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語文《望海潮》教案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望海潮》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望海潮》教案

語文《望海潮》教案1

學習目標:

1、體會詞的音律美,感受詞的意境美。

2、探究學習這首詞的藝術手法。

學習方法:

以學生爲主,誦讀、討論、分析、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宋代杭州的繁華富饒,增強民族自豪感,

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1、同學們去過杭州嗎?(我也沒有去過.)我這裏準備了兩幅杭州風景的圖片,大家欣賞一下。(展示課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麼樣的?我這裏沒有圖片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幅“文字圖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課件,板書課題、作者)

2、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展示課件)

3、介紹作者、背景,複習關於詞的知識,(展示課件)。

二、誦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意境。

1、初讀課本,掃除字音障礙,詞義、詞的活用,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互相覈查。

2、再讀課文,體會詞的音韻美。(本詞押“a”韻)。(指導學生齊讀)

3、欣賞“文字圖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說出大體意思就要熱情鼓勵)

(1)哪些詞語最能概括體現出杭州的特徵?

形勝、繁華(板書)

(2)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景物或場面表現這些特徵?

(同學找出具體景物和場面,並作簡要分析)景物場面

(3)這些景物給你什麼印象?一個詞(字)概括(美)

景------美(板書)(有類似的詞語就可以)

(4)生活場面呢?

民------樂官------愉(板書)

(5)一個詞概括“人間天堂”(板書)

(6)探討最後一句,幫助加深理解全詞感情,照應投贈之作,“好景”值得誇耀----祝願早日回到京城。

驚歎、讚美、羨慕的感情。(板書)

(7)帶着感情再次誦讀課文

小結文字圖畫:這些景物和場面,就是詩詞當中的意象,本詞藉助意象所給人的美的情趣,所體現出來的歡樂愉快的情調,就是本詞的意境。

嗅覺們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詞,雖不一定“搖頭晃腦”,內心一定要傾情投入,把詞所體現的情調讀出來,感受詞的意境美。(先自由讀,再找一個同學範讀)。

4、同學們讀的已經相當不錯了,換一種考查方式,前後四位同學一組,在詞中找出一句你們最欣賞的句子,藉助想象和聯想,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人執筆,合作完成。

(1)、找同學讀

(2)、小組之間交流

(3)、貼到後黑板“合作探究展示臺”上。

5、學習探究藝術特色。

作者爲什麼把這首詞寫得這麼美?同學分析探討,在課文中找到依據並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

(2)先概括後具體,一句一景,從不同角度來寫,寫景有層次感。

(3)運用了比喻、誇張、鋪排、點燃、動靜結合等手法。

(4)用詞特別準確。

作用:突出表現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6、情感態度價值觀: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贈之詞,多少有點誇大),應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結課文。

五、佈置作業:

1、找出二個用詞準確的例句並分析。

2、課後練習第一題。

《望海潮》原文和譯文

原文:

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譯文:

東南形勢重要,湖山優美的地方,三吳的都會,錢塘自古以來十分繁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樑,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房屋高高低低,約有十萬人家。高聳入雲的大樹環繞着沙堤,怒濤捲起霜雪一樣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綿延無邊。市場上陳列着珠玉珍寶,家庭裏充滿着綾羅綢緞,爭講奢華。

裏湖、外湖與重重疊疊的山嶺非常清秀美麗,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歡快地奏樂,夜晚划船採菱唱歌,釣魚的老翁、採蓮的姑娘都嬉笑顏開。千名騎兵簇擁着長官,乘醉聽吹簫擊鼓,觀賞、吟唱煙霞風光。他日畫上美好景緻,回京升官時向人們誇耀

《望海潮》賞析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帶給人們的美感也是多樣的,或壯美,或柔美,詞人面對不同的美景,也會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以婉約詞風著稱的李清照面對壯闊的大海,寫下了那首以豪放著稱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被稱爲婉約派正宗的柳永在錢塘觀潮、西湖覽勝的時候,自創新曲,譜寫了這首風格豪放的《望海潮》。錢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風景秀麗,經濟繁榮,人文薈萃,有許多詩人、詞人曾經歌詠過這裏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留下了許多廣爲流傳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堪稱是歌詠這座城市的代表性作品,他以豪放的筆墨給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宋初杭州城的富庶與秀麗。

