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清兵衛與葫蘆》教案設計

篇一:清兵衛與葫蘆教案

《清兵衛與葫蘆》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志賀直哉相關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

3、結合單元話題,仔細體會本篇小說情節發生的特點及其妙處,如本小說中的搖擺處理,矛盾衝突對情節的推動作用等。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味文章結構藝術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細節描寫、搖擺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追求個性自由發展的期望和個性解放、人道主義的精神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分析小說情節發生的特點及其妙處。

2、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理解“搖擺”等小說中常用的方法與技巧。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啓發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多媒體播放葫蘆工藝品圖片)看了這些葫蘆的圖片,大家是否也驚歎於葫蘆的美呢?今天我們就要走近一個叫清兵衛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與他的愛好——葫蘆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我們一起來學習《清兵衛與葫蘆》。

二、作家作品

志賀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說家,被日本評論家譽爲“小說之神”。 新現實主義的第一人 。1910年,與有島武郎、有島生馬等共同創辦《白樺》雜誌,他們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代表作長篇小說《暗夜行路》。

三,初讀課文,把握作品情節執行模式

1、回顧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其中小說能夠吸引人最關鍵的要素:情節。

2、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總體把握故事。

明確:一個叫清兵衛的小學生熱衷於葫蘆,並且對鑑賞和收藏葫蘆有特別的天賦,但最終在老師、父親的壓力下被迫放棄愛好的故事。

3、回顧小說情節的執行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4、本文的情節執行模式:

發生:清兵衛癡迷於葫蘆。

發展:清兵衛發現獨特葫蘆。

高潮:教員沒收葫蘆,父親砸碎葫蘆。

第二高潮:葫蘆輾轉賣到高價。

結局:清兵衛改變愛好。

四、賞析文字

1、文章開頭交代故事的結局,有何好處?

明確:,這種寫法稱爲倒敘。作者開篇設定了一個懸念:“這件事到底是什麼事呢?清兵衛“過去”又是如何“熱衷於葫蘆”呢?

懸念的作用: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讀者的興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

2、讀課文2-6段,從哪裏看出清兵衛是熱衷於葫蘆的?

概括:常常買葫蘆,處理葫蘆

把一老頭兒的腦袋錯看成葫蘆

總是呆呆的望葫蘆,常常上街看葫蘆

喜歡收拾葫蘆,看葫蘆

大概所有的葫蘆,都被他一一看過了

小結細節描寫的作用:

第一,使情節更豐滿。生動的說明了清兵衛特別喜愛葫蘆,到了癡迷的程度,葫蘆於他是一種很重要的樂趣,絕不是三分鐘的熱度使然。

第二,推動情節發展。清兵衛看過了很多葫蘆,這爲下文表現他對葫蘆的高超鑑賞力作了鋪墊,不會讓讀者覺得後文安排突兀。

3、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與客人的談話部分,思考:爲什麼寫到父親與客人的談話? 清兵衛喜歡什麼樣的葫蘆?客人又喜歡什麼樣的葫蘆?父親怎麼看清兵衛的愛好? 明確:展示了兩大矛盾衝突:清兵衛的愛好和父親的不支援的矛盾;清兵衛的獨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爲下文矛盾的爆發做鋪墊。說明清兵衛欣賞葫蘆的眼光獨到,爲下文葫蘆賣出高價作鋪墊。

4、教員發現了清兵衛的小動作,作者爲什麼不直接寫如何處理這件事,轉而寫教員的愛好?明確:作者這樣寫,使時間暫停,情節的推進被“吊”了一“吊”,是運用了“搖擺”的處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搖擺的概念

搖擺:小說在執行時不是毅然決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裏出現了猶豫不決的狀態。大多數小說情節執行並不呈現一條直線,作家不會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總會在某處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做點什麼然後再回到軌道,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

6、還有哪些情節體現了搖擺? 閱讀課文的高潮部分。

(1)教員家訪,父親恰好不在。

(2)清兵衛“心頭別別地跳着”,擔心他會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蘆,結果教員沉醉於自己的訓斥,並未注意到僅在咫尺的那些葫蘆,清兵衛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們也和他一樣鬆了一口

