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篇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爲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繫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爲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爲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爲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爲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學生拿着地球儀透過觀察去發現經緯線的特點,去發現並歸納經緯度的劃分方法,經緯網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這地球儀上的兩種線,甚至學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現在還有學生問我“爲什麼緯度的數字要寫在圖的右側(或左側)從上到下豎着排......?”那如果讓你數一數人行橫道的斑馬線有幾條,你要把每一根斑馬線的序號寫在什麼位置?(只能是左側或右側)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在方格狀經緯網上,給經緯度標上字母是一個難點,記住找到緯度(或經度)度數變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較好記,“左西右東”比較難記。正好可以和後面東西半球判斷相聯繫。透過比較經度大小的方法,西經和20度比較,東經和160度比較,在東半球就舉右手,在西半球就舉左手,教學中的反饋一目瞭然。幾次下來,學生潛移默化的就記住了“左西右東”,而且當作一種課堂遊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寓教於樂,都在積極動腦,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中來,學習效果當然更好。

地球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讓學生經歷平面→曲面→凸面→封閉體→球體→正球體→不規則的球體的認識過程,猶如學生在認識幾何問題中由平面到立體的整體構建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大增。

課堂中由於利用書本和紙筆直接進行活動,既方便、又實用,而且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活動中參與積極,發言踊躍。

關於科學方法的教學也基本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從不同的視角來考察同一個對象,並且也滲透了科學與技術的相互關係,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技術的更新。

天氣與氣候教學反思

透過課堂教學,發現本教學設計能聯繫生活實際,貼近生活,既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又體現了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取地理知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學習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時很多同學理解的比較模糊,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對天氣與氣候的區別的表格內容應該更詳細,例如增加天氣與氣候在時間長度,特點,要素上的區別,這樣學生也許更容易理解和區分。本節教學爲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天氣,也爲了後面更好的學習氣候,因此將氣候的概念,特點做了提前講解。

陸地和海洋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學得較爲輕鬆,課堂教學效果很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爲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爲具體,並提出富有啓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透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人口與人種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相對簡單,對於學生來說,記憶的內容相對較多,但我覺得學生 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能更快更有效。在授課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進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口觀念。

總體來說,世界人口與人種內容較簡單,但要注意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改進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習的吸收情況。

(2)是否能聯繫實際,來討論現階段人口分佈,從中得出導致人口問題的原因。

(3)課下讓學生調查周圍人口情況,能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反思

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是個複雜的認識過程,教材從“地方”到“地圓”到“地球”,從“古代傳說——張衡的推測——麥哲倫環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將地理與歷史緊密的結合起來,帶學生跨越了人類歷史的時空。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節課的難點在下面的第二課時,關於經緯網的問題。因爲本節課的課件是兩課時的內容,因此,下節課重點思考讓學生怎麼能牢固掌握這個經緯網這個難點,這是學習地理必備的工具與武器。

地球儀的經緯網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地理基礎的基礎,是爲今後讀圖鋪好良好的條件。教師必須把好這一質量關。

面對新的教學對象,新的教學模式,從岸邊戲水到水中暢遊,然而只有當我們潛在水下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水下的景色和潛伏的危機。教師只有在二次備課中,才能將課堂上的遺憾、缺漏、靈感做個梳理,只有這樣,才能改進提高。

在教學設計中,有些教師認爲教案要越詳細越好,甚至連學生的每一句話都寫在上面。 如果課堂上我們一成不變的讓教案牽着自己的鼻子走,那麼劇中的主角永遠不可能是我們的學生。遇到課堂上臨時出現的問題教師要靈活機動去解決。

課後的反思也許不一定能彌補過去的一堂課的遺憾,但能讓你下一次從容自信地走進課堂。

地圖【教學反思】

1.課堂上學生積極進行思考,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這主要得益於課堂內容結合學生以前所學知識,鼓勵學生踊躍參與有關;

2.課堂上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和地理有關的一些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一、立足農村學生學習侷限,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資訊來源單一,網絡覆蓋較差,多數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感性認識,因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爲此,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意願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實際條件展開教學:

(1)開學預備周,在多媒體教室放映科教電影《地球家園面臨的危機》,這部電影由英國的BBC電視臺組織拍攝,多位有關地理學科的科學家對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危機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由於是英文版,筆者與朋友合作翻譯校對完成了字幕。放映後,組織學生就自己所感興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專題寫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的調動起來。

