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近體詩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頭城、錦瑟、書憤(人教版高二必修導學案)

 《山居秋暝》

1、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爲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3、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鬆、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4、如何理解“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句,它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天的芳華景物已在不知不覺中衰敗,秋景卻很美,我還是願意留居山中,不想歸去。 

尾聯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

1、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這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鬱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分析: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2、詩歌後四句主要抒發了詩人的“悲秋”愁緒,“悲”從何來?展現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悲秋”之情來自:常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爭帶來的國難家愁和日見白髮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詩歌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小結:整首詩以“悲”字爲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有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

《蜀相》

1、詩題爲“蜀相”,應重在寫人,爲何用了一半的筆墨寫祠堂及其周圍的景色? 

明確:首聯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展現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蔥鬱翠柏中的武侯祠。頷聯寫巍峨殿宇、凜凜塑像來寄情爲好,而詩人卻轉向寫“映階碧草、隔葉黃鸝”,似爲閒筆,可傳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黃鸝好嚦嚦,無人賞聽,荒涼之情無限,寂寞之心難言,可見,寫景實爲傷情,爲下文寫心志作鋪墊。 

2、 本詩的主旨句是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主旨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智慧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的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石頭城》

1、 全詩都寫了哪些“境”? 

明確:(1)山圍故國     (2)潮打空城     (3)月達女牆 

2、這些“境”所含的“意”是什麼? 

    明確:境1所示:羣山依然圍着石頭城,可舊日的繁華已空無所有,有蒼茫悲涼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舊,城卻不再,一“空”字足見其淒涼;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會帶着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舊時的明月,仍舊鎢地從城垛後面升起,“還過”一詞,意味深長,說明月是見證,雖然還來,然而許多東西已不復返。 

    這三境,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無景不融合着詩人故中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可見其寄意的深遠。 

《錦瑟》

1、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麼?這其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明確:詩人想到了年過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時代。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

2、本詩中間兩聯用了哪些典故?這些典故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情調,留下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明確:四個典故。一是“莊周夢蝶”,意爲曾經有過夢想,曾經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杜鵑啼血”,意爲曾經害過相思,有過殷切的思念。三是“南海鮫人”,意爲夢想和情思破滅後所得的只是滿眼的淚水。四是“藍田產玉”,意爲夢想和情思破滅後的迷惘。四個典故的運用,表達了詩人悵惘、悲傷的內心感情。詩中美好的境界是什麼,殷切的思念是什麼,詩人爲什麼落淚,爲什麼而迷惘,都難以知曉,詩歌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撲朔迷離的意境。

《書憤》

1、 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麼? 

明確: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幹,卻正因爲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於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於秦檜的孫子秦壎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着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爲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鬱豪雄的風格。

    2、詩歌主要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書憤”?

明確:(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透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於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