氣。

(3)剛剛鬆了一口氣,可父親很快回來了,知道了教員的來訪,不僅把清兵衛暴打了一頓,並且非常粗暴地將剩下的葫蘆“一個一個地砸碎”,

7、小結“搖擺“的作用:透過這幾處的搖擺,我們可以發現,“搖擺”是小說情節設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它讓小說的情節波浪起伏,是小說執行的動力之一。透過語言、情節性格、主題的搖擺,小說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說的執行過程,其實就是搖擺的過程。我們抽去小說的內容去看純粹的結構時,將會發現,那是一個經過若干次搖擺之後留下的曲折、迴繞、反反覆覆的圖形。那麼大家在進行寫作的時候,也可以試着採用“搖擺”這種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複,從而增添藝術的魅力。

8、至此,矛盾衝突達到了高潮,爲什麼不直接交代結局,而是宕開一筆寫那個用一毛錢買來的葫蘆會賣到600塊錢的?0.1=50=600?

明確:體現了情節上的搖擺照應前文,說明清兵衛眼光獨特,很識貨和前文形成對比,父親訓斥清兵衛的話,“你懂得什麼,也來插嘴”。也說明大人們對清兵衛不理解增強悲劇色彩,加大諷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對於清兵衛的新愛好,父親是何態度?安排這個結局有何用意?明確:“又開始嘀咕了”。暗示讀者,清兵衛對繪畫的愛好會在家長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棄,就結構而言,照應開頭。

就內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題,清兵衛又有了新的愛好,但這新的愛好也仍然是爲父親所不喜歡的。這就蘊含了新的矛盾。小說再次戛然而止,無限的後續故事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也許又是葫蘆故事的重演,這就使得悲劇意味加重。試想,如果不斷地重演這樣的故事,會對清兵衛造成什麼影響?清兵衛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五,總結本文主題

本文透過清兵衛對葫蘆的愛好被老師和家長扼殺的故事,表現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情況下,對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粗暴扼殺,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批評,同時呼籲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個性健康發展。

六、拓展延伸:閱讀下列材料,談談你的感想。

老達爾文支援兒子的興趣和愛好

世界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幼年時期和其他孩子一樣,看不出有什麼“天才”的靈感。但從7歲開始,他就很有興趣地蒐集許多風乾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蟲。他還蒐集硬幣、圖章、貝殼和化石等許多雜七雜八的東西。

可是,達爾文的父親老達爾文卻非常支援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把花園裏的一間小棚子交給孩子,用來做化學實驗。

爲了使他寫的東西更流暢,老達爾文幫助他讀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在父親幫助下,達爾文從小養成了蒐集動植物標本的愛好,並富有幻想,學會了做嚴格科學的記錄,也學會了用優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而這一切,正是他在日後作出成就所必需的東西。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表達訓練:

如果你是清兵衛,你會如何與父親溝通?

如果你是清兵衛的父親,你會怎樣對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衛的老師,你會怎麼對待違反紀律的清兵衛?

你們有沒有類似清兵衛的遭遇?你們想對家長老師說什麼呢?

七、結語

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都應該相信夢想的價值,堅持自己的夢想,同時,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個性,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天才”!

八、練筆:續寫

小說的結尾意猶未盡,清兵衛對葫蘆的愛好被扼殺後,又熱衷於繪畫了,他的這一新的愛好能守住嗎?後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請續寫該故事。

篇二:《清兵衛與葫蘆》教學設計

《清兵衛與葫蘆》教學設計

【教學思路】

選修課程更強調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多元的評價方式。《外國小說欣賞》定位爲“欣賞”,更強調學生主體的體驗。“話題”的限定,更強調理性思考與單元意識。語文課程應始終注重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基於對課程和教材的這些認識,本課在教學組織上遵循由感性體驗到理性總結再到具體實踐的認知規律,藉助學案《探究學習表》,採用自主閱讀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透過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以期達到促進學生能力與素養提升的目的。

