樣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多次複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同時會表達“倍數關係”。再透過蘋果和香蕉比,以及後面跟進的三個習題,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瞭,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3、多層次練習,使學習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節課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練習是3個小動物帶來的問題,有先出標準量,再一組一組出比較量的;有一起出示的;有比較量在上,標準量在下的。第二層次練習是兩道動筆練習:一是不成組出比較量的,在學生自己解決過程中,感受圈一圈的方法。二是三種量之間的比較,圓3,三角9,方塊18,在不同的比較中引導學生關注“是誰和誰比”。第三個層次是在變化中體會“倍”的本質。一是標準量不變,比較量增加,體會“倍”的變化。二是改變標準量,感受“倍”的變化。第四個層次是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根據標準量和倍數關係,擺出(或畫出)比較量。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應用倍的知識。同時讓學生解讀同學的作業,來加深理解和感悟。第五層次是提升挑戰。一是加深理解倍和“份數”的關係。二是探索在不同事物背後隱藏的相同點。

4、課堂的不足:一是“圓3,三角9,方塊18”這道題,當三角和圓比、方塊和圓比時,學生沒有出錯,但是方塊和三角比時,不論是試講還是這節課都有大量學生出錯。反思這部分內容是課堂的一個難點,我在處理時應該有所不同。可以把這部分設計改進一下:改成只出前兩道題,再集中出示“方塊是三角的幾倍”,然後提問:“這次是誰和誰比?”先排除圓形這個多餘條件,然後讓同桌討論一下,再找學生回答。這樣有引導,有緩衝,學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二是在第五層次的提升挑戰中,第一題是小狗有2個蘿蔔,小兔有3個2根,我當時提問“如果小兔子有這樣的6份,小兔子的蘿蔔時小狗的幾倍”時,學生沒有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以誰爲1份。課下我反思這個問題,發現是自己表達的不準確導致的,我前面一直說的是1個幾和幾個幾,沒有說份數,所以學生不理解,我應該把問題變爲:“如果小兔有6個2,它的蘿蔔時小狗的幾倍?10個2,100個2呢?”學生就不會出錯了。這也讓我明白教師語言要嚴謹、要前後一致。

倍的教學反思14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決與倍有關的實際問題。對“整數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小數倍、分數(表示率)、百分數、比的內容,都可以看成是對“整數倍”的擴展。本單元先讓學生經歷從對生活中具體實物數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透過3個2根及5個2根的關係,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在“幾個幾”的基礎上認識倍,再從除法的角度理解倍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倍的本質是兩個數量在相互比較,即一個量裏包含了幾個另一個量就是它的幾倍。

在建立倍的概念之後,讓學生應用倍概念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倍的教學反思15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體驗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學習過程,並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嘗試改變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

一是基礎的複習,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過程重新經歷一遍。求幾倍的數,主要還是引導學生透過畫線段圖的方法來收集資訊表達想法,透過這個直觀的線段圖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幾倍的數其實就是求幾個幾。

二讓學生先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訊來提一個倍數問題,這裏主要體現三個層次:1、誰是誰的幾倍?這個學生基本上都會提。2、誰與誰的和是誰的幾倍?問題三是本節課的新知識,求一倍的數。這個求一倍數對學生來說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學生對於1倍的數的觀念其實在低年級就應該強調。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爸爸今年35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幾歲?像這樣的題目學生基本上不會去做加法減法或者乘法,因爲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都會做除法。當然也有的學生會猜數,用驗證的方法做。35是幾的5倍?這個數字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算出來。這道題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沒有人會做錯的,他們都是沒有辦法才做對的。但是爲什麼做除法絕大多數學生肯定說不清楚。所以在學生做對的基礎上我要求他們畫圖,運用這個直觀的線段圖來說想法,找到關鍵句,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畫一格,爸爸就是5格,這5格就是35歲,那麼一格就是7歲。讓學生搞清楚兩者的數量關係,爲什麼要做除法?這個問題也是這題的關鍵,學生能說清了那麼這節課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