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

科學從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入手,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背後現象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下是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歡迎閱讀。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

《科學是……》教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摺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啓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麼。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繫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透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於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後應佈置學生蒐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瞭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麼,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麼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麼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瞭解科學是什麼。

(1)討論“什麼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麼?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裏纔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爲什麼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採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爲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並提出了什麼問題?此後,他又分別做了些什麼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複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複述故事。

(6)蒐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麼。

(1)教師講解並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後說說自己有什麼發現。

(3)學生彙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透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麼嗎?

2、學生分組交流,並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案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祕密活動中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2、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着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祕,接下來可以透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於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匯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隻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製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祕。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爲什麼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彙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纔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麼發現呢?

(2)、學生交流、彙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後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麼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佈置任務:

1、下節課把製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透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徵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着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鍊學生的記錄能力,利於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爲後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麼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資訊,並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資訊寫於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麼?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並把觀察得來的資訊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後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透過討論後,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彙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麼不同?

(3)爲什麼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着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後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幹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麼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幹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麼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蒐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裏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透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於大樹這種植物已經瞭解得較爲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彙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麼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麼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爲什麼認爲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牆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徵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徵: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透過吸取營養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徵。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徵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雲、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校園裏的植物》教案

1、觀察植物,並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徵。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透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資訊,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說說認識的校園裏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爲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瞭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說說你認識的校園裏的植物有哪些。(可說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裏去觀察這些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裏的植物名稱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 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彙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麼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圖案有什麼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畫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後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校園裏的小動物》教案

1、觀察動物,並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徵。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爲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於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爲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並做出解釋,瞭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爲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麼?

師生討論後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徵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彙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透過讀科學家的故事,瞭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祕。

《動物植物人》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透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瞭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透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爲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範圍擴展開來,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藉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透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蔔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蔔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並彙報。

1、兔子和蘿蔔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蔔、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蔔: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蔔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並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製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後,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蔔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蔔的,但兔子和蘿蔔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別,發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麼,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並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衆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麼?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生命離不開水》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瞭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瞭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瞭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讚美水的小詩

因爲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爲有你,魚兒遊得歡暢;……因爲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後,讓寫得優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學生熱情。

二、瞭解水的作用

透過剛纔同學們所描寫的優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瞭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裏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蔔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塗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佔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然後進行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觀察水》教案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2、透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麼樣的。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安全意識。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礦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飲料等(粘的液體),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

教學活動建議: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瞭解了水的許多性質和用途。本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爲研究對象,就是要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並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領域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徵,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歸納認識事物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水的特點及其屬類——液體的特徵,並採用競賽活動的形式鞏固學生對液體特徵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礦泉水。這裏面是什麼?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如果沒有水我們能活多久?關於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裏面有很多祕密,想知道嗎?你想怎樣來研究水的祕密?

板書各種感官的名稱。

引入課題 板書:觀察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有這麼多的方法,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觀察順序?爲什麼這樣安排?

現在,請兩個同學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麼樣的?記在同一張紙上,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祕密最多?學生實驗,師巡視。彙報觀察結果。師選擇性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等相關的學生用語。

三、再用感官,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很多水的一些祕密,你想發現更多的水的祕密嗎?

出示牛奶,有色飲料等,它們與水一樣嗎?只要比一比就能發現水的更多祕密。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

請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飲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彙報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們與水一樣嗎?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透明)請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彙報交流。

總結:誰能說說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

透過比較,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水知識。再比一次,同樣是水,礦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麼不同?(認識周圍的水環境,瞭解水污染的一些情況。)

四、區分常見液體中的水

今天我們研究了水,現在能把水找出來嗎?大家試試看。

出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學生上講臺找一找,說說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聞或嘗?

五、拓展

實驗探究水滴大小與流動快慢的關係。

分別將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盤的同一“起跑線”上,慢慢傾斜塑料盤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種水滴跑得快?

觀察實驗並思考:

爲什麼要等到滴完再掀動塑料盤?爲什麼要滴在同一“起跑線”上?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

我們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樣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們應愛護自己的身體。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透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資訊,並知道如何運用。

3、瞭解水的特徵,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徵爲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並列的關係。《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並瞭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着提出問題,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透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徵,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透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麼?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麼?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乾,你又發現了什麼?

