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陋室銘》的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2、學習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樣的?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於一間陋室,他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呢?

二、朗讀指導、落實字詞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2、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落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體把握

1、陋室“陋”還是”不陋”?評判的依據是什麼?

物質——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態度——不陋

作者評價的依據——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陋室因爲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爲課文劃分層次

四、逐層理清

1、作者是怎樣開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爲了說山道水嗎?

重點在於“仙”“龍”

(2)“仙”“龍”有暗指什麼?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對自己品德高於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爲現實而受侷限

(3)用怎樣的情緒朗讀這一句?

(4)透過類比引入主題

2、作者是怎樣承接主題展開表現的。

環境幽雅:

(1)展開想象,說說這是怎樣的環境?

(2)“上”“入”兩字是什麼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麼?

交往風雅:

(1)“鴻儒”指什麼?“白丁”指什麼?

(2)“談笑有鴻儒”與“苔痕上階綠”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

(1)什麼叫“素琴”?什麼叫“金經”?

(2)“素琴”“金經”意在說明什麼?

(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

3、作者宕開一筆的突轉效果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爲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總結全文呼應開頭

(1)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陋室不陋嗎?

(2)“孔子云”只是一個巧合嗎?

小結:

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層次鮮明,體現了中國寫文章強調“起承轉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這是一篇韻文,要反覆朗讀,感受體會音韻之美

朗讀指導:找出對偶句,中國人喜愛的對稱美

句式整散結合,和諧靈動

圈劃押韻的字詞,感受音韻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樂的語調

《陋室銘》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八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字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爲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透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爲補充的,朗讀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爲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纔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匯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中學生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爲什麼會被稱爲陋室?你認爲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透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着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推敲;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啓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爲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着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爲我所用。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準確識記重點文言實詞,背誦並翻譯課文;

2、能正確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能明確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確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設計理念

張揚師生個性,強調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學習,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明確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

導讀法(透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爭取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之美

《愛蓮說》中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人各有志,人各有愛,在世人都愛豪宅名車的今天,如果誰告訴你他愛陋室的話,你準定認爲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爲他的陋室寫了一篇文章來讚美,一間簡陋的居室,究竟美在何處呢?他就是劉禹錫。今天咱們來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美文精品——《陋室銘》。

二、作家作品之美

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瞭解作者和“銘”的特點。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任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誦讀感知美

1、文讀百遍,其義自見。

我們就從朗讀入手解讀它。老師先拋磚引玉,範讀全文。請大家在難讀難寫的字標註一下,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基礎知識是學習的重點之一。(由學生提出問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字詞的目的)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入簾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品讀欣賞美

我們不僅能透過閱讀感知到陋室的形象之美,還能透過品讀欣賞出陋室的意象之美。有哲人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課文就是我們用眼睛、用耳朵、用心靈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視窗。本文的美可以概括爲語言美、形象美、品格美。(板書三美 )

1、探尋語言之美

同學們發言的內容可能有:簡潔、生動、形象,充滿情感之類。

點撥:文章的語言之美:

一表現在句子的節奏美。

二表現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長句,或短句,或獨詞句,既凝練流暢,又錯落有致。

三表現在句子的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一個“美”字連綴全文,文筆簡潔,情感豐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裏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古人讀書拉長了聲調,像唱歌一樣的。(請你給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②搖頭晃腦的。(也請你給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如舒緩一些讀。(生讀課文)

2、、欣賞形象之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陋室內外是何顏色?景色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爲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鴻儒"可否換成"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能否將"閱金經"改爲"閱五經",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爲,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請同學們讀出作者對最喜愛的“陋室形象”進行描畫的句子:

請同學們談談,能從中看出、讀出、悟出多少個“美”來?

討論、點撥:可以看出陪襯美、畫面美、環境美、人物美、生活美;可以讀出描寫美、語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氣質美、高潔美、正直美、風度美、清高美、質樸美……

順勢點示:寫陋室就是寫人,詠陋室就是詠志向。作者在這裏透過對陋室的描繪與讚美,賦予陋室一種高潔的品格,不僅寫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廣闊更深遠的天地伸展

3、品味意蘊之美。

作者寫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一是對“陋室”的襯托,在反覆的襯托之中既突出“陋室”的不陋,又表達自己的情懷;二是由古代名賢的居室引出評價和比較,名爲寫室,實際寫人,寫出人們對生活理想的選擇,突現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對胸懷磊落、行爲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等高潔品德的崇尚。

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作者好像是在寫陋室,而實際上是託物寄意,弦外有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蘊”。

五、吟讀歌頌美

同學們帶着對“陋室”的讚美之情讀課文。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各讀一遍)

全班競背(學生自由背,小組中相互背,全班競背)

六、審讀判斷美

1、看材料(教室銘),思考問題。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閒情。小說傳得快,漫畫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尋思看電影。可以睡大覺,作鼾聲。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藍球場,好似遊戲場。心裏雲:“混張文憑。”

思考:

(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而言的?

