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歸園田居三教案

教學內容

歸園田居三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30課。

課文解讀

陶淵明於公元405年辭官還鄉,從此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爲詩史上的名作,對後世的山水田園詩影響深遠。課文中所選的是第三首。

《歸園田居(其三)》記晨起至晚於南山爲田豆鋤草,在辛勤勞作中抒發自己脫離塵俗迴歸自然的恬靜愉悅的心情。但與其它詩作對比來看,這裏的“願”有它特殊的的內涵。陶淵明寧願歸鄉務農,也不肯出賣靈魂換取榮華富貴,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知識分子的清高與正直的思想品格。

這首詩語言樸素無華,不事雕飾。然而卻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一顆純淨逸世的詩心。如青山、豆苗、綠草、狹道、月光、露珠,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一經詩人的筆觸,就充滿美感,流淌着一種古樸醇厚的涓涓詩意,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淳美的意境當中,使“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而這正是此詩的重要特色。

點評:課文解讀,是老師備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解讀要富於個性,爲課堂教學服務,有所取捨,並不是照搬教參,或堆砌網絡資料。好的課文解讀,全面、準確、深刻,富於創見,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論文。這裏的解讀,簡明扼要,抓住了特點,既介紹了時代背景、創作過程,又分析了詩歌內容、寫作特點,爲課堂教學內容“教什麼”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課教學擬據課標來進行設計:以朗讀把握詩歌重點詞語切入,感知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拓展閱讀背景,結合自身生活積累,與詩人對話,感悟體味詩人寄寓詩中的情感。最後,以畫面想象讀懂意境和誦讀演繹情感的形式結束。根據學生特點,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激趣、朗讀、思考、討論、想象、背誦。總之,不僅要讓學生的品味欣賞始終在老師的引導和指導中,更要讓課堂成爲學生活動、思考、展示的天地。

點評:教學設想,呈現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展示教師的理論素養,描述教學設計的思路,謀劃教學各個環節,策劃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問題,不僅要說出“教什麼”、“怎麼教”,更要揭示“爲什麼這麼教”。這裏的'教學設想,依據新課標的有關理念,因文而異,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論指導實踐,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種教學方法,切合文體特徵,富於實效。

教學目標:

1、熟讀詩歌,並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2、學會抓住重點詞語感知理解詩歌內容。

3、想象畫面讀懂意境,瞭解感受陶詩的語言風格。

4、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感悟詩人的歸隱情懷。

點評:教學目標明確,雖然沒有明確出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詞語,但以上四點,涵蓋到了這三維目標的理念。作爲大賽教學設計,明確出現“三維目標”的詞語,注意對應安放,將會更醒目、明晰。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情感,讀懂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的表象,感悟詩人的隱逸情感。

點評: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合理,根據古詩的文體特徵,以“情感”“意境”的學習理解爲重難點,實現突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前預習:

學生:透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教師:①製作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良好的學詩氛圍。②準備有關陶淵明的生平作品資料,以便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

點評:課前的預習和準備,師生兩方面安排得當,培養學生動手蒐集相關作家、作品以及時代背景等資料,是提高檢索、查閱資料能力,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種基本功。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則是賽課者的必備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 屏顯田園風光圖片,配樂。)

播放完畢,師生交流觀看感受。

師:在古代,第一位選擇棄官迴歸鄉村田園,過着隱居生活的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們感受到的這般美好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他的著名詩篇《歸園田居(其三)》。

(板書:課題、作者)

點評:設定情境,匯入課文。展示田園美景,提示陶淵明的生活,匯入很簡潔。

二、整體感知

1、釋題

①提問:“歸”、“居”、“歸園田居”的意思是什麼?

②其關鍵詞是什麼?(歸)

交流:詩人從何而歸?(官場)歸向何處?(田園)

完成板書:

官場                     田園

點評:釋題,抓住了關鍵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板書十分形象、簡潔。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暢。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提示易錯讀音:穢(huì) 荷(hè) 長

點評:古詩,要多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才深入感悟、賞析。

3、理解詩歌大意。

詩人迴歸的生活如何?請同學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說說詩歌大意。

點評:理解詩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譯,而是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語言述說。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高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4、把握詩中需重讀的詞語,理解詩歌主要內容。

①交流:這首詩中哪些詞語應讀成重音?

②師範讀,生聽讀圈畫。

③交流:老師把哪些詞語讀成了重音?(種豆、草盛、晨、興、月、荷、狹、長、夕、沾、不足惜、願無違)

④你贊成老師的處理方式嗎?爲什麼老師把這些詞語讀作重音?

