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1

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親和性”的學習材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爲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僅習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在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喜悅的同時,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後歸來,細細回想,本節課有幾個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可能性教學反思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透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本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創設不同層次的有趣的遊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轉硬幣”活動,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有趣的“摸球”遊戲中,我把兩個盒子裏放進各種顏色的小球,並將放小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然後提出了一些富有啓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如“在一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來摸一摸,如果再請同學來摸,還會是什麼顏色的?爲什麼?在二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願意實際摸一摸?”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透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條件,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如,在四個袋中摸球,在哪個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麼顏色。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學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後,又讓學生運用它們進行解釋和描述生活中的現象,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那麼學生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活動爲中心”,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課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遊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等活動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爲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量觀察、猜想、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的體驗。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教學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充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根據要求塗色,透過實踐活動,學生明白了一題有多種塗法;再如出示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透過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並能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新知識的理解體驗一次比一次昇華,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實際的課堂教學,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在整堂課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設計,抓問題的“關鍵點”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遊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生形成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意識;體驗到了身邊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以及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身邊事物的能力。爲學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整節課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悟,應用中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與智慧,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

可能性教學反思2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透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透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並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爲。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纔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纔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後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後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後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於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教學反思3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 這一教學內容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概率知識內容,是課程改革後首次在小學數學課程中(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06~107例3、例4、例5;北師大三年級上冊第84、85頁)出現的,從而相關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以往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學思路大同小異,基本是透過“猜想—驗證”這一模式來進行教學,主要是“猜想‘哪種顏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驗證‘果然如此’”,以此讓學生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並且爲了防止試驗的意外,刻意迴避小概率事件的發生,老師準備材料時特意讓學生從“黑球9個、白球1個”這樣特殊情況中摸球,以此來驗證黑球多所以摸出來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案例片斷簡述

[現象]真的意外嗎?

老師在一個盒子裏放入3個黃球和1個白球,問:如果連續摸10次,你覺得會出現什麼情況?

生1:7次摸到黃球,3次摸到白球。

生2:我猜是8次黃2次白。

生3:我覺得是9次黃1次白。……

師:你們爲什麼這樣猜?

生:因爲盒子裏黃球有3個,而白球只有1個,所以我覺得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師: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誰猜得合理?(生齊喊:摸摸看!)

教師指名讓一個學生上來摸,其他學生記錄。最後,大大出乎意料,結果竟然是7白3黃。

教師非常尷尬……

[分析]實際上摸球意外結果的出現,這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正是學生對於“可能性的大小”與“可能性”辯證理解的契機,難道這一結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嗎?--沒有,從可能性的角度去看,這一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於10次摸出來全部是黃的都有可能。試問:如果這10次摸出來結果真的是黃的要多,那麼學生就驗證了黃的摸出來可能性要大嗎?學生就沒有問題了?難道用摸10次的結果就能說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嗎?

[現象]“統計”是好辦法嗎?

1、教師在盒子中放入1個白球和3個黃球,請學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結果會是怎樣?

2、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後問:要知道誰的猜測比較合理該怎麼辦?

3、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摸10次,請先摸好的組上臺將數據填到彙總表中。

4、觀察彙總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統計總數後你又發現了什麼?

[分析]用全班彙總結果分析而把某一組出現的小概率事件掩蓋起來,這樣的教學表面看似乎沒有了問題,學生不管摸出來情況怎樣,只要最後一統計彙總,你的個別意外得服從全班統計的結果;但是從可能性的角度看還是存在摸出來白的反而多這種可能,這時老師該怎麼辦?同時也忽視了對學生出現的偶然性現象的分析與研究,這對學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說是一大遺憾。

三、教學思考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驗證”嗎?

概率是一個既難教又難學的內容,畢竟因果關係更習慣,邏輯思維更清晰。對錯誤概念的研究顯示,一些錯誤概念(如預言結果法:將概率很大等同於一定會發生,概率很小等同於一定不會發生,50%概率等同於“不知道”或“不能決定”。)都與因果思維有關,它們頑固而難以改變。

學習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簡單地用解決確定性問題的“猜想-驗證”模式教學,因爲從理論上說,實際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來的黑球要多,但實際上師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數球來驗證是驗證不出來的。

可能性教學反思4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範疇,由於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爲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遊戲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教學中,我努力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爲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主要在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我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粉筆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我先讓學生摸粉筆,凡是想摸的儘量讓他們摸,在許多學生試摸之後,都不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爲什麼那麼多的同學摸過後,居然沒一個能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箱子里根本就沒有其他顏色的粉筆。在此基礎上,再開啟箱子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爲“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本節課教學由於沒有充分準備,還有幾方面有待改進:

1.應該將數學學習置於生活的背景之中。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學時,整個教學過程應該始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我舉出的例子如:美國發生大地震;每天都有人出生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太遠。應該放手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生活中的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做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2.情感教育與評價激勵做得不夠。

在談到美國可能發生大地震時,沒有對地震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聯想到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一帶而過,沒有對學生適時的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爲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應該適時的給學生課堂即時評價,如:“同學們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厲害了”“你的發言太精彩了”等,這樣會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積極的激勵作用。