上片總寫杭州城的形勝與繁華。開篇三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字字鏗鏘有力,不容置疑,以博大的氣勢概括了杭州城的重要位置與悠久歷史:杭州城是東南一帶、三吳地區的重要城市,自古至今都以繁華富庶而著稱。“形勝”、“繁華”四字是點睛之筆,概括全篇。那麼,杭州的形勝與繁華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呢?那就到各處去走走看看吧!先到城裏去轉轉,道路兩旁柳色如煙,小河上彩橋似畫,穿行在大街小巷,只見居民房屋清幽而又雅緻,窗上懸掛着擋風的簾櫳,門前披垂着翠綠的帷幕,屋舍密集,整個杭州城約有十萬人家呢。再到郊外去看看,最好的去處當然莫過於錢塘江了,那曲曲折折的長堤上樹木成行,鬱郁蒼蒼,遠遠望去如雲霧縈繞。每年八月份來此觀潮,澎湃浩蕩的波濤以排山倒海之勢涌向岸邊,如同捲起了千萬堆霜雪,聲響震天如萬鼓齊鳴,場面何其壯觀!整個江面望不到盡頭,這裏的地勢非常險要,如同一道天塹護衛着這座美麗的城市。那麼,市民生活狀況如何?市場上各色商品琳琅滿目,珠寶珍玩、綾羅綢緞應有盡有,家家戶戶過得殷實富足,那些富豪權貴們更是爭奇鬥富,窮奢極欲,盡情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歡娛生活。

最能代表杭州的自然勝景莫過西湖,下片則專詠西湖。西湖之美在於其湖山之勝景,山水相映生輝:白堤把西湖分成裏湖和外湖,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把湖面裝點得分外美麗;周圍的靈隱山、南屏山等等數不清的山峯重重疊疊,深秋時節,桂花濃濃的香氣瀰漫在山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裝扮着西湖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也吸引了外族入侵者的目光。據說,這首詞流傳開來以後,金主完顏亮欣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產生了投鞭渡江的侵略野心。(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這未免有點誇張,但柳永的確很恰當地概括出了杭州西湖最具特色的美。那麼,美麗的西湖給杭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幾多歡樂?不管白天夜晚,總能聽到漁翁那悠揚的笛聲,還有采蓮女子婉轉甜美的歌唱,收穫的幸福寫在他們的笑臉上。據《鶴林玉露》卷一記載,這首詞是柳永獻贈給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吳熊和先生考證認爲當是投贈給杭州知府“孫沔”的,見《吳熊和詞學論集·柳永與孫沔的交遊及柳永卒年新證》),作爲投謁之作,詞的末尾自然要唱一點頌歌:成羣的馬隊簇擁着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位威武而又風雅的長官來到西湖與民同樂,他醉意濃濃地陶醉在簫音鼓樂中,嘯傲流連於山水之間。何不把把這西湖美景繪成圖畫,來日升官回京時獻上朝廷?這句話當然包含着柳永對這位長官的升遷祝福,雖然是奉承話,但卻非常自然地融化在整首詞中。

這首《望海潮》有如一篇都城賦,柳永以他最擅長的賦家之筆層層鋪寫開來,由宏觀而微觀,由內而外,由陸而水,由遠而近,氣勢時而博大激越,時而輕柔婉轉,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杭州城這“人間天堂”的美麗與富庶,處處洋溢着生機與歡樂,彷彿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和諧盛世的歷史畫卷。可以說,柳永的《望海潮》爲我們提供了城市文明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範本

語文《望海潮》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宋詞的常識,掌握詩詞的誦讀技巧。

2.瞭解作者。

3.學習詩中點染、鋪陳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反覆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美。

2.讓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豐的盛景,正確評價作者的寫作目的。

【道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投影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詞的常識

1.詞的起源:興起於隋唐,盛行於宋,並在宋代發展到高峯。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所以又稱“長短句”、“詩餘”、“曲子詞”、“歌詞”等。

2.詞牌和標題:詞牌是一首詞的詞調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主要內容的集中體現。

3.詞的分類:

按字數可分爲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爲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闋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爲豪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氣象宏大意境雄渾,抒發豪情壯志;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等,題材狹窄,多抒情,婉約纏綿細膩,語言含蓄,多寫個人遭遇或者男女戀情。

二、作者介紹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爲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有《樂章集》。

解說: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爲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爲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爲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衆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結合現實生活解說柳永的影響力)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壇偶像,其在當時的影響力絕不遜色於今天的“超女”。他的“粉絲”,也是歷史上最狂熱最忠誠也最具規模的“粉絲”。

論數量,當時民謠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就說明柳永的“粉絲”到處都有,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多得不計其數。

論狂熱,柳永的`“粉絲”也絲毫不輸於“超女”的“粉絲”。由於他寫得一手絕妙好詞,隨便給哪個歌妓寫上幾句,她就會身價倍增。於是,歌妓們對他愛得發狂。柳永又稱柳七,能和柳七親熱唱和,哪怕是倒貼銀子。

