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與地壇(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我與地壇(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1. 體會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及這種變化與地壇的關係,領悟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認識以及對母親無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2. 揣摩肯切、深沉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文章思路和結構。 

2. 作者傳達怎樣複雜的情感。 

3. 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聯繫。 

4. 對生命的思考。 

一、 匯入 

在中國文壇上,史鐵生,可謂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曾被譽爲20世紀中國傑出作品以及中國當代50本經典著作之一。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淨的思和深切的悟帶給我們的啓迪和引導。一個被命運打倒而最終又站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則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板書課題、作者) 

二、 作者簡介 

史鐵生,生於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就再沒站起來。 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舞臺效果》、《命若琴絃》,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  

三、 地壇介紹

老北京的“九壇八廟”的說法;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 嘉靖十三年,改名爲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   

四、 字音字詞

給加點字注音: 

剝蝕(    )      柏樹(  )   恍惚(  )   雋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雋秀(  ) 

給加點字注音,並釋詞: 

熨帖(yù tiē):心裏平靜舒服。 

意蘊:內在的意義;含義。 

宿命: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人的生死和貧富等都由命運或天命預先決定,人是無能爲力的。 

恪守:嚴格遵守。 

亙古不變:(gèn):從古到今不改變。 

窸窸窣窣:(xīxīsūsū):象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

五、 1.文章作者分爲兩部分去寫的,那麼這兩部分都寫的是什麼?

明確:我與地壇 我與母親

2.起初“我”爲什麼要去地壇?(從原文中尋找答案) 

“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3.“一個世界”指什麼?“另一個世界”又指什麼? 

  “一個世界”指嘈雜紛亂,充斥着異樣眼光、冷嘲熱諷的時間,我在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找不到。 

  “另一個世界”指可以躲避殘酷現實的世界,地壇正是這樣一個療傷的世界。

4. 那麼文章中寫到的我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情況呢?而地壇有是個什麼特點的地壇呢?兩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的處境: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搖着輪椅”“失魂落魄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找不到了……”“不明白爲什麼要來這世上”“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

地壇特點:

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剝蝕了古殿浮誇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又散落了……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園子無人看管……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兩者關係:如果把地壇看作一個人的話,可以理解爲“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類比關係。 

5. 荒蕪冷落卻富有生命力的地壇這個景,給於一個遭受重大挫折的“我”什麼啓示,從而使作者重新振作起來呢? 

荒廢的地壇與殘廢的作者,有着相同的命運,但是荒廢的地壇中的那些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和草木等一個個生命個體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動着,述說着自己生命的美麗,從而啓發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頑強的活下去。 

6.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是什麼意思? 

經歷了400年的風雨,今日的地壇“荒蕪冷落”“很少被人記起”,這不就是曾經指點江山,“最狂妄”,而現在殘廢,沒工作,沒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這是一種緣份,我一進入地壇就對它產生了依賴,這是一種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們走到了一起。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園子飽經風雨,歷經滄桑,但園裏的小生命卻以透明獨特的方式演繹着生命的頑強。所以,“我”雖然殘廢了,但不能頹廢。 

這些語句的含義,實際上都可以從作者與地壇的精神交流角度來思考,從作者與地壇的“殘廢與荒廢”這個共同的命運的角度來思考。

學生帶着問題熟讀第二部分

(1) 當年“我”曾經給我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a.母親理解自己的兒子,尊重自己的兒子,維護着他的自尊,送他去地壇,但是出於一個母親的本能,她又無法不爲兒子擔憂。 

b.她希望兒子活着,希望兒子好好地活着,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自己地路,希望兒子能找到一條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沒有成功的把握,他的內心一直被這個“難題”反覆糾纏而整日整夜地處在痛苦,驚恐當中。 

(2) 他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在原文中尋找這一變化的句子?) 

從“我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地難題”,到理解母親,報答母親,告慰母親,懷念母親。

(3) 母親如何帶給“我”生的啓示? 

從三個角度

a. 母親對我的愛: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 

b.母親的苦難:兒子的不幸,強忍病痛的折磨。 

c.母親的意志: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離開人世的痛苦,表現 出堅強的意志和驚人       的毅力,她無私地奉獻 出毫不張揚的母愛,以行動感染薰陶着殘疾 

的兒子。 

4.總結第二部分 

  着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啓示,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5.“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聯繫 

  a.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在地壇這個環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 

  b.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爲什麼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c.地壇是“我”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 

六、板書: 

地壇(荒蕪並不衰敗)                殘廢不能頹廢(爲什麼生) 

                       啓發“我“ 

母親(毫不張揚的愛)                在逆境中堅強(怎麼活) 

   

七、寫作特點研究    

  ①形散神聚。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我與地壇》的這兩個部分,從內容上看是緊密聯繫的,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環  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從主題思想上看,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爲什麼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麼活的問題。地壇是“我”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愛最深的地反嫘拍畹牡胤劍也是“我”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文章結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至此母親與地壇已經融爲一體了?nbsp;

    ②寫作,既要反映客觀世界,也要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八、作業 

    寫一篇回憶性短文:       走進母親的內心……

九、總結 

和史鐵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因爲我們都是完整而健康的人,我們的父母能夠分享我們成長中的喜悅,所以,請珍愛生命,珍愛健康。假如有一天你遇上了苦難,也請記得史鐵生曾經說過:“無論多麼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