(2)那麼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2、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習劉禹錫,爲你的家取個名,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3、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稱頌:人品高尚。

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爲國爲民的奉獻精神。

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七、激勵傳承美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爲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山水 比興 引 陋室

對偶 擬人 描環境

襯托 對仗 誇朋友

虛實 對比 話生活

類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經 據典 表態度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A層: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B層: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C層:理解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2、誦讀要求

A層: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B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層:背誦課文

二、教學設想:

1、學習文質兼美的古文,不宜瑣碎地串講字詞,以破壞其美感。可透過聽說讀等多種方式,利用實物投影錄音機電腦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及深入學習。

2、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註解讀通課文內容,並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畫一幅畫。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我國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歡借物來抒情言志,例如,他們借梅花來表現自己純潔堅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來寫出自己堅守節操,借蓮來表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樣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請大家翻開書P176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問題設計:

(1)從課題可看出作者寫的對象是什麼?(陋室。)

(2)“銘”是什麼?(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都是用韻的。)

2、過渡語:我國古代的詩文有很多都是用韻的,這些文章往往讀起來琅琅上口,極具音樂美,讓我們齊聲朗讀,共同感受。

3、全班朗讀課文。

教師點評並過渡:若要讀出其中的情味,還要靠我們深入學習,請大家看我們的學習任務。

4、[電腦屏幕:教學目標]

(三)整體把握課文,檢查A層目標的達成情況

1、問題設計:

(1)在這篇文章裏作者主要寫的是什麼?(陋室。)

(2)什麼是陋室呢?(室名,簡陋的房子。)

(3)是誰給它起的名字?(劉禹錫。)

(4)他是何許人也?(唐朝的詩人哲學家。)

(5)古代文人總喜歡給自己的房子起一些優雅的名字,如“瀟湘館”“含芳閣”等,那作者爲什麼要給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難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簡陋嗎?請大家閱讀課文,將與陋室有關的內容用括號括起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讓學生朗讀描寫陋室的句子。

3、過渡語:剛纔我們朗讀了劉禹錫先生描寫他的陋室的語句,我想,每個同學的頭腦裏都會浮現出了不同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給大家描繪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繪時可用上這樣的句式

4、[板書:陋室的很,你看。]

5、過渡語:陋室是什麼樣的呢?我想經過這些同學的一番描繪,大家頭腦裏的畫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覺得介紹陋室單靠嘴巴來說不夠形象也不夠生動,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該多好啊。幸好我們的同學已經在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畫下來了,讓我們來欣賞欣賞。

(四)深入品味課文,達到B層目標

1、[投影:五幅學生的繪畫作品]

2、分層要求:A層: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教案四》,來自網!

觀察並指出畫面上的內容

B層:描繪畫面內容並指出其繪畫所依據的課文上的語句。

C層:指出畫面中較有創意的地方,點評繪畫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針對每一幅畫,教師可提供思考的問題:

(1)請仔細觀察,畫面上的東西哪些是課文裏提到的,哪些是透過想象加上去的?

(2)畫中桌上放的是什麼?架上擺的是什麼?是公府文案嗎?

(3)這幅畫的主色調是什麼?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作者爲什麼不把陋室畫在繁華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裏?

(4)這畫比較有創意的地方在哪裏?畫上的人是劉禹錫本人還是他的農民朋友?

(5)畫裏的人都挺高興的,他們的身份是什麼?在幹什麼?

4、小結並過渡:透過作者的描繪和大家的圖畫,我們可清晰地看到這麼一幅畫面:青苔使陋室的臺階生綠,碧綠的草由於光的映照透過陋室的簾籠使屋內呈現青色,這真使人悅目;室主人或邀客談笑,或窗下撫琴,或展卷讀經,可以樂而忘憂,舒胸吐臆,尋求那超凡脫世的真諦,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悅目的美景,又有許多可以暢懷的知音與爽心的雅事,這真讓人喜愛呀。

如果你是劉禹錫先生,你將以怎樣的口吻來向別人介紹你的陋室呢?(懷得意喜愛之情)請大家聽錄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錄音:陋室銘]

6、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總結提高,達到C層目標

1、問題設計: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陋室?(環境人物室中事)

(2)從作者的描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他的房子是“陋”還是“不陋”?(不陋。)

(3)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來回答。(惟吾德馨)

(4)像這樣的房子在達官貴人的眼裏是“陋”還是“不陋”?(當然“陋”。)

(5)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嫌其陋,居於陋室卻不失其雅緻的生活並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之人。)

(5)課文開頭的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用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與陋室類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作者這麼寫有什麼作用?(用諸葛廬和子云亭與陋室類比,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不陋。)

2、總結: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透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透過對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顧所學,背誦課文

1、[電腦屏幕:課文板書]

2、讓各層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學習要點。

3、指導學生依照板書的提示背誦課文。

4、先齊背,後抽背。

(七)佈置作業

《陋室銘》的優秀教案4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

2、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3、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設想

1、疏通文意與對內容、寫作的分析結合進行。

2、可由《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課上儘量多給學生朗讀時間,爭取當堂背誦。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內容,點撥寫法。

2、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解題

1、引入 提問:我們曾經讀過莫泊桑寫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福樓拜的宿舍和劉禹錫的陋室,有什麼相類似的地方? 歸納:都很簡陋:福樓拜的“屋子很簡陋,牆上空空的,傢俱也很少。”劉禹錫住的“斯是陋室”。他們都有很多高尚博學的客人:那一篇寫了幾位大文學家;這一篇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二者表達了相近的情趣,但寫法不盡相同。前一篇描寫細膩,是寫人的散文,後一篇是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於自我規戒或激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於一般散文。一般押韻。請找出本文的韻腳。 歸納: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閱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二、分析課文。

1、範讀全文,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提問: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 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誌,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3、討論、講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爲三層。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總結全文,說明陋室不陋。

(1)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爲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於德馨。 指名背誦第一層。全體背誦第一層。

(2)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指名背誦第二層。全體背誦第二層。

(3)請學生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於說明陋室不陋,還含蓄的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後一半,總結全文,有什麼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迴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誦全文,全體反覆背誦全文。

三、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背誦。

2、將本課字、詞記入積累本。

標籤:陋室銘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