論鐵桿,柳永的“粉絲”更是忠心不二,無人可匹。柳永死時家無餘財,是他的那幫歌妓“粉絲”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認識不認識的“粉絲”們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以至於相沿成習,稱之爲“吊柳七”或“吊柳會”。

論影響,柳永的“粉絲”也是不得了的。連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絲”,雖然他羞於承認,還對柳永有幾分嫉妒。

論“副作用”,柳永的“粉絲”也鬧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作。追捧偶像,總難免有一定副作用。傳說金主完顏亮在讀罷這首詞後非常羨慕錢塘的繁華,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後來就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柳永差點兒成爲漢奸。

基於柳永詞的藝術魅力和他對當時社會效應,我們今天來學習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鈴》這兩首詞。

三、背景介紹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詞贈之雲……此詞流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說: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京城開封應試,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並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所以這是一首投贈詞,目的是得到地方長官的召見和賞識,正因爲如此,就難免要對對方加以讚揚甚至奉承。最後一句便有諂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課

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

江南勝景自古令人魂牽夢繞,展開柳永的望海潮滿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氣象,富有天堂美譽的杭州更有天賜美景,八月錢塘西湖秀色,錢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濤卷霜雪的黃鐘大呂,西湖美景則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絲竹管絃,美的景緻,美的畫面,美的筆調,美的神韻,美的音律,柳永在這裏告訴我們什麼叫真正的美,脫俗的美。

北宋初期,歷經五代戰亂,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萬人家,堪與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鋪陳其繁華。

五、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初讀課本,掃除字音障礙,詞義、詞的活用,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互相覈查。

⑴形勝:地理形勢重要。

⑵參差:形容樓閣高低不齊。

⑶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⑷重湖疊巘清嘉:巘,yǎn,山峯。清嘉,秀麗。

⑸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爲飾而得名。詞中代指高官孫何。

⑹異日圖將好景:畫下來。將,助詞,無實義。

2.再讀課文,體會詞的音韻美。(本詞押“a”韻)。(指導學生齊讀)

3.欣賞“文字圖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說出大體意思就要熱情鼓勵)

(1)哪些詞語最能概括體現出杭州的特點

形勝、繁華(板書)

(2)請同學說說初讀詩歌的感受:

景——美民——樂官——愉(板書)

一個詞概括“人間天堂”(板書)

4.本詞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錢塘”的繁華

提示:歷史沿革、城市規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觀、生活圖景等方面。

請大家一起朗誦《望海潮》,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詞中哪些內容可能會勾起完顏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着筆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很優美,故曰:“形勝”。“三吳都會”,是從社會條件着筆寫的。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那裏人衆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因爲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下面就對“形勝”、“都會”和“自古繁華”進行鋪敘。

解說:——杭州的地理位置優越,處在東南沿海,風光美好,曾經是歷史上三吳的大都會,自古以來都是繁華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由此可以想見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國地處內陸,資源貧乏,交通不便。(除了貪慕這裏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還有沒有其他內容)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展開描寫。

解說:——垂柳含煙,薄霧如紗,彩橋似畫,人煙阜盛,千門萬戶門簾輕擺,怡然安詳。這是對杭州城的一個全景描繪,表現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麗。作者以一遊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如果有學生繼續說就不啓發。如果沒有就啓發:這是城市景觀的美麗,看來已經有同學關注景物的描繪了,還有沒有關於自然景物描繪的呢)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展開描寫。這裏選擇了錢塘江岸和江潮兩種景物來寫。

解說:——高聳入雲的樹木圍繞江堤呈現蜿蜒迤邐之態,聲勢浩大的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勢。我們分明感受到面對此情此景時涌動在作者內心的積極向上的澎湃激情。這是對錢塘江的特寫。“繞”“卷”兩字要重點賞析其妙處,形象、逼真。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展開描寫。描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商業貿易情況——“市列珠璣”,只用市場上的珍寶,代表了商業的豐富、商業的繁榮;二是衣着情況——“戶盈羅綺”,家家披羅着錦。“競豪奢”,又總括杭州的種種繁華景象。

解說:——珠寶玉石遍陳於市,家家戶戶綾羅盈櫃,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經濟繁榮。作者看到此景驚喜,豔羨,更何況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顏亮呢!(如果沒有人繼續回

答,老師引導:除了杭州這裏的物質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強大的侵略慾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遊樂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蘇軾說:“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也是寫了山河水量個方面。“重湖”,寫湖本身,西湖有裏湖和外湖;“疊巘”,寫湖岸,山峯重疊。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三秋桂子”照應“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應“重湖”寫水裏荷花。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從時間着眼;“十里”,從空間着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的美景。

