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4月2日和4月14日,我分別在四(2)班和五(2)班講了四年級下冊的《番茄太陽》。課講下來,自我感覺不盡人意。

給四年級講時,是想讓學生在優美的文字中,感受明明的純真與善良。課件的設計與課堂環節的設計,都感覺良好,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進入課文,學生狀態沒有進入。議課時,老師們說聽課的老師感動了。我覺得,沒有感動學生,這節課就是失敗的。

五年級講時,是想透過課文這個載體,把課堂上升到習作的層面上,講一些有關習作的東西。可惜,學生是第一次配合,彼此不太瞭解,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更談不上思想的碰撞,正如李婧老師所說:“第二次情感的渲染沒了,而是理性的分析。”可是,課堂上對課文的分析不清晰、不深刻。當然學生也只是“霧裏看花”了。第二次,課上的是一敗塗地。

說實話,自己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四、五個年頭,而課堂教學的真諦卻一點兒也沒感悟到。一直以來,就是爲上課而上課,藉此機會,對前面的教學反思一下。

一、對自己教的順利太在意,而忽視了學生學的順利。

備課時,太注重教材、課堂的設計,而沒有真正的備學生。昨天上午放學時,李峯老師說學生對“番茄”是否瞭解,而我卻認爲學生都瞭解,我太高估學生了。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備課時要備學生。

二、語文教學是一個“走進文字→走出文字→迴歸文字”的過程,而這兩次課,只是就課論課、以課教課、學生是以課學課。

這樣長期下去,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生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再說這樣也會束縛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僅僅拘限在語文課上。

三、對文字的理解不夠深刻,作者的寫作思路還有些把握不準。

可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如番茄太陽的開頭,作者心情的灰暗,到結尾作者心情的溫暖,沒有看出前後的呼應。

四、課堂上沒有對學生更好的進行“啓發、引導、合作、探究”。

一節課下來,只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感悟的少,教師講解的多。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樹立學習語文,掌握語言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真正做到:學生的課堂、學生作主,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生活中學有所用。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太陽》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專題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自然知識,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接觸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

讓我們關注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關注大自然,關注宇宙空間。這節課我們就開始宇宙奧祕的探索。短短几句話,調整了學生情緒,並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然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瞭解自學內容。分爲五部分:

1、理解詞語。

2、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3、抓住描寫太陽特點的句子,體會課文采用的說明方法以及好處。

4、大膽質疑。

5、課內外延伸(由一篇課文帶讀出後面三篇有關太陽的課文以及課外蒐集的資料)。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競賽的方法,用不同顏色的磁鐵代表不同小組,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就畫一顆五角星,並向上移動一步,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一節課只完成了三項內容。什麼原因呢?課後反思如下:

1、平時訓練不夠紮實。比如:理解詞語一項,雖然學習目標中有提示:查詞典、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但學生一上來都拿着詞典去查,不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去理解,耽誤了很多時間。

2、導學稿設計有難度。比如:理解課文內容一項。我是這樣設計的:課文主要介紹了有關太陽的哪些知識?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看懂構思圖,互相說一說。學生讀課文,抓不住每段主要內容,看不懂構思圖,這與平時訓練不到位有關,更與問題設計有關。如果鋪墊一下,給一個臺階,學生便會學得輕鬆。如:課文1—3自然段介紹了太陽的什麼特點?課文4—8介紹了太陽和人類關係如何?由此可見,深鑽教材,瞭解學情,制定適合學生自學的導學稿是多麼重要。另外,在第一環節自學階段應該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昨天把第六單元的檢測題小測了一下,本來以爲學了這麼長時間,學生也學的很投入,應該掌握的很紮實纔對,結果,是令人大跌眼鏡。

爲什麼把主動權放給學生了,學生也講的頗有道理了,看似也很到位了,爲何卻出現了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局面呢?靜下心來細細分析,原因應該在以下幾方面。

一、過猶不及。

現在進行課改,小組合作學習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展示,甚至讓學生代替老師來講解,誠然,這樣以來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表現力也得到了提升,老師甚至爲了與課改合拍,而“大膽”放手,自己成了看客,可是我們在放手的同時忘卻了“教學相長”,忘卻了教學不是單方面的活動,在我們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反對滿堂灌的同時,卻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把老師置身於課堂之外!在學生沒經過系統的訓練的時候,在這種養成習慣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在學生還沒有真正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貿然的把教師置身事外是否太過武斷?“術業有專攻”方可爲師也,任何的矯枉過正,都是拔苗助長,過猶不及啊!大躍進的虧我們還要再吃一次?

