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改形勢下歷史教學的幾點反思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反思性教學是當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領域的表現,是教育實踐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更是教育主體進一步成熟的象徵。而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透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兩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樑,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在心靈上的溝通。反思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誠如考爾德希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更是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因而“學會教授、成爲反思型教師”,這一點對於在教學中處於“初級階段”的老師來說,更顯得尤爲重要。實行新課程我們沒有更多的經驗借鑑,只有在反思自己課堂的基礎上去總結經驗,找尋新課程的切入點,使自己不斷進步。

課改形勢下歷史教學的幾點反思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一、從形式主義到有效的學習方式

面對新課程,以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太適用了。我們在急於改變教學方式的同時,往往會因抓不住根本而流於形式。如我在一節課上,就宋朝的農業、手工業發展概況安排了“記者採訪”這一環節。本想用這種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我後來想到,如果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他們是當不好“記者”的。那麼如何讓這種形式變成一種真正實用的方式?在以後的課堂上我嘗試着這麼去做: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基礎的問題提起,然後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價值的問題。當學生有了這種問題意識的時候,才能理解把握所學的知識,而不至於死記硬背。

二、讓歷史知識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反思以前的教學,基本上是講歷史知識,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幾乎涉及不到。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讓學生真情流露,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體意識。新課程更多的是讓學習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如在講《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時,我這樣匯入新課:前面我們知道了北京人、山頂洞人主要*採集、打獵、捕魚爲生。同學們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感覺這樣生存要受到哪些限制呢?

生1:工具很簡陋,有時獲取不到足夠的食物。

生2:冬天,野果落了,河水結冰,野獸很少出沒,我們就獵取不到食物。

生3:如果有連續幾天的暴風雨,我們也不能出來獵取食物。

生4:如果這樣生存,我們只能在山裏或*近水源的地方居住。

我最後總結:同學們想象得很好,那麼你能不能想辦法擺脫這些侷限呢?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想到了耕種、飼養、儲存等。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原始的農耕生活”。

新課程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進行“再創造”活動,既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又利於學生感受到現在就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歷史並不是久遠的與我們無關的事,使原來索然無趣的歷史有了“生活味”。

三、尊重學生,兼顧引導

在學完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內容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異口同聲說“倒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記得以前講這個問題時,都是老師給學生定論的,所以也就沒有聽到過學生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現在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的理由:原始社會民主、平等、財產公有……奴隸社會有殘酷的剝削、壓迫,還有“人牲”、“人殉”、“炮烙之刑”等殘酷的社會現象……學生用他們瞭解的歷史知識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所能理解到的,對他們的理解要尊重。但他們的理解卻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如何進一步引導才能不違背課文的價值取向?我引導他們對比原始社會物質生活的貧乏和奴隸社會燦爛的物質文明,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評價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是生產力的發展。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又兼顧了課文的價值取向。

四、讓學生真正的主體化

學生的主動性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

1、讓學生親自查一查

課文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邊環境、歷史背景等,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課前要讓學生首先查閱地理圖冊、社會等教材資料,瞭解有關的知識介紹,爲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2、讓學生動手做一做

課文中介紹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但抽象的解釋再多,學生卻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不妨讓學生做個實驗,將自然學科同歷史教學結合起來。如《解彩陶之謎》,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發展。

3、專題討論會

爲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展開討論,讓每個人都參加。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五、讓歷史知識文學化、故事化

初一歷史學的是中國古代史,許多學生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述歷史。誠然,老師講故事並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於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生的思緒隨着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並迅速產生共鳴。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反思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不需多說,作爲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者,作爲有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者,我堅信,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學生,也才能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學反思《課改形勢下歷史教學的幾點反思》一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