(2)正式教學階段,我針對教材的單元設定,分爲大的專題,如天氣和大氣運動、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視十頻道的《探索發現》、《百科探祕》等科教欄目的影視資源,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選取和教材密切相關的片段整合,進行專題教學。

根據學生反饋和學習檢測,筆者發現,平行班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地理學科的資訊量,另外進行專題教學。

加強和學生的學科專題意識:

一則使學生有了直觀的知識結構,

二則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複習,

這種由分散的知識點組合形成知識結構,透過筆者引導,將內化爲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改變傳統的文字學案,努力構建以視頻爲主、圖片爲輔的學案

自從資訊技術應用於教學以來,慢慢陷入一種誤區和怪圈,教師的課件越來越華麗,文字內容越來越多,甚至形成教師怕放映不完,學生怕抄不完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部分教師圖省事,“熱衷”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節課下來,話沒有幾句,埋頭於電腦桌下,學生幾乎看不到教師的體態語言,有的時候課件一放,就讓學生一抄了事。針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經筆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對策:

(1)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視頻接觸最爲敏感,記憶最爲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律。筆者據此,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視頻和圖片爲主要內容的課件,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分爲:公轉的方向、公轉的週期、五帶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四個小欄目,筆者對每一個小欄目採用了一個視頻加四張圖片的組合製作了本課課件,對於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這個難點,筆者格外準備了包括什麼叫直射點、南北迴歸線和赤道、直射點季節運動的軌跡三個子欄目的視頻設計和圖片展示,同時附加兩個拓展知識面的小知識:地球運動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公轉的關係。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僅三十餘字。

(2)教學中根治課件製作過於花俏,以及以放代講的“多媒體教學綜合症”。根據教學觀察,有的教師課件製作水平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的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筆者製作課件本着樸素明快的原則,對視頻和圖片是反覆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此外,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杜絕以放代講,使學生與筆者能夠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人人互動,而不是“人機互動”,使學生能夠透過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內容上。

三、優化習題設定,緊跟中考命題思想,摒棄題海戰術

農村教育有兩個“極端現象”:

其一是教育基礎普遍薄弱,

其二教學力量不均衡導致的教學質量兩極分化。

有鑑於這個客觀因素,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劃分爲三個層次,在習題練習上有不同程度的傾斜。

(1)將題目仔細分析難易程度,劃分爲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大膽的跳出習題冊的拘泥,重視自主命題和交流命題,根據中考的命題動態進行試題研究,同時利用互聯網優勢進行交流命題,借鑑吸收其他教師的命題經驗和成果,將這些習題應用在教學訓練過程中。

(2)對學生進行習題練習“標準化作業”教育,具體而言,就是根據教學、練習、講評的各環節的需要,制定出“答題五步驟”,讓學生再做練習時,按照五步驟依次完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第一步閱讀題幹,找出關鍵詞語”可有效防止學生看錯題目和漏題現象;

“第二步閱讀題支,作答並說明理由或解答過程”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細節意識和對課本知識點分佈的熟稔程度,同時有助於教師分析學生的思路偏差以作爲講評的依據。

例如在批改中,發現學生在比例尺換算和錯別字等方面的問題,在講評中有的放矢,極大的節約了教學課時,減輕了筆者與學生的負擔。

使節餘下來的時間充分地用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地理課外知識的拓展上面。

四、教學工作不足之處和自我反思

根據實際的教學檢測,筆者發現,從整體看,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普遍認可地理學科。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反饋良好,有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習慣尚未真正建立“標準化流程”,學習效果提高有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狀,筆者在今後教學中將此現狀認真分析,探討,逐步解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反思一:教學要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爲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繫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爲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爲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爲課堂累贅。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 。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一、地理複習時存在的問題

1、複習課事無鉅細,練習題也多爲陳題,無新意,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複習效率不高。

2、教法單一、手段陳舊、容量小。

3、侷限於教材和預設練習、拓展不夠。

4、地圖語言使用太少。

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複習時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故考試時則暴露了更多的問題。

1、碰到一些新題學生束手無策。回答是五花八門。

2、容量大,學生只覺有做題時間,無更正檢查時間。一方面學生基礎弱,學習時沒有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說明學生未受這方面的鍛鍊。

3、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並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對一些專題方面的問題掌握不牢固,缺乏練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定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定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經過一學期的初一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繫,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繫,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1、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