討論:這是一種什麼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裏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麼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後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後觀察:現在的水是什麼形狀的?爲什麼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裏,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爲什麼杯子裏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後,杯麪上的水爲什麼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儘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透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麼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透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裏?

加壓後,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託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後不斷往裏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託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麼東西水託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爲什麼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麼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託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於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於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麼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裏?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並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佈,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2、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現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爲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佈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後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水在地球上的分佈,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課前教師可佈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透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據,使其瞭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渴望,然後教師可透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爲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着引導學生了解淨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爲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最後,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用水現象,使學生自覺節水、護水。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託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麼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裏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匯入:同學們,當你開啟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麼顏色?你知道,那是什麼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裏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麼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儘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着,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係最爲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彙報動手做後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透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爲節水做些什麼?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佈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於盛滿清水和滴有洗髮水的杯口。幾天後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常見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意識到人們爲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於他們是什麼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纔有利於學生認識這些材料,瞭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幾課的興趣,近而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原料的對應關係,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於天然材料。

教學過程:

(一)由教室裏的物品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裏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些材料製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彙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裏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麼標準分的?怎麼分?

(4)、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爲兩類:直接來自於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來自於大自然,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係。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製成的,今天就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製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 (3)彙報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爲什麼要選擇這些材料來製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彙報。 (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製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麼材料?有什麼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也可以介紹有關“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識。

(3)學生談談了解了這些新型材料後有什麼感想、體會。

(三)拓展應用:

1、觀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讓你發明一種新型材料,你將發明什麼材料,用來做什麼?

《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深入的探究。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並進行交流。

2、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並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繫起來。

3、意識到保護天然資源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體會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各種不同的紙、放大鏡、滴管、紅墨水、火柴。

教師準備:投影片。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上一課的次級研究課題。紙這種材料,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容易引發學生進行比較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各種紙製品或者紙來進行討論,在交流中認識一些紙,瞭解一些紙的用途,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特殊的不常見的紙製品,以擴大學生對紙的認識領域。在探究階段,透過學生的動手比較活動和觀察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紙的多個特點和不同紙的不同性質。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給具有相同性質的不同紙進行排序,這樣更容易滿足學生的探究願望,獲得更多的學習收穫。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講述: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物品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例如書是由紙做成的,桌子是由木頭做成的,輪船是由金屬做的等等,今天我們來重點認識一下我們生活中最爲常見和常用的材料: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提問:隨着科技的進步,紙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紙?它們都有什麼用途?

2、學生分組討論,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

3、出示各種紙製品,提問:爲什麼要用紙來做這些物品?爲什麼要用不同類型的紙來做這種物品?主要是運用了這種類型的紙的什麼特性?(板書紙的各種特性)

4、信封、信紙、筆記本、紙桶、紙杯、紙扇、紙袋、衛生紙、報紙、紙燈籠等。

5、研究紙的性質:

(1)、講述:紙有很多有趣的性質:同一張紙從縱向、橫向的結實程度是不一樣的;紙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鏡下卻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紙吸水性強,有的吸水性弱……。

(2)、實驗研究:

A、不同方向紙的結實程度實驗。

把報紙按縱向、橫向裁下兩條長寬一樣的紙條;

把裁下的紙條對摺後相互勾住,兩個人拉一拉,你有什麼發現?

換一張其他的紙重複上面的實驗。

B、用顯微鏡觀察紙。

將學生用放大鏡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紙的表面和撕開後紙的毛邊,並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樣子。

C、吸水性實驗。

學生動手小心地將有顏色的水在每種紙的中央滴一滴,觀察哪種紙上的顏色擴散得最快或最慢。

討論:滴水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爲什麼要注意這些問題?

D、透明度實驗。

把幾種紙分別對着光亮看一看。比較哪種紙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紙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嗎?

