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8篇)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1

在《海底世界》的教學前,我對新課標所指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一理念做了反覆揣摩,我深深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對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所以我在這節課的實際工作中針對新課標這一理念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拓展學習的空間,給予實踐的機會。

在教學中我無數次發現,實踐對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尤其本課是一篇科普知識內容的課文,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變枯燥乏味而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在上課之前我鼓勵學生翻閱課外書,上網查閱資料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組織“小小海洋交流會”或直接去參觀海洋館親身感受。讓學生將簡單的預習變成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和家庭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習的空間。透過自己課前參與大量的預習工作,真真切切地貼近海洋,主動地投身於浩瀚而神祕的海洋去探索。

二、創設實踐的氛圍,感受實踐的快樂。

爲了完成“瞭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能用自己的話向別人進行精彩地介紹”這個教學重點,我設計了“歡迎加盟海洋館,請你來做代言人”這一環節,讓學生在這一綜合語文實踐活動中討論、交流所準備的大量預習資料,並做海洋動物的代言人上臺發言。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即學生能否主動地參與這一實踐活動與教師是否能創設出實踐的氛圍、能否將孩子帶入精彩的活動空間有關。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用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背景音樂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參與慾望,投身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中,自信而大膽地代言自己感興趣的海洋動物。“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整個課堂在活動中氛圍活潑而輕鬆,學生在參與和展示中體會到滿足與快樂。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2

今天,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了《海底世界》,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氣氛非常熱鬧。回顧教學過程,覺得自己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創設活動化的課堂。

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特點——喜歡參與活動,結合教材的實際,採用摹擬動物的聲音和動物的活動方式來理解課文。比如:在學習動物的聲音時,我採用老師引讀課文,學生摹擬聲音的方法,學生的興趣一下子來了,教室裏動物的叫聲此起彼伏,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了,而且這也帶動了學生的朗讀,學生朗讀地很有感情。然後再以“海底還有哪些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再例舉摹擬。最後再讓學生以“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像.....一樣......,有的還好象在.........”說話,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造句非常好。

課後,學生在教室裏紛紛討論,有些活躍的學生還在模擬動物的聲音和它們的爬行方式,看來,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實際,我決定在課堂中,創設了到海底一遊的的情境,在引入課題後,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聽一聽。”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接下來的課,學生積極性也非常得高。情境的創設最忌有頭無尾,最後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再以“讓我們再來看看海底世界”觀看錄象,情境的創設有始有終。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3

首先用《海底總動員》中的圖片,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們對海底世界的興趣,幼兒能直觀的瞭解海洋環境,並認識海洋動物。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大海這個龐大的世界裏,它的隱藏着很多知識,當小朋友問我海洋裏的某種魚是什麼魚時,我一時也說不上來,於是我就讓小朋友先猜猜,不知道的我們有機會上網查查資料,課後我感覺我的知識太少,對活動的掌握不是很熟練,所以教師首先需要豐富知識。我也讓幼兒說了海洋污染的嚴重後果,萌發幼兒愛護環境愛護大海的情感。

然後我出示了自己的範畫,讓孩子觀察了我畫中的景物,之後就是讓幼兒作畫,老師巡迴指導。

我覺得我應該好好豐富自己對海洋的知識,瞭解一些動植物的名字特徵及生活習性。另外小朋友畫完以後,教學評價形式單一,主要表現老師對幼兒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的.自評和互評;評價側重於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評價。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4

《海底世界》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透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本文,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在讀中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語文不是學習純文字,而是學習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教學語文課,幾個重要項目裏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課教學以讀爲本,我設計了兩讀。一粗讀,“爲什麼說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二細讀,學生說到哪一段讀到哪一段,當然這次朗讀不是淺層次的泛泛而讀,而是側重於學生理解地讀。比如讀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樣子,我是從“竊竊私語”這個詞入手,讓學生理解竊竊私語就是偷偷的小聲說話。海里的動物呀和你們一樣也經常在一起說悄悄話,”學生一下子明白詞語的意思,並且很快地讀出了那種竊竊私語的情趣來。

二、學以致用

學語文就是爲了用語文,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遷移,巧妙運用。在感受課文如何把動物們的竊竊私語寫具體後,我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句式,展開想象,說說海底還會有哪些有趣的聲音,孩子們興趣昂然,描繪的語言在原有文字上有了創新,有了自己一些靈性的東西,

三、讀法指導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閱讀理解的好方法。本課教學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理解課文。如海底的“寧靜”和“竊竊私語”的比較;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的比較;“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的比較等。這些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景色奇異的理解。有了這樣的讀法指導,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5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主要說明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如何讓學生認識“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呢?我認爲可以採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海底世界》正是運用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海底的景和物的。

海底的“寧靜”和“黑暗”,學生不易體會到,更不易認識深刻。課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較,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紹了海底的“靜”和“暗”。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描繪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見過的情景,對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積和漆黑。

海底的“各種聲音”是一個謎團,學生難以想象、猜解和區分。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舉出來,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聲音進行了描摹。這樣,海底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就介紹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學時,抓住這四個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模擬一下蜜蜂“嗡嗡”、小鳥“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聲音,比較他們的不同,從而想象出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奇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瞭解了文章所描寫的內容。

課文第四段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其中介紹海底動物的行進時,用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作比較。到底梭子魚的速度快到什麼程度?課文又用火車和它作比較。

課文第五段介紹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作比較,具體說明了海底植物大小。

由此可見,透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師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內容中的可比較之處,啓發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瞭解海底的物產,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獲得“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這樣一個認識,進而使學生產生開發海底物產、造福人類的理想和志願。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6

