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端午糉的教案(精選7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糉的教案(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糉的教案(精選7篇)

端午糉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端午糉》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糉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糉,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爲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糉的香甜滋味,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透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透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糉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糉》,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糉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糉》。

二、初讀識字

1、範讀《端午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並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糉—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遊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範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後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送糉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

端午糉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透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透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

課後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討論法總結法

教學準備

教學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端午糉》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範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裏,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端午糉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2、聯繫實際,結合圖文,瞭解與糉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透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匯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上紮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糉子。出示課件:糉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佔格。

(2)教師範寫,學生口述筆順。(區分“牛”)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裏外婆一到端午節就會做什麼?

(會煮好一鍋糉子,盼着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着,表現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範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爲懸針豎;“米”爲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瞭解傳統節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糉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說一說,讀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糉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糉子由外到裏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糉子的材料。

師:糉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糉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糉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糉子的樣子,並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於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瞭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6、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佔格。

2、學習筆順,教師範寫。(“真”裏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糉,以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教學板書]

10、端午糉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糉、紅棗糉、鮮肉糉)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糉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幹什麼。因此,我用謎語匯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透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透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並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端午糉的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字,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透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字。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人們都會做什麼。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糉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採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糉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糉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

預設:水果糉、豆沙糉、紅棗糉、肉糉……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麼多種糉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糉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糉》,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糉子是什麼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糉對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糉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匯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藉助拼音,反覆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並說說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

3.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遊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3)以小組爲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並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透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彙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出示朗讀要求。

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糉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端午糉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匯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糉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糉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糉》。(板書課題:10、端午糉)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糉”。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糉”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糉”。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糉”、“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祕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爲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慢慢簡化爲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糉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糉的用材、花樣以及爲什麼要在端午吃糉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糉》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糉子,盼望着“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糉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糉子,那糉子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糉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糉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糉子纔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後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糉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糉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糉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糉子啊?誰能把你對糉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糉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糉,還有什麼糉?(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糉有什麼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纔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糉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糉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糉子是爲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範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鑑,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端午糉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正確美觀地書寫7個生字。

2.透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透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並對傳統文化感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學生查找屈原的資料和端午節的習俗。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端午節)

2.學生自由說端午節的習俗。

3.教師:端午節,你都做過什麼?(吃糉子、賽龍舟……)

4.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板書課題:端午糉)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橫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2.出示詞語:

端午節總會糉子中間十分紅豆鮮肉帶回知道據說紀念

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讀。

3.誰能當小老師來領讀?學生跟讀。

4.出示生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1)按結構劃分,鞏固讀。如,左右結構:“端、糉、知、據”。

(2)同偏旁識記:“總、念”都是心字底。

(3)圖片、猜謎識記。如,“分”:分蛋糕的圖片,理解記憶。大米、糉子、肉等圖片。

(4)字形演變識記。如:“帶”的甲骨文“ ”,最初的時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間的一根帶子和用帶的兩端打成的結。下面像垂下的鬚子,有裝飾作用。本義:大帶,束衣的腰帶。也指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隨着時代的發展,扁平狀的物體、條形的區域也常用“帶”表示,如,帶魚、熱帶、溫帶。後來,“帶”還可以表示隨着,拿着,如,攜帶、帶回去。

5.過渡:同學們,一個漢字可以演變出這麼多的意思,我們祖國的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啊!

6.聯繫生活鞏固,你在哪裏見過這些字?

三、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觀察結構,說說哪些筆畫需要提醒。

3.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提示:“真”字中間有三橫,長橫平、長、穩,橫畫之間的間距大體相等。“豆”字寫時要注意上窄下寬,下面的長橫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5.評價修改。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上,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教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那糉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什麼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4個自然段)

2.想一想,糉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請用圓圈圈出來。

糉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把話說完整。)

3.出示箬竹葉實物:同學們見過箬竹葉嗎?出示圖片或實物。這就是箬竹葉。你們看,尖尖的箬竹葉多像是一把劍啊!用箬竹葉包成的糉子,就再也不怕汨羅江裏的魚蝦和蛟龍了。

4.引導:一個糉子還有這樣的故事,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真豐富呢!