解說:——西湖的山水清秀美麗,有“天香飄萬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十里荷花。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色彩豔麗,引人入勝。作者從時間和空間上在讀者面前鋪展開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畫卷。(“一切景語皆情語”,流露出的是作者無比的喜愛之情。看來杭州這裏真的是人間天堂阿,不僅物質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難怪,金主完顏亮如此動心,連我們都心馳神往了。)

西湖不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都是美的,所以就有遊人去遊玩。接下來就寫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羌管弄晴”寫的是白天人們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嬉嬉釣叟蓮娃”時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遊樂。

解說:——此句極富生活情趣,晴天麗日處處音樂悠揚,菱舟泛夜陣陣歌聲在湖面盪漾。老叟悠然垂釣,幼童嘻嘻採蓮,好一派歌舞昇平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作者彷彿被他們的情緒感染,非常快樂)(這一句寫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樂的生活,我們知道物質生活決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豐了,人民纔會如此快樂悠閒。)(如果學生將示例6和示例7一起說。老師就點評說這是杭州官民同樂之景,體現社會和諧,這是封建社會士大夫或者政治家們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學生以開始就說這兩句,教師就藉機問:地方官爲什麼這麼悠閒自在志得意滿——因爲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績卓著。百姓爲什麼這麼悠閒快樂——應爲物質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優雅。那麼,他們物質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裏體現出來呢引導學生找前面的寫景句或者描繪都市繁華的句子)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寫的是杭州官員的遊樂,分兩方面寫的,一是“乘醉聽蕭鼓”宴酣之樂,二是“吟賞煙”山水之樂。“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是對官員的祝願。

解說:——這寫的是地方官的的遊樂,閒暇時品酒吟詩,欣賞音樂,賞玩山水美景,多麼風流瀟灑。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績。(根據寫作背景,我們知道這是柳永寫給曾經的布衣之交現任兩浙轉運史的孫何的拜謁之作,這顯然是恭維之語,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羨慕之情。(可能會有學生說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說,教師就接着問:是的,完顏亮非常羨慕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樣坐擁杭州享受生活。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擁有的成功和排場,(當然也包括我們的作者)。那麼,地方官的活動是以什麼爲背景或者說地方官爲什麼這麼悠閒自在志得意滿——因爲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績卓著。老師:那麼哪些地方體現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導學生對其他句子的關注。)

六、總結

1.教師歸納總結:金主完顏亮是否真因此詞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柳永筆下的《望海潮》從空間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況。

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圖景)

請同學們看屏幕來欣賞杭州城的美麗風光。(點幻燈片,放完之後總結)杭州城的繁華富庶,錢塘江的壯闊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閒適,地方官的風流瀟灑,官民同樂的和諧景象.當這些畫面一一立體地鋪展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確得到了強烈的藝術享受。(它不僅打動了孫何,更是打動了千年之後的我們)(稍稍停留幾秒鐘,再問)

2.這首詞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杭州風物的驚歎、讚美、豔羨。對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奉承)

言爲心聲,文如其人,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樣的情懷

學生回答:躊躇滿志,積極向上,意氣風發,激情四射……

3.教師總結並過渡:一首《望海潮》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才飛揚、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柳永,然而,考場接連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連於勾欄瓦舍,爲歌女填詞作曲,並與她們結下不解的情緣;但同時爲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遊,以期謀得一官半職,於是又不得不與佳人分離,浪跡江湖,致使“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接下來我們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時期的一首詞《雨霖鈴》。

【備課資料】

一、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1.若把“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句中的“卷”改爲“推”好不好,爲什麼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濤卷霜雪”表現了錢塘江潮來時波滾浪翻,排山倒海的氣勢,用“推”則顯得比較平板,力度與氣勢均沒有“卷”強,對浪花飛濺的情態描寫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表現了怎樣的生活情景

提示:這幾句極富生活情趣,晴天麗日,處處音樂悠揚;菱舟泛夜,傳來陣陣歌聲;老叟怡然垂釣,幼童嘻嘻採蓮,好一派歌舞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稱千古麗句,加以賞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長,馥郁芬芳,長久不散;“十里”是說湖中廣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了。“三秋桂子”就讓人聯想起有關西湖的美麗傳說。傳說西湖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帶露的桂子從天飄落,馨香異常,那是從月宮桂樹上飄落下來的,是寂寞的嫦娥贈與人間有心人的。這美麗的傳說給秀麗的西湖增添了神祕空靈的色彩。

二、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背誦《望海潮》,討論: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二者緊密相連,表現鮮明的情志。本詞就運用了“點染”的手法,請加以說明。

(一)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借用到古典詩歌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這在寫景抒情詩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爲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導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餘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傷悲。

