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課題:   管仲列傳                 

預習目標

   1、通讀課文,掌握重要實虛詞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及特殊句式。

   3、瞭解管仲其人其事。

預習感知

一、認識管仲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春秋初齊國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就千秋霸業,司馬遷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施政策略

內政方面:通貨積財,主張“順民心”,主張發展經濟,改革圖強,提出“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著名觀點。推行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爲後世創造典範。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號令天下諸侯。伐楚責茅,維護周朝尊嚴;北征山戎,平定北方邊境。                                                                                                                       3、後人評價

(1)孔子論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爲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啓超譽之爲“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鉅子”。 

二、預習檢測

1、給加點字注音

潁上(  )         鮑叔牙(  )           匡(  )         倉廩(  )  

 柯 (  )         齊桓公(  )         襲擊(  )         少姬(  )

給予(    )        廉恥(  )          好惡(    )       窘境(  )

 2、古今異義

     (1) 鮑叔不以我爲不肖

     (2)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3)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4)少時常與鮑叔牙遊 

     (5)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6)貴輕重,慎權衡

3、一詞多義

          

     既   言未既                                

              管仲既用                         見   事不目見耳聞

              餚核既盡                              項伯即入見沛公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知與之爲取,政之寶也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與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慈父見背

              蹇叔之子與師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軍無見糧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易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    知 少時常與鮑叔遊,鮑叔知其賢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君何以知燕王         

     故論卑而易行             其真不知馬也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者,財多也     孰爲汝多知乎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之  豈管仲之謂也             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絕賓客之知

    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輟耕之壟上

4、詞類活用

(1)齊桓公以霸

  (2)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3)貴輕重,慎權衡

  (4)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

  (5)桓公實北征山戎

  (6)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7)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

  (8)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虛詞。

2、瞭解文言句式特點,提高文言翻譯能力

3、培養同學情誼,使學生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教學過程

  一、講評預習檢測中的疑難點

二、合作探究

1、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組內討論並整理出翻譯寫下來。

(1)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4)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5)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之知人也。

(6)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2、探討並歸納總結文言翻譯的規律

三、當堂達標

  運用所學知識翻譯下列句子及語段

(1)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

(2)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3)故曰:“知與之爲取,政之寶也。”

(4)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飢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學後反思

四、結合所學及資料連結思考下列問題

 1、管仲是個怎樣的人?說說你的看法。

 2、你如何看待管仲及鮑叔之間的交往?

資料連結  

譯文:

管仲(字夷吾)是潁上人。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裏窮、處境艱難,常常欺負鮑叔牙,但鮑叔牙始終與他友好相處,不把這類事對外人說。後來鮑叔牙追隨齊國公子小白,而管仲則追隨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國君(即桓公),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牙就向國君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後,在齊國施政,齊桓公因他的輔佐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完全控制了天下,這全靠管仲的謀劃。 

    管仲說:“我原先不得志時,曾經同鮑叔牙一道經商,分財分利時經常自己多拿,他不認爲我貪財,知道我是貧窮所致。我曾經替鮑叔牙出謀劃策卻使他處境更加艱難,他不認爲我愚笨,知道時運有不利的時候。我曾經多次從政卻總是被國君貶斥,他不認爲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沒有遇到機遇。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他不認爲我膽小,知道我是因爲家有老母。公子糾爭奪君位失敗,追隨他的召忽爲此自殺,而我卻選擇被囚受辱,鮑叔牙不認爲我無恥,知道我是不在意小節而憂慮功名不能天下顯赫。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齊國執政,依據遠在海邊的小小齊國,發展貿易,積累財富,積蓄國力,壯大軍事力量,使執政者與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張是:“人們家中財物充足了就會講究禮義道德,豐衣足食後就會關注榮辱的取捨,執政者按法度辦事就能使六親團結起來。禮義廉恥如果不能成爲社會共識,國家就會滅亡。下達的政令應當像水流的源頭一樣,必須能順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張平易近人而容易實施。人們想做的,他就趁機提倡,人們認爲不好的,他就順應着革除掉。 

    他施政時,善於將災害轉變爲好事,把失敗轉化爲成功。他十分重視榮辱的選擇,慎重地選擇得失利弊。桓公偷襲蔡國,實際情況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卻藉此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實際情況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藉此機會敦促燕國恢復召公時的政治。於柯會盟後,桓公想毀約,背棄與曹沫的約定,管仲卻因勢利導設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諾。諸侯因此紛紛歸順齊國。所以說:“知道用先給後取之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執政的法寶。” 

    太史公說:管仲是人們公認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這可能是孔子認爲在周王朝衰敗的年代,桓公如此賢明,管仲卻不能鼓勵和輔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滿足於稱霸吧?俗話說:“鼓勵並順應好的,糾正並制止壞的,這樣一來統治者和百姓就能相親相和”,這話說的不就是管仲嗎?

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裘,材木盡於棺槨。齊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爲蔽,材木盡則無以爲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夫凡人之有爲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其屍,罪夫當喪者。”未久,厚葬之風休矣. 

譯文: 

    齊國人崇尚豪華的葬禮,結果產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壽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齊桓公很是憂慮,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管仲,說:“布匹都用光了我們就沒有衣服穿,木材都耗盡了就沒有用來製作防禦器材的材料,而豪華葬禮的風氣不能停息,怎樣禁止呢?”管仲回答說:“但凡人們要做什麼事,不是因爲這件事可以帶來名聲,就是可以獲得利益。”於是齊桓公下命令說:“今後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檔,就屠戮那個死者,並且把那些發喪的人治罪。”沒過多久,豪華葬禮的風氣就止住了。

王者貴天

原文:

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爲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君王要重視(貴:重視,崇尚)什麼?”(管仲回答)說:“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蒼茫茫的天空。當君王的,要把老百姓當作天。給與百姓恩賜就能社會安定,幫助百姓就能國家富強;非難百姓天下就會危險,違背百姓國家就會滅亡。” 《詩經》說: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員,最後不滅亡的,從來就沒有過。

五、課後作業

  小練筆:結合所學內容談談你對同學之間友誼的看法,並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