本單元探討的話題爲“情節”,《清兵衛與葫蘆》情節的動人之處在於它的“細節”和“搖擺”。其中“搖擺”爲較前沿的理論,對學生而言,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較大難度。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本課主要以這篇小說的情節是什麼,好在哪裏,如何做到,這三個邏輯上前後關聯的問題爲主線,着重引導學生體驗具體而動人的細節,明確“搖擺”的含義及作用,瞭解使小說情節動人的方式方法,並能學以致用。

【學情分析】

1.本文文筆簡潔清新,學生在整體感知方面不會有較大難度。小說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共鳴。

2.有着較豐富閱讀經驗的高二學生能夠較順利地領會作品的內容與主題,理清小說的情節脈絡,但較少關注對情節的賞析。

3.在學習方式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高二學生已經能夠自主研讀文字,提出問題,表述己見;開始習慣於合作交流,相互學習。

4.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主題。

2.理解本文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

3.構思合理而巧妙的情節。

過程與方法:透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理解本文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 透過寫作練習、相互觀摩,較熟練地構思恰當而巧妙的情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重人性、尊重個性的觀念。培養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

【教學難點】構思合理而巧妙的情節。

【教學方法】自主閱讀,小組合作,對話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平處見奇景,小說大乾坤。”平日裏,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常常驚歎於作家的天才構思。生活經作家妙筆的點化,生髮出曲折動人的情節之花,結出豐富深刻的思想之果。情節的執行究竟有着怎樣的奧祕?該如何構思巧妙而恰當的情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透過一個平凡普通的葫蘆所演繹出的奇妙故事,來探究這一話題。

二、整體感知

這一單元我們要欣賞的是外國小說的情節。這節課我們以日本小說《清兵衛與葫蘆》爲例,探究小說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之前,我們下發了探究學習表,同學們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各自在組長的帶領下,閱讀文字,研討課題。今天,我們就和全班同

學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1.閱讀《清兵衛與葫蘆》,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這一故事。

《清兵衛與葫蘆》講述了小學生清兵衛熱衷於葫蘆,因爲父親和老師的反對,最終被迫改變愛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往往包含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情節。所謂“情節”是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劃或設計。它是按照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開。情節執行的基本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2.請同學們用“葫蘆”的語言形式,概括小說情節執行的各個環節。

【注】“整體感知”部分主要解決“情節是什麼”的問題。這裏包含兩層意思:

一、這篇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二、情節的概念和執行的基本模式。透過概括的方式領會作品內容,理清情節,同時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三、自主探究

仔細閱讀小說,欣賞情節的動人之處;或對不認同的情節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

1.教師示範。

示例:小說的開頭,即第一段是概述,用簡練自然的語言概括全篇,把整個情節線索勾勒出來,但惟獨留下一個缺省──“自從發生了這件事以後,清兵衛和葫蘆就斷了關係。”“這件事”到底是什麼事?這個有意的語焉不詳,就是一個懸念,引發讀者探究的興趣。製造懸念,誘發閱讀期待,是推動情節開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自主閱讀,重點探究。

3.按情節執行的順序,請同學發表見解。

(教師板書學生髮言的關鍵詞。)

【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解決“情節好在哪裏”的問題。教學方式主要是學生自主閱讀,重點探究,透過生本、師生間的對話,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在認知層面側重於感性認識。

這一部分預期的目標是學生髮現小說具體而典型的細節與情節執行過程中的搖擺,爲下一環節總結歸納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上升到理性認識,打好基礎。爲了目標的達成,有如下預設:

【預設】

1.教師的示範是爲了引導學生圍繞“情節”這一話題,見微知著,深入思考,並組織語言,流利表達。

2.小說自發生部分始就充滿了大量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生動有趣,滿含意味,一定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並對其作出賞析。要求“按情節執行的順序”,發言符合閱讀的規律,保障課堂教學的有序。學生髮言後,教師應對“細節”做一個小結,強化認識,爲下一環節的歸納總結寫作規律做鋪墊。