二、指導不到位。

我們看到其他成功的學校由學生來講解便天真的以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一躍千丈並且持久不衰,教師就只有乖乖的放手,默默的做綠葉,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就是學生,也許這種新鮮會一時給他們刺激,讓他們看似活躍,看似投入,但是這種活躍與投入到底能持續多久,到底會有多少學生能堅持到底,不可否認柏拉圖是名師,可是能夠將甩手這個簡單的動作堅持下來的不就只有一個亞里士多德嗎?在學生的自制力與判斷力還有組織能力,影響力都不夠吸引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下,如果教師再爲了這種所謂的“放手”而跟不上指導,這種看似熱鬧、看似民主、看似將課堂與時間還給學生的課堂最終換來的是慘重的失敗!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輕輕地翻開《識字5》,品讀着文中的詞串,腦海中就構起了一幅迷人的冬景圖。有大雪紛飛的雪景,有歲寒三友的風姿,有冬眠的小動物,還有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這裏的四行詞語,是很有特點的,一行詞就是一幅畫面。於是,循着這一特點,展開了教學——。

第一行是有關氣候的詞串。“寒流”這個詞語學生不太熟悉,我就告訴學生寒流就是我們常說的“冷空氣”,接着,我就問孩子們,冷空氣來了,氣溫怎麼樣啊?孩子們馬上接上去說天氣冷了。讀到“大雪”時,我就問孩子們樹木、房屋、田野發生了哪些變化?隨機補充了些描寫大雪的成語:鵝毛大雪、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最後,我指導孩子們讀詞語,要讀出畫面來,把一個個詞語變成一句完整的話。

第二行是三種不怕冷的植物,也就是歲寒三友。在教學時,我補充了詩歌《梅花》、《竹石》、《青松》給孩子們誦讀,再讓學生把蠟梅、翠竹、蒼松與其他怕冷的植物進行比較,孩子們發現很多花都謝了,只有蠟梅迎着寒風開放。其他樹木都掉光了葉子,光禿禿的,而蒼松、翠竹依然一身綠色,挺立在風雪中。在詩歌的誦讀中,在與其他植物的對比中,這些耐寒植物勇敢堅強的品質,學生感受的越發深刻了,同時歲寒三友的名字也牢牢刻在了他們的腦海裏。

第三行是三個小動物,看到這些小動物,小朋友的嘴裏情不自禁地會蹦出這樣的句子,如: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裏過冬了,小刺蝟、大蟒蛇躲在洞裏睡懶覺,睡得又香又甜呢!接着,我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也是要冬眠的,孩子們爭先恐後,說了許多,在不知不覺中,拓展了課外知識。

第四行是冬季鍛鍊的體育運動,除了這三項,我還讓學生說說你會在冬天幹什麼呢?有的說打雪仗,有的說堆雪人,有的說滾雪球,有的話賽跑,十分有趣。接着,我就讓學生練習說話:“小朋友們不怕冷,他們在雪地裏有的……有的……有的……”

看似簡單的12個詞語,可以挖掘的知識還真多。而教師就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不斷增加積累,拓展知識面。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啓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自然揭題,營造氣氛

在課伊始,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輕鬆愉悅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稱讚(你坐的真端正,你們的學習用品擺放得多整齊啊等)。這樣,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到輕鬆,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紅悟意,讀中悟情

在講授本課時,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這兩句相互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蘋果。”

透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老師在評價中不時地稱讚和表揚學生,讓學生體會稱讚帶來的好心情,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身臨其境地朗讀,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時,我拿出了一個大蘋果引導學生讀,把蘋果的香味透過學生的朗讀瀰漫在了整個教室。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

本節課中我還充分體現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架起了文字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爲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最後拓展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稱讚稱讚周圍的人。如:同學、老師、警察、父母、消防員等。來體會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幫助。學會感恩,在這一民主、平等、和諧、溫馨的氛圍中,激勵了學生敢想、敢說、樂說的學習精神,促進了情感的交流,人性的體驗。

