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端午糉子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糉子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端午糉子作文9篇

端午糉子作文 篇1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糉子作文 篇2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答應教我做糉子,媽媽說:“做糉子要有耐心!”我說:“快點教我 吧,我都等不急了!”媽媽說:“先把糯米和紅豆放在水裏浸泡8——10個小時,同時也把糉 葉放進水裏 ,等把糯米和紅豆泡好了,用糉葉把糯米和紅豆包成三角形,用白線纏好扎着。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可怎麼也做不好,媽媽耐心的手把手教我,好不容易做成了第一個,還是個醜八怪,可是我不放棄,一直耐心的學,終於做的和媽媽做的一樣漂亮啦,我很開心!然後把做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煮一個小時,就這樣香甜的糉子就做好了。

端午糉子作文 篇3

今天是x月x日——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糉子、戴香包、在門上掛上艾草和青蓬……

早上,我迷迷糊糊醒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於是,我起牀,在香味的引導下,不由自主地走到了大門口。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回答我說:“這是艾草,那是青蓬。這是爲了驅災辟邪。”

到了中午,我看到桌上放了一大堆材料,有糉葉、有肉、有米、有繩子……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奶奶,包糉子怎麼要這麼多材料,包糉子這麼麻煩呀!”

奶奶說:比你看到的還要麻煩多了,糉葉要煮好、洗淨,肉切小均勻的條狀,再用鹽、醬油、料酒等調味品醃製幾個小時,米要用溫水洗淨,晾成半乾,再用鹽、味精、醬油等拌勻,這樣纔算做好了準備工作。“啊?不會吧,吃個糉子這麼麻煩啊!”我驚訝的看着奶奶。“那個繩子又是用來幹嘛的呀?”“你等下就知道了啊!”奶奶還給我保密呢!我想了想,對奶奶說:“哦,我知道了,繩子是用來裹糉子的。”奶奶對我笑了笑。

奶奶開始包糉子了,我就在旁邊看着。看着奶奶嫺熟的手法,我甚是激動,一個個精緻的糉子在奶奶的巧手中而生,個個外形整齊,包裹均勻,讓我看了就垂涎三尺。每個糉子裏都是很有“料”的:一塊肉、兩個蜜餞、還有板栗。

等待吃糉子的時間很是漫長,過了好幾個小時我才品嚐到了這美味的糉子。開啟鍋蓋的那一剎那,一股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有糉葉的香味,有糯米的清香,還有肉的濃香,各種香味混合在一起,就組成了這“人間美味”。

這比我吃過的那些買來的糉子好吃的多,沒有任何的添加劑等化學成分。我最喜歡吃奶奶包的糉子了。

端午糉子作文 篇4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以前只記得端午節會有好吃的糉子吃,一查資料才發現原來端午節也有這麼多的學問。雖說書上寫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糉子倒是十分美味,但賽龍舟卻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過。帶着好奇我去問了老師才知道賽龍舟原來是南方的傳統,而我們家鄉的習俗是“男女戴艾葉,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

家鄉的端午節不僅有好吃的糉子,同時也是習俗的傳承,以後再吃糉子時,我也會想起還有一位古人“屈原”也在與我們一起過節的。

端午糉子作文 篇5

端午節快要到了,媽媽忙得不亦樂乎,她動員全家要包糉子。

等媽媽把各種各樣的包糉子的材料準備就緒後,一聲令下,我們就開始包了。可我怎麼知道包糉子的方法呀,只好看着媽媽先包。她先拿了一片洗得乾乾淨淨的糉葉,雙手一捏,從裏往外一折,一個小小的圓錐形就出來了。可我想:超市裏的糉子可不長這樣,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當我在想得出神的時候,媽媽說:“子雲,你可得認真看!”我又回過神來,發現媽媽把瀝好的糯米給放入了三大勺,我趕忙提醒媽媽:“你還沒有放餡呢?”媽媽就拿起一顆蜜棗放進了糯米糰中。就在這時,媽媽把手往打結的一端一按,又換了一隻手托住小圓錐,另外一隻手又把剩下一端糉葉壓了下去,一個四角分佈均勻的糉子就快要做好了。她又從另一邊拿起了一根線,裹了一圈後,又換了方向繞了一圈,一個五花大綁的糉子就做好了。看到糉子那麼難做,我就悄悄地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大喊一聲:“吃糉子了!”我們就開始吃了,媽媽平時那麼忙碌,還抽出時間給我做上一頓糉子,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幸福。

在這傳統節日裏,我們都要按照傳統的方式來過節纔好,因爲這是一種習俗的傳承。

端午糉子作文 篇6

端午節,我們最熟悉的習俗就是包糉子了!