3.對於情節執行過程中的搖擺,學生將會較少關注,而且對概念也難以理解。探究問題中的“對不認同的情節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爲解決這一矛盾埋下的伏筆。教師可承接學生賞析細節這一話題,從對一兩個典型細節的'作用的理解中,引出“搖擺”這一概念。概念理解清楚後,再請學生尋找小說其他搖擺處,以加深認識,從而較熟練掌握。

4.預計引出對搖擺理解的典型細節有兩處:一是清兵衛與父親和客人的對話,二是教員的愛好。設計一個問題:這一處細節能否刪去?

5.教師板書學生髮言的關鍵詞,爲下一環節總結歸納提供直觀的素材。

四、合作探究

剛纔各位同學對本文情節執行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討,黑板上衆多的關鍵詞就是我們思考的成果。接下來,就讓我們發揮團隊的力量,在這充分感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理

性的探討:如何設計巧妙而恰當的情節。

【注】“合作探究”部分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教學方式主要是小組合作交流。透過生生間的對話,藉助板書上的關鍵詞,總結歸納,在認知層面上達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總結歸納出來的方法要明白清楚、有操作性,爲下一環節的寫作實踐打好基礎。

【預設】1.細節描寫使情節豐滿、充實。

2.矛盾衝突使情節緊湊,有表現力。

3.搖擺使情節跌宕起伏,搖曳多姿。

五、寫作實踐

設計一個巧妙而恰當的情節,續寫《清兵衛與葫蘆》。字數300字左右。

【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是認知的一個完整過程;從個人體驗到小組合作再到個人實踐,是能力與素養的一次提升。他人的作品是自己寫作的示範,而續寫是自身對於原作品的再創造,是更深刻的個性解讀。讀寫結合,相輔相成,學以致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有一個巨大的收穫——震撼。我震撼於同學們天才的想象力與深厚的語文素養,我震撼於同學們認真鑽研的治學能力,我更震撼於同學們團隊合作、精誠團結的精神。這節課,我只是一個主持人,同學們纔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我想,同學們也會有一個收穫,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歸納的認知飛躍中摸索出一個藝術創作的規律,從與作家、作品的對話中感受到對人性的尊重。也許這個過程還不那麼完善,但我們已然領會到關注生活的點滴,藝術地棲息於大地。這便是“文學就是人學”的內涵。

【注】用激勵性的語言突出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性。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適當加以延伸。

七、課後作業

1.完成《探究學習表》中“評價”部分,總結得失。

2.閱讀《在橋邊》,看看這篇小說在情節執行上有哪些特點,並嘗試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小課題。

【注】完成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強調一個好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講讀與自讀相結合,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探究。

教學反思

預設與生成的矛盾,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表現之一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對話有別於生活中的對話,它具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是對話雙方平等交流,二是對話內容有教學意義。

對話雙方即教師與學生,他們之間平等交流的核心當然是人格上的平等,但這種平等受現實諸多因素的制約,並非哪一方放低姿態或不卑不亢即可達成。師生間平等交流在課堂上最大的阻礙是知識儲備的差異。全知全能的教師與所知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學問,其結果不難想象。將這種對話的不成功完全歸咎於學生,則反映的是教師的無知與無能。要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於教師主動搭建使學生能夠在知識上與之對話的平臺。因此,課前設計有效的預習方案並督促落實,課中適時提供示範等教學方法不可或缺。

對話爲教學服務,高效課堂必然要求師生間的對話緊密圍繞有效教學展開。脫離教學目標一味迎合學生,或緊抓標準答案一味逼迫學生的對話都於教學無益。如《清兵衛與葫蘆》這篇小說,學生感興趣的也許是主題,是情感,是人物;但單元欣賞的重點是情節。對於這篇小說的情節,學生也許覺得平淡無奇,也許覺得錯漏百出,也許覺得別有滋味。這些問題如果教師事先不下足功夫,一旦在課堂對話中爆發出來,教學便成爲尷尬的一刻。因此,很有必要課前印發學案,使學生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內容,瞭解大體的交流過程。課中教師或明或暗地引導也並不能認爲是對學生思考的橫加干涉。

