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第一課時)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陝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傑

《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第一課時)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學目標

①訓練學生運用以小見大、由表及裏等方法對事例進行分析,探求隱藏在事例表象後的本質特徵;

②訓練學生展開聯想,找出與事例相聯繫的其他現象,運用比較鑑別、探究原因、預測未來(預測事情的發展趨勢)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學重點

思維訓練,運用以小見大、比較鑑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學難點

由一事聯想到他事,進而分析這些相互聯繫的其他事例,比較鑑別,形成較深刻的觀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故事匯入

前不久看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某個大學校園裏,一個大學生出寢室要給室友留一張字條,告訴他鑰匙放在哪裏。可是“鑰匙”兩個字他不會寫,就問了其他寢室的同學,問了好幾個,誰也不會寫,沒辦法,只好用“KEY”來代替了。

請大家就這件事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引導:如果說某一個大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偶然現象,是暫性遺忘,那一連好幾個人記不住這個詞就能看出些問題了。

明確:現在許多學生重視英語的學習而忽視了母語的學習,社會上重英文輕漢語的現象也十分嚴重。

過渡:大家從一件細小的生活瑣事看到它背後蘊藏的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叫--以小見大。

二、解題明旨

過渡: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發生着這樣的小事,它們的背後往往蘊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說理的方法,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

什麼是緣事析理呢?緣事析理是指依據事例分析它所蘊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導

過渡:那麼,如何從客觀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經驗有很多,今天的課堂爲大家介紹這樣幾種做法:以小見大、比較鑑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板書:以小見大、比較鑑別、探究因果、預測未來)

(下面結合例文講解這些方法。)請閱讀下文:

範文例析: 

從“故宮中的星巴克”說開去

在故宮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開設了六年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鶴立在長袍馬褂的建築羣裏,格外醒目,不,應該是格外刺眼它彷彿向前來故宮的遊客訴說着什麼……(在描述與評論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國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的象徵,“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宮生存六年,說明它迎合了許多遊客,尤其是外國遊客的消費心理故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聖地,將“星巴克”開到故宮,卻令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它象徵着外國文化的“軟力量”在我國--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滲透與擴張(析例,以小見大) 

近年來,外國文化的滲透與擴張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聳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國外品牌服飾店;那一層層張貼在學府校園裏的英語補習海報;那一部部佔據着電視屏幕的日劇韓劇還有那五花八門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歐風美雨,鋪天蓋地,日劇韓劇,遮天蔽日(橫向展開,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扣題“說開去”) 

面對軟力量的強大攻勢,許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自我他們花大量的時間苦讀英語卻忽視自己的母語;他們熟知比爾蓋茨、喬丹卻冷落了老舍、巴金;他們迷戀日本漫畫卻不讀《詩經》、《離騷》……(再引例,展開對比,已現觀點) 

外國文化正一步步蠶食着我們原本有限的心靈空間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說,武漢東湖的水面就曾被從國外引進的水葫蘆--一種生長極迅速的豬飼料侵佔,導致其他物種的萎縮甚至銷聲匿跡文化也是如此當人們只滿足於聲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靈就會被金錢物慾所填滿今天,有幾個人能靜靜地坐下來與古典對話和傳統交流?傳統文化正漸漸被我們拋棄山東曲阜孔廟恢復祭孔儀式竟然要跑到韓國去學習程序不正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們斬斷曾滋養我們的傳統文化的臍帶,斬斷將我們緊緊聯繫的民族文化紐帶時,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在哪裏呢?我們靈魂的根又在哪裏呢?楊叔子博導說得好:“科學落後,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較鑑別,分析任其發展的後果)

這絕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最高意義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經說過:“文化的衰落表明一個民族的衰落,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間是齊頭並進的”(補說一層,論證嚴密) 

誠然,外國文化也有精華值得我們吸收在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再也不能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但我們要牢記,在對外來文化實行“拿來主義”時,一定要將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國文化的特色(得出結論)

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事例。

出示課件1:

故宮裏的“星巴克”:在故宮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國咖啡店--開門營業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問:請大家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來分析這一事例。

引導: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宮,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則是美國消費文化。

明確:外國文化已大舉進入我國。

過渡:同學們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從現象看到了本質。這則事例反映的是文化問題。僅就此一個事件來談文化問題顯然是單薄而沒有說服力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與之聯繫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這些事例?對此有何觀點?

