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1

在教學時,我首先透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示一瓶飲料:甲商店標價爲3.00元,乙商店標價爲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數的性質。接着透過觀察米尺,引導學生得出0.1=0。10=0.100。讓學生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再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你有沒有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小數的末尾多一個“0”、兩個“0”,或小數的末尾少一個“0”、兩個“0”,他們的大小仍舊相等。接着讓學生舉例,象這樣關係的等式還有嗎?在學生舉的例子中選其中一個加於驗證(0.2=0.20)。我先讓學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麼方法驗證,然後動手操作。在操作中讓學生再次理解小數的性質。

在引導學生歸納小數的性質時,生1:小數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馬上有學生不同意,並舉例如果是0.02與0.2就不相等。學生在自主評價中感悟到“小數”“末尾”等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從中體味到數學的嚴謹和縝密。在這堂課中,設計了兩次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操作、討論、驗證、想象。讓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貫穿於活動的始終。在實踐材料的上,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動手實踐和探究的驗證材料,這樣有利於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更有利於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主動經歷着“做數學”和“研究數學”的真實過程,每一次小小的發現都表達着他們對數學學習個性化的體悟與創造,每一次小小的補充,都見證着他們數學經驗的蘊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透過深刻反思,還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圍繞小數的性質,提出諸多細小的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的牽引下被動地回答,被動地教授。

2、第二次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驗證0.2=0.20,我先讓學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麼方法驗證,然後動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沒辦法進行驗證。這一點我在備課時,太理想化,以爲透過同桌商量應該沒什麼問題。如果改爲你想用什麼方法加以驗證,說給大家聽聽,然後再動手操作,效果肯定會更好。所以這一個環節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3、本節課中教師還是講得多了一點,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處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學生第二次驗證時,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或許每個同桌,都有自己的辦法加以驗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儘量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上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在本節課教學教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的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認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終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真正還課堂於學生。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智育與德育容於一體,較好的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尊重主體,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啓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更多地關注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沿着“猜想、驗證、總結、應用”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

首先,引領學生從生活中提取數學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後,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從不同角度去驗證猜想。學生從表示的具體錢數;藉助方格圖,從他們所表示的意義和陰影部分大小;利用數位順序表等多個角度去驗證猜想,總結出小數的性質,然後再把性質運用到生活之中。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

2、關注生成,讓教學真實有效。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當下的思維狀態,學生認知的起點,學生的困惑等等。教師要充分關注生成,併合理引導學生的生成,課堂教學才能更加真實有效。在本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動手塗一塗,畫一畫,量一量等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樣,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真正體會到了小數性質

3、基於生活,尊重學生生活經驗。

數學教學要基於學生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數學從生活中來”的過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取素材,讓學生嘗試從生活素材中發現小數的性質,並根據生活實際理解和應用小數的性質,實現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化。

例如,選取超市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經常看到的標價牌上發現小數的一些特徵,在驗證小數的性質是時,學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據0。3和0。30所表示的具體錢數來驗證。

這樣設計,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思考問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充分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吸取上節課的教訓,我調整了一下教學方式,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我放慢了教學腳步,讓每個學生都能較好的理解小數的意義,爲下面的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努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會說小數的意義。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學生的表述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想的效果。同時,透過對這節課的一些環節的修改也使我的課有了較爲清晰的條理,我自己也有明顯的感覺,這節課比上次的課有了明顯的進步。

但還存在很多不足:

(1)個別環節處理不當,如在學生學習完小數的性質後可以先講授小數的改寫,因爲小數的化簡其實也是小數改寫的一部分。

(2)練習設計不合理,沒有體現出層次性

(3)板書不夠直觀明瞭。

比如讓學生觀察2.5=2.503.00=30.1=0.100.5=0.50這四個等式的時候,應在等式上畫幾個弧線,讓學生更清晰的看出變化的規律。板書應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過程。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3

1、憑藉學生的數學現實,幫助學生解決現實數學中的問題。

小數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組成、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與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互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購物的體驗,都瞭解0。8元與0。80元,1.70=1.7相等。但學生的這種認識相當粗淺,表現在學生不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去理解爲什麼0.8=0.80,1.70=1.7。透過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小數的性質,真正懂得爲什麼小數的末尾無論添幾個0或去幾個0,小數的大小不變。本課設計時,在24字教學模式的指引下,讓學生邊自學、邊動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紙條,看有什麼發現。