提示:上闕先點“錢塘自古繁華”,然後展開描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運用動靜結合、比喻、誇張等手法,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①從全篇看,開頭三句是點;接着從幾個方面分別詳細描繪,是染。具體看對西湖的描寫。

“形勝”、“繁華”四字點出了杭州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煙柳”等句作染,

透過具體的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大都市的風采。雕欄畫棟,房屋密集,人口衆多,社會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華”也。

②“重湖疊巘清嘉”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是染。其中的染,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勝,三是人文風貌之佳。

(二)善於鋪敘,是此詞的特色之一。這首詞選取最典型、最具表現力的景物,從最有特色的角度,鋪敘,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對杭州的繁華景象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特別是對錢塘潮和西湖的描寫,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體形象。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錢塘自都市繁華之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自然風光之美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古繁華民生安樂之美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三、詞風豪放

這首詞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了杭州的繁榮、壯麗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這首詞,慢聲長調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調,情致婉轉,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四、總結:(主旨)

這首詞着力描寫錢塘(杭州)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地方長官治郡有方,政績卓著。

五、關於柳永

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爲。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著名的《鶴沖天》:

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裏,宋仁宗一聽大爲惱火,並記在心裏。柳永在京城又捱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透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裏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爲歌伎填詞作曲。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歲時方纔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羣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世間的浮名虛譽,我寧願不要,不去追逐——我寧願消閒自在地一邊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邊拍着節律低聲歌唱。“忍”字,說明詩人是痛徹後的割捨——柳永好象總是落榜嘛,在那個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職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裏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願,無法實現仕途抱負。所以,他纔會裝做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從這個“忍”字可以看出,他還是很受傷的,並不是瀟灑到一出孃胎、打小就看透了這一切,願意在街柳花巷裏放浪形骸。因此,他會說,那些虛名我不要,還不如悠閒地品茶喝酒,和美人們唱唱歌。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充分發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段繪景文字,不少於100字。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語文《望海潮》教案3

教學流程:

第一教學板塊——瞭解作者,知曉背景。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詞贈之雲……此詞流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詞的創作年代也可據此定爲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這也是《樂章集》中所能考訂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詞。

北宋初期,歷經五代戰亂,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萬人家,堪與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鋪陳其繁華。

《望海潮》是柳永創制的新詞牌,錢塘江潮是天下奇觀,調名當取其意。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詞的大意。

2.強調以下詞語的音、形、義:

⑴形勝:地理形勢重要。

⑵參差:形容樓閣高低不齊。

⑶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⑷重湖疊巘清嘉:巘,yǎn,山峯。清嘉,秀麗。

⑸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爲飾而得名。詞中代指孫何。

⑹異日圖將好景:畫下來。將,助詞,無實義。

3.本詞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錢塘”的繁華?

提示:歷史沿革、城市規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觀、生活圖景等方面。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1.若把“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句中的“卷”改爲“推”好不好,爲什麼?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濤卷霜雪”表現了錢塘江潮來時波滾浪翻,排山倒海的氣勢,用“推”則顯得比較平板,力度與氣勢均沒有“卷”強,對浪花飛濺的情態描寫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表現了怎樣的生活情景?

提示:這幾句極富生活情趣,晴天麗日,處處音樂悠揚;菱舟泛夜,傳來陣陣歌聲;老叟怡然垂釣,幼童嘻嘻採蓮,好一派歌舞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背誦《望海潮》,討論: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二者緊密相連,表現鮮明的情志。本詞就運用了“點染”的手法,請加以說明。

提示:上闕先點“錢塘自古繁華”,然後展開描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運用動靜結合、比喻、誇張等手法,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充分發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段繪景文字,不少於100字。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語文《望海潮》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掌握詩詞的誦讀技巧。

2、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美的意境。

3、學習詩詞中鋪陳的表現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吟詠,感受詞的音律美;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美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豐的盛景,培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美的意境;學習煉字方法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對杭州西湖的熱愛之情;感受詞的意境、情韻;學習詩中鋪陳的表現手法

學習方法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反覆誦讀,感悟體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江南勝景自古令人魂牽夢繞,展開柳永的望海潮滿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氣象,富有天堂美譽的杭州更有天賜美景,八月錢塘西湖秀色,錢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濤卷霜雪的黃鐘大呂,西湖美景則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絲竹管絃,美的景緻,美的畫面,美的筆調,美的神韻,美的音律,柳永在這裏告訴我們什麼叫真正的美,脫俗的美。

二、知識積累

1、詞牌介紹

2、作者介紹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爲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有《樂章集》,詞作《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

3、背景介紹

宋真宗鹹平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京城開封應試,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並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所以這是一首投贈詞,目的是得到地方長官的召見和賞識。

二、整體感知.反覆誦讀

1、請同學聽朗讀錄音(僅爲參考找出瑕疵)

