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3 教案教學設計

今生今世的證據

從容說課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着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爲故鄉,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反覆研讀,與文字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2、瞭解文中對場景細緻描寫的方法及物與場景的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覆閱讀,加強文字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探究與活動,進一步瞭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證據的含義。

3、思維與訓練,與文字直接對話,加以評點,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瞭解這種對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作者字裏行間的表達中透露出物與場景的個性化,體驗作者的感情。

2、把握對場景細緻描寫的手法。

教學難點

文字中所表現出的物與場景的強烈個性化的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師:在新疆那塊遙遠的土地上,有一羣大隱之人。他們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縫,可能是一名獵人,也可能是一名農夫,他們昂揚地出行,悄悄地寫書,於是成爲了“住居新疆”叢書的某一個作者。劉亮程就是這衆多隱士中的一個。

劉亮程說:“不易被人看見的一些文字所呈現的,是這塊被獵掠無數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實。”而對於一個人來講,何嘗不是這樣?一個言語並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離矯情和做秀也更遠一些。

劉亮程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作家啊,他又寫出了怎樣的作品?今天,我們就走進劉亮程的情感世界。

多媒體投影出《今生今世的證據》

教師精講

一、有關作者、作品

師: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介紹一下作者、作品情況。

生:劉亮程,1962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裏,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敘述着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和《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於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引起了新疆文壇的熱切關注,多位評論家先後撰文對其創作進行研討。接着,1999年10月,在國內文學界享有盛譽的《天涯》雜誌的頭題位置刊發了“劉亮程散文專輯”,並配發了李銳、李陀、方方、南帆、蔣子丹等著名評論家、作家的推薦文章。一時間,國內文學界爲之譁然。湖北《今日名流》雜誌隨即對劉亮程做了長篇專訪;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以“劉亮程和他的村莊”爲題對其作了專訪;《書評週刊》、《作家文摘》、《新華文摘》、《江南》等報刊也紛紛轉載刊發劉亮程的散文及評論文章;在新疆壓庫1年多的數千冊劉亮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也在一個月裏被訂購一空。2001年4月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被譽爲20世紀最後的文學景觀。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別人是怎樣評價劉亮程的:

劉亮程是中國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陽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島,但是又沒有那種原始的浪漫情調,在那裏夾雜地生長着的,是一種困苦,一種危機,一種天命中的無助,快樂和幸福。

---林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

在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敗,互相複製的沙漠上,談到農民劉亮程的這組散文,真有來到綠洲的喜悅和安慰。

---李銳《誰的人類》

真是很少讀到這麼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驚訝作者是怎麼在黃沙滾滾的曠野裏,同時獲得了對生命和語言如此深刻的體驗。

--李銳

劉亮程的才能在於,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條清亮透明的小河裏淘洗一番,洗得每個字都乾乾淨淨,但洗盡鉛華的文字裏又有一種厚重。捧在手裏掂一掂,每個字都重得好像要脫手。

--李陀

身邊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動靜皆可成詩,散文中透出的那種從容優雅的自信,是多少現代人已經久違了、陌生了、熬長了黑夜搔短了白頭也找不回的大才華。這當然是一種哲學,是發現的哲學,是悲懷和樂世的哲學,是生命體大徹大悟頂天立地的哲學。

--蔣子丹

二、誦讀並感知課文

1、聽錄音,自行朗讀體會。

師(講解):當燥熱的城市越來越難以容下遠道而來的流浪者,劉亮程用他一個人的村莊庇護了衆多城市人無處依附的心靈。這位總愛扛着鐵杴在荒野上游蕩的新疆漢,用他的文字緬懷了整個大地的童年時代。

他會因爲一堆土、一棵樹、一墩蒿草、半截土牆而收住腳步,他順着大路、小路用思想挽留住一些偶然的相遇。這些微小細碎的事物,沾染着古老而新鮮的血液,他發現了它們,把這些永遠不會陳舊的東西,收入了自己的村莊。在那裏,陽光偏移,但仍在照耀,清風穿過,但仍在吹拂。

有人驚訝於這位閉塞大漠上成長起來的農民,有近於天才的思索和聲音,但劉亮程卻深信---這種聲音曾經遍佈大地。

2、總體感知課文

師:這也是一篇關於故鄉的文章,同學們,請思考一下:這篇散文和上幾篇散文的寫作角度一樣嗎?

生1:《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

生2: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着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爲故鄉,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師(補充):劉亮程是一位題材與風格都很獨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透過對西北農村的細膩抒寫,體現了一種難得的對鄉村、對底層民衆的人文關懷,對鄉村日常生活意義的發掘,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兩種文明之間衝突的反思

3、探究文字

師(講解):作品從一個人的遷徙開始。當人擁有的時候,並不覺得一樣東西的珍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是否珍貴,人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它的。所以,文章說:“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因爲“它沒有用處了”。

其實,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爲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裏的話說“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證據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爲他“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爲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人爲什麼喜歡懷舊?因爲人是有時間感的動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與時間的無情,知道什麼叫歷史。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對象,說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着對自己生命的懷疑:“在它們中間悄無聲息度過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的我,他的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對於今天的生活,它們是否變得毫無意義。”而從客觀的情形來看,當家園廢失,“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師:現在請同學們精讀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們想它沒用處了。

(2)、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3)、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

(4)、誰會證實以往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5)、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生1、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煉和心靈思考纔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遺憾。文章開篇實際是站在今天對昨天的假設。

生2、這是本篇的關鍵詞。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爲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所以作者說:“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證據啊。”

生3、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對象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生4、文章的意思又進一層。“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生5、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爲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纔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生:情感、意義,以至過去的生活,特別是“一個人內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無法把握的,它們只有透過具體的物、具體的場景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覺的,它表明,物與場景總是個人化的,是人感覺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場一場的風吹舊牆、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鬆開的骨縫”,“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鬚”,“恆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牆、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這些對物的記憶顯然是非常個人化的,換言之,故鄉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雷同的。這就是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義的道理所在。

[課堂小結]

師:對於劉亮程來說,他的這個村莊,不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處所,是他終生所要表達和描述的對象,它更多的代表着他的生命與寫作方式,是作家在內心深處不斷構築和豐富的一片靈魂領地。對於屬於劉亮程這“一個人的村莊”來說,那裏的灰鳥、蟲子、老狗、胡楊樹、逃跑的馬、掙斷繮繩的牛,和那唯一的一邊閒逛一邊在內心琢磨的扛着鐵杴的人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又無限的生命空間,在這裏,忍耐、困苦和快樂是屬於每一個沉靜而卑微、孤獨而深刻的靈魂的,作家以樸素簡單的文字表達了他對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和土地的感激,對自然萬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爲如此,作家才能如此靈犀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 

[佈置作業]

以“精神家園”爲話題寫一篇短文。要寫出一定的生活體驗,要有一定的真情實感。也可以結合課堂上從網上檢索出來的資料,整理成文。

[板書設計]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