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

(一)教學目的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進步;都江堰和鄭國渠;冶鐵業的發展,煮鹽業的興旺,以及紡織業、漆器製造業等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城市的興盛。

2.要求學生認識:

①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後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②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變革時期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是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人,他們的活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養:

①透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培養同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透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概況”,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課重點。

從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生產關係的改變、社會制度的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現在我提一個問題,誰能說說在各諸侯國興起的變法運動中,哪一個變法是比較徹底的?這次變法的作用是什麼?

2.匯入新課:同學們已經瞭解到,從春秋末期開始,我國的奴隸制逐漸崩潰,到戰國時期,經過各國的變法運動,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而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是一場經過一百多年,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因此,人們習慣於把春秋戰國時期叫大變革時期。我們都知道,社會的變革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9課(板書:第9課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

3.講授新課: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爲什麼在這個新、舊兩種制度交替的時候,會出現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局面?(板書: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由於變法,各國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這時,原來被奴隸主稱爲“會說話的工具”的奴隸,變爲擁有一點私有財產,可享用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的農民。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剛剛砸碎奴隸制枷鎖的人們,懷着極大的熱情投入生產。他們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終日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板書:1.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春秋後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瞭生鐵冶煉技術,這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板書:2.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比歐洲早1900多年)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初期,我國就掌握了塊鍊鐵技術,也就是熟鐵冶煉技術。由於溫度低,塊鐵不能熔成鐵水,只能靠反覆鍛打成形,製造器具。況且塊鍊鐵質地軟,製作費時費力,所以儘管當時已有鐵器,但數量、種類還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國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這是人類冶鐵史上的一大進步,這種冶鐵技術到14世紀元末明初的時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傳入歐洲。這種由熟鐵變化到生鐵的技術,不但增加了鐵質的硬度,而且大大促進了鐵製工具的普及。(指導同學看課本52頁《春秋鐵器》圖畫)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已逐步代替銅、石等農具,在各諸侯國廣泛使用。(板書:3.鐵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出示《戰國時代的鐵製農具》幻燈片,邊指圖邊講解)這是當時鐵製農具的一部分。這是鬆土用的鋤,這是砍樹用的斧,這是挖土用的鏟,最後一個是開溝、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輝縣的一個魏國墓葬裏,出土了鏟、鋤、犁、、斧、削等鐵器多達93件;其中鐵器達85%。這說明鐵製農具在戰國時期已非常普及。

由於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爲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第53頁小字中,也用史實說明課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戰國時期很普遍的事情。請一位同學讀讀這一段小字,(同學讀書)在古代農業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爲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廣大的人民羣衆,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業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板書:4.農業技術的進步)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戰國時期的農民,已經懂得“多糞肥田”的道理。所以他們不僅給莊稼廣施糞肥,還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綠肥。這樣,不僅擴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種肥料的使用,對作物的茁壯生長和糧食產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如糞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而且有疏鬆土壤、防止板結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鉀爲主的肥料,可使植物節杆挺拔,不易倒伏……而歐洲,到10至11世紀才懂得施肥,比我國晚一千三、四百年。

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對土壤的認識,也有較大的提高。他們已經懂得根據土質特點,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並且十分重視選種,他們總結出“長鬥石,取上種”,也就是說,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的種子。從長年的生產勞動中,戰國時期,已測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根據節氣的變化,掌握農時,安排耕作。據史書記載,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適時播種的小麥生長髮育好,植株粗壯、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飢有益;否則,就大大影響麥子的質量和產量。正如今天人們熟知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是同一個道理。

由於農業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品種也大大增加,今天我們所吃的`“五穀”即“麥、稻、谷、菽、粟”,在當時都已廣泛種植。除糧食生產之外,家家戶戶植桑種麻,爲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

種植農作物,除施肥、選種、管理之外,最重要的還要靠什麼呢?(同學們齊答:陽光、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變革時期,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不但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而且興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爲可能。因此這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國。秦不僅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還開鑿了鄭國渠。(板書: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鄭國渠)

都江堰位於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爲什麼叫它都江堰呢?因爲“堰”是用來擋水溢洪的,而這個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縣境內,當時人們稱它“都安堰”,後來改名都江堰。爲什麼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擋水、溢洪呢?下面我們看幻燈。(出示《都江堰》幻燈片,邊指邊講解。)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圖,都江堰位於岷江上游,是地勢陡峻的羣山,急流從山地噴涌而出,在這裏進入成都平原。翻滾湍急的江水流速驟減,從山上衝擊、夾帶下來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江水衝出河道,淹沒大片的村莊和良田。旱季,兩岸人民又深受乾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爲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實地勘察,並注意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最後決定因勢利導,在岷江出山口的灌縣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選擇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魚嘴,強行在中流把江水分爲內江和外江。又在離堆腳下鑿石穿山修寶瓶口,把江水匯入四通八達的灌溉渠網。水渠總長達1100多公里。另外在寶瓶口上面,築起飛沙堰,以備旱季擋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後,李冰總結了人民治水的經驗,把“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刻在東岸石壁上流傳後世。李冰的功績,千百年來被人懷念,請看書上54頁李冰石像插圖(指圖並解釋豎排小字內容)。都江堰之所以聞名於世,不僅僅是因爲它選點合理、配套工程嚴密完整,造價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齊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還有利於航運。可灌田300多萬畝的都江堰修成之後,《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都江堰最爲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後,仍在造福人民。隨着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爲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戰國時期,秦國讓水工鄭國主持,在咸陽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並以鄭國的名字命名爲鄭國渠,可灌田400多萬畝。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評價鄭國渠——“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對它的作用雖有些誇大,但它使關中成爲千里沃野,還是有口皆碑的。

由於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產量有較大的增長。據《史記·河渠志》記載,關中地區糧食畝產,可達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約合400餘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雖不能反映糧食產量的全貌,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糧食產量提高的大趨勢。(板書:發展狀況1.農業糧食產量提高)

農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的修建,大批工匠從奴隸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爲獨立的手工者,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這就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板書:2.手工業的進步:冶鐵業、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製造業)

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冶煉規模擴大,礦山增多,冶煉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還形成了著名的冶鐵中心,如楚都宛和趙都邯鄲等。(指導學生看56頁地圖,找出所講的冶鐵中心。)

戰國時期,其他的手工業,也有較大的進步,如煮鹽業、紡織業和漆器製造業的工藝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指導同學看書中55頁插圖,並強調指出:我國是最早製作漆器的國家。)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板書:3.商業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四方物產的交流、大商人出現、封建城市的興盛。)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勞動分工向更細密、更專門化的方向發展。產品交換、成爲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農民需要以農產品換取農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然拿手工業產品,換取吃、穿等必需品;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以剝削所得,換取奢侈品。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請看幻燈,(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圖”的幻燈片,邊指圖邊講。)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匹、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彙集中原。

這些商品交匯之地,往往又是當時各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興的封建城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華。據史料記載:“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大者,人雖衆,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這段古文是講:從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長沒有超過300丈的,人口雖然多,也沒有超過3000戶的,而這時的新興封建城市,城池周長達1000丈、戶數達萬家,比比皆是。齊都臨淄是最典型的一個,由於商業和城市的興旺,造成了不少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指導同學閱讀56頁和57頁小字)

4.課堂小結(擦去圖示板中的細目部分,只留大目)

請同學根據以上圖示回顧本節所講內容。同學複述後,教師強調:

①我國生鐵冶煉技術發明於春秋後期,比歐洲早1900年;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齊都臨淄。

5.作業:課後填好下表。

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教法建議

教法:圖示法與電化教學相結合

教具:參看書上圖表、人物像、自制幻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