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圖片兩組》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瞭解戰爭之殘酷和損害之深重,呼籲人性迴歸,共創和平家園。

2.學生透過活動實踐,能夠了解新聞圖片的作用,學會抓住重點解讀圖片內容,對圖片進行鑑賞。

學習重難點

弄清畫面背後所蘊涵的深層含義,學習怎樣去閱讀一幅圖片

教學方法:問題引領下的合作探究與實踐體驗

教學手段:PPT課件+學生的網絡體驗

課時安排:一課時

預習工作:學生上網查資料,並形成書面彙報。培養資料的辨析與整合能力

和平的祈禱專題閱讀準備

學習目標:尋找資料並對資料進行辨析,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

1、查閱20世紀30年代德國社會政治方面的資料。

2、瞭解一下戰爭背景下的難民問題,瞭解世界各地人民生活需求和食品短缺情況。

3、瞭解一個國家教育投資和軍費開支在國家預算中的佔的比例。

4、瞭解一個大學生接受大學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費用,瞭解一個家庭全年的基本生活開支。

5、瞭解一些常規武器(如坦克、戰鬥機、軍艦、導彈)的單價,瞭解一次局部戰爭消耗的金錢,瞭解維持一支軍隊的最低費用。

圖片兩組

1、你能夠從第一、二幅圖片中看出那些細節?第二幅圖片中的軍人丈夫在擁抱時爲什麼只用一條手臂呢?

2、對比第一和第二幅圖片後你會想到什麼? 

3、再看第三幅圖片,看看這幅圖片有什麼細節?這時候父親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對比第二幅圖片,請大家想一想,這位父親這次去戰場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

4、看第四幅圖片,你會看到什麼細節?你覺得孩子的表情是恐懼的嗎? 

5、第二組的兩幅圖片透過人羣場面表達的主題又是什麼呢?

6、查找近幾年來最讓你震撼的關於戰爭的圖片,選擇1~2幅圖片儲存到U盤中,併爲其寫一段解說詞(介紹畫面內容、攝影意圖、震撼你心靈的原因)

7、查找國內近幾年其它方面(社會生活等)最讓你震撼的圖片。爲其寫一段文字,說出你的讀圖感受與理解,並解讀攝影意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透過網絡“關注戰爭”的體驗,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戰爭的任何一方面的瞭解,或者概括一下你對戰爭的印象。(學生自由發言)

估計學生會提到:人的生存受到威脅,恐懼、無助、掙扎在死亡線上;血腥、殘暴、良知的泯滅、人性的扭曲。人類文明的摧毀,數以萬計的人失去家園,成爲難民。國家發展中止甚至倒退,武器與軍費開支與國民收入的比例……

2、今天我們平安幸福地坐在這明朗課堂上讀書學習,然而我們的編者卻在專題前言中對我們說了這樣一番話,請大家朗讀P32頁上的文字。

今天,我們將透過攝影師定格的瞬間來審視戰爭對生命尊嚴的踐踏,讓這些無聲的吶喊祈禱人類永久的和平。

3、讀圖與讀文字不相同,那麼同爲藝術作品的圖片,是不是也可以歸納幾點閱讀的技巧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圖片的主題呢?大膽談談你覺得讀圖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文學藝術是相通的,學過的知識要懂得遷移,解讀小說的方法同樣可以用來解讀圖片)

二、課文研習

1、我們就以閱讀技巧的遷移方式來嘗試一下解讀圖片。就第一幅圖爲例,從小說的三要素中找出如下內容:

提示:畫片的中心人物--一個無助哭泣,渾身是血污的孩子。

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 、心理等細節

細節:孩子身上的衣服、臉上的血污

環境,背景:--孩子背後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築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它的大人們呢?)

文字解說:日本轟炸上海火車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裏逃生,大人們都死了(爲什麼看不到屍體?)壓在坍塌的建築物下面了。

聯想、想象事件的情節:戰爭的災難是深重的,雖然我們在圖片上看不到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但是我們面對畫面,似乎聽到了飛機的呼嘯,看到了硝煙中驚惶的人們……我們能讀到“歷史的畫外音”,如果讓你根據你讀懂的這些內容,想象一下事發時的情節,用語言表述出來困難嗎?試試看!給它配上一段解說詞成爲這張圖片的“畫外音”,並試着如《前方》一樣,給照片起個題目。

  參考:例:圖一的解說詞

題目:媽媽……你在哪……

呼嘯着俯衝的轟炸機,此起彼伏的淒厲的爆炸聲,如山崩塌的斷壁殘垣,橫陳的屍體慘不忍睹,汩汩流淌着的鮮血,在日寇轟炸後留下的一片廢墟上,受傷的小男孩孤獨無助地發出撕心裂肺的哀號:“媽媽,你在哪裏……”

思想主題: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小結: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讀懂一幅圖片,也有一些小技巧,請同學總結一下。

板書:讀圖技巧

把握圖片的中心事物

抓住圖片的細節刻畫(外貌、動作、神態、心理)

體會圖片背景的作用

聯想圖片背後的故事

揣摩圖片表達的主題

三、合作探討其餘圖片

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來描述照片的內容、指出圖片的細節,想象圖片背後的情節或遭遇,體會思想主題,以及給它們標上標題。

(每四人爲一個學習小組,每組確定一幅圖片,教師走下去,和學生一起探討)。

【圖二要點】

內容:越戰歸來的一名普通士兵擁抱等候他的妻子

細節:斷臂、斷腿、頭上的紗布;空曠的機場上橫着的柺杖。

想象:他出徵時是邁着軍人雄健的步伐的,歸來的情境則與之形成強烈的對照。那麼,戰爭究竟給普通人帶來了什麼?