⑤學生自由讀,感知。

⑥交流明確:這些詞語主要強調了詩人迴歸田園後,躬耕生活的艱辛。

點評:對古詩重點詞語的朗讀感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既培養了語感,也能夠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這裏,老師的指導十分細緻,有利於學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過渡:

①屏顯:“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②與《歸園田居(其三)》相比,同樣抒寫勞作的艱辛,蘊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確:不一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點評:這裏用古詩做對比閱讀,啓發學生思考,理解本詩的主旨。

2、“願”指什麼?聯繫詩人的個人經歷探討。

導學案: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爲“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

明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點評:探究本詩重點內容“願”,聯繫陶淵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論世”,突出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討論:爲什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屏顯)

19歲,遭遇淝水之戰;21歲,司馬父子擅權;35歲,司馬暴政引起孫恩十幾萬農民大起義;38歲,桓玄殺司馬篡位自立;40歲,劉裕殺桓玄,弒殺晉安帝,立恭帝;56歲,劉裕逼恭帝禪位,篡而代之。

明確: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現實使然。

點評:繼續提出問題,深入討論。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探究陶淵明棄官歸隱的主、客觀原因。

4、思考討論:陶淵明選擇了迴歸,因爲在他看來,

(屏顯)

這裏沒有哈腰諂笑,阿諛奉承,有的是                                    ,

這裏沒有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有的是                                     。

點評:這裏對陶淵明歸田園後的認知做出分析概括,啓發學生結合詩句思考。思考採取填空回答的方式,進行對比。

5、小結:所以,這位選擇在田園棲息的詩人,他在乎的不是勞動的結果,勞動的艱辛,而是這種方式能讓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帶給他無拘無束、恬適安寧的心靈體驗與享受,讓他沉浸於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中。這就是他的意願。這也是爲什麼他面對艱辛的勞作生活不存抱怨,爲什麼選擇迴歸田園的原因。

完成板書: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靈的寧靜自在

點評:教師對“願”的小結,側重於對學生前階段討論的歸納,起到了強化、點睛的作用。板書的語句,對稱、精煉。

四、想象品味

1、過渡:就是帶着這種獨具的詩心慧眼去審視田園生活,所以,他不同於純粹的農夫,在這裏,他發現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你看,詩人以豆開篇,將人置身於一個優雅自然的環境中。秀麗的山、皎潔的月、狹窄的羊腸小道、茂密叢生的雜草、還有清涼的露水,信手拈來地組合在一起,卻爲我們描繪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風景畫。現在,讓我們運用想象去感受這動人的畫面。

(屏顯)

例如:我透過“帶月荷鋤歸”這句詩,我彷彿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漸漸模糊了。詩人一身粗布麻衣,獨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靜謐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風中,詩人結束了一天的勞動,該是回家的時候了。月下的詩人心滿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滿沾泥土的鋤頭。輕輕哼着小曲,邁着輕鬆的步伐,踏上了歸家的小路。路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帶回家吧。讓這份明淨永駐心頭。

點評:這個環節,運用聯想與想象,對本詩進行品味,提供了範例,有助於學生拓展思維,提升語言表達力。

2、指導:老師在描述畫面時添加了那些描寫

交流明確: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

(屏顯)

選擇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詩,發揮想象,描述畫面,可添加詩人的神態、動作以及相關環境的一些細節。

試着用這樣的句式表達:

我透過_____________這句詩,彷彿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評:這個環節對詩句寫作手法的品析,有利於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運用各種描寫,想象詩人耕作的情景,提高發散思維能力。

3、生想象、感受、寫作。

4、師生交流評析作品。

5、在同學描述想象的畫面中,概括畫面特點,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6、小結:詩歌的語言風格。

點評:以上幾個環節,側重於想象力的培養和運用,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培養思維表達力。古詩語言具有跳躍性,概括性很強,啓發學生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轉化,能看出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的差異,因此,不能一帶而過,師生評析、交流、引導,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讀傳情

1、感受古老的吟讀方式,注重體會其中的情感流露。

2、豐富讀詩方式,可以個人讀、合作讀;可以誦讀、演讀、唱讀。還可創設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來讀。

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準備展示。

4、生展示各種形式的“讀”。

點評:這個環節,側重於“讀”,不是一般的朗讀,而是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讀,既有學生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讀、演讀、唱讀等風格上的。詩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詩”的語言,化成“歌”的。進入境界的讀,有利於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於背誦。

六、課堂小結

在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顆純淨逸世的詩心。

種豆也罷,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罷。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願無違”。我們未來的路不會一帆風順,當我們在夢想之路艱難跋涉時,我們可以用陶淵明的詩來勉勵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當我們的付出得不到豐厚的收穫時,我們也可用陶淵明的詩來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最後送同學一句話:“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

點評:小結環節,既緊扣了本詩主旨,也聯繫當今社會生活,啓發學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來鼓勵自己,傳遞了正能量。

七、作業佈置

(屏顯)

1.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本詩,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2.朗讀《歸園田居》組詩。

點評:作業設定恰當,要求明確,做到了讀寫結合,適當拓展。

標籤:園田 居三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