2、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感知大意(交流以什麼樣的語調帶着什麼樣的情感來讀)

3、再讀課文(配樂)

朗讀指導:

①感情飽滿,適度誇張。

②上片首句朗讀在“繁華”處升調且頓爲下文蓄勢,寫錢塘江潮的壯觀,詞句短小、如“怒濤”、“霜雪”、“天塹”這類色彩濃烈的而有氣勢的詞語,音調急促,彷彿大潮劈面奔涌而來,有雷霆萬鈞、不可阻擋之勢。

③寫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優美,詞曲變長,節奏要平和舒緩,讀出心曠神怡之感。結尾祝願之辭要讀的懇切。

4、概括詞上下片的內容

三、合作探究賞析(品味語言、鑑賞形象、感受意境)

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歡的語句,根據不同語句側重某一方面分析鑑賞

上片重點賞析“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下片重點賞析“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導學生讀透全詞並有重點的進行鑑賞(從概括詞意、分析意象、推敲詞語、描述意境、修辭表現手法引導學生鑑賞,每個同學可以重點選取一句鑑賞,之後形成集體智慧取長補短)

(一)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着筆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很優美,故曰:“形勝”。“三吳都會”,是從社會條件着筆寫的。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那裏人衆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因爲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是主旨句,在結構上總起全文。下面就對“形勝”、“都會”和“自古繁華”進行鋪敘。“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展開描寫。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展開描寫。這裏選擇了錢塘江岸和江潮兩種景物來寫。一“繞”字盡顯古樹成行,長堤迤邐之態,“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狀狂濤洶涌,波浪滔滔之勢。寫出浪濤力度與氣勢,對浪花飛濺的情態寫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濁浪排空來,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氣勢。城外,煙雲綠樹環繞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濤如霜如雪,錢塘天險無邊無涯。錢塘八月觀潮,歷來稱爲盛舉。寫杭州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展開描寫。描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商業貿易情況——“市列珠璣”,只用市場上的珍寶,代表了商業的豐富、商業的繁榮;二是衣着情況——“戶盈羅綺”,家家披羅着錦。“競豪奢”,又總括杭州的種種繁華景象。

詩人筆下錢塘繁華的不得了。

(二)下片:寫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遊樂的背景。“重湖”,寫湖本身,西湖有裏湖和外湖;“疊巘”,寫湖岸,山峯重疊。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三秋桂子”照應“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應“重湖”寫水裏荷花。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三秋”,從時間着眼,點出桂子飄香的季節。“十里”,從空間着眼,渲染荷花的種植之廣。這一句牽動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這些意象撲面而來讀了令人心曠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聯描寫的不同季節的美景寫得高度凝練,把西湖以至整個杭州的最美的景緻概括出來,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傳說金主完顏亮讀到這首詞後,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於1161年大舉進攻南宋。謝處厚有感於此,寫了一首詩:“莫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作者把完顏亮大動干戈的責任歸到柳永身。雖是傳說柳永差點犯了個美麗的錯誤,就是把杭州美景寫到了極至。

西湖不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來就寫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兩句爲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謂笛聲歌聲晝夜不停,在晴空中飄揚,在月夜下盪漾。“羌管弄晴”寫的是白天人們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嬉嬉釣叟蓮娃”是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遊樂。“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寫的是杭州官員的遊樂,分兩方面寫的,一是“乘醉聽蕭鼓”宴酣之樂,二是“吟賞煙”山水之樂。“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是對官員的美好祝願。“好景”,表層意思是指錢塘的美好景觀,實際代指其政績成就。

四、問題探究:

1、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圖景)

2、試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自然景觀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這首詞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杭州風物的驚歎、讚美、豔羨。對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奉承)

五、方法探究

善於鋪敘,是此詞的特色之一。這首詞選取最典型、最具表現力的景物,從最有特色的角度,鋪敘,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對杭州的繁華景象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特別是對錢塘潮和西湖的描寫,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體形象。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六、拓展延伸:

請學生回憶描寫杭州、西湖的詩句

七、再讀課文:

人說美景如畫,然而這般美景恐怕用盡天下丹青描繪不盡,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望海潮》,走進杭州,去體驗那湖光山色,去遊覽那充滿魅力的人間天堂。

八、欣賞西湖十景圖片、觀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詞

九、佈置作業(任選其一)

