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清兵衛與葫蘆教案

《清兵衛與葫蘆》是第五單元“情節”的第一篇小說。“情節”話題重在讓學生知道情節執行的基本模式和對小說主題的作用。爲大家分享了清兵衛與葫蘆的教案設計,希望對老師有幫助!

清兵衛與葫蘆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小說的內容和題旨

2、理解故事與情節的關係,並且能夠舉例說明。

3、能結合作品分析情節生髮的途徑及其效果。(危機爆發)

教學重點:

1、領會小說的內容和題旨

2、理解故事與情節的關係

教學難點:分析情節生髮的途徑及其效果(危機爆發)。

教學用具:常規用具;PPT輔助。

教學過程:

一、匯入:名人小故事

(1)——媽媽,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喔。

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2)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喜歡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親對她說:你很優秀,真的!

教師語:面對孩子的天性,我們往往缺乏足夠的耐心,缺乏上時的心態。生活中,大人們常常不知就裏地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一個孩子,感受他獨特的世界,思索我們的人生。

二:文字感知:

1、檢查預習:你會讀嗎?

熱衷 戰戰兢兢   茶滷 薪水  哆嗦   呵斥  熠熠   乖覺

2、請幾位同學複述故事情節(訓練學生用間接地語言概括中心內容的能力)

明確:它講述了一個小學生熱衷於葫蘆,並且對於鑑賞和收藏葫蘆有特別的天賦,但最 終在老師和父親的壓力下被迫放棄愛好的故事。

三、文字研習

1、小說開頭這樣寫到:“自從發生這件事以後,清兵衛和葫蘆就斷了關係。過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蘆的東西。正如他過去熱衷於葫蘆一樣,現在他熱衷着繪畫……”

(1)小說採用了哪種記敘方式?有什麼作用?

(倒敘:先說結局,設下懸念,引起興趣)

(2)閱讀21——36,思考:.“這件事”指一件什麼事?

明確:這件事:(21-27)開端:清兵衛發現葫蘆;(28-29)發展:教員沒收

(30-36)高潮:父親砸碎葫蘆

(3)所謂命運,就是你周圍的人。在這件事情上,周圍的人都有什麼樣的反映?

父親—“圓睜着眼呵斥”“抓”“揍”“罵”“拿起槌子來一個一個地砸碎”

母親—“嚇得戰戰兢兢地不敢出聲”“哭”“嘮嘮叨叨”“怨言”

教員—“氣得連聲音都顫抖”“沒收”“挾着一隻書包來訪問”

(4)你覺得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簡單、粗暴,對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強權。

(5)教員能夠容忍學生在操場上唱歌,卻不能容忍清兵衛在課堂上把玩葫蘆,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學生思考、交流、表達

參考示例:

A、教員對當地人愛好葫蘆的風氣不喜歡,清兵衛又在課堂上把玩葫蘆,而且還是“修身課”(講授道德、倫理的.課程。後來發展到主要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二戰後被取消);

B、教員的愛好和清兵衛的愛好形成了明顯的對峙。(武士道作爲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在人格上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追求科學而又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等。)清兵衛所愛好的葫蘆象徵着自然、每、和諧;而教員所喜歡的武士道則象徵壓抑個性的外強中乾甚至帶點滑稽的強權。

對於教員愛好武士道這件事,作者的態度如何?(嘲諷)

結合具體的語句加以體會。

(6)“這件事”對清兵衛有怎樣的打擊?找到相關的細節描寫,要求學生體會清兵衛的心理。示例:A、於是這個清兵衛的葫蘆,終於被當場沒收。清兵衛連哭也沒哭一聲。

B、他臉無人色地回到家裏,靠火爐邊發呆。

C、清兵衛只是臉色發青,不敢作聲。

朗讀品味這幾句話。

教師小結:簡單的幾筆就將清兵衛面對打擊時震驚、恐懼的心理、失掉葫蘆後痛苦無奈的心理、面對種種打擊後已經認命與不敢抗爭的心理深刻而傳神的傳達出來。面對教員,父親的不理解,甚至粗暴的反對方式,年幼的清兵衛除了害怕,似乎找不到別的理由了。

(7)概括小說主旨:批判了粗暴扼殺少年個性的做法,呼籲人們要尊重個性,讓個性自由發展。這也符合了作者的創作理念。(展示作者簡介)

【PPT】志賀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於宮城縣。祖父是相馬藩府的家臣。

1910年,與人共同創辦《白樺》雜誌。圍繞於這個刊物的一些年輕作家與美術家,對當時主張純客觀主義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不滿,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志賀直哉爲“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

2、我們僅僅讀這一部分,中心故事很完整了,主題也能很精準地概括出來。如果我們刪去1——20內容,,你覺得可以嗎?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思考:內容1.鋪敘清兵衛對葫蘆的癡迷。(板書熱衷、癡迷)