今天早上,一大早起來,媽媽說:“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教你包糉子吧!”我迫不及待地跑去廚房,看見媽媽正在準備包糉子的東西,有竹葉、糯米、蜜棗等。媽媽說:“先要把兩片竹葉對摺形成一個倒圓錐體,把糯米和蜜棗放進去,再把竹葉纏緊包好,最後用白線繫住就好了”。我說知道了,不一會兒,我就包好一個,我得意洋洋地說:“我包好一個了!” 說完,正要往鍋裏放,就露餡了。我終於懂得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真正含義。於是我跟着媽媽慢慢學,媽媽也細心地教我。我認認真真地學,仔仔細細地包,總覺得自己這次一定能包好,又包好了一個,希望這次不會露餡,我輕輕地放進鍋裏,果然沒有露餡,我高興極了!媽媽說:“你就是沒耐心,你看你靜下心來就包好了吧!”我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過了一會了,糉子煮好了,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甜滋滋的!

啊!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糉子作文 篇7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20xx多年前,楚國危機重重,楚王聽信小人的謠言,把屈原趕出楚國,後來楚國滅亡了,屈原傷心欲絕,投汩羅江自盡,大家得知消息,紛紛划龍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可是一無所獲,人們怕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及在那天吃糉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我也想體會這個過程,就向姥姥請教。姥姥告訴我,剝糉子要先拿兩片葉子,向中間折成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圓錐形,放一半糯米,上面放入蜜棗,再用糯米鋪平,用葉子把糯米包的嚴嚴實實,包成一個三角錐形,然後用繩子給紮緊就可以了。看姥姥做的如此輕鬆,可真正操作起來卻沒我想象的那麼容易,我包的糉子不是糯米漏出來,就是葉子散開,根本沒有辦法包完整。原來包糉子沒我想得那麼簡單,就象學習一樣,要想學好,就要勤學苦練。經過多次失敗,最後在姥姥的指導下,我終於包成了一個小糉子,雖然樣子不太好看,但也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

姥姥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加上水開始煮。一會兒廚房就飄來了陣陣香味,饞的我都直流口水,老是往廚房跑,就想看看糉子熟了沒有。過了一會兒糉子好了,我剝開嚐了一個,糯米軟軟、粘粘的,蜜棗甜甜的,美味無比。尤其是嚐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覺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不但讓我嚐到了美味的糉子,又讓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真是太開心了。

端午糉子作文 篇8

要過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今天,我就和我媽媽學起了包糉子。

看,已經開始了。我媽媽先倒好江米,用水泡上,又把糉葉和花生也泡上了。大約過了半小時,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

只見我媽媽先把一個糉葉捲成圓錐形,一會放江米,一會放蜜棗和花生,有的還放香腸呢,(想想都好吃*^__^*嘻嘻……)最後再把剩下的葉子翻過來,蓋在上面,然後用繩子一捆,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做好了。

我看得眼花繚亂了,只好憑着印象學着我媽媽的樣子做了。當我卷好糉葉放江米時,江米卻“跑”了。我一看,原來糉葉底下沒封好口,結果成了漏斗,江米就順着口漏了。請教我媽媽後,我又重新卷,這次讓糉葉重疊着,你看,江米就老老實實地待在糉子裏了。

可是沒過多久,新問題就又出來了:我的糉葉怎麼也蓋不住了,成不了型。這時我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放米太多了,少一點就蓋住了。”我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但還是剝走了一些米,果然一下子就蓋上了。(我高興啊~)趕緊着,用繩子繫牢,一個糉子就在我的手中誕生了。

等我媽媽和我全部做好後,就放到鍋裏煮,那個時間長啊,饞得我口水都流出來……

終於出鍋了,聞着糉葉散發出的清香,品嚐着自己親手做的糉子,我的心中香甜無比!

端午糉子作文 篇9

期盼已久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又要和我最愛吃的糉子見面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家家戶戶都在張羅着包糉子,買紙葫蘆。說起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是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的。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人們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屈原的身體,便做了許多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糉子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屈原了。

想要吃到香噴噴的糉子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媽媽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就要把糯米泡上,糉葉也需要煮一煮,還要買來一些蜜棗。等到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媽媽纔開始包糉子。我不會包糉子,但是我總是看着媽媽包,時不時幫媽媽打打下手。媽媽先將兩片糉葉疊起來,疊成一個漏斗形狀;然後放入糯米和蜜棗;再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上封口、裹緊;最後用繩子把糉子綁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媽媽把糉子包好後先把糉子整齊地擺在鍋裏,等到端午節的早上再煮。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我們一家人早早的起來,媽媽把糉子煮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和香包,把我打扮的香香的。還告訴我不要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媽媽和爸爸領着我到後山邊踏青、採艾蒿、折柳枝,在小河裏洗洗臉。回到家,我們把艾蒿和柳枝、還有漂亮的紙葫蘆插在房檐上、門上,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還有雞蛋和鴨蛋呢!我吃着又香又甜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我愛吃糉子,我愛端午節!

標籤:精選 端午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