準確把握學情,科學設計方案,是教師預設成功的保障;適時恰當地引導,則能讓生成更爲有效。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對話,考驗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智慧。

篇三:清兵衛與葫蘆教案

《清兵衛與葫蘆》是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寫的一篇主張尊重個性的小說,透過講述一個異國的悲劇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長專制思想對青少年的扼殺。文章敘述直白,易於理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是對學生進行小說的閱讀欣賞與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結合單元話題,賞析小說情節的執行模式、細節與情節、情節的搖擺等知識;指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態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使之獲得人生的感悟。

教學方法設想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作品,真正的以學生爲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只是培養學生自讀的一個環節。根據單元目標的分解,學生應該在學習講讀課的時候獲得自讀的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課伊始,我想先了解一些情況,同學們,你們玩過手機、mp5、籃球或足球嗎?你們喜歡看體育類、軍事類、影視類、文學類的雜誌嗎?這些東西被老師收繳過,被父母毀壞過嗎?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爲和老師家長的做法的呢?日本作家志賀直哉的筆下,有一位叫清兵衛(課件)的少年,瘋狂地喜歡一樣東西,那就是葫蘆(課件),並由此引發一系列故事,今天請隨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

請同學們翻開課文《清兵衛與葫蘆》(課件)

二、瞭解作者。(幻燈片)

三、情節執行模式

(一)匯入本課時中心內容: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關於小說的理論知識,如敘述、場景、人物、主題等。這些對於小說來說都不可或缺,但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卻都感受到,決定一篇小說引人入勝的是?(?情節?)今天,我們一起透過《清兵衛與葫蘆》,來探討情節的奧祕。(板書:情節)

(二)引入問題

情節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後果的事件的展開,這些事件展開的過程就是它的執行過程。不同的情節有它不同的執行軌跡和方式,即使大致相同的情節在不同小說和不同作家筆下,也有不同的軌跡和展開方式。在情節的執行方式中整體上都遵循一個基本的模式:發生——發展——高潮—— 結局。有的小說的情節還有序幕和尾聲。這篇可問還是遵從基本的模式。請根據模式概述課文情節。(幻燈片)

(三)(學生討論)教師明確(邊放幻燈片):課文主要寫了 一個叫清兵衛的孩子與葫蘆 的故事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葫蘆爲線索,首尾呼應,中間主要

內容寫:

發生:清兵衛癡迷於葫蘆。

發展:清兵衛發現獨特葫蘆。

高潮:教員沒收葫蘆,父親砸碎葫蘆,葫蘆被高價轉賣

結局:清兵衛改變愛好。

說明:這篇小說有兩處與一般小說不同,一是發生部分很長,尤其是7-20段花

了大量筆墨,二是高潮迭起。

四、情節之細節

(一)匯入設問: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叫清兵衛的孩子跟葫蘆的故事?,那麼請問大家,這個叫清兵衛的孩子對葫蘆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 學生答:熱愛小說主要採用什麼技法表現清兵衛對葫蘆的喜愛的?學生答:細節描寫。(教師肯定,板書:細節)教師引入?細節?話題:細節是也是情節,它是細小的情節,或者說情節的一小部分,細節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細節描寫?(幻燈)(生討論 教師明確。)

清兵衛製作葫蘆

錯把禿腦袋當成了葫蘆

呆看葫蘆

收拾葫蘆

看過所有的葫蘆

清兵衛沉默了

紅着臉,呼呼地喘着氣跑回來

連哭也沒哭一聲

臉無人色地回到家裏,靠在火爐邊發呆

哆嗦着嘴脣,在屋裏縮成一團 心裏別別地跳着,怕他會注意到

只是臉色鐵青,不敢做聲

(二)總結細節描寫的作用:(幻燈)