學生認真填寫實驗記錄單。

6、瞭解造紙的過程。

(1)、談話:大多數的紙的主要原料來自木材,廢紙、稻草、舊棉布等也可以造紙。爲了保護木材資源,我們要注意節約用紙。

(2)、造紙的過程:砍伐樹木→剝去樹皮→將木頭切成小片→將木片煮爛成漿→攪拌紙漿→漂白紙漿→瀝乾水分→烘乾水分後壓成紙張。

(3)、教師介紹其他紙的知識。

(三)、拓展應用:

1、課後蒐集有關紙的知識、造紙術的發明以及現代造紙法。

《紡織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意識到人們爲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爲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匯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麼,然後交流現代人穿什麼,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於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佈置學生蒐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於紡織材料的資訊,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透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談話:前面我們瞭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後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2)、提問:書中這些都是常見的用紡織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學們仔細觀察觀察,看一看,總共有幾塊布料?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4)、講述:同學把自己穿的衣服脫下來,認一認上面的標記,你知道這些衣物是由什麼紡織材料織成的嗎?

(5)、學生分組進行,透過紡織材料的標誌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透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彙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後用手扇着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麼不同?

(3)、分組彙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後(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後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1、講述:我們的祖國幅圓遼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如果我們從廈門去東北遊玩的話,需要帶很多的衣服,出門旅遊很不方便。現在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爲未來的衣服設計設計,你希望將來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2、學生分組討論。

3、彙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揮作用。

5、課後蒐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金屬》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常見金屬的種類,瞭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透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徵。在教學中,教師透過問題:爲什麼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匯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後行,纔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爲了服務於生活中,所以在瞭解了金屬的性質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啓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瞭解身邊的金屬製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製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製成的?人們爲什麼用金屬製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彙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製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盃、常用工具等,因爲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製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製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麼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裏,過3分鐘後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釐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麼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彙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透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製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爲什麼?

2、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3、教師總結。 4、課後學生蒐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塑料》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塑料的優缺點。

2、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3、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書、衣服 、剪刀、小尺,教學掛圖,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四個次級研究主題的最後一個,直接指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減少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本課在環保方面的意義深遠。在教學中,用塑料與其他材料比較時需要一組組的進行,這樣才能瞭解到塑料的更多優點,學生分析時,教師不必作評價,在總結時再進行概括,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塑料的優點;在研究塑料缺點活動中,教師應以圖文想結合的形式,展現廢棄塑料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減少白色污染,樹立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分別出示書、衣服、剪刀提問:這些物品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問:它呢?又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3、談話:對,塑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優點。

1、觀察書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優點。

2、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3、學生彙報本組的比較結果。

4、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輕便、彈性好的優點;

(2)、和紙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對牢固,不怕水的優點;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燙手的優點;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輕便的優點;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輕便,易疊放,不佔地方的優點。

(二)、討論總結塑料的優點。

1、講述:透過以上比較,我們知道塑料的許多優點,同學們分組總結一下塑料的優點有哪些?

2、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3、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輕便、易塑形、不易碎、導熱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點及治理方案。

1、講述:剛纔我們瞭解了塑料的優點,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有優點必然有缺點。那你們知道塑料有什麼缺點嗎?

2、學生討論、回答。

3、講述:塑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缺點:它們不易分解(腐爛),埋在土裏幾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對環境是極爲有害的。

4、提問:不易腐爛的塑料,對環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5、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6、教師播放錄像資料,學生觀看。

7、講述:透過剛纔播放的資料片我們看到,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極其嚴重的,如廢塑料堆積如山,佔用土地;威脅海洋動物、影響市容等。

8、談話: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樣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9、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0、教師總結:

(1)、用布袋購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製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應用:

1、提問:各種廢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產,你對回收塑料有什麼好的建議?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總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4、課後蒐集有關塑料的資料閱讀。

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1、瞭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並體驗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着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透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並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蹟爲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裏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溼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裏的小草靠什麼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後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爲什麼用布包着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爲什麼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爲它不知道自己是飢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製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遊戲。摺好飛機後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

例如:什麼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麼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麼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學會提問題並分析問題,從衆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2、比較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找出問題的核心。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於提問,善於選擇問題,樂於合作與交流,樂於探究的行爲。

教學準備:

吹泡泡遊戲需要用的配料:洗潔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鐵絲。

乒乓球、尺子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製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後,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爲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麼如何在衆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遊戲提問題

透過玩吹泡泡的遊戲,要求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製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製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麼吹就怎麼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爲什麼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裏?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啓發學生思考:爲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麼做?

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爲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製作資訊卡。

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資訊卡,指導學生分析資訊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

2、自己透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後,反彈的高度和什麼因素有關,透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透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複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