當然,本課中我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應改進: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2、預設與生成有一點距離。

3、學生在課前對教材的熟知度不夠,導致學生開始對文字理解不深。

其實,諸多的不足和遺憾,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程的關係重大,我會緊隨教改之路,繼續學習進取,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煥發有內而外的生機。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透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爲一個“野”字;接着,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遊人的野;最後,作者說由於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盪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教學時,我藉助網絡資源,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感悟語言,領悟作者表達方法,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下面我就具體地說說本課教學後的一點反思:

一、課始,我就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閱讀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有位博士說:“真實的教學情景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出來。”教學中,在學生利用網絡學習以後,並說一說“你用哪種方法學會了什麼?”不斷呈現學生的真實體驗,呈現他們的重重疑慮足以可看出課程資源不僅來自書本也來自學生,更來自師生的交流,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我們教師能完全預設的,也看不到教師受教案的束縛,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進行,學生在互動中不斷向深層推進,課堂呈現真實的狀態。

三、在交流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網上優勢,結合文字語言,邊交流邊朗讀一些語句,相機理解一些詞句之意。他們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讀中領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提高,使課堂教學建立在語文實踐的基礎上,完全跳出了煩瑣的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認爲有幾個值得探討的地方: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的實施不應以否定教師“導”的作用爲代價。我認爲該講的地方還是要講,該點的地方還是應不失時機的加以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已成爲大家的共試,但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不僅如此,教師的巧妙點撥應該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此時,教師的適當點撥不但能使課堂出現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而且還能給學生一種啓示。如果經常性的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意識。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在這堂課中,我能體現課改新理念,靈活駕馭課堂。同學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沛的發揮。

主要有如下幾個優點:

一、善於創設情境,使拼音教學情境化、生活化。

1、一開始,我用歌曲匯入 法。播放歌曲《郊遊》,與同學邊歌邊舞,在美妙的歌聲中走進拼音王國。

2、我能充沛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協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

3、我能透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同學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用火柴棒和紅線擺一擺字母,記憶字形。做遊戲“摘蘋果”,蘋果反面注有音節或字,讀對了蘋果就是他的。同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都得到了昇華。

二、善於使用激勵手段,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悅。

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柴可夫斯基語)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着同學無拘無束的心靈。

此外,音節的拼讀比較枯燥,我就採用奪紅旗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奪的紅旗比較多。同學的競爭意識立刻得到了張揚。

三、注重引導自主學習,使同學的創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1、讓同學自編順口溜,同學會編“像個2字Z、Z、Z,像個半圓C、C、C……”

2、在教學第一組音節的拼讀之後,我讓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我課前發下去的音節卡片,一起學着拼讀第二組音節。雖然,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強,但他們的合作意識開始了萌芽。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缺乏的地方:

一、常規培養需強化。

同學年齡小、自制力查,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於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同學,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於提高。

二、難點的突破還不夠。

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前幾節課一直學習三拼法,但同學很容易忘記。本節課中,我的示範不夠多,同學的練讀還不到位。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不時學習、探索,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身,不時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檢閱》這篇課文選自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4課。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們歡慶國慶時發生的一件事。博萊克是一名殘疾隊員,要靠雙柺走路,隊員們決定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面接受檢閱,經過檢閱臺時,觀衆給予了熱烈的掌聲。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卻洋溢着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權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現。這與我們今天的研究主題──“課堂上關注人,還是關注課”是一致的,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激情匯入,激勵學習心靈

關注課和關注人應該是和諧統一的,課堂教學就是以教材爲媒介,培養學生和諧發展。關愛學生,激勵學生,那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便顯得尤爲重要。課堂伊始,我精心設計對話緊緊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一評價語,巧妙地把文字的內容和學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透過讚揚博萊克真棒,進而激勵全班學生的學習也一定很棒,老師時刻關注你們這樣的設計,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和對人格的尊重。

二、讀中悟情,注重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有機結合。爲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萊克身殘志堅和兒童隊員們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靈,我設計了三次讀文。第一次指導學生讀博萊克參加檢閱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博萊克當時的心情,第二次指導學生讀隊長的話,進一步體會隊員們關愛心靈關愛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導讀隊員的話和觀衆的評價語,感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採用了練讀、導讀、教讀、有感情的讀,來引導學生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三、尊重差異,促進整體提高