5.出示對比句子:

①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②糉子是用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糯米,中間有一顆棗。

你發現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等詞語。②沒有。)

6.這樣的短語,我們在第二單元中曾經學過,你會讀嗎?注意讀出節奏感。指名讀。

7.作者爲什麼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呢?(顏色鮮豔,板書:顏色)

8.糉子的顏色多麼鮮豔,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齊讀。

9.練習讀長句子:標出停頓符號進行練讀。

10.賽讀長句子: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後評價。

小結:剛剛我們透過讀好一個詞,然後讀好一個短語,最後藉助停頓和標點符號,讀好了長句子,這真是一個朗讀的`好方法。

11.作者爲什麼要加上“裏面、中間”這樣的詞語呢?出示課文的圖片,請同學們對照圖片,然後分別再讀這句話,這句話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呢?你是從哪幾個詞語中知道的呢?

仿說訓練:出示元宵圖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餡。

小結: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老師可真的要給你們點個大大的贊呢!看着圖片一齊讀。

12.糉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請你用剛剛我們學過的讀長句子的方法讀讀下面的話。注意“一”的讀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糉葉,咬一口糉子,真是又黏又甜。”

(1)讀好帶“一”的短語。出示“一掀開、一股清香、一口糉子”。再加上前後文的“一鍋糉子”“一小籃糉子”讀準確。

(2)讀好關鍵詞:又黏又甜。

(3)讀好句中的停頓: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4)糯米的香氣伴着箬竹葉的清香,在掀開鍋蓋的那一瞬間,真是香氣撲鼻。我已經忍不住要讀一讀了。教師範讀。請同學們邊想象畫面邊做動作讀。

13.姥姥包的糉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感受這好吃的端午糉吧!

14.讀好長句:“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1)讀好關鍵詞:美滋滋。

(2)讀好停頓: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3)外婆爲什麼要我們分給鄰居吃?

小結:如今,會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少了,外婆在端午節這一天把她親手包的糉子分享給周圍的人,也是在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啊!讓我們也學着外婆一起來包端午糉吧!

15.用以上學到的方法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請幾位同學讀,大家認真聽,說說誰讀得最好,好在哪裏。

16.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教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3)補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視頻。

(4)交流聽故事的收穫。

教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後,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學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教師:屈原投江以後,老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呢?

學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糉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課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節吃糉子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查找其他的傳統節日的資料。如:清明節、中秋節、春節。

四、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遊百病、懸鐘馗像。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向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端午糉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透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聽寫詞語。

中午分開葉子大米節日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儘快進入到課堂中。

二、品讀課文

1.品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着"你體會到什麼?(外婆濃濃的愛)

(4)指導朗讀,讀出外婆端午節的期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讀一讀,讀好長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糉看起來怎麼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課件出示: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麼感覺?(美)

②我們來欣賞一下吧。【課件出示糉子的圖片】

③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吧。

(3)這糉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課件出示:

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麼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說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糉子吃起來味道怎麼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課件出示:

剝開糉葉,咬一口糉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糉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課件出示:

看起來--美

聞起來--香

吃起來--甜

(5)指導朗讀。讀出糉子的香甜。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課件出示:

"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糉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啓下。

(3)外婆包的糉子有哪幾種?這幾種你都吃過嗎?

【課件出示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的圖片】

課件出示: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外婆不僅勤勞能幹,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糉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幹、質樸大方。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麼?

課件出示:

"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課件出示屈原相關圖文資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說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爲端午節,並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糉子作爲禮物。現在你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糉子,不僅包含着外婆的愛,還寄託着我們中國人這麼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總結拓展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嚐"了外婆包的端午糉,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穫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麼習俗嗎?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習俗:熬年守歲。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曆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習俗:賞月。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糉節日與美食"。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跟父母交流我國的傳統節日。

點擊檢視更多: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標籤:教案 端午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