在全班交流時,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生生、師生互動中實現對小數性質的掌握。同時,學生已有的數學現實隨着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入而呈現不斷變化,在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中,教者透過不斷創設一個個新的問題情景,不斷激起學生一個個新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原有的數學現實不斷地被激活,學生不斷地體驗着發現、創造。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學問油然而生。

3、學生真正成爲規律的探索者、發現者。

小數基本性質的歸納,小數基本性質的運用,教師充分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教師既沒有被學生已知0.8=0.80的現象所迷惑;而輕易放過讓學生作進一步探究的機會;同時又充分地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每一次都是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發現、自己總結、自己歸納,一層一層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完善。

4、不但使學生學到知識,同時使學生學到做學問的方法。

本課在教學後,我這樣反思過:能否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0.8=0.80、1.7=1.70進行大膽的猜測,猜測後再進行自學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驗證,在驗證的基礎上觀察,歸納,提升,而且讓學生把不同的驗證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講解,這樣會更符合24字教學模式。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4

《小數的性質》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內容。

小數的性質這節課是在教學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以及小數的.讀與寫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性質的理解和運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本節內容時,在重點關鍵處教師改變傳統的只注重理性思考,爲把感性的經驗與理性的思考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突破對於小數的性質這一難點知識的理解。同時透過同學們身邊生活實際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運用小數的性質。從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在爲生活服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寫了三“1”。提問:這三個1中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個1後面添上一個“0”成10,在第三個1後面添上兩個“0”成100。再問:現在這三個數還能用等號連接嗎?(學生就說不能了。)然後教師引導提問:你能想辦法使他們相等嗎?這問題情境的創設立即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這個富有啓發性、趣味性、挑戰性的問題吸引着學生,引起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慾望。使他們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熱情成爲學習的主人。他們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紛紛開動腦筋、個個躍躍欲試。透過大家的回答和教師的引導不知不覺引入新課的學習,自然流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以及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師創設例1這一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教學用具,讓學生充分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怎樣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長度。讓他們再進行合作分工把他們量、找出來。這一活動教師給足了學生交流、討論、動手操作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自主的發現。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動空間中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親身去經歷和感受了的,活動給他們的體驗是很深刻的,同時結合實物的演示進一步感知1分米、10釐米、100毫米實際都是同一段,進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這三個數是相等的。

教師讓學生透過橫向觀察、縱向比較,圍繞“變與不變”的特點引導觀察、思考、討論。學生們不僅很快歸納出小數的性質,而且使他們明確了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採取在直觀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較好的實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透過做一做的再次動手操作實踐和實物的運用進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數的性質。

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數學在我們的生活,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證實,在我們熟悉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教學時教師基本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本塊知識,學生氣氛非常活躍、積極性很高。他們充分體驗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成功的快樂。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5

《小數的性質》這節課學生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具有探索性學習的價值,因此讓學生經歷過程會帶給學生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基於這一新的理念,教學中我沒有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設了一個“猜想──驗證──反思”的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透過合作探究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潑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應該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學伊始,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動畫情境,在這個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從豬八戒的無知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判斷出“25.00”和“25”是相等的,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的,能夠自己提出問題已經向探索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驗證。

接着我出示探究內容,內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數),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數)。而教材的例題學習中只有正例(比較0.5和0.50的大小)沒有反例,我認爲那樣不利於探究活動的深入展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障礙,並及時指導學生尋求跨越障礙的辦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沒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是不值得探究的,沒有在探究中戰勝困難的經歷,其探究能力是難以獲得實質性發展的。

當然,爲了使探究活動富有成效,我充分發揮引導者與幫助者的作用。首先,透過設計探究提綱來引導學生探究,然後在具體探究過程中教師又以“參與者”的身份給予更具體的指導,以保證探究活動不被“卡殼”。爲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學生透過合作(先組內合作再組間合作)想出了多種辦法,體現了探索活動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並透過彙報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化,最終推翻了原先的猜想,發現了“小數性質”的本質特徵,並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小數末尾”和“小數點後面”的區別)有了深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