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風箏》的優秀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箏》的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風箏》的優秀教案

《風箏》的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透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連詞多讀幾遍。

(1)自讀,互讀。

(2)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我來考考你。

一學生拿着生字卡片,讓另外學生讀出讀音,然後再組詞(如有可能再說一句話)。

(2)我來說你來猜。

出示詞語:

精心 憧憬 依然 蹤影 似乎 凌空飛起

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垂頭喪氣 半沉半浮翩翩飛舞

一學生說出詞語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動作),其餘學生根據他的話或動作,從上列詞語中找出該詞語。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1、選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讀後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四人一小組討論。

3、每組選代表發言。

四、感情朗讀課文,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自由讀課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二、感悟課文,體會我們 的心情變化

(一)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

1、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地方。

2、說出你爲什麼喜歡這部分。

(1)做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①說一說爲什麼喜歡這部分。

②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強調依然。

板書:依然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③練習把不但而且加進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裏去,進一步體會我們快活的心情。

(2)放風箏。

重點句子: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①說一說爲什麼喜歡這句話。

②你認爲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出我們當時快活的心情?

板書:拼命

③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3)找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①讓學生分別找出這幾句話,教師出示這幾句話。

②學生連起來讀這幾句話,整體體會我們 當時心情的變化過程。

③找出最能表現當時心情的詞語。

板書: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哭 垂頭喪氣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④練習用上面幾個詞說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麻煩時的表現。

三、拓展想象

讀課文最後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 了嗎?

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有時間可以讓學生寫下來。

《風箏》的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透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教學過程

一、回顧匯入,搭建構架

瀏覽課文,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

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描寫心情的句子,體會體會。

2、交流: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句子1: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換詞理解“精心”。

(2)藉助工具書、聯想法理解“憧憬”。

(3)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句子2: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

(2)什麼也不像的風箏怎麼被稱做“幸福鳥”呢?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對比感悟動作描寫

(1)你是怎麼放風箏的?

(2)書上是怎麼描寫孩子們放風箏的?抓動詞感悟動作描寫的準確、生動。

2、體會快樂心情

句子1:“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1)情景想像“越飛越高”飛到了哪裏?

(2)角色互換體驗。快活地“喊叫”着什麼?

(3)朗讀句子。

句子2:“從早晨玩到下午,……似乎飛到了雲彩上。”

(1)抓時間、“歇不下來”感悟興奮。

(2)朗讀句子。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線斷,風箏不見了。此時此刻,小夥伴們的心情怎麼樣呢?默讀文,劃出句子,體會。

2、交流

句子1:我們大驚失色、……倏地便沒了蹤影。

(1)大驚失色是什麼意思呢?

生自己理解。

老師講授用理解字義的方法理解詞語。

(2)多種方法理解“千呼萬喚”。

(3)朗讀。

句子2: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1)哪個詞最能體現出我們此刻的心情?

理解“垂頭喪氣”。

(2)我們垂頭喪氣,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怎樣的風箏?

3、你們用心找了嗎?怎麼知道的?

會不會還有什麼地方沒找啊?

(四)展開想象,拓展說(寫)話

1、齊讀句子3: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2、後來,你們究竟找着了嗎?請你大膽想象,把尋找的結果寫出來,寫出你們當時的心情。如果能用上今天學到的這些描寫心情的詞語就更好了。

(五)小結:

幸福鳥啊!我們親手做的幸福鳥!牽動着每一個人的心,牽動a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讓我們再滿懷深情地呼喚這個名字,讀讀課題吧——風箏。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課文內容與情感

1、閱讀方法

2、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憧憬

放風箏快樂

找風箏傷心

《風箏》的優秀教案3

教學設想:

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的散文。此文爲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

(2)熟讀課文,把握感情線索,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2、能力培養點

(1)學生透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透過多種閱讀方式(問題法、討論法、評價法等),掌握生字詞,品味文章語言,揣摩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體驗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於解剖自己。

(2)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複雜情感。

(2)理解在誤解和衝突中所透出的親情。

2、難點

理解作者勇於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風箏》歌曲,出示放風箏的影片。)

你能讀出這首歌詞裏面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嗎?請你仔細品味,寫出這些詞語的深層含義。(提示:談出類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設計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引子”,由此引發學生對風箏進行深層的思考,爲理解文章的內涵做好鋪墊。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魯迅

作家作品簡介。(出示多媒體課件)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字音

(2)詞義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運用工具書,注重掌握和積累詞語,爲朗讀、分析課文掃除語言障礙,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全文,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敘寫關於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麼?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中年讀書後很懊悔想補過而不得。本文透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4、梳理結構

本文結構嚴謹,首尾照應,過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題。作者是怎樣引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的?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事件?透過風箏事件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第3—11段)敘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襯情,即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體現了作者一種心頭的悲切,淒涼。

設計目的:以主幹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並透過歸納提練,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幾件事。學生先在小組之間相互複述故事的內容,小組再派代表在班上覆述故事的內容。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後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的經過。

複述故事的內容時,老師要提示:要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清楚。)

2、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年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發生了變化,試從文中找出有關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或詞語,並簡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說說使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1)“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並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爲“勝利”,當年對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後,“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此後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後來的看法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產生變化的原因:偶爾看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中年明白了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

設計目的:透過複述課文內容,鍛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透過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內小結

文章關於風箏往事的聯想,其感情線索,有兩條: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緒發展爲主線。兄弟倆圍繞着對風箏的好和惡,而產生出兩種尖銳對立的情緒,以致發生了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我”在“這一幕”以勝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續到中年。二十餘年後,一旦認識到“勝利”的空中樓閣是用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的磚塊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組成的悲哀的網便蒙罩着心頭。

五、作業

思考課後練習題一、三。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風箏——故鄉春天的象徵,給“我”的只是“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和“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臨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敘寫關於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麼?

設計目的:喚起學生的記憶,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中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同學共同研討歸納。

相關問題預設:

(1)“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爲什麼“驚異”,爲什麼“悲哀”?

(2)“我”對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之意,竟然“驚異地笑着,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爲什麼“我”的心沉重着,怎樣看待“我”的自責、補過?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

2、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受。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先在小組內談談你對兒童玩遊戲的看法,小組之間如有不同的觀點,小組再派代表在全班舉行一個小辯論賽。

(此題系拓展性學習,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看法,學生只要說得有理就應給予鼓勵。)

3、引導學生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

學生活動:文中第3段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文段在對小兄弟年齡體貌特徵的介紹時,雖然簡潔但很形象;文段又透過細緻的觀察,運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程度,試從文段中找出這些準確、形象的詞語,並在小組內說說這些詞語的表達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體態;“張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邊串的動詞傳神地顯現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了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癡如醉觀。

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動作、神態描寫,爲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又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裏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這“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練習:

1、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一個角度,講述你與祖輩、父輩、同輩的兄弟姐妹之間感人的一幕,並把你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2、親情是人間最溫暖、最真摯、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詩文中有許多描寫親情的語句,你能寫出一、二句嗎?

設計目的: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發現美的習慣。

標籤:教案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