1.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正是這些簡練傳神的神情、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塑造了清兵衛這個鮮明生動而又有個性的人物形象。癡迷葫蘆,個性獨特,有着非凡的鑑賞力、創造力、審美力。

2.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情節不可缺少細節,細節是情節的生動展示。情節可組成小說的骨架,細節則是小說的血肉,正如一個人,有血有肉才能活起來,否則只是骷髏一具。

3.凸顯主題。

五、情節之搖擺

(一)匯入設問:清兵衛有這樣的愛好,他能否發展自己的愛好,順利成才呢?而且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如果故事總是順利地發展下去,那小說就缺少變化,所以,高明的作家在創作的時候總是不讓情節毅然決然地向前突奔,不會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總會在某處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做點什麼然後再回到軌道, 或者說是讓他千折百回,最終才抵達勝利的彼岸,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幻燈片)(板書)(舉例:唐伯虎) (二)教師舉例分析搖擺

清兵衛:癡迷葫蘆

客人父親:喜歡葫蘆沒出息

小說出現矛盾,出現搖擺

⒉作用:①揭示矛盾,使小說的執行具有張力(動力)

矛盾衝突一:清兵衛的愛好與別人的不理解之間的衝突。

矛盾衝突二:清兵衛獨到的眼光與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間的衝突。

②使小說的情節搖曳多姿。

例: ①一位老太太做壽,她的子孫請來唐伯虎爲她題詩。全家大小及親朋好

友爭着來看。唐伯虎揮筆寫下:這個婆娘不是人(舉座皆驚),九天仙女下凡塵(喝彩),兒孫個個都是賊(驚怒),偷得壽桃獻至親(拍手叫好)。

② 期中考之後,數學老師要公佈成績。他說:?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數一樣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數也一樣多?話一說完,全班一陣歡呼,一位同學追問道:?那麼,不及格的人數呢?老師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數和全班的人數一樣多

新學期伊始,我們高年級學生去車站迎接新同學。我見一小女生站在一個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動上前幫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撐。才走了幾步,那女生便對我說:?背不動就滾吧!?我一聽此言,登時怒從心頭起,放下箱子,怒視着她。那女生愣了幾秒鐘,才滿臉通紅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對我說:?我指的是輪子

④威脅(欲抑先揚法)[俄]契訶夫有一個貴族老爺的馬被盜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報紙上都刊登了這樣一個聲明:?如果不把馬還給我,那末我就要採取我父親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過的非常措施威脅生效了。小偷不知道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不過他想着可能是某種特別可怕的懲罰,很害怕,於是偷偷地把馬送還了?能有這樣的結局,貴族老爺很高興。他向朋友們說,他很幸運,因爲不須要步父親的後塵了。?可是,請問你父親是怎麼做的??朋友們問他。 ?你們想知道我父親是怎麼做的麼?好吧,我告訴你們……有一次他住旅店時,馬被偷走,他就把馬肚帶套在脖子上,揹着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這樣善良和客氣的話,我發誓,我一定要照父親那種做法去做!?

(三)設問:據此判斷,小說的搖擺還體現在哪兒? (幻燈)

(1)當清兵衛上修身課玩葫蘆?給級任教員看見了?這一事件發生以後,先寫這個教員的愛好,再寫家訪(爲什麼?可以讓學生重點討論此次?搖擺?,板書:武士道)。

(2)教員家訪,父親恰好不在。

⑶教員只管訓斥,並未注意近在咫尺的葫蘆。

⑷父親回來了,最終注意到那些葫蘆,並粗暴?一個一個砸碎?。

⑸葫蘆出乎意料的歸宿

⑹癡迷於葫蘆的清兵衛居然會喜歡繪畫。

⑺父親又不喜歡清兵衛畫畫。

(四)總結“搖擺”的作用 。

(1)對比(清兵衛與其他人)、襯托、鋪墊;

