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15 教案教學設計

今生今世的證據

〖作者/會員名〗扶搖仙子1234

今生今世的證據

[學習目標]

     繼續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能透過評點的方法與文字、與作者及想像中的讀者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重點難點]

     1.透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集思廣益,透過評點理解課文。 

[教學時間]:使用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 導語。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簡介作者

      劉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灣縣人。在一個靠近沙漠的村子裏長大。種過地,當過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裏,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種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劉亮程的散文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天涯》《大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南方週末》等報刊對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紹,作者本人亦一鳴驚人,被譽爲“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

三、 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與特色。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了什麼?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用小紙條把它記下來。

四、 交換問題分組討論後全班交流。

五、 小結。

     劉亮程是一位題材與風格都很獨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透過對西北農村的細膩抒寫,體現了一種難得的對鄉村、對底層民衆的人文關懷,對鄉村日常生活意義的發掘,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兩種文明之間衝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着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爲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第1小節是一個鋪墊,是爲了與下文作對比的,敘述一個人在沒有懂得憐惜舊物時,對故土的輕慢之舉。作品從一個人的遷徙開始。當人擁有的時候,並不覺得一樣東西的珍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是否珍貴,人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它的。所以,文章說:“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因爲“它沒有用處了”。

      第2-8節可以看作一個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從各個角度,反覆說明故鄉對人生命的意義。故鄉是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爲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裏的話說“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證據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爲他“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爲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人爲什麼喜歡懷舊?因爲人是有時間感的動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與時間的無情,知道什麼叫歷史。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對象,說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着對自己生命的懷疑:“在它們中間悄無聲息度過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的我,他的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對於今天的生活,它們是否變得毫無意義”。<<br>

      最後一小節,既是對上文的總結,又是全文主題的昇華,短短的一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它設想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從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當故鄉也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印記不復存在時,他的生命,他的歷史也就成了一片虛空,他沒有“根”,也就沒有了寄託與歸宿,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這實際上如《前方》一樣,也是對現代人精神狀況的況喻,想“回家”,卻只能走向“虛無”。

      情感、意義,以至過去的生活,特別是“一個人內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無法把握的,它們只有透過具體的物、具體的場景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覺的,它表明,物與場景總是個人化的,是人感覺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場一場的風吹舊牆、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鬆開的骨縫”,“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鬚”,“恆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牆、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這些對物的記憶顯然是非常個人化的,換言之,故鄉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雷同的。這就是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義的道理所在。

    六、學生評點。

                         江蘇省姜堰中學 周建文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