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春酒》導學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白湖中學徐少華

【定向】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2、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的意蘊。

3、感受文中的風格美、人情美,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

【自學】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根據漢字注音。

  gǒu qǐ(        ) 家醅(      )   煨燉(        )   如法炮製(       )   

yì(    )仁米       甘chún(     )  斟酌(      )     健脾(       )

釀酒(      )       供品(       )   sā開地吃了(    ) 挑tī(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                                      

②八寶酒,顧名思義,是人樣東西泡的酒。                                    

③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                                        

④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3、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作者用簡約的文筆記敘了兒時的幾件事?這幾件事用什麼線索串起來的?

(2)想一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那麼,真正讓作者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故鄉的什麼?

4、小組合作探究

琦君的散文多描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等,思鄉是本文的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加起來,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濛。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的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不斷氤氳起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這一切勾起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說說作者這一思鄉之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提示:從語言品析、細節描寫、人物形象等方面)

(1)語言品析

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峯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2)細節描寫

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3)人物形象

     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

(提示:象以上的精妙語言,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很多,請你找出加以分析並在小組內交流)

【互動】師生共同探究自學部分,特別是第四題思鄉情感的體現,應放手讓學生討論。

【檢測】

1、指出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興高彩烈 拘束 如法泡製 挑剔

B.故弄懸虛 家醅 莫明其妙 招徠

C.囊熒映雪 荸薺 引精據典 淳樸

D.即物起興 熹微 龍吟鳳噦 譬喻

2、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峯似的。(比喻

B.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設問)

C.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引用)

D.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擬人)

3、根據括號裏的提示,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成語

(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               ,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峯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領頭,帶頭)

(2)八寶酒,              ,是八樣東西的酒,那就是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

(3)今年,我也              ,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照着現成的樣子做)

(4)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              。(興高,情緒熱烈)

4、本文描寫生動傳神,說說下面句子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靠,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拓展延伸】

1、本文題目爲《春酒》,作者透過寫喝春酒,喝會酒,來表達作者對兒時的懷念和思鄉之情,“酒”在古詩詞中也很常見,你能寫出與“酒”有關的詩句嗎?(至少寫兩句)

①                                                                        

②                                                                        

2、閱讀理解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爲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br>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菸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羣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纔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     ,柔和、美好)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        ,七八十的年紀,泛指老年),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夏曆每月十五日叫“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裏,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爲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惘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1.作者在第四、五段中追憶了哪些童年趣事?請按先後順序填寫。

2.作者在傾訴思鄉、戀鄉之情時,將春化爲一種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3.(1)從全文看,作者爲什麼要寫世界各地美妙絕倫的月亮和朗潤園地的奇景?(從寫法和目的兩方面回答)

                                                                                  

(2)“月”作爲作者思鄉之情的一種依託,貫穿全文。請寫出兩句借月抒懷的詩句。

                                                                               

4.從第五段中摘抄與第六段畫線部分相照應的文字。

                                                                                 

5.作者描寫了不同地點、不是時間所見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滲透了濃郁的感情。請你寫一段描寫月亮的文字。(50字左右)

                                                                                   

                                                                               

 

徐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