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都江堰》第一課時,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課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一粒沙裏見世界

《都江堰》第一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教學目標: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價值,提高學生對李冰興修水利爲民造福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現代散文中“小”與“大”的關係。

3、體會想象在課文中的作用。

 4、分析課文中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達到創造。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一幅組合圖片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提到旅遊,我們頭腦中立刻閃現出那令人心曠神怡的名山大川。有人欣賞那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欣賞那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欣賞那驚天動地的飛瀑、欣賞那變幻莫測的雲海。然而在旅遊天地中,許多人對都江堰卻知之甚少,那麼都江堰的魅力何在?今天我們來一起探究都江堰的魅力。 

 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1.學生簡介都江堰和李冰。 

    (1)提示:都江堰自動清淤系統巧奪天工;都江堰水量調配精確猶勝電腦。 

    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蒐集的資訊。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與肯定,同時注意引導、挖掘資訊的深度和高度,明確都江堰的價值所在,提高探究式學習的質量。 

    (2)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①爲何歷時兩千多年而未淤塞? 

    ②飛沙堰如何能將數噸巨石由內江拋移到外江? 

    ③爲何古堰體系能自動調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 

    ④爲何受水衝擊最大的離堆和寶瓶口恰是結構堅實的礫岩,而方圓數百里的龍門山脈除此之外均爲易被沖蝕的頁岩?從這裏想像李冰是如何發現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2.以導遊方式介紹都江堰。(結合多媒體課件,面對都江堰的立體圖進行) 

    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充分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改變角色,以導遊的身份介紹都江堰,再與課文內容對比,從而理解課文的深刻立意。 

    3.作爲中國文化史學者餘秋雨眼中的都江堰是怎樣的呢?先了解作者。 

   

一、走進作者:

餘秋雨(1946-)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散文家,12歲離家到上海求學,入上海晉元中學,學業成績優秀,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因成績優秀留校執教。

他治學嚴謹,著述宏富,80年代中期,他開始了散文的寫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文化苦旅》表現了餘秋雨散文獨特的文化特質。評論家說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整體感知:(思考本文在結構方面的特點)

本文是餘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以長城爲參照系,表現作者對都江堰的獨特感悟。                         

第二部分描繪都江堰的壯觀圖景                                                 

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現李冰父子的精神風采。                                   

三個部分有機融合,表現了作者對都江堰的深情讚美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思考,讀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課文分析:

1、 第一部分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都江堰和長城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態度?

對比角度 長  城 都 江 堰

修建時間

宏大

佔據空間

已廢弛

水流外觀

文明狀況

心  態

文章表現了作者對人文景觀的獨特思考。透過對兩者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對比,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都江堰的褒揚之情和對長城的貶抑之意。

2、第二部分,作者在看都江堰前後,態度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何好處?

遊覽前:“不會有太大的遊觀價值”--,沒有體會到都江堰的價值;

參觀後,“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對其高度讚美並深爲陶醉。

--作者在不經意間強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魅力,爲這裏壯麗的景緻所陶醉。

同時透過水的“形”,作者也窺到了水的“神”。這裏的水“精神煥發,比賽着飛奔的力量,奔涌着喧囂的生命”,作者對這水的“神”無比崇敬,這裏的水雖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約下,顯現出一種更爲壯麗的馴順,都江堰使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所以作者說“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考慮到水的形神特點。要反覆品讀描寫水的段落。)

這樣寫的好處: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既深刻地表現了都江堰的無窮魅力,又使文章波瀾起伏,可讀性強。

3、 閱讀第三部分:李冰的政治觀是什麼?出發點是什麼?他李冰爲什麼能名垂千古?

政治觀:浚理,消災,滋潤,濡養, 做實事具體,質樸

出發點:百姓生活的現實需要

名垂千古的原因:爲民造福、務實求真、淡泊名利 、貼近蒼生

4、 第三部分,作者對李冰的評價是什麼?(提煉、篩選重要資訊,從課本中找出相關語句。)

李冰是一位官員,同時又是一名實踐科學家。因爲有過李冰,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他總結出的治水三字經、八字真言,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水壩,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對這位實幹家的“偉大精魂”充滿了讚美和崇敬之情。

5、文章除了對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進行評價和思考之外,還對現實進行了怎樣的思考?

作者盛讚了李冰的實幹精神,同時聯想到前不久一位極有作爲的市長的名片,頭銜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師”,作者指出作爲官員,不應無所專攻,而應像李冰一樣成爲一名實踐科學家。作者引用“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這幅對聯,來詰問現代官場袞袞諸公:活着或死了應該站在哪裏?

四、思考探究:

1、本文在結構方面有什麼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以長城爲參照系,表現作者對都江堰的獨特感悟;第二部分繪神繪色地表現都江堰的壯麗圖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現李冰父子的精神風采。三個部分層層推進,脈絡清楚。第一、三部分寫“虛”,以作者獨特的主體感悟爲中心;第二部分寫“實”,以對客觀景物的生動描繪爲重點,“虛”與“實”互爲補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過渡到第二段對都江堰自然風貌的描繪。第三段以“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畫影的李冰”開頭,透過一個承上啓下的過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結構由“景物”向“人物”的轉移。文章結構流轉自如,銜接自然。

五、課前閱讀課本P97、98頁:思考這篇散文是如何體現“以小見大”的?

 參考答案:

 “一粒沙裏見世界”,即透過“小”事物展示“大”境界。《都江堰》是“以小喻大”,即透過對都江堰的“感悟”表現作者對社會文化的獨特思考。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