關注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素質教育思想。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設計提問時,我有意識的做到有梯度,照顧到全體學生。對於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我都會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回答,並給予他們“你又進步了,謝謝你聽得這麼認真”、“雖然你的聲音不大,但你卻很有勇氣”等這種激勵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信任與尊重,使每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人與課的和諧統一。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這樣的文章,中學生大都不喜歡學。要順利地完成這節課,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讓學生齊誦曹操的詩,讓學生講曹操的故事,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楊修之死》是初四上學期的`課文,初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穩的多。但由於有依賴,長此以往,他便不會努力去走,肌肉不發達,便學不會走路。到十八歲不撒手,他可能還走不穩。嘗試着在適當的時候鬆開手,鬆開手,讓他自己走,他可能會跌交、磕破頭,但只有經過這樣艱苦的練習,他才能學會走路,並且,他會越來越發現:獨立行走,其樂融融。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也告訴我們,不存在客觀的純粹的知識供學生去接受,知識只能由學習者自我進行,建構而不是由教師傳授。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情境,爲學生參與任務提供良好的條件,教師不再是擁有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灌輸的容器,而是師生相互作用中的主體。

那麼,教師就不能永遠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在獨立的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壯大。

只有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纔會成爲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同學們都表現的非常積極。細心鑽研,認真探討,急劇爭辯,思維十分活躍,態度極爲認真嚴肅,充分表現了主人公的責任感。

再者,同樣的知識內容,由老師講出和學生說出,效果會大不一樣。老師講讓學生聽,他們心理上會有一種壓迫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倦心理。而由學生自己說出,他們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到,有許多同學還在爲某個有分歧的問題而討論,爭辯。

本節課所設計的十個問題大都被學生分析到了。學生沒想到的最後三個題目也激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所以,雖是學生獨立閱讀,老師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觀,也要積極參與,與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啓迪。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一、第一次教授《熱愛生命》時,將整體感知環節的具體做法設定爲速讀課文、概括小說故事情節,發現學生很快就能概括出來,也無需其他人提醒補充,發言人也沒什麼熱情。這正犯了課堂教學“你講的我都懂”的大忌。於是,在另一個班再上此課時,將此環節調整爲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由於結合了自身體驗,不僅營造了氛圍,同時與結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應,啓發學生要在閱讀中認識自我、關注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成長,自然地貫穿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語文新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如何才能讓學生不僅對主人公的經歷感同身受,還能引發出更多的感悟呢?筆者認爲要立足於語文課的根本——語言表達,即教師透過引導學生透過語言表達和文章特點等方面來領會。 在品味賞析環節中,學生在老師的啓發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體描述,隨着與課文內容的近距離“接觸”與領悟,不自覺地移情換位,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同的學生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教師採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真正的閱讀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的基礎上的,雖然我們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但確實不能把課堂上出現的每一個“意外”都“引導”入“正途”,也不能一味遷就認同,對任何答案都以簡單的一句“言之有理”作爲評價。筆者認爲,當課堂上出現分歧時,用匯入正途法會打消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味遷就認同也會使學生感覺正確答案就是正確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說說而已,這兩種做法都是虛假的課堂民主。當學生提出“病狼”的表現也是熱愛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教師在措手不及之時不忘了引導學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義,不僅爲自己變換教學內容和思路贏得了時間,也使得學生換一個角度、興味盎然的探究文字的深刻內涵。有興趣、有新意的閱讀探究更有助於學生的心靈成長,這樣的閱讀纔回歸了閱讀的本質。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一位名叫瓦尼亞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嚐了一個李子,《李子核》教學反思。媽媽知道後,問大家吃了李子沒有,他說自己沒有吃。後來,當他聽媽媽說,誰要是把李子核吞下去,肚子裏就會長出小樹來時,他嚇得臉色發白,忙說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這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能說謊話。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寫尤爲生動,非常真實地描寫出瓦尼亞想吃李子又猶豫不決的樣子。