引導:近些年對外來文化我們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比如外來服飾、外來節日、外來影視、外來飲食等。大家來說說你身邊外來文化的例子,並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請採用“引例--析例--結論”的模式。那麼,怎樣從生活中的一件事例中緣事析理,我們先完成下面的訓練。

訓練:閱讀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剃光頭髮微》,回答下列問題:

餘生也晚,關於頭髮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大都來自耳聞。什麼清朝初年勒令漢人把髮髻剃成辮子,否則“留髮不留頭”呀,什麼清末的留學生在外國剪去了辮子,回國後要裝一根假辮子才能平安無事呀,等等,都未嘗眼見。所以讀到魯迅的小說《頭髮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驚以外,實在很難有切膚之痛的感受。並且,知道在舊社會,與頭髮關係最密切的理髮工人,是頗受社會賤視的,連家譜都不許上,也就是開除其宗籍,還很爲他們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年輕時在進步的歷史書籍裏,讀到大平天國起義是如何如何正義,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國的英雄,卻是看到了一副據說是翼王石達開的對聯以後。對聯曰: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聯語的對仗既工穩,造意又豪邁,用之於理髮師,更是想像詭奇,出於意表,妙不可言。一面驚歎這位太平天國將領的不羈之才,一面也想到這位王爺對理髮師的感情,不但沒有像舊社會上層人物那樣卑視,而且還將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託在他們的職業風姿上,真是物與民胞,平等親切極了。  

不料,3月2日讀到《人民日報》一封讀者來信,卻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陣,那封來信正是關係到理髮工人的。說是濟南市一家理髮店的理髮工人,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認爲鄉下佬 只配剃光頭。當“鄉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後,一對男女理髮師還說:“鄉下佬還想理平頭,沒門!”“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樣!”……

“鄉下佬”是不是隻配剃光頭,以及什麼模樣的人才配剃平頭,這問題是夠深奧的,我答不上來。既答不上,也只好避開,置之勿論。我只記得古代有一種刑法,叫“髡”,那辦法就是把古聖人所說的“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的諸種東西之一的頭髮給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罰做苦役結合起來的,那就是“髡鉗爲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後就廢止了。現在許多國家的罪犯也剃光頭,但那並非是刑罰,恐怕多半出於習慣,或便於辨識之類;如果容許用胡適博士的考據方法,來一下“大膽假設”,還可能是由於舊社會監獄裏衛生條件不好,怕犯人頭髮裏生蝨子,所以乾脆讓他們牛山濯濯也說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證”卻求不到。這很抱歉,胡適博士的考據方法只能學到一半。

時至今日,剃光頭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麼差池的象徵,也肯定不會是因爲“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才捨不得剃光。無非是保護頭顱和美觀上的講究,這纔有人不願剃。那封讀者來信中的“鄉下佬”便正是爲了怕剃光頭太冷,纔要求剃平頭的。但從認爲“鄉下佬剃平頭,沒門”的理髮師看來,似乎是“鄉下佬”的“模樣”不夠格,所以才只配剃光頭,倒是從美觀這方面着眼的。當然,問題不在於什麼標準,也不在於這位城裏人的理髮師爲什麼瞧不起“鄉下佬”(那裏面當然大有文章的),而在於爲什麼他可以任意決定誰該剃平頭,誰只能剃光頭,可以這樣爲所欲爲? 

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裏。

這就是權。雖然僅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裏,就有那麼一點剃頭權,在這點權限裏,誰撞在他手裏,就得看他的嘴臉,聽他的發落。你要剃平頭,沒門!權在他手裏,“鄉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虧他只有這麼點兒小權,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權,分配房子的權,乃至更大的權,那就不僅“鄉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沒門”了。 

希望少有、乃至沒有這種有點權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權就想弄權,就想順着自己的意思胡來,那麼,至少要在“讀者來信”欄裏讓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這才叫做“試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提問:我們學習過的雜文《剃光頭髮微》就是一篇“緣事析理”的文章。這篇文章由什麼事想到了什麼理呢?

明確:由理髮匠不肯給農民剃平頭想到掌權者如何使用權力的問題。

過渡:由理髮這樣的小事想到的是社會上權力使用的大問題,這就是--以小見大。那麼,作者是如何由“理髮”想到“權力”問題的?文中幾句話表明了作者思維的轉換過程,是哪幾句?

明確:“當然,問題不在於什麼標準,也不在於這位城裏人的理髮師爲什麼瞧不起‘鄉下佬’(那裏面當然大有文章的),而在於爲什麼他可以任意決定誰該剃平頭,誰只能剃光頭,可以這樣爲所欲爲?

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裏。”

提問:作者在這幾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髮匠不肯給農民剃平頭這一事例的?