2.透露清兵衛和父親的矛盾。

作用:爲故事的發展鋪墊;爲矛盾的爆發伏筆

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這種癡迷的程度?結合具體的語句來理解。(抓住傳神的細節)

參考示例:A、(2、5)買葫蘆、把玩葫蘆;(狂熱的收藏熱情,專業的收拾技巧)

B、(3、4)錯看葫蘆;(癡迷忘情)

小結細節描寫:

教師語:讀過一本小說,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情節如何曲折怪異,而是富有表現力的動人的細節,例如:吳敬梓《儒林外史》中嚴監生的兩個手指頭、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苔》中葛朗苔的眼睛和手。

細節從屬於情節,爲情節服務,正是這些具體的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的細節使得整個情節更充實、質感,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活豐滿。

【PPT】細節作用 情節更充實質感

人物更鮮活豐滿

3、第一部分是爲矛盾爆發而蓄勢,那麼矛盾爆發之後該這麼辦呢,這往往是小說家的創作契機。《清兵衛與葫蘆》的矛盾爆發之後,作者又設計了哪些情節?

參考:(1)高價出賣葫蘆。

(2)清兵衛現在的愛好

合作探究:(1)你認爲“賣葫蘆”這個結局合理嗎?這樣一個結局它有什麼意味?

觀點示例:反襯清兵衛的天才和慧眼

天才的無奈(被小人玩弄於鼓掌)

人性的陰暗(道貌岸然下的虛僞)

人性的悲劇(受害者不明真相)

人人都是清兵衛???

(2):小說現在的結尾對錶現主題起什麼作用?

參考:

小說的結尾對錶現主題有重要作用。清兵衛有了新的愛好。象徵着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精神追求的曲折勝利——在壓迫下尋找新的出口。但是,這新的愛好也任然爲壓迫勢力所不喜歡,這就蘊含了新的矛盾。小說在此戛然而止,無限的後續故事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也許又是葫蘆故事的重演,這就加劇了悲劇意味;也許是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最終勝利。總之,這樣的結尾引起了讀者在閱讀之後對主題內容的繼續思考。

4、小結話題知識:危機爆發。

“這件事”的影響的確非同尋常,對清兵衛而言,“這件事”改變了他的愛好,從小說的情節安排上來說,這件事也是情節發展的動力之一,我們稱之爲“危機爆發”。

【PPT】所謂危機爆發指   情節走到一定程度,鬱積的矛盾就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爆發。之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爆發是一個轉折點,是情節新的起點,因爲一段故事結束了,又一段漫長的路程要走了,小說又可以大有所爲了。《清兵衛與葫蘆》就採用了這樣的一種情節生髮方式。

四、體驗感悟

1、如果你是清兵衛,你會如何與父親溝通?

2、如果你是清兵衛的父親,你會怎樣對待孩子的喜好?

3、如果你是清兵衛的老師,你會怎麼對待違反紀律的清兵衛?

五、佈置作業:

1、小說的結尾意猶未盡,清兵衛對葫蘆的愛好被扼殺後,又熱衷於繪畫了,他的這一新的愛好能守住嗎?後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請合理展開想象,續寫這篇小說。

2、選取文中的一個片段,編排成課本劇。

板書設計:

清兵衛 ( 熱衷、癡迷) 葫蘆 (反對、排斥 )父親、教員

天性、天賦 繪畫 壓抑、扼殺

個性解放VS壓迫勢力

人人都是清兵衛

教學反思

初讀《清兵衛與葫蘆》,感覺文章挺簡單,仔細一讀,又覺得難把握,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細節描寫、搖擺理論、矛盾衝突、主題把握等節點一下子蜂擁而來,不知如何傳達,準確合理地進行教學。掩卷沉思,小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是葫蘆由1毛錢被賣到了600塊,出乎意料,但仔細一想,卻又在情理之中,前文許多細節已經暗示清兵衛具有獨特的個性以及非凡的鑑賞力、審美力與創造力,然而清兵衛在種種打擊下,由癡迷葫蘆到放棄葫蘆,天性的喜好得到無情地扼殺,令人痛惜。而1毛錢的葫蘆賣到600塊這件事,清兵衛是不知道的,父親、教員也是無從知曉的,於是,一切照舊,惟有清兵衛的愛好變成了繪畫,小說的結尾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本設計試圖抓住高潮部分,替換文段讓學生體會本文情節執行的特點,並以此帶動全篇,透過討論分析,理解搖擺起伏、細節描寫傳神等寫作特色,適當討論主旨。

從課堂來看,替換文段抓高潮環節與學生的興趣點契合,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搖擺理論,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應曲折有致,波瀾起伏。學生對前文的細節描寫尋找與分析均比較到位。教學過程基本流暢,重點難點有所落實突破,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感覺不足的是,搖擺理論、細節描寫的穿插稍顯生硬,細節討論與主旨探討有部分重複之嫌。對主題尚可深化些:天性的、自然的美在惡俗的時代氛圍中處境往往非常艱難。

更遺憾的是,文章常讀常新,人卻漸漸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