課上完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課堂。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教育論文《《李子核》教學反思》。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本節課我正是朝爲學生創設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意識。這一點我做得不夠。

二、語文教學要“去粗取精”針對學生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

這篇課文對我們班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進行第二段的教學時,我開始是讓學生先找出能體會到瓦尼亞特別想吃李子的詞語,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理解不是很好,於是接着讓學生先讀句子表演動作,在指導、評價學生表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句子中對瓦尼亞動作描寫背後的瓦尼亞想吃李子的內心。由於變化了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生理解上、語言表達上的難度,學生的學習氣氛很容易被調動起來了,但由於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買到李子,所以沒有進行學生表演部分,所以學生理解有些難度。

在第三段的教學中,又有做動作體會的環節。爲了避免重複感,在體會心情後又增加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瓦尼亞能嚐出李子的香甜美味嗎?”這個問題一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透過各種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真正走進了瓦尼亞的內心,更好地理解了課文,這是我本節課的核心關鍵。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資訊化時代,人們要處理大量資訊,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僅僅靠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已不能受用終生。要適應未來的社會,人們必須終身學習、不斷自我發展與提高,而終身教育又要求人們能夠培養可以獨立於教師和課堂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終極目標,即以培養學生自求自得、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爲目標。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自主學習的技能呢?下面結合案例談兩點:

首先,知疑善問。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知疑善問。知疑善問可以避免學習誤入歧途,並獲得新的理解。知疑是提問的前提。提問有自問和問他人之分,自問就是自己善於提出問題,然後自我解決問題;問他人就是有問題求教於他人,請別人解惑。相比之下,自問更爲重要。知疑善問是我國傳統學習觀的精華,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辨證觀。朱熹主張:“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也就是說,學習沒有疑問的,要鼓勵他提出疑問,提出疑問得到解答,學習就取得了進步。在他看來,質疑要經過兩個階段:由不疑到疑的階段和由疑到不疑的階段。正是這種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過程中,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在這個案例中,貫穿着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問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品味詞語,理解句子,與文字、作者深入對話,同時掌握抓住關鍵詞提問,聯繫上下文解答的學習方法結構。

第二,教用結構工具。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葉瀾教授指出,“工具”不是指學具,而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學習方法的結構,教會學生學習結構及掌握、應用結構主動、獨立學習。上課時,老師按結構過程一步一步教學,給學生一個按合理的結構過程學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學生熟悉這一過程後,老師不再板書,而是學完一個過程後,有意提問學生:“下一步該做什麼?”幫助學生把結構過程有意識地記在心中,並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如案例中品味句子的方法結構,自學卡的設計,不但使學生熟練掌握了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而且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已能獨立學會某種知識的自豪感,學到的學習方法還常常在課外學習中應用。久而久之,對結構的感知、發現和用結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到了根本的培養。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一、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和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在《燕子專列》的第一課時確定瞭如下的達成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通順、流利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過程方法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學會探究,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學會想象,在老師的鼓勵聲中,自己學會表達。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透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增強愛護鳥類的意識。從課堂的實施來看,這幾個目標還是基本能達到的。

二、今天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能創設一個個情景,把孩子們帶進文中。《新課標》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我在設計時,就儘量不讓學生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當作小貝蒂,設身處地地閱讀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導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時候:學生把自己當作小貝蒂,和老師對話:“小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貝蒂,我們回家吧。”“小貝蒂,你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我們回家吧”“小貝蒂,那山崖巖縫太危險了,我們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環節:列車開動了,人類的愛心感動了春天的精靈,車廂裏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類致謝呢。你聽,你認真地聽,你安靜地聽,你聽到它們說什麼了嗎?

你看,那隻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張望,它在說什麼?你看,那隻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揮動翅膀,它在說什麼?你看,還有一隻可愛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視着貝蒂,它又在說什麼?。這些動情的語言把孩子們引入了課文中的世界,在那裏,他們激動着主人翁的激動,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這樣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語文味。

三、比較遺憾的是:

1、自己相對緊張了,對孩子整體的情緒與表達把握不夠。特別是到了後面,感覺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不夠到位。

2、教學的整體設計感覺比較浮躁,教師說得多,整頓紀律的時間也用得多了,這樣學生就說得少,說得不夠好了。

3、朗讀的時間不夠,特別是教師在範讀方面不夠。

四、設想與重建:

1、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關注學生的情態發展,挖掘課堂的生成資源,讓自己的教學教態更從容,更淡定。

2、在以後教學中,更多把平臺讓給學生,讓他們施展,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孩子們發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案例】

《推敲》課後作業:

下列句子中的帶點的詞語能換括號裏的嗎?爲什麼?