(2)情節的跌宕起伏。小說的情節不是一馬平川的草原,而應是起伏連綿的

山峯;不是寬闊平坦的大道,而應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是奔騰直下的瀑布,而

應是九曲迴環的黃河。情節越是百回千轉,小說就越是千姿百媚。

(3)突出主題。

六、情節與主題

(一)匯入設問:小說的情節設計是爲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服務的,據上面的情節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學生討論)(幻燈片)父與子的矛盾衝突,實際上是表現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情況下,對孩子的天性和天賦的粗暴扼殺,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批評,同時呼籲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個性健康發展(呼喚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幻燈片);

解釋:從父親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親的罵、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爲粗暴、自以爲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爲清兵衛的癡迷葫蘆只是貪玩,毫無意義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兒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此時,那?一個一個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蘆,還有清兵衛的一個又

一個美好的夢想

愛着自己的孩子,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卻粗暴地扼殺了他的個性,不用

說在那遙遠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又何其多呢!可

是也有一些父母在尊重孩子個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堪稱典範。

延伸舉例:1、愛因斯坦的母親。在11月22日的節目裏,我們爲您介紹王星凡編著的

作品《愛因斯坦之母:期待的目光》。

有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許多測驗連及格都很困難,然而他卻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

家。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大千世界,愛有多端,但是最純真、

最無私、最無回報之心,幾乎近於本能的愛,就是‘母愛’?。母親最偉大的在於對孩子的

無私的愛,是她們的非同凡響愛創造同了與衆不同的孩子。

愛因斯坦小時候,有一次母親帶他到郊外去遊玩,別的親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

有的游泳,惟獨愛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着湖面。這時,親友們不安地問愛因斯

坦的母親:?您的孩子是不是神經有毛病啊?還不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可是愛因斯坦

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們發現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家長對孩子

熱切的期望、堅定的信心和無私的幫助,將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

⒉丁俊暉的檯球之路是父親一手安排的。無論是開始從一名三好學生變成一個?輟學?

少年,還是從莞城第一杆成爲聞名四海的檯球神童,父親丁文鈞扮演的角色始終是多樣的,

既是兒子的教練、保姆,又是經紀人。

(二)小說在整體上給我們的突出的,鮮明的印象就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其實,小說帶給我們的思考還不止這些,那麼,十二歲少年清兵衛的故事又帶給我們哪些啓示?(幻燈片)

①老師家長和社會:提高認識,對孩子的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給予理解和支援,並正確指導、調控,給孩子以自由的空間,發展自己,健康成長。

②學生孩子:多與父母和老師溝通,要認識到興趣愛好和學業並不矛盾。發展個性的前提:完成學習任務,不影響身心健康,不違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違背道德,在合適的時間、場合進行。

③人的追求總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撓或者干擾,但是人應該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爲這種追求包含了個人的天命所在。

④正確對待個性:良好的個性需要發展;不健康的個性需要正確引導。有追求、有愛好是孩子的天性,但發展自己的天性應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歡打籃球,就可以24小時玩嗎?你愛上網,就能不分時間,不選內容,無節制的上嗎?你愛看小說,就可以上課看嗎?這樣還能要求家長老師理解支援嗎?發展個性應該在完成學習任務,不影響身心健康,不違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適的時間、場合進行。同時,老師家長和社會也應提高認識,對孩子的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給予理解和支援,並應該正確的指導、調控,給孩子以自由的空間,發展自己,健康成長。

⑤清兵衛與常人的矛盾衝突,表現了美和自然在惡俗的時代氛圍中處境艱難、倍感孤立的現狀,體現了作者的憂思。小說中的清兵衛是孤立的。他每天從學校回來,也不和別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蘆,就是自己玩葫蘆。清兵衛似乎沒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蘆、他的愛好。他的世界無法跟別人溝通。這大概是一種天才的苦悶。

這篇作品也傳達了作者對美和自然(兵衛所愛好的葫蘆,象徵的是自然、美、和諧,而教員所愛好的武士道,則象徵壓抑個性、外強中乾甚至帶點滑稽的強權)⑥危機爆發後的最終結果,則象徵着個性解放和人道主義的精神追求的曲折勝利,當然,裏面也蘊含着新的矛盾衝突。

七、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