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內經

《內經》的呼吸法

內經2.38W

《內經》基本精神及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下面是《內經》的呼吸法,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怎麼透過呼吸來養氣?黃帝曾經問過岐伯,按照天的執行,一個晝夜執行於二十八宿(二十八個星宿),要“五十營”,就是50個週期。營就是周,一營就是一週。那在人體內氣血是要執行多少周呢?

岐伯的回答是這樣的:營氣和衛氣在人體中的執行,一個晝夜也是執行“五十營”,就是50個週期。一個晝夜是十二個時辰,也就是24小時。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呼吸一個晝夜算下來是270次呼吸。一呼一吸在《黃帝內經》中叫“息”,這個息就是呼吸。270次呼吸,剛好人營氣衛氣在人體執行50次。我們進行一下運算,《黃帝內經》中描述一次呼吸應該是6.4秒。(營衛之氣,晝夜24小時執行50周。048小時=288分鐘=1 728秒執行一週,270次呼吸(270息)執行一週,換算成一次呼吸(一息)爲6.4秒。)

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我們現在每一次呼吸是多少秒?我們自己靜下心來,對着手錶,測一測自己的呼吸,呼一次吸一次爲一個週期,計算一分鐘有多少次,一個週期又是多少秒?結果發現,一般情況下是3.3秒,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呼吸,比古人的呼吸要快了將近一倍,古代是6.4秒一次呼吸。這什麼意思呢?

岐伯告訴黃帝的,就是我們應該要慢呼吸。在人體身上,要使得它運轉符合營氣和衛氣的流動,要慢呼吸,一定把呼吸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放慢,我們脈搏漸漸也會放慢,人的生命進程也就放慢,生命進程越慢壽命就越長。烏龜的呼吸是最慢的,它的動作也很慢,因此烏龜的壽命很長。放慢節奏,對我們當今社會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爲現在的社會都是快節奏,太快了。

我經常跟大家說一句話,我說爲什麼要着急?有什麼可着急的。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但有兩樣東西是人人都相同的,那就是我們的始點和終點。人生只有一種結果,每一個人都是如此,那就是死亡。我們要着什麼急呢?着急去幹嗎?所以我們要把人生放慢,把呼吸放慢,要把人生的過程放慢,要學會欣賞、享受人生這個美麗的過程。

把呼吸放慢是一種有效的養氣方法,我們要爭取能把它放慢到6.4秒,爭取形成一種習慣。應該怎麼來做?這裏介紹一種順呼吸的方法。

呼吸分順呼吸和逆呼吸,腹部隨着呼吸自然地隆起和收縮就是一種順呼吸。我們來體會一下,呼氣的時候腹部是隆起還是收縮?是升還是降?吸氣再體會一下,腹部是隆起還是收縮?

大家體會到了嗎?對了,吸氣的.時候腹部是隆起的,呼氣的時候腹部是收縮的,這就叫順呼吸。

《老子》曾說過天地就像一個風箱。我們人也是一個風箱,我們可以在腹部體會出來,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拉風箱,腹部隆起、收縮就像是在拉風箱。

慢呼吸的四個要求

慢呼吸有四個要求,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頭;長,時間要拉長,要放慢;勻,要勻稱;細,就是要細微,不能粗猛。

這四個要求,一開始的時候是有意識這麼去練,久而久之,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還要注意:“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條線。”吸進去的是自然環境中的清氣,要吸入一大片;呼出來的是體內的濁氣,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條線。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到一定的時候你會體會到,用鼻子呼吸時左右兩個鼻孔所呼吸的力度可能是不一樣的,吸進去的氣是不同的;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會發現左右兩個鼻孔之間的氣在那裏循環。這是練呼吸的一種方法。

陶弘景提出“六字訣”

南北朝時期樑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訣”。陶弘景不僅是著名的道家修煉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學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彙集成《養性延命錄》。其中就記載了六字訣的呼氣方法。吸氣只有一種,呼氣卻有六種。