主題:戰爭的傷害是普遍的,戰爭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和損失,同樣也給侵略者自己帶來深重的苦難。受傷的都是他們的人民,但他們往往是最無辜的。

標題:參考,《戰爭的烙印》

補充,越南戰爭12年,損失4000億美圓  越戰導致100萬越南人和5.5萬名美國士兵喪生

【圖三要點】

細節:①父親的痛苦與無奈的表情,沉重的內心。孩子的哭泣; 

②父親的手,一端是親情,一端是國家,他會選擇什麼?

想象:以後他們也許天各一方,父親不知道能不能活着歸來。戰爭對於一個普通家庭意味着什麼?

主題:戰爭使人民家庭破碎,骨肉離散

標題:《無奈的哭泣》,《無奈的抉擇》《爸爸,別去》

【圖四要點】背景:寧靜的中午,萬物滋長,和死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細節:孩子神情麻木的走在屍體遍佈的營地

他爲什麼扭頭不看左側?如果說是恐懼的話他爲什麼不跑?

教師誘導:假如有一天,你在門口看見一具血肉模糊的屍體,你第一反應是什麼?而這個孩子卻在漫不經心地走?意味着什麼?

想象:集中營裏的童年生活會給他的一生留下怎樣的創傷?

主題:戰爭對人們心靈的摧殘。

   標題:失血的心靈  黑色的童年

小結:綜合第一組圖片,說說這四幅圖片所表現的共同主題。

明確:攝影者捕捉的瞬間,再現了歷史的真實,在戰爭中,人的命運如此悲慘,這些人本來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對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戰爭奪走了一切。這一組圖片表現了戰爭的醜惡,控訴戰爭罪惡。

第二組圖片

圖五、圖六要點

內容:被奴役了14年的中國東北人民聽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後的歡呼場面

細節:羣像、普通百姓臉上燦爛的笑容,擁到街上奔走相告的興奮激動神態。

想象: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後遭受的14年的苦難,畫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無論對誰而言,14年是多麼漫長的歲月!

內容:戰後倫敦婦女穿上節日盛裝去參加慶祝活動。

細節:緊緊拉在一起的激動與臉上溢滿的笑容,英國婦女的盛裝引人矚目

想象:在德國空軍狂轟濫炸,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婦女不可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美麗。在遭受了太多的戰爭傷痛之後,一旦和平來臨,就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幸福和喜悅。這也反襯出戰爭的罪惡。

主題:呼喚和平,慶祝戰爭的結束,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對戰爭的厭倦。

標題:祈禱和平   和平萬歲

小結:兩組圖片從個體到羣像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願,抵制罪惡的戰爭,嚮往和平安寧的生活。

圖片能透過內涵豐富的瞬間,再現歷史或者生活的真實,從而打動人心,宋美齡曾憑藉第一幅圖爲資料在美國演講,爭取到美國千百萬國民的同情與支援,成功得到美國政府對中國抗戰的大力支援,甚至改變歷史的進程。這兩組歷史圖片,都是戰爭給人類帶來慘重災難的真實再現。

四、交流體驗

預習過程中小組爲單位查找到的戰爭背景下最震撼自己的圖片,並向同學介紹。

ppt展示學生查找到的圖片,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派代表進行解說。

五、拓展引申

戰爭這麼可惡,爲什麼還會爆發戰爭?同學歷史政治知識要比老師豐富,請同學們說說引起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討論:

小結:從20世紀十大戰爭的瀏覽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來,戰爭的原因不外乎這樣幾種原因:

資源掠奪

經濟侵略       貪婪

領土紛爭       自私

宗教問題                    人性淪喪!

種族衝突       仇恨

民族文化       暴力

但是文學更關注的是人,資源掠奪、經濟侵略的本質是貪婪和仇恨,是人性的缺失。何謂人性?人性是正常人所具有的情感和理性。人性就意味着追求自由平等博愛,意味着善良正直,具有同情心,意味着對生命的尊重……

六:貼近生活

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虎視眈眈的一直是別人,我們呼喚和平,祈求和平又有什麼用呢?當別人的刺刀朝你頭砍來時,我們怎麼辦呢?

如果你不能改變別人,那就改造自己!在我們的社會上,人性陰暗面又何其多呢?

(幻燈:圖片展示,音樂隨圖片播放)

如何改變這個社會,關鍵靠每一個人的努力!

【結束語】在這堂課中,我相信每位同學不僅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更感受到了人性的洗禮。假如每個中國人都能去感受人性中崇高的一面,那麼我們這個民族就更有了希望,我們就能在未來的世界中,抵禦外來侵略,制止戰爭,維護和平!

教學後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因爲自己的網絡體驗,精心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圖片,並寫上了解說詞,其表達的準確與到位出乎意料。都能很深刻的把前一專題珍愛生命聯繫起來,談到戰爭對生命的傷害,對尊嚴的侮辱與踐踏是每一位讀圖人都不能忍受的。自然把課文的理解引向更高的層次,而最後教師指導聯繫到身邊的人性缺陷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願意這樣的活動體驗課多上,有趣味的同時也能主動獲得知識。 

標籤:兩組 教案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