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海-氣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環流,並瞭解沃克環流異常時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

2.結合景觀圖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全球的可能影響及減輕危害的途徑

過程和方法:

1.透過讀圖、地理圖表分析,繪製沃克環流示意圖;

2.討論分析數據資訊,推匯出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機理;

3.透過對各種學習資料資訊的提取,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合作探究,提出應對策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系統的觀點、區域差異與區域合作等觀念,培養學生地理空間認知與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科學、探索規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強學生對全球氣候及環境變化的憂患意識,合作意識,從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沃克環流的成因和變化

2.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響

【教學方法】

圖表分析、對比歸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二、教學過程

【預習篇】

1.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區,驅使着赤道暖流自向流。在岸,由於表層海水被風吹走,下層的冷海水會上涌補充,同時,沿岸還有自高緯度流來的流,使該海區表層海水溫度較。在岸,赤道暖流堆積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層。這樣,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東西方向,表層海水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稱爲。

2.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被稱爲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引發厄爾尼諾的主要原因。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岸海水現象消失,(洋流)增強,東部氣候由原來的變爲,引發;本部氣候由原來的變爲,引發。

3.,是判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重要依據。發生時它增強,現象發生時它減弱。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引發的水旱災害比拉尼娜現象發生相對。

【匯入新課】

我們已學習了“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影響”,知道海洋是地球的“熱量儲存庫”和“大氣的水源地”,這是科學家們透過長期觀測並發現全球氣候異常與海洋表層水溫出現異常有很強的相關性的原因。海—氣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下面我們要學習的這種大氣環流與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出現有着重要的聯繫,就是“沃克環流”。

【講授新課】

(一)沃克環流

1.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其成長的經歷中,切實感受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2.【自主學習】讀圖4.5(P41),並歸納。

(1)區域選擇: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約0°~5°S之間)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

(2)結合圖例讀出以上三大洋東、西部海水溫度的數值,並加以對比。

3.回顧“熱力環流”的形成機理和過程,同時由學生嘗試畫出以上三大洋東、西部之間的熱力環流示意圖。

4.名詞解釋:[沃克環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

5.【歸納小結】結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內容的閱讀,歸納“沃克環流”的形成機理,並完整表達。

6.設問承轉:

由於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溫差穩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環流”,那麼

(1)若東、西部溫差變爲0,沃克環流是否還能存在呢?

(2)若東部的海水溫度大於西部的,沃克環流將是怎樣的呢?

(3)若東、西部溫差變小時,又將怎樣變化呢?

(二)厄爾尼諾現象

1.【自主學習】引導讀圖4.7(P42),並歸納。

(1)區域選擇:

A: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0°~5°S、80°~120°W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0°~5°S、140°~160°E

(2)比較A、B兩區域的溫度距平值

A:溫度距平值大(正值),溫度升高

B:溫度距平值小(甚至負數),溫度降低

結論: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溫度差異減小,沃克環流減弱。

【合作探究】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溫度差異爲何減小?中東部海區溫度異常升高的這種現象我們稱爲什麼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1.播放《厄爾尼諾》影音資料。

(1)分析原因

(2)討論影響

2.設疑承轉: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溫差增大時,沃克環流將會增強。那麼這種現象我們稱爲什麼呢?它又會有何影響呢?

(三)拉尼娜現象

【自主學習】並由學生結合學案歸納。

(1)拉尼娜現象的含義

(2)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和影響

【合作探究】

(1)思考: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會引發水旱災害,哪個影響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