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三優秀教案

一、匯入新課

歸園田居其三優秀教案

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裏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爲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 其三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東晉著名詩人。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溼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溼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爲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曆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幹什麼?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幹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爲“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裏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裏可引申爲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髒,醜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爲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麼?(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爲什麼開頭不提,到這裏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爲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爲夕露所溼。)爲什麼要着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願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爲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願,儘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爲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願。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後四句爲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後試着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興:起 穢:田間雜草 前四句: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荷:扛着 長:茂盛 後四句: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歸園田居(其三)》教學反思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爲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但課堂的重點在鑑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鑑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無法準確分析出詩句中的藝術手法,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於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鑑賞出田園風光的美,而教師由於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合理的評價,尤其是針對一個學生對主旨的偏激理解沒能夠及時引導,而是置之不理,導致沒有很好地促成教學生成。

但是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還是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預習,在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主動發言,並且在課後積極思考,認真完成作業。

教學方式是爲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採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爲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並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 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現自我的舞臺,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出發,一切爲了學生。我對《歸園田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主旨還是正確的,今後我一定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課堂實踐中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

標籤:其三 園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