1、一天,賈島到郊外去拜訪(訪問)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即時)寫成的那首小詩。

3、再說,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安靜),讀起來也更響亮些。

師:“拜訪”能否換成“訪問”?我們也來推敲一番。

生:我覺得不行,因爲“訪問”好像帶着問題帶着事情去的,而拜訪則是禮節性地看望。

師: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這麼說,如果沒有事情就不能“訪問”了嗎?(學生爲難的樣子)看來這個答案不夠準確。看看還有什麼不同的理解?

生:我覺得“拜訪”是帶着對對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訪問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賈島對李凝應該是懷着敬意的,所以我認爲用“拜訪”更好。

師:嗯,你感覺很“準”。是的,“拜訪”和“訪問”其實是一組近義詞,但是,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也就是他們之間不能畫等號。如果我們一定要在他們之間畫一個等號的話,你認爲應該怎麼處理?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拜訪=訪問 )

生:我認爲應該在訪問的後面加上“帶着敬意”。

師:好!(老師板書“+帶着敬意”, 拜訪=訪問+帶着敬意)

師:呵呵,今天我們用數學的方式表示了這一對詞語,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會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於學生這樣的笑。)

師:下面還有兩對這樣的詞語,你有沒有本領也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試一試。

學生思考。片刻,交流。

生1:即時+興致=即興。(第二句)

生2:即時+詩興=即興。

生3:寧靜>安靜。(第三句)

師:解釋一下。

生:寧靜比安靜更靜。

師:好,有道理。

生4:寧靜=安靜+美。

師:不錯,很有意思,安靜加上美能否等於寧靜呢?

生:是“約等於”。

師:好,改成“約等於”。“寧靜︾安靜+美”呵呵,看來,這個“寧靜”還有美的意思在裏面啊!(因爲我的網名是“寧靜”,多數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會意的眼神投向我,曖昧的眼神投向發言的學生,呵呵,得意。)

(下課了,黑板上就剩下了這麼多“公式”,還有點捨不得擦掉。)

【感觸】

這個點子也是突如其來。用一種比較新鮮的形式包裝傳統的訓練內容,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試卷反思_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教育領域,最熱鬧的就是語文教學,最容易教的是語文,最難教好的是語文。領略教壇風騷的是語文教師,誤盡蒼桑的也是語文教師。我僅就本月語文教學實踐說說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鑑,互通有無,彼此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

本月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爲文言文教學,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礎知識,實詞、虛詞、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譯、文章賞析,名篇佳句的背誦。課堂教學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變以往教師主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把相關的知識用填鴨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老師唱獨角戲。主要以學生自學爲主,自己疏通文義,提出疑問,老師給予解決。當然,有些固定的知識,老師還要傳道指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

2、採用師生同臺的教學方法,老師充當主持的角色。具體做法是:把班級分成若干組,每個組有一名主管學習的組長。幫助講課的學生組織材料,每次講課隨機抽出幾人講解課文。學生事先知道講哪篇文章,有準備的時間。在講一篇課文的時候,他們幾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講情節,有的講人物形象,也可以講全部內容。學生講完後,他們會給我意外的驚喜,同樣的話題,幾個人以不同的角度闡述。是多元的思辯,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3、講練結合法對文言文教學很有幫助。講完每課後,學生稍做總結,進行習題練習,從做題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糾正問題。

4、總結歸納法:學習了兩單元的文言文,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歸類,可分成幾個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重點句式,疑難句子翻譯,名句默寫等。學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這樣,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到的是整體的系統的而非零散的知識。

5、落實是文言文知識得以紮實的重要的途徑,可以利用自習或課上十幾分種抽查,一次不會,兩次,三次,直到徹底掌握。

用心實踐,真心體會,認真反思,儘快成長。語文如海,博大精深。語文如宇宙,浩瀚無窮。真正把語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該做的只有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