就是在呼氣的時候發出六種不同的聲音:吹、呼、唏、呵、噓、呬。六種不同的聲音可以用來治病,吹可以去熱,呼可以去風,唏可以去煩,呵可以下氣,噓可以散寒,可以解極。

藥王孫思邈曾奉六字訣爲長壽之法,每日練習。透過噓(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6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襲,防止衰老。

練“六字訣”講究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氣時發音。呼氣要緩慢、深長、均勻,以加大肺活量。同時,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雙膝微屈,全身放鬆。每個字念6遍,然後調息一次。

噓字護肝。讀(xū),兩手緩緩擡起,手背相對,經脅肋至與肩平,兩臂如鳥張翼向上、向左右分開,手心斜向上。吸氣時,屈臂兩手經胸腹前緩緩下落。治食慾不振、兩目乾澀等症。

呵字補心。讀(hē),兩手掌心向裏由小腹前擡起,經體前到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託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面,經面前、胸腹緩緩下落。治失眠、健忘、盜汗等症。

呼字養脾。讀(hū),兩手自小腹前擡起,手心朝上,至臍部,左手外旋上託至頭頂,同時右手內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盡吸氣時,左臂內旋變爲掌心向裏,從面前下落,同時右臂迴旋掌心向裏上穿,兩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裏,兩手內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於體側。治腹脹、腹瀉、食慾不振,肌肉萎縮、面板水腫等脾經疾患。

呬字益肺。讀(si)兩手從小腹前擡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不妨多練練。

吹字強腎。讀(chuī),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兩臂自體側提起,向前劃弧並經體前擡至鎖骨平,兩臂撐圓如抱球,兩手指尖相對。身體下蹲,兩臂隨之下落,呼氣盡時兩手落於膝蓋上部。呼氣盡,隨吸氣之勢慢慢站起,兩臂自然下落垂於身體兩側。治腰膝痠軟,盜汗遺精、陽痿、早泄、子宮虛寒等腎經疾患。

嘻字理三焦。讀(xī)。兩手自體側擡起如捧物狀,過腹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並向頭部託舉,兩手心轉向上,指尖相對。吸氣時五指分開,由頭部循身體兩側緩緩落下。治由三焦不暢而引起的眩暈、耳鳴、喉痛、胸腹脹悶、小便不利等疾患。

拓展閱讀:內經臟腑理論名言

人無胃氣曰逆[1],逆者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註釋】

[1]逆:反常。

【論述】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又說:“人以水谷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這裏所說的“常氣”指正常的脈氣。健康人的正常脈氣來源於胃氣,所以,有胃氣的脈象就稱爲平脈;若人的脈氣中沒有了胃氣就是反常現象,這種沒有胃氣的脈象稱爲“真髒脈”,出現這種真髒脈者預後不良。

張介賓註解說:“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爲臟腑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爲逆,逆則死矣。”他指出,人的生命所以能持續活動,主要依賴水谷精微的營養補給;水谷精微被人體吸收,給五臟六腑注入了營養,所以說,胃是五臟六腑之根本,因此,胃氣一刻也不能缺少。

一個患病的人,若沒有了胃氣,其預後非常險惡,由此強調了胃氣對於人的重要性。由於“脾爲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的產生和營運,離不開胃與脾的共同作用,故脾胃統稱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可知人體生機的盛衰,其根本的標準乃是胃氣的有無,即所謂“有胃爲平”,“胃少爲病”,“無胃爲死”,“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我們在養生和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必須重視保護胃氣。特別是在用藥上,更要注意峻猛之藥對脾胃的損害。

有胃氣的脈象,表現爲從容和緩,流利勻調,如《素問?玉機真髒論》所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和《靈樞?終始篇》所說:“邪氣來也緊而急,谷氣來也徐而和。”反映脾胃功能旺盛,氣血充盈,全身狀況良好;脈無胃氣,則觸之全無從容和緩之象,乃病情嚴重的表現。故觀察脈象有無胃氣,對判斷機體健康狀況和病情的輕重有重要的意義。

標籤:內經