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透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爲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爲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xx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xx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xx,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透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匯入

齊讀課文,男xx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xx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xx。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xx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xx,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xx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xx,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xx……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透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爲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閱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敘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

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爲較爲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說說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爲“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xx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說。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的慨嘆。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

(2)記敘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鶴唳(lì)怡然稱快(yí)土礫(lì)

丘壑(hè)癩蝦蟆(hámá)藐小(miǎo)項爲之強(wèi)(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爲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說那時的行爲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爲獸(把……當作……)

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爲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繫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爲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爲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爲有趣的地方,並說明“趣”在哪裏。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鶴—壑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唳—鳴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爲林(當作)。

爲:項爲之強(因爲)以叢草爲林(把)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項爲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爲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裏蚊羣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臺齊”應是“餘使目與臺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說:“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重點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蛻(tuì)變倔(jué)強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竊詛(zǔ)咒寂寥(liǎo)誇耀(yào)脊(jǐ)樑貪婪(lán)怨(yuàn)恨鬢(bìn)發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誇耀誇讚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玷污:弄髒,污損。多用作比喻。

(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寂寥:寂靜而空闊。

(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墮落:思想行爲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10)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xx。

二、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麼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讚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努力奮鬥。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麼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飢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鬥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並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鉅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鬥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鬥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爲崇高社會理想而奮鬥,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爲理想而奮鬥的志士,享受着歡樂、品嚐着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努力奮鬥。(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爲社會進步、爲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爲理想而奮鬥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爲前提的,要捨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爲,理想會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的奮鬥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鬥。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奮鬥。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於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xx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進取的心。②關於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爲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因爲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xx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爲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麼?一切神聖的事業需要你爲此承受犧牲,但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託物言志(或託物寓意)是散文領域裏傳統的表現手法,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爲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鬥。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xx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着深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