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範文

1、瞭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欣賞散文深邃的意境。

2、能熟練地美讀課文,在朗讀中涵詠文章的情感意蘊。學習文章的寫法。

[教學重點]

突出朗讀,仔細品位詩性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種心境,一種濃濃的割捨不斷的鄉愁”。

2、適度遷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教學設想]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習效果。

2、安排兩課時。

3、課前加強預習。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從余光中的《鄉愁》匯入。

學生齊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二、簡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現代作家、評論家。福建永春人。1940年入南京青年會中學(當時校址在四川),1947年畢業(此時校址又遷回南京)。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1948年轉入廈門大學,開始詩歌創作。1949年5月由香港去臺灣,進入臺灣大學外文系讀書。當過軍中翻譯,退伍後在臺灣東吳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任教。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是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的創作,他自稱爲自己的“四維的寫作空間”,涉獵廣泛,被譽爲“藝術上的多妻主義”。他的詩和散文多以抒寫鄉愁和思鄉之情爲主。

三、分別指名學生分段美讀課文,教師交代朗讀的要領,涵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體感知課文:

1、理解冷雨之“冷”?“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表現的是毛澤東的冷眼向洋,樂觀豁達的心境。“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之“寒”與“冷”表現的是林黛玉寄人籬下的悲苦心境。其實“冷”是一種心境,一種割捨不斷的濃濃鄉愁。

2、感知行文思路。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寫到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寫到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沉”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寫到滄桑過後晚年的白頭體悟。內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盼望故鄉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恆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五、小結:本文寫雨,多寫心中的感覺,借“雨”寫自己的心境,寫自己的一種鄉愁,借“雨”追尋自己的中華文化之根和民族精神之源。“一切境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都著我之色彩”。本文寫雨,都飽含作者濃濃的主觀色彩。

六、作業

1、收集古典詩詞中寫雨的詩詞佳句。

2、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匯入。我們已經學習了“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的獨特意境和美妙的感情,我們還感受了“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清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的傷感與無奈。那麼,《聽聽那雨聲》到底留給我們什麼,我們心中自然有一種涌動的感情,下面,我們沿着作者的筆觸體會這種深沉而豐富的感情意蘊。

二、品讀課文寫雨的優美的詞句。

1、古人有那些寫雨的佳句?

“小樓一夜聽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沾衣欲溼杏花雨”寫的是溫柔綿綿的春雨;“亂雨跳波濺入船”,“黃梅時節家家雨”,“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夏日的張狂的密雨;“留得殘荷聽雨聲”,“寒雨連江夜入吳”“冷雨敲窗被未溫”“秋風秋雨愁煞人”,寫的是悽清悲苦的秋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雨,在作者的心中都是那冷雨。

2、你能說說雨可以比喻成什麼嗎?

朱自清把春雨比成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杜甫把秋雨比成“雨腳如麻未斷絕”。

三月的春雨像少女,正值豆蔻年華,她文靜、溫柔、清新、羞澀。於人不覺間她輕悄悄的走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她如紗如夢,沾衣不溼。

像散花的仙女,春雨一過,萬紫千紅總是春。

像丹青高手,將茫茫單調的大地着上了滿眼的綠色和五彩的花朵。

夏天的雨像健壯的小夥,是個急性子,來去匆匆,充滿力量和生機,有時也脾氣暴躁,感情激越。

秋天的雨是飽經滄桑的老人,顯得那麼深沉和悠長,額頭和心中裝滿了對生活和人世的觀察和感悟。

3、本文第三節開頭寫到“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分別挑出自己所喜歡的相關段落(第四、五、七、九、十段爲主)進行涵泳品味,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美美;嘗試美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

簡析:本文透過異彩紛呈的意象,傳達了豐富又集中的思想感情。對故園的思念所體現的濃濃的鄉愁;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深情的追憶和熱愛;對人生與祖國的不解情緣;對人生無常和世事難料的深刻感悟以及渴望擁有自己永恆的精神家園等都有充分的體現。這裏貫穿始終的是作者心靈的呼喚,對“根”的呼喚,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作者從臺北的長街短巷“悽悽切切”的“風裏雨裏”,“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縣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身在異國他鄉,覺得“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需回來中國”。人生的感喟,歷史的呢喃,文學的情致,浪漫的懷想,都深蓄着蒼涼與感傷,一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三、作者如同中國山水話畫的寫意高手,揮動如椽巨筆,爲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水墨山水。這位丹青高手描摹心中的詩情畫意,都用了怎樣的筆法?

學生討論後明確:

1、烘托渲染之法,如第四節寫看雨,並未用多少筆墨寫雨,而是寫雨中的青山,山中的煙嵐,迷幻的境界,真如“山在虛無飄渺間”。

2、對比映襯之法,古今對比、中外對比、大陸和臺灣的對比,綿綿春雨和瀟瀟秋雨等都形成了映襯和對比,讓人回味不已。

3、化用點染之法,本文深深根置於古典詩詞的底蘊之中,“要聽雞叫,只有到《詩經》的韻裏去找,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4、疊詞修飾之法,《聽聽那冷雨》文字幾近奢華,充滿了漢語的魅力,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而且還宜誦之於口,悅之於耳,大量的疊詞的運用和比喻通感等手法的運用,讓本文的語言平添一層音樂美和繪畫美。

四:總結:《聽聽那冷雨(節選)》是一篇感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柯靈語),需要讀者用心用腦用情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時參與享受。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走向,體會語言的詩意美。

2、閱讀《讀本》上的有關文章,體會優美的意境。

備課札記:《聽聽那雨聲》所表達的是余光中先生對山水的獨特感悟。這位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呼吸在當今,卻已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新中國文學的史冊上。“小樓一夜聽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爲什麼作者寫的是冷雨?有什麼深刻的內涵?這個問題要讓學生作爲思考研習文字,體驗作品內涵的主線。原來作者的“冷”事實上是一種心境,一種濃濃的割捨不斷的鄉愁。在教學時,除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出疑問,也可以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對文字的研習,不能按部就班的進行,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品讀,提高涵泳鑑賞能力。所以,第一課時以教師指導學生的美讀爲主,在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第二課時是一種“非預設性的課堂教學”,學生透過讀書-——質疑——對話——釋疑的環節進行。一定要作到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