1、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歡的詞句

2、圖畫描繪

3、試着以詩詞形式描寫自己熟悉的勝地勝景

語文《望海潮》教案5

【教學目標】

反覆誦讀感受詞的音律美,品味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煉字的藝術,體會詞人熱愛祖國河山秀麗風光的情懷。欣賞詞中鋪陳描述的表現手法,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壯闊優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詞的藝術特色。瞭解宋初杭州物阜民豐的盛景,培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反覆誦讀感受詞的音律美,品味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煉字的藝術,感受詞人熱愛祖國河山秀麗風光的情懷是學習重點,欣賞詞中鋪陳描述的表現手法,感悟詞的壯闊優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詞的藝術特色是難點。

【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合作探究審美欣賞

【輔助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略)

二、配樂朗讀,讀出節奏,感受語言美。

【學生朗讀後,教師指導節奏、用韻,示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美感】

三、知人論世,瞭解背景,感悟詞意。

【學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內容)和風格,簡介背景,體會詞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

【上片】寫杭州城的風光優美與經濟繁華。

【下片】寫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與祥和歡樂的生活畫面(形勝、繁華)

【詞的背景與風格簡介】

四、誦讀欣賞

【誦讀要求】讀出優美的風景,讀出優雅的語言,讀出審美的激情。

【誦讀指導】節奏鮮明,抑揚頓挫,適度誇張,情感豐富,韻味十足,餘味無窮。

【上片】首句讀出驚喜感嘆之氣。杭州風景詞句,要讀得婉轉清麗,讀出驚豔讚歎之情;錢塘江觀潮詞句,要字字鏗鏘,讀出大潮雷霆萬鈞之勢和觀賞者的驚歎之情。“競豪奢”語氣要上揚而有餘味。

【下片】讀西湖美景的句子,節奏要深情舒緩,讀出心曠神怡之感。結尾要讀出對朋友誠摯的褒揚與祝願之情。

五、合作探究賞析(品味語言、感受意境、欣賞簡析)

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語句,從意象氛圍、表現手法或者煉字等任一方面簡單說明喜歡的理由。

六、遷移拓展、比較鑑賞

善於鋪敘,是此詞一大特色。作者從不同角度精心選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從時空極力鋪排,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杭州的極度繁華。

試比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與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一時、一地、一景的集中描述與細緻刻畫。寫一段文字,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個作家的作品,並簡單說明理由。

【文字與資料】

(宋)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註釋】形勝:地理條件優越。三吳:吳興、吳郡、令稽爲三吳。都會:大都市。參差:指房屋樓閣高低不齊。雲樹:樹木遠望似雲,極言其多。怒濤:洶涌的潮水。霜雪:比喻浪花。天塹(qiàn):天然的險阻,指錢塘江。珠璣:泛指珍寶等珍貴商品。盈:充滿,言其多。重湖:西湖以白堤爲界分外湖、裏湖,故稱重湖。疊巘(yǎn)):重疊的山峯。清嘉:清秀美麗。嘉,一般作“佳”。三秋:農曆九月。羌管:笛子出自羌族,故稱羌管,泛指樂器。泛夜:指在夜間飛揚。嬉嬉:歡樂快活。蓮娃:採蓮姑娘。千騎:形容州郡長宮出行隨從衆多。高牙:古代將軍旗竿用象牙裝飾,故稱牙旗。這裏指大官高揚的儀仗旗幟。煙霞:山水美景。圖:描繪。鳳池:鳳凰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這裏泛指朝廷。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南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語文《望海潮》教案6

學習目標:

1、體會詞的音律美,感受詞的意境美。

2、探究學習這首詞的藝術手法。

學習方法:

以學生爲主,誦讀、討論、分析、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宋代杭州的繁華富饒,增強民族自豪感,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1、同學們去過杭州嗎?(我也沒有去過.)我這裏準備了兩幅杭州風景的圖片,大家欣賞一下。(展示課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麼樣的?我這裏沒有圖片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幅“文字圖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課件,板書課題、作者)

2、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展示課件)

3、介紹作者、背景,複習關於詞的知識,(展示課件)。

二、誦讀課文,感知內容,體會意境。

1、初讀課本,掃除字音障礙,詞義、詞的活用,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互相覈查。

2、再讀課文,體會詞的音韻美。(本詞押“a”韻)。(指導學生齊讀)

3、欣賞“文字圖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說出大體意思就要熱情鼓勵)

(1)哪些詞語最能概括體現出杭州的特徵?

形勝、繁華(板書)

(2)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景物或場面表現這些特徵?

(同學找出具體景物和場面,並作簡要分析)景物場面

(3)這些景物給你什麼印象?一個詞(字)概括(美景------美(板書)(有類似的詞語就可以)

(4)生活場面呢?