可能性教學反思5

《統計與可能性》這一課,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本節課是用實驗來驗證可能性相等這種情況的,但實際上透過實驗基本上是不可能來驗證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讓學生做的實驗:袋子裏三個白球,三個黃球,每次摸出一個球。最後學生摸出的白球個數與黃球個數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訴學生說可能性相等,總覺得不妥,在摸之前讓學生猜的時候學生都說摸到白球和黃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實驗做下來反而學生髮現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應把驗證相等與不等兩個實驗合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比較發現:白球黃球摸到的次數相對於驗證不相等這個實驗的結果比較接近,間接說明相等。再讓學生拿出小正方體自己計劃看到1——6的數的情況,再根據計劃在6個面上標好數,投擲正方體,統計結果,與計劃比較。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由於教學學具準備不恰當,影響了教學效果,給學生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如果能爲每組準備一個紙盒,這樣就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了。

從開始備課到正式上課爲止,自己對所預設的教案始終都沒有肯定,覺得教材裏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有挖掘出來,上完之後再進行反思,覺得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究的樂趣,思考的樂趣,抉擇的樂趣,猜測與驗證的樂趣……因此,我想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充滿猜想、驗證、推理、探索、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他纔會有參與的興趣,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可能性教學反思6

《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養成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球遊戲爲素材,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成功之處: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這三個概念。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從遊戲入手,讓學生猜神奇寶貝在老師的哪一隻手裏面,體會可能。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爲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

二、學習過程活動化,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知識。

本節課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教學一定、不可能時,老師先往盒子裏放的全是白球,然後讓學生猜,如果要你摸球,你會摸出什麼顏色的球,最後讓學生親自上臺摸球,並說說摸出的球是什麼顏色。

接着讓學生認識因爲放進去的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球。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摸乒乓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愉快地學習數學,逐步豐富起對確定現象的體驗。再如學習可能,老師在盒子裏裝有白球、黃球。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要求活動,並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操作,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黃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能的學習內容上來,最後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在練習時,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學生不但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鞏固了新知。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

整堂課中,學生不僅個體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師生、生生、羣體之間也在互動交流,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活動化、自主化,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爲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這樣既可以適應孩子們愛動的天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主動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關注學生髮展,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訓練。

在摸球遊戲的教學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後,一定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與同伴交換想法,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課透過猜測實踐觀察發現等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由此愛好數學。還要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

不足之處:

1、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說,壓制了學生,不能巧妙的把握預設和生成。

2、教學中採取小組合作按要求畫一畫時,沒有讓每一個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造成了個別學生搭便車的情況,不利於學習有困難學生的發展,還有待改進。

可能性教學反思7

兩週前就把第六單元上完了,因爲一直都在忙課題結題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做個簡單的教學回顧和反思。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瞭解平均數意義,會求平均數;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透過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認爲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

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程度的特徵數。爲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數據,我們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概念引出平均數,而是在學生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

2、讓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加深對事物發生可能性的體驗。

這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發生,有的不可能發生,還要進一步體會有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轉盤”和“拋圖釘”兩試驗活動。設計這些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這將促進他們主動修自己的錯誤經驗。

可能性教學反思8

這是六年級數學總複習的一塊內容。可能性是數學教學理論的重要分支——概率論裏最基本的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的規律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學資源,使學生充分體驗“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基本的思考過程,體會數在表達和交流資訊過程中的價值。我的設計意圖是透過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天氣預報、彩票、撲克牌等)的情景,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透過創設遊戲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讓學生思考中讓已學知識得到拓展、解釋與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可以服務於生活。

1、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主動地複習,共同重溫並整理所學的知識,使之系統化。

在回憶和整理知識時,要讓學生做複習的主人,多讓學生髮言,互相補充,逐步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明確的知識網絡。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透過複習和整理確實有所提高,從而激發學生複習的積極性,提高複習的效果。

2、來源於學生生活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學到有用的數學,學習數學首先是更好地爲生活服務。。因此我設計了猜天氣、彩票、摸牌等有趣的與學生生活接近的實際問題。上課時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活躍,收到較好的效果。

3、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本身理性重於情感,單純的數學解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據心理學中的移情原理,新課標下的課堂中出現許多有趣的寓言、數學典故、數學故事、帶學生旅遊等爲情境的環節。這種情境能使學生在不是迫於外界壓力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並伴隨着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我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幾次數學活動,沒有一成不變按照我的課前的預設,給予學生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 比如說:有“1、2、3、4、 5” 5張撲克牌。抽到偶數的男生贏,抽到奇數的女生贏。他們採用的方法公平嗎?爲什麼?先獨立設計,再與同學交流。 這一內容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情景上來。大家展開討論與交流,他們的回答各有千秋,有人說可以改變規則,有人於可以改的數量等等。我想:只有讓學生真正經歷了的事情纔會銘記在心,學以致用啊!自己的各種奇思妙想在實踐和操作的過程見真相,實踐出真知嗎?

我相信再完美的課也有缺點,而我的課就是多缺點,多問題,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看到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就會提高。我給自己的忠告:嘗試!努力!再嘗試!

可能性教學反思9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爲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爲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可能性教學反思10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透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爲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透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爲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透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透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