明確:作者思考理髮匠可以任意決定給農民剃什麼頭的原因,是因爲剃頭刀在他手裏,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問:這篇文章作者還聯想到了古今中外許多與頭髮有關的事例來比較鑑別,如清朝“留髮不留頭”、舊社會理髮工人社會地位低、石達開的對聯、古代的髡刑、許多國家罪犯剃光頭,作者這樣比較鑑別的用意是什麼呢?

明確:比較以突出相同點,頭髮自古以來就與政治相關,那麼,本文由理髮想到權力不至於被讀者說是小題大作。

可見,在《剃光頭髮微》中,作者主要運用以小見大、探究因果、比較鑑別三種方法,將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

四、如何做到“深刻”:

那麼,同學們如何能把文章寫得“深刻”呢?

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黑德說過:“分析顯而易見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不會只有一個維度。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本質。在事物表現出的衆多方面中,有些人僅能看懂孤立的表面現象,有些人卻能將此事物的片段與彼事物的另一碎片聯繫在一起,從而看到事物發展的某些規律。我們在寫作文時,就要努力寫得深入,由表及裏,透過現象點出本質規律來--也就是努力寫得深刻。 

深刻是指文章的見解深刻,議論性文章是說理透徹,觀點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質;記敘性文章是形象生動,有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內涵。這些文章,都有自己獨特而又新穎的東西。高考作文評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遠,見解深刻的精警之作總是備受青睞。反之,立意膚淺,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宮。 

要想寫出見解深刻,立意高遠的文章,同學們要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鍛鍊: 

1.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唐代名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書》中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其實,思想之根、之源,在於生活。因此,我們要寫出具有深刻內涵的文章,就必須關注社會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這樣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漸走向深刻。 

而文章的立意深遠,需要一種問題意識。問題,常常是創新的切入點。問題雖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問題意識不僅表現了個體思維品質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科學上有很多重大發明與創新,都是由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開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遠,也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且善於從生活中挖掘出美與醜。深刻的哲理,來源於生活的提煉與洞察。只有對現象進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熱愛生活。只有對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很多有深意的隨筆雜文都是由生活現象開始的。比如怡然的《一根牙籤能“走”多遠》是從讀到的一個德國人把在酒店使用過的牙籤折斷帶回家粉碎的故事,以小見大,想到文明的進程中我們還有多少需要注意的細節;餘傑的《火與冰:心靈獨白(一)十九》,就由民工看電視的無奈想到知識分子的“失語”。現象常見,但揭示的問題深刻。只有養成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認識膚淺的問題,才能讓自己的見解深刻,從而寫出的文章也讓人耳目一新。 

2. 作文時善於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 

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說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文章的觀點對別人有啓發作用,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時善於思考,善於朝大處想,朝深處想,朝遠處想,朝不同方向去想。當然,這深刻的見解,不是憑空而來,也不能隨意引申、無原則地提高和昇華。它必須結合社會生活實際,要具體、真實、可靠。在揭示本質的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和結果,並總結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善於透過現象深入本質,首先要學會把握現象,分析現象,甚至還要透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蒐集相同的現象,幫助你準確定位,抓住本質,深入本質。其次,就某一個問題而言,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導致某一事情結果的原因找準了,分析了,無須再用過多的語言旁證,見解往往高人一籌。原因和結果是相互聯繫的,沒有無原因的結果,也沒有無結果的原因,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由於事物的複雜性,一個結果往往是由許多原因引發的,一個原因也會產生多方面的結果,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辯證地進行分析。 

文章在內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給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氣勢。很好地把握辯證分析是文章內容深刻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另外,對事物的思考,可從橫向或縱向兩個方面進行。 

所謂橫向的思考,指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相關的事物,由一種現象聯想到另一種相關的現象,這種思考方式能使人視野更爲寬廣,“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由此及彼,這樣會使文章的內容更爲豐富,立意自然深刻。所謂縱向的思考,是由某種現象生髮開去,對現象進行深入地剖析,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繫,從紛繁複雜的表面現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質,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不同的事例,縱向或橫向地做出不同的分析,會幫助大家更快地挖掘出事情的本質。 

4. 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證方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深刻。 

議論文常常透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證,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根源,析意義。具體要求爲:議論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訴諸理性的,議論文不僅要有正確、科學的理,而且這個理還要儘量講得深入,切實,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質;與洞察要有周密的論辯性,理應是正確的,科學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現,要明理、闡理和揚理,就要論辯、闡發和證明,讀者透過你周密地誰人背後無人說,道理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才能被髮掘出來,才能夠體現“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有強烈的說服力,這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的本質目標,以理取勝,以理服人,循循善誘,讓讀者真正能夠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質”。 

人的認識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人的思維過程也有蹤有尋的。一方面,我們要做有心人,勤於觀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寫作思維訓練,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王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