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審題方法彙總

一、求異同法(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高考材料作文審題方法彙總

【材料】

一、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當斷臂的維納斯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趨之若鶩的好事之徒。他們提出了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異想。但迄今爲止,仍未有任何一種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二、有一次,記者問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從來沒有哭過嗎?”史蒂夫回答說:“是的,我從不掉淚。”記者又對他說:“我認爲你倒不如像大多數人一樣,有時不妨也掉掉淚,這樣才能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子漢。”

【分析】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學生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狹隘的經驗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1)①馬克思 23歲被譽爲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 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2)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裏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分析】

(1)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二、提煉中心法

這是寫材料作文最爲常見且最爲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並以其作爲文章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所以,寫材料作文時應儘量採用這種方法來立意。

【材料】一次,蓋達爾旅行時,有一個小學生認出了他,搶着替他提皮箱。小學生見皮箱十分破舊,便說:“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蓋達爾,爲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呢?太不協調了。”“不協調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是更糟?”蓋達爾笑着說。

小學生看着蓋達爾笑了。

【分析】分析這則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的中心意思:這則材料透過寫大名鼎鼎的蓋達爾和小學生關於皮箱破舊的對話,表達了身外之物可以隨隨便便,但做人卻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據此,學生可以提煉出如下兩種觀點:(1)做人不應該隨隨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徒有虛名。

 三、由物及人法

寫材料作文時,有寓意的材料或敘述“物”的.材料,需要學生採用“由物及人”的橫向聯想法進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從而提煉出寫作的觀點。

【材料】據《深圳風采週刊》報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鎮發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貓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時指出:當代城市中的貓,處於一種惡性循環中,一方面是因爲貓已普遍家養,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爲生;另一方面是因爲貓無法從老鼠體內獲取一種名爲牛磺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提高貓的夜視能力,於是現在家養的貓幾乎喪失了夜視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因此老鼠咬死貓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類似的材料時,學生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一切非人的東西都要聯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敘述對象是小貓,立意時學生可以把小貓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飼養小貓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並由“小貓被老鼠活活咬死”聯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於父母溺愛、家庭生活條件優裕等,逐漸喪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從而提煉出這樣的立意——只有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風雨中經受磨鍊,才能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

 四、明確褒貶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着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學生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資訊,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武漢市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遊人如織。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爲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爲什麼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分析】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爲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係。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只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二】一個麪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竟然發現黃油的分量不足。以後,他定期稱量,每回都是這樣。於是,麪包師把農民告到了法官那裏。農民在法官面前辯解說:“麪包師向我購買黃油的同時,我也一直從他那裏購買同樣重量的麪包,並且以他的麪包作爲稱黃油的砝碼。如果我的砝碼不準,那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麪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

【分析】這則材料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它是“麪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啞口無言”是貶義詞,暗示了命題者對面包師的行爲持否定態度。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爲——做人要誠信,如果心懷不軌,居心叵測,自己也必將被背叛和欺騙。

 五、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學生要明確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並捨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材料】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槍法極準,但總捕不到大雁。於是,他去向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說:“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羣報警,所以接近雁羣很困難。但是,我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着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羣得訊後紛紛出逃,但沒有發現什麼危險。於是,它們又飛回了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有幾隻以爲受騙的大雁向雁奴發動了攻擊。如此再三,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爲雁奴是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了它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羣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大搖大擺地走進蘆葦地。雁奴雖然瞧在眼裏,但它已經懶得再管了。年輕人舉起了槍……

【分析】這則材料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年輕人、長者、雁奴和雁羣。審題時,學生可以捨棄年輕人和長者這兩個次要人物,從雁奴和雁羣的關係入手確定如下立意。

(1)從雁羣角度立意:不要輕易誤解忠誠的人,因爲被誤解的人因此會放棄忠誠。

(2)從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誠被誤解後該怎麼辦呢?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忠誠,這是對忠誠的真正考驗。

 六、多向輻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於乙事物立意,還可以着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以聯繫事物(對象)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繫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大會開幕式。

在誕生過張衡與祖沖之的華夏古國召開這樣的大會是我們祖國的一大盛事。大會名譽主席——97歲的陳省身教授坐在輪椅上發言時,身邊的國家主席欠身爲他調好麥克風。陳省身在發言時含蓄地說:“中國數學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會頒發了數學領域與計算機理論運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獎“菲爾茨獎”與“內萬林獎”。三位獲此獎項的都是“老外”,他們都只有36歲,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這則材料,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法進行立意。(1)從主席欠身爲陳省身教授調整麥克風的細節出發立意——我們國家以及國家領導人非常尊重知識和科學,對科學家更是充滿無限敬意。(2)從獲獎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國的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國還需要再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3)從三位獲獎者全是36歲的角度立意——我國在科學領域也要“年輕化”。

這樣提煉出多個立意後,學生應該擇優進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