民------樂官------愉(板書)

(5)一個詞概括“人間天堂”(板書)

(6)探討最後一句,幫助加深理解全詞感情,照應投贈之作,“好景”值得誇耀----祝願早日回到京城。

驚歎、讚美、羨慕的感情。(板書)

(7)帶着感情再次誦讀課文

小結文字圖畫:這些景物和場面,就是詩詞當中的意象,本詞藉助意象所給人的美的情趣,所體現出來的歡樂愉快的情調,就是本詞的意境。

嗅覺們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詞,雖不一定“搖頭晃腦”,內心一定要傾情投入,把詞所體現的情調讀出來,感受詞的意境美。(先自由讀,再找一個同學範讀)。

4、同學們讀的已經相當不錯了,換一種考查方式,前後四位同學一組,在詞中找出一句你們最欣賞的句子,藉助想象和聯想,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人執筆,合作完成。

(1)、找同學讀

(2)、小組之間交流

(3)、貼到後黑板“合作探究展示臺”上。

5、學習探究藝術特色。

 四、作者爲什麼把這首詞寫得這麼美?同學分析探討,在課文中找到依據並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

(2)先概括後具體,一句一景,從不同角度來寫,寫景有層次感。

(3)運用了比喻、誇張、鋪排、點燃、動靜結合等手法。

(4)用詞特別準確。

作用:突出表現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6、情感態度價值觀: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贈之詞,多少有點誇大),應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結課文。

五、佈置作業:

1、找出二個用詞準確的例句並分析。

《望海潮》原文和譯文

原文:

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譯文:

東南形勢重要,湖山優美的地方,三吳的都會,錢塘自古以來十分繁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樑,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房屋高高低低,約有十萬人家。高聳入雲的大樹環繞着沙堤,怒濤捲起霜雪一樣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綿延無邊。市場上陳列着珠玉珍寶,家庭裏充滿着綾羅綢緞,爭講奢華。

裏湖、外湖與重重疊疊的山嶺非常清秀美麗,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歡快地奏樂,夜晚划船採菱唱歌,釣魚的老翁、採蓮的姑娘都嬉笑顏開。千名騎兵簇擁着長官,乘醉聽吹簫擊鼓,觀賞、吟唱煙霞風光。他日畫上美好景緻,回京升官時向人們誇耀

《望海潮》教學反思

《望海潮》對於我來說,是新課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詞單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頌城市繁華富庶的代表作。這首詞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屬於長調慢詞,難於理解的詞句較多,對於學生來講,鑑賞有一定難度。

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做了精心的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參考了很多老師的教學設計,但感覺這些資料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問題設定極爲平常,不能調動學生興趣,探究的問題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就開始自己設計起來。

首先是匯入,我從柳永入手,精要地講他名字的由來、作者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本詞的社會影響及本詞誕生的背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再加上我製作的精美課件和當堂現場朗誦,更是讓這種學習氣氛更加濃郁。

在講課期間,我還讓學生不斷讀課文,走進文字,小組合作探究。先從大局入手,宏觀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詞語概括杭州的富庶繁華,再結合我們的印象中的杭州,對之有一個總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內容,做到了整體上的心中有數。

在探究環節,我設定了三個問題,一個是內容上,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杭州的美麗繁華富庶,選取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麼情感;一個是語言上,分小組起立討論鑑賞其中的一句或幾句,散文化並說出手法、效果;一個是在寫景上,還是分小組起立探討鑑賞其寫景的方法。透過這三個探究題的設定,充分讓學生享受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膽的表達。小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時候也有的說了,學生更加自信了,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在探究環節,我也引進了小組競爭機制。課前,把學生分好小組,每個小組都給自己組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如“北冥魚”、“懷瑾”等。我在課前就把這些小組的名字在黑板上寫好,到探究的時候,學生開始回答問題,回答對一個加2分,起初是幾個人舉手,到後來就變成搶答了,場面極爲火爆,也讓講臺上的我和在場的老師感到震撼。原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這樣調動。

整個探究環節用時近30分鐘,主要是學生的盡情表達和老師的適時點撥引導,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這節課的後8分鐘,我做了一個知識遷移拓展,在給我自己班學生講課的時候,我佈置了一個作業,每個學習小組完成一篇仿作,題目爲《望海潮秦皇島》,高一2班侯雨奇同學的作品寫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這節課請大家賞析,一個16歲少年的作品,能寫出這麼有內容的詩詞實屬不易。全體19班學生對此進行了小組合作賞析,從內容、手法到語言、結構,學生們賞析得很好,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縱觀這節課,我覺得自己上得比較成功有如下亮點:

1、學生有效活動較多,小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討論熱烈,回答問題積極踊躍。

2、學生讀書,教師要求明確具體,極富氣勢。

3、教學流程順暢,教師語言簡潔,教師的語言極富鼓勵性。

4、教學設計充分體現課標精神,問題設定讓學生有話說,還有一定的約束性,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標籤:海潮 教案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