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懶惰蟲小班音樂活動教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懶惰蟲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懶惰蟲小班音樂活動教案

懶惰蟲小班音樂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理解懶惰蟲的含義,並感受和表現歌唱中的弱起節奏。

2、藉助歌唱,動作表演和人際交流,體驗和表現歌曲中的幽默。

3、初步形成勤勞、不依賴他人的生活態度。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圍成一個圓圈,教師站在圓圈裏。

2、幼兒用書:《懶惰蟲》。

活動過程:

1、在遊戲的情景中,引導幼兒感知歌曲《懶惰蟲》節奏並聽教師念兒歌。

教師邊念兒歌,邊按這首歌曲的節奏依次無摸幼兒的頭:“你是小小雞,你是小小雞,你的衣裳真美麗———————”。兒歌唸完,教師給最後一個被摸到頭的幼兒帖上紅花。

2、引導幼兒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的內容。

教師故意停頓片刻,引起幼兒的注意,然後按歌曲節奏念歌詞給幼兒聽。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什麼是懶惰蟲,爲什麼懶惰蟲到處都是痛?

教師邊唱歌曲邊玩點懶惰蟲的遊戲,歌曲唱完後,教師問最後一個被點到的幼兒:“你願不願意做懶惰蟲?鼓勵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表情、語氣表示:不願意做懶惰蟲。

3、學唱歌曲,並學玩“點懶惰蟲”的遊戲。

教師帶領幼兒邊學唱歌曲,邊玩點懶惰蟲的遊戲,教師對不願意當懶惰蟲的幼兒給予正面的肯定。

請個別幼兒當小老師,大家一起唱歌曲,玩遊戲。

4、引導幼兒仿編歌詞歌曲。

教師:你們都不願意當懶惰蟲,那我們就一起來唱不當懶惰蟲好嗎?那我們怎麼樣纔不是一個懶惰蟲呢?

教師將幼兒所說的內容串成歌詞,然後帶領幼兒一起完整地唱歌曲《不當懶惰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符合《三到六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於幼兒藝術領域的要求,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足之處是幼兒在爲音樂伴奏的時候,興趣很高,對用力大小、感受音樂的輕重方面沒能更好地進行對比,再進行鞏固,讓幼兒着重讓幼兒感受一下,效果會更好。

懶惰蟲小班音樂活動教案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理解歌詞內容,並較自然地進行歌唱。

2、能在歌曲結束時,及時模仿動物叫聲或用語言對問句作出相應的回答。

3、不願意做懶惰蟲,樂意做一個勤勞的孩子。

活動準備:

一隻毛茸茸的小雞玩具,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座位排成“圓形”,並玩過“點兵點將”遊戲。

活動過程:

一、音樂活動《蜜蜂做工》。

駕駛帶領幼兒隨着音樂從活動室外面飛進教室,並在教室裏邊唱歌邊表演《蜜蜂做工》。

二、玩“點兵點將”遊戲。

(1)教師出示小雞玩具,問小雞:“你是小小雞,你是一隻小小雞?(小雞沒有回答)。

(2)組織幼兒討論:你們能幫助小雞回答嗎?(如:小雞發出嘰嘰嘰的聲音,就表示回答)

(3)教師邊用《懶惰蟲》歌曲旋律唱問:你是小小雞……“邊逐個對座位上的幼兒點小雞。歌曲唱完,被點的'最後一名幼兒站起用“嘰嘰嘰”叫聲表示回答。

(4)由幼兒建議,教師邊唱其他小動物邊點兵點將,鼓勵和表揚幼兒大膽地利用相應的叫聲進行回答。

三、學唱歌曲《懶惰蟲》。

(1)看圖片,並用語言表現對懶惰蟲的理解。“懶惰蟲是什麼樣的人?”

(2)邊玩遊戲邊聽教師範唱,理解歌詞內容,教師邊唱邊點人,唱完後提問:“懶惰蟲什麼地方痛?”

(3)傾聽教師第二遍範唱,然後討論用什麼動作表示一身都是痛。(如牛動身體,雙臂抱緊等)

(4)秒年 用手指兩拍一下做點人動作,邊跟隨教師學唱歌曲。

四、遊戲《懶惰蟲》。

(1)學習用語言和動作,堅決大膽地表現對懶惰蟲的否定。

教師:你們是不是懶惰蟲?幼兒:我不是懶惰蟲。

(2)介紹遊戲玩法:教師或幼兒扮演點人者,邊唱歌邊點數尋找懶惰者,當歌曲唱完後,被點到這,必須站起來,大聲地否定:“我不是懶惰蟲”。

(3)討論活動:你喜歡懶惰蟲嗎?爲什麼?激勵幼兒爭做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學習歌曲

1、以故事理解歌詞:剛纔毛毛蟲和大樹爺爺做撓癢癢的遊戲,可開心了!咦,有一條毛毛蟲還在睡懶覺呢,大家都去叫它:“醒來啦,太陽出來啦!”可是它卻說:“哎喲,我眼睛痛,我的肚子痛,我的一身都是痛。”大家怎麼叫他都不願意起牀,不願意做事請。大夥兒生氣了,就叫他“懶惰蟲”。大樹爺爺笑眯眯:“彆着急,我來試試”。

2、清唱示範歌曲。

提問:大樹爺爺用什麼辦法把毛毛蟲叫醒了?爲什麼毛毛蟲聽了大樹爺爺的歌會很快起牀做事?你聽到大樹爺爺唱了些什麼?

三、情景遊戲——喚醒小動物。森林裏的小動物都不肯早起,愛睡懶覺,你們願意去幫助他們嗎?

活動反思:

歌曲《懶惰蟲》詼諧、幽默,旋律流暢,歌詞生動,適合小班幼兒。歌曲雖然以“反面形象”出現,但他的教育意義是很顯現的,教育孩子做一個勤奮的人。“勤奮”的概念很寬泛,對於小班孩子的理解有難度,想到班級中有一部分孩子早起的現象,因此,我把音樂中的“懶惰蟲”特指爲不願早起,具有了明確的指向性,更符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爲避免歌曲中“反面形象”的負面影響,我又賦予歌曲《懶惰蟲》一個特定的功能,即“喚醒功能”,大樹爺爺輕輕一唱,愛睡懶覺的毛毛蟲就起牀了。多神奇,一首歌變成了一個好辦法。基於這兩個重新賦予的特指,就可以情景自然貫穿活動始末,有了反覆吟唱的理由,自然地激發了孩子不當懶惰蟲的想法,同時幫助孩子感受體會了歌曲的詼諧情趣。新授歌曲必須要有七八遍的反覆跟唱,纔會被孩子接受熟悉。單調機械的模唱顯然是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內驅力,因此在清音跟唱後,我設計了遊戲環節“喚醒小動物”,引導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學會歌曲的吟唱。孩子幼兒都沉浸在“幫助喚醒”的角色中,盡情地反覆自覺地吟唱。對他們而言,已經不是在學唱新歌,而是在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