《海底世界》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常識性課文,全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緊扣課題提出問題:“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具體、生動、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聲音、動物、植物、礦藏,展現了一幅神祕有趣、色彩鮮豔、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圖。最後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指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給學生留下一個整體的深刻印象。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從生活中入手,從問題入手;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感悟,在品讀中昇華的閱讀教學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來調控組織教學,把學生真正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

1.創設教學情景,優化教學結構。

海底世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要讓學生確實領悟到海底世界的神奇美麗,除了引導學生認真讀懂課文以外,還應該儘量爲學生創造直觀條件,使學生真正領悟到海底世界的美麗。因此,我製作了課件,透過計算機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等功能,幫助學生進入一個海底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美麗與神奇,爲學生理解課文,打下了生動形象的表象基礎。從而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尊重學生主體,引導閱讀感悟。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繁瑣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我立足於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確立了“朗讀感受――欣賞課件――品味體驗――美讀感悟”的語言學習策略,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了讀,學會了思,學會了想,使教材變成了鮮活的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如,學習第三自然段式,我先讓學生獨立閱讀,標上序號,畫出中心句,圈出動物名字,再讓學生讀一讀喜歡的動物,想一想寫出了動物什麼活動特點,是怎樣寫具體的,最後請學生利用提供的句式交流。這個過程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訓練了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我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其次,遵循了實踐性與主體性教學原則,讓學生在和諧情境中去理解與體會,從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

反思課堂教學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一是教學機智不夠靈活,完全按照教師備課的預設進行教學,一旦學生說不到點子上,就有點着急,教學語言就有點語無倫次;二是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學完課文後的朗讀和課前的朗讀沒有多大差異。如何引導學生有層次的朗讀,提高朗讀的實效,這是我今後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7

進行教學設計時就立足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課堂分爲三個板塊,檢查課前的預習,讀書的整體感知,自學導學景色奇異之寧靜,合作學習奇異之聲音。從教學目標來看,基本是達成了教學目標,認識並指導了寫字,瞭解了課文的結構,弄懂了一段寫了什麼?學會了抓關鍵句子及詞語去讀懂課文,透過拓展語言訓練加深了對海底世界動物發出聲音的認識。對於一個段邏輯順序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我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自覺能動性,具體措施表現在放手自讀,發現個體的智慧閃光,比如,一個學生就說到海底是黑暗的,寧靜的,有的學生說到小貓喵喵,老鼠嘰嘰...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遺憾在1、3段拖延時間,有一個地方沒有銜接,導致迂迴,如邊讀文章邊想畫面拖延了2分鐘,導致後面的4分鐘視頻沒有課內時間播放。敗筆:3段的拓展說話不明確,完全可以去掉,老師點出之後直接板書,知道是不同時候即可,或者是不必課件,直接讓學生說出行進時會發出什麼聲音,遇到危險時會發出什麼聲。因爲沒有太弄明白,所以直接出示課件,學生就是簡單思維,而我的處理也過於簡單,竟然一帶而過,沒有進行指導。可以說,課堂機智非常的欠缺。

困惑: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針對有同的體裁講方法,反覆的訓練,還需要進一步明晰方法。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8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透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本堂課教學重點明確、思路清析。

一開課,透過精美的課件把學生帶入美麗的海底世界中去。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緊接着出示課文最後一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提出問題“你同意這種說法嗎?”,有了前面的精美課件的鋪墊,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同意。這時我不慌不忙的說:“別光會說同意,要找到理由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課文,找一找理由。”

接下來的整堂課幾乎都是緊緊圍繞這一個問題來學習的。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爲基點,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回答決定教學順序。透過學習每一個同意的理由來理解重點的詞語和句子。學完以後再回到課文最後一段,感情齊讀結束。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可以說基本做到了“綱舉目張”,抓住了重要問題,引領了教學全過程。

教完以後,我的感慨頗多,以下是我的點滴體會:

一、朗讀感悟,語文課的一根命線。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形式爲教學內容的學科,語文不是學習純文字,而是學習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正如葉老所說:“教學語文課,幾個重要項目裏頭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課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體驗語言的手段之一——朗讀,我設計了二讀。一粗讀,“爲什麼說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二細讀,學生說到哪一段讀到哪一段,當然這次朗讀不是淺層次的泛泛而讀,而是側重與學生理解地讀,比如讀“波濤澎湃”時,一生沒讀出那種氣勢,我馬上說:“我感覺這海面上的波濤還不夠大!”一句話生馬上領悟,再讀時就突出了“波濤澎湃”。再如讀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樣子,我是從“竊竊私語”這個詞入手,讓學生表演,再加上一段老師合情合理的語言渲染“這就是竊竊私語,偷偷的小聲說話。海里的動物呀和你們一樣也經常在一起說悄悄話,”學生一下子明白詞語的意思,並且很快地讀出了那種竊竊私語的情趣來。這樣的充滿讀書聲的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一根生命線,亙古綿長。

二、學以致用,語文課的一枚橄欖。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語文就是爲了用語文,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停留在學文字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遷移,巧妙運用.

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舉辦海底世界展覽,讓學生當解說員,介紹自己喜歡的展廳。學生除了介紹書中的內容,也能情不自禁地結合自己的知識,介紹其他的海洋景色和生物。學生的語言在原有文字上有了創新,有了自己一些靈性的東西,語言頗具感染力。這些內化了的學生語言猶如一枚清香的橄欖,越